【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38及答案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38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38及答案解析.doc(3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考研政治-38 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多项选择题/B(总题数:50,分数:100.00)1.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 A.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B.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 C.认为事物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 D.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分数:2.00)A.B.C.D.2.辩证法也有保守的方面,“它承认认识和社会的一定阶段对它那个时代和那种环境来说都有存在的理由”。这句话 A.否认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B.肯定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C.承认事物在它自己的
2、时间和条件下存在的历史正当性 D.肯定保守主义是正确的(分数:2.00)A.B.C.D.3.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 A.“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D.“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分数:2.00)A.B.C.D.4.在下列命题中,属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是 A.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 B.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在内容和形式上是同一的 C.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D.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分数:2.00)A.B.C.D.5.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它 A.揭示
3、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B.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C.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主线 D.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分数:2.00)A.B.C.D.6.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引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分数:2.00)A.B.C.D.7.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性,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B.使双方相互吸引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D.能
4、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分数:2.00)A.B.C.D.8.在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的今天,国家间的一些矛盾和冲突往往通过谈判等形式,以达成“双赢”或“多赢”的协议而告终,它对当事国经济和政治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 A.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 C.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面使自身获得发展 D.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分数:2.00)A.B.C.D.9.“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这里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 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B.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
5、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D.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统一(分数:2.00)A.B.C.D.10.“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是 A.“不同”是指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B.“和”是指不同事物相辅相成、共生共长 C.“和而不同”的实质是强调矛盾的统一和均衡 D.不同事物不存在对立和竞争(分数:2.00)A.B.C.D.11.中国传统哲学重视“和合”,主张有差别的矛盾的统一,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有 A.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B.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C.听其言,观其行 D.执其两端,庸其中于民(分数:2.00)A.B.C.D.12.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同一性
6、与斗争性的关系 B.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C.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D.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分数:2.00)A.B.C.D.13.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是 A.个性中包含着共性 B.个性寓于共性之中 C.共性与个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D.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分数:2.00)A.B.C.D.14.列宁讲:“一切民族郁将走向社会主义,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从哲学上讲,这里涉及一般与个别(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以下正确反映两者关系的是 A.一般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 B.任何个别都是一般 C.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 D.个别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分数:2.00)A.B.C.D
7、.15.矛盾的普遍性是指 A.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 B.矛盾是具体的 C.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D.矛盾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分数:2.00)A.B.C.D.16.矛盾的特殊性是指 A.不同事物的矛盾是具体的 B.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C.不同事物的矛盾是特殊的 D.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分数:2.00)A.B.C.D.17.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的命题,其错误是割裂了事物的 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普遍和特殊的关系(分数:2.00)A.B.C.D.18.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 A.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
8、的区别 B.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的区别 C.矛盾的主要方面与非主要方面的区别 D.矛盾的斗争性与矛盾的同一性的区别(分数:2.00)A.B.C.D.19.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分数:2.00)A.B.C.D.20.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基本形式或基本形态,它们的关系是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B.质变不仅可以完成量变,而且可以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C.量变中渗透质变 D.质变中渗透量变(分数:2.00)A.B.C.D.21.以下关于质、量、度,表述正确的
9、有 A.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B.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C.区分质是认识量的前提,考察量是认识质的深化 D.考察量是认识质的前提,区分质是认识量的深化(分数:2.00)A.B.C.D.22.马克思说,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的时候,才能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这说明 A.只有精确地认识量,才能更深刻地把握质 B.认识事物的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 C.量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D.区分质是认识量的前提,考察量是认识质的深化(分数:2.00)A.B.C.D.23.形而上学否定观主张,否定是 A.事物的向我否定 B.外在力量对事物存在性的消灭 C.包含肯定的甭定 D.主观、任意的否定(
10、分数:2.00)A.B.C.D.2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扬弃”是 A.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B.联系和发展的统一 C.包含着肯定的否定 D.对旧事物只克服不保留(分数:2.00)A.B.C.D.25.在辩证法看来,否定 A.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B.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C.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D.实质是“扬弃”(分数:2.00)A.B.C.D.26.原因与结果的辩证关系是指 A.原因与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B.原因与结果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 C.原因与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 D.原因与结果是前后相继的现象之间存在的关系(分数:2.00)A.B.C.D.27.恩
11、格斯说的“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这句话,揭示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对立统一关系。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是 A.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 B.偶然性表现必然性 C.必然性制约着偶然性 D.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分数:2.00)A.B.C.D.28.“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这个命题割裂了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对偶然性、必然性及其关系理解正确的是 A.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根本矛盾决定的事物发展的确定不移的趋势 B.偶然性是由事物外部因素和非根本矛盾决定的事物发展的不确定的趋势 C.必然性是偶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必然性背后隐藏着偶然性 D.必然性通过无数偶然事件为自己开辟道路并得以实现(分数:
12、2.00)A.B.C.D.29.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的区别在于 A.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偶然性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 B.必然性是同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发展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的个别表现 C.必然性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偶然性居于从属地位 D.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表现必然性(分数:2.00)A.B.C.D.30.把握可能性这个范畴,要注意区分 A.真实的可能性和虚假的可能性 B.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 C.可能性和不可能性 D.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分数:2.00)A.B.C.D.31.“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
13、都成为多余的了”,这句话揭示了科学研究的任务透过现象发现本质。以下正确表述现象和本质概念的有 A.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 B.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而本质是一般的、共同的 C.现象是多变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丰富的,本质是比较深刻、单纯的 D.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分数:2.00)A.B.C.D.32.“本质在表现出来;现象是本质的”,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有 A.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 B.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C.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D.假象是与本质无关的表现
14、(分数:2.00)A.B.C.D.33.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内容是指 A.事物内部各种要素的总和 B.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C.各种要素的结构 D.各种要素的外部表现方式(分数:2.00)A.B.C.D.34.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的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或表现方式相互关系的范畴。内容和形式的对立统一关系是 A.内容决定形式 B.形式对内容有反作用 C.内容和形式之间并无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互相转化 D.对于一个具体事物来说,内容与形式不具有确定的差别(分数:2.00)A.B.C.D.35.恩格斯指出:“所谓的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然界中起支配作用的、
15、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概念的辩证法本身就变成只是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的自觉的反映”,这段话表明 A.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是概念辩证法 B.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C.客观辩证法采取观念的、逻辑的形式 D.主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的形式(分数:2.00)A.B.C.D.36.在唯物辩证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下列属于矛盾分析方法的有 A.“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B.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 C.“尚和去同”、“执两用中” D.“举一反三”、“洞悉症结”(分数:2.00)A.B.C.D.37.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
16、维的方法,主要有 A.归纳与演绎 B.分析与综合 C.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D.逻辑与历史相一致(分数:2.00)A.B.C.D.38.“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A.历史的东西是逻辑的东西的基础 B.逻辑的东西是历史的东西在思维中的再现 C.逻辑的进程和历史的进程具有内在统一性 D.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不包含差异和对立(分数:2.00)A.B.C.D.39.事物的联系和运动构成规律。规律是事物内部的 A.本质的联系 B.必然的联系 C.稳定的联系 D.相互的联系(分数:2.00)A.B
17、.C.D.40.以下正确反映社会规律客观性的提法有 A.社会规律与人的活动无关 B.社会规律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 C.创造历史的个人作用的合力是客观的 D.社会发展结果不取决于人们的预期目的(分数:2.00)A.B.C.D.41.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之间有一定联系,也有区别。两者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A.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社会规律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自然规律是自发实现的,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C.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社会规律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自然规律则存不同的表现形式 D.自然规律只存在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社会规律既存在者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
18、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分数:2.00)A.B.C.D.42.人与规律的关系是 A.人不能创造但可以改造规律 B.人在实践中可以认识或发现规律 C.人可以利用合规律的认识指导实践 D.人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分数:2.00)A.B.C.D.43.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农民采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果农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受到的启示是 A.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 B.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C.人与自然的关系是
19、相互利用的关系 D.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分数:2.00)A.B.C.D.44.“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哲学上讲 A.“常”是指规律 B.这是一种朴素唯物论观点 C.“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是说规律的客观性 D.这是一种唯意志论观点(分数:2.00)A.B.C.D.45.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主要表现在 A.具有目的性 B.能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C.具有创造性 D.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分数:2.00)A.B.C.D.46.当代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运用电子计算机解决许多数学运算、工程设计和科学实验中的难题,甚至可以制造出够战胜世界顶级国际象棋大师的计
20、算机,这些事实表明 A.电脑具有比人脑更高级的运动形式 B.电脑是人脑的延伸,是人类扩展自己智力的工具 C.电脑和机器人也能进行某些实践活动 D.电脑是物化了的人的意识,电脑战胜人脑,实质上是人类自己战胜自己(分数:2.00)A.B.C.D.47.“如果资本主义的死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气力去为它安排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A.抹杀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 B.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 C.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 D.否认历史主体的能动作用(分数:2.00)A.B.C.D.48.社会发展往往面临多种可选择的道路,其中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是 A.多数人选择的道路 B.势力强大的人
21、选择的道路 C.先进阶级选择的道路 D.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道路(分数:2.00)A.B.C.D.49.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其中 A.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B.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C.客体是一切客观事物 D.主体是指一切人(分数:2.00)A.B.C.D.50.主体认识活动包含选择、建构等成分,这里的选择和建构是指 A.以对客体的反映为基础 B.主体在认识活动中对客体信息、的选择、重构 C.在主观范围内的选择、建构 D.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中主体对客体的选择、重构(分数:2.00)A.B.
22、C.D.考研政治-38 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多项选择题/B(总题数:50,分数:100.00)1.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 A.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B.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 C.认为事物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 D.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分数:2.00)A. B. C.D. 解析:解析 题干所述是马克思的观点,马克思所讲的批判的和革命的含义就是从肯定与否定的统一、生成与灭亡的统一、现实的暂时性和发展的永恒性的统一上来理解和对待一切事物,促进新旧事物新陈代谢,推动世界
23、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A、B、D 三项符合题意。C 项否认量变,是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相对立的形而上学观,是错误的选项。本题的最大难点在于如何认识 A项。黑格尔提出“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的命题。恩格斯曾经剖析了黑格尔这一命题的保守性和反动性,并对它进行了革命的改造,从黑格尔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的命题,得出了“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这一革命结论。所以,A 项是正确的。2.辩证法也有保守的方面,“它承认认识和社会的一定阶段对它那个时代和那种环境来说都有存在的理由”。这句话 A.否认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B.肯定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政治 38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