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1 T 1196-2011 《坡改梯工程建设技术规程》.pdf
《DB51 T 1196-2011 《坡改梯工程建设技术规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51 T 1196-2011 《坡改梯工程建设技术规程》.pdf(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DB51 四川省地方标准 DB51/T 11962011 坡改梯工程建设技术规程 The technical standard of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for terracing sloping land 2011 - 01 - 25 发布 2011 - 03 - 01 实施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DB51/T 11962011 I 目 次 前 言 . II 1 标准适用范围 1 2 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工程建设要求 15 工程规划 2 6 工程设计 3 7 工程量计算 6 8 工程施工 8 9 工程竣工验收 . 11 10 后续工作
2、 . 11 DB51/T 11962011 II 前 言 本标准由四川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四川省农业厅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处和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晓军、赵小蓉、周孝强、蒲波、陈琨等。 DB51/T 11962011 1 坡改梯工程建设技术规程 1 标准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坡改梯工程建设内容、规划要求与施工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四川省坡改梯工程建设的中低产田土改造、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开发整理、生态环境重点建设等相关项目的实施区域。 2 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的修
3、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50842005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SL 1902007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DL 51802003 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安全标准 NY/T 11192006土壤监测规程 DB51/T8462008 四川省粮田建设等级标准 DB51/T3792003 乡村机耕道通用技术条件 3 术语和定义 3.1 坡改梯工程建设 the engineeri ng construction for terracing sloping
4、land 是指对坡度在5 25 之间的中低产坡地,通过修筑水平梯田、治理坡面水系与地力培肥等工程措施,使地貌呈阶梯型,以防止土、肥、水的流失,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的相关活动。 4 工程建设要求 4.1 梯地工程 4.1.1 地面坡度:地面纵、横向平整,地面坡度降到5 以内。 4.1.2 土层厚度:土层厚度60cm 以上,耕作层20cm 以上。 4.1.3 梯地台位:随等高线开梯,大弯随弯,小弯取直,台位清晰,规范流畅。 4.1.4 梯埂:梯埂修筑牢固,坎面整齐,不垮塌。埂顶宽30cm ,埂面高于土面20cm30cm 。 不同砌坎材料水平梯地断面参数见表1 : 表1 不同砌坎材料水平梯地断面参数
5、表 材料类别 适宜地形坡度 () 梯埂高度(m) 地面净宽 (m ) 梯埂外侧坡度() 条石 2025 1.52.0 3.4 7580 块石(卵石) 1520 1.01.5 3.5 7075 预制件埂 1015 0.81.2 5.7 6570 土坎 510 1.0 7.8 65 4.2 坡面水系工程 DB51/T 11962011 2 4.2.1 坡面排水 坡面排水沟与排水建筑物达到DL51802003 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安全标准的5 级标准。排水沟与主要建筑物防洪设计标准不低于10a 一遇。排水系统达到布局合理、排水畅通、水不乱流与土不下山的要求。 4.2.2 坡面蓄水 坡面蓄水建筑
6、物应达到DL51802003 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安全标准的5 级标准。坡面蓄水系统应做到“三池”配套(即蓄水池、沉沙池与贮粪池配套)。蓄水池容积应做到大( 200m3)、中( 100m3200m3)、小( 50 m3100m3)合理搭配、科学布局,年调节蓄水系数达到1.52.0 。平均 1hm2耕地应保证有效蓄水量150m3以上;每口蓄水池应配置一口容积lm32m3左右沉沙池;平均0.1hm20.2hm2的耕地要有一口容积2m33m3的贮粪池。 4.2.3 坡面灌溉 灌溉水质应符合GB50842005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禁止用未经过处理的污水灌溉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与渠系水利用系数应满
7、足以下要求: 小型自流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不低于0.70 ; 提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不低于0.80; 低压管道灌溉、喷灌、微喷灌的灌溉水利用系数不低于0.85 ,滴灌的灌溉水利用系数不低于0.90 ; 新建和防渗处理后的渠系水利用系数应0.75。 4.3 道路工程 4.3.1 机耕道:机耕道建设标准参见DB51/T3792003 乡村机耕道通用技术条件。 4.3.2 生产路:生产路要与居民点、地块与渠系结合,路面宽 0.8m2.0m,根据改造区情况可采用砼路面、石板路面或泥结石路面。预制混凝土板件或水泥路面,砼标号不得低于C15 ,厚度应8cm 。石材路面的强度不得低于MU30 ,厚度应10cm
8、。路基高于原路面10 以上,边坡比为1:0.51:1 。山区生产路纵坡不大于11,在坡度较大的地段要设置梯步。 4.4 地力工程 4.4.1 土地利用:改造后的坡耕地要做到当年改造,当年利用。当季利用率85% 。 4.4.2 土壤培肥:新改造的梯地当年1hm2应施用有机肥30t 以上;测土配方施肥面积80;秸秆还田面积 50%;土埂的生物护埂率60% 。坡改梯三年后,土壤肥力达到 DB51/T8462008 四川省粮田建设等级标准旱地耕地类型四级标准以上,土壤理化性状明显改善。 4.4.3 耕作改制:改造后的坡耕地要普及旱地改制和预留行利用技术,做到“五良”(良田、良壤、良种、良制、良法)配套
9、,提高改造区复种指数。改造后横坡种植面积50% ;良种推广面积达90% 。 4.4.4 抗旱能力:在中度干旱情况下,土壤抗旱能力增加5 d 7d。 4.4.5 土壤防蚀能力:土壤侵蚀模数降到SL1902007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中规定的轻度侵蚀标准。 5 工程规划 5.1 准备工作 5.1.1 收集坡改梯改造区基本资料: 改造区农户状况:包括户数、人口、劳动力、经济收入、投工投资能力等。 土地利用现状:农、林、牧、非农用地面积。 农田基本情况:包括有效灌溉面积、旱涝保收面积、水土流失面积,农田基础设施现状等。 坡耕地状况:坡度分布面积、土层厚度、土壤质地、pH 值、水土流失量、土地综合生产能
10、力等。 图件:地形图、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改良利用分区图、土壤侵蚀图等资料。 DB51/T 11962011 3 技术资料:相关标准,单项工程单位投工、投资、工程定额等资料。 5.1.2 规划仪器与资料准备 测绘仪器:测坡仪、GPS 仪、全站仪(或经纬仪)、塔尺、卷尺、对讲机等。 采样工具:土钻、铝盒、环刀,钢卷尺,取样刀、铁锹等。 其它:相机、相关资料图件与记载、统计表格。 5.2 规划方法 坡改梯工程规划实行领导、群众和技术人员三结合,采取由内向外、内外结合,自上而下、由下而上与室内资料分析、野外勘察与内业工作相结合方法。 5.2.1 室内资料分析 利用收集的资料和图件,在室内对改
11、造区坡面水系分布、道路分布,坡耕地和耕地利用模式现状进行分析,初步确定坡改梯工程范围、改造措施布局和分区,并在图上做好标记。 5.2.2 野外勘察 根据室内资料分析成果,结合实地进行踏勘与座谈访问,对室内规划的成果进行核实、补充和完善。 5.2.3 内业工作 运用室内资料分析与野外勘察成果资料,完成规划文本、规划图件和工程预算。 5.3 方案确定 经科学论证与反复比较论证后确定改造区坡改梯工程最优方案。 5.4 梯地工程 梯地工程规划要因地制宜,科学、规范、合理、美观,统一规划,一山、一坡、一弯、一梁集中连片治理。针对不同的地面坡度、气候条件、自然台位、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土壤障碍因素、种植模
12、式、改后利用方向等因素实地规划,打破地块间界限,统筹规划,调整土形。修筑地埂要就地取材,做到费省效宏。 5.5 坡面水系工程 坡面水系工程规划要做到地背沟、沿山沟、排水沟、蓄水池、沉沙池、贮粪池配套齐全。形成沟沟相通、池沟相连的截、蓄、灌、排相结合的坡面水系网络。 5.6 道路工程 道路工程规划要根据生产、生活需要,并充分利用原有道路或机耕道。本着占地少、生产方便、便民出行、投资省、利用率高、线路最合理的原则,科学规划布局机耕道与生产路。 5.7 地力工程 地力工程规划以提高肥水利用率与土地综合生产能力,改善生态环境与减少水土流失为原则,重点从地力培肥措施、农耕农艺措施、生物措施与土壤肥力定位
13、观测点建设等方面进行规划。 6 工程设计 6.1 梯地工程 6.1.1 梯地台位 坡面平缓、小于5 的坡耕地,岩层呈水平状、自然台位较宽的坡地,应以原有自然台位为基础,重点进行地块平整。 地面坡度5 15的坡耕地,宜规划宽梯。以原有自然台位为基础确定梯级台位,沿等高线定厢分台放线,大弯随弯,小弯取直,突出台位。 地面坡度15 25的坡耕地,宜规划窄梯。沿等高线规划放线,大弯随弯,小弯取直,矮坎窄梯,使台位清晰。 DB51/T 11962011 4 自然台位不明显、地貌破碎的零星分散地块,应对地块进行调形,再按等高线确定台位,使地块平整规则。 梯地断面示意如图1 : 图 1 梯地断面示意图 图中
14、: L地面斜坡长度, m; B梯面宽度, m; H梯埂高度, m; b梯埂占地宽的1/2,m ; D梯埂底宽, m; d梯埂顶宽, m; 地面坡度,; 梯埂断面坡度,。 6.1.2 梯埂断面 6.1.2.1 土埂:在坡度不大、土壤粘重的地方,应以夯筑土埂为主,土埂断面形状为梯形,下宽上窄,夯筑土埂要因地制宜采取生物护埂配套措施。 6.1.2.2 石埂:取石材方便的地方,采用条石、块石、片石或卵石作砌埂材料。采用石材作梯埂时,为保证梯埂牢固,可设置二马蹬,梯埂底宽度40 50cm 。 6.1.2.3 预制件埂:在取石材难的地方,可修筑预制件埂,预制件埂要美观流畅,稳固耐用,达到以下要求: 平,埂
15、梯面水平; 硬,清基至硬底,上平下硬; 倾,三角架基槽外高内低; 正,三角架立柱必须端正; 紧,三角架下脚用泥夹石夯紧夯实,上顶连接槽用不低于M7.5的砂浆连接紧密; 实,三角架内空部分必须用石块或泥土填实。 6.1.2.4 土石结合埂:个别地段石方量较大时,可采取土石结合埂,采用土石结合埂时,下部砌石材,上部筑土埂,土埂顶面宽30cm ,土埂顶面高于土面20cm30cm 。 6.2 坡面水系工程 坡面水系工程主要是指坡改梯工程中的灌、排、拦、蓄等田间工程的坡面水系网络建设。沟渠设计要与池、塘、库结合,形成蓄、引、灌、排相结合。 6.2.1 地背沟 DB51/T 11962011 5 地背沟的
16、主要作用是引排地块边的岩层裂隙水、隐微裂隙水及地块内重力水,防蚀,稳土,固埂,排湿。应傍地块内侧、顺等高线按其流水方向挖筑背沟。地背沟为土沟,不需浆砌。地背沟距离梯埂基部15cm30cm ,沟深20cm30cm ,沟宽20cm40cm ,边坡系数 1:0.51:1。 6.2.2 沿山沟 沿山沟主要是拦截地表迳流、排水与防止山洪水冲刷耕地。其布局视山形、地势、集雨面积、台位、坡长而定,沿山沟在非耕地与耕地间、山坡旱地与沟冲田土交界处横带修建,利用自然台位每50m 左右布置一条沿山沟。渠系末段与排洪沟(排水沟)相通,过水断面应以控制单位集雨量多少计算而定,保证设计排水能力。 6.2.3 排水沟 排
17、水沟的作用主要是引水下山。排水沟在集雨面较大,汇水集中的地方修建,落差悬殊处建跌水梯(或消力池) 。在跌水梯前、长陡坡或转弯平缓处的适当位置设沉沙池。根据流量分段设计排水沟断面,水位安全超高不少于20cm 。排水沟分段处以及重要建筑物的上、下游水面应平顺衔接,比降在 5/1 0001/1 000之间。 6.3 “三池”设计 6.3.1 蓄水池 蓄水池主要作用是就地集雨与灌溉水蓄积,用于旱地作物补灌与抗旱。蓄水池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种植习惯因地制宜进行设计,最好采用圆形结构体,容积不小于 50m3。蓄水池周边应修建1.3m 高以上的安全防护栏,并在醒目位置设置安全警示标识。 蓄水池的
18、布局:根据地形条件、坡度、集雨面积、降雨特点及雨量、改造面积等规划布局蓄水池。 蓄水池的选址:集雨面大,位置适宜,易于蓄水,使用方便,工程量较小。尽量利用荒坡、隙地修建,少占用耕地。 蓄水池的容积:容积大小应遵循因地制宜,使用方便,利用率高的原则,实行不同容积蓄水池的合理搭配。容积200m3以上蓄水池:在集雨面大或有灌溉保证的地方修建,数量视需灌溉的耕地面积而定,有条件的地方,要尽量与提灌设备配套;容积100m3200m3蓄水池:在改造面积较大,集雨面大,汇水集中的地方设置,合理布点;容积50m3100m3蓄水池:主要规划在集雨面较小,水流分散的地方,尽量设置在排水沟、沿山沟旁,便于拦截集蓄雨
19、水。 6.3.2 沉沙池 主要作用是减缓水的流速和沉沙。在每个蓄水池入口前 2m5m处设置沉沙池。沉沙池设计为长方形,容积lm32m3。沉沙池的进、出水口最好错位设计。 6.3.3 贮粪池 主要作用是就地积肥、沤肥和方便液态肥料转运。面积较大的地块旁要规划贮粪池,贮粪池形状根据地形进行设计,容积2m33m3,0.1hm20.2hm2的地块建一个贮粪池。 6.4 道路工程 6.4.1机耕道 30hm2以上集中成片的改造区,需要新建、整治机耕道时,尽量利用原有的机耕道或大路,加固加宽。并与渠系布局相结合,与其它机耕道和公路配套形成交通网络。 机耕道的行车路面净宽要求不低于3m ,坡陡路设计为“S
20、”形迂回上山,在山丘地区平曲半径不小于15m 。当平曲半径小于规定的最小半径时,应设置超高段,并在平曲线两端各设置一段不少于10m 的超高缓和段,超高横坡度最大值不超过8 ,积雪冰冻地区不超过6 。机耕道平曲线弯道超高与加宽参考值参见表2 。 表2 机耕道平曲线弯道超高与加宽参考值 DB51/T 11962011 6 平曲线半径 (m ) 150105 10570 7055 5540 4030 3020 2015 1510 超高值 () 2 3 4 5 6 7 8 8 加宽值 (m ) 0.4 0.5 0.6 0.7 0.9 1.1 1.25 1.5 6.4.2 生产路 生产路的路面净宽0.8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51T11962011 坡改梯 工程 建设 技术规程 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