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四模块专题一微积累——学语文在平时清单六记练结合串记5类古文化常识学案(含解析).doc
《(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四模块专题一微积累——学语文在平时清单六记练结合串记5类古文化常识学案(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四模块专题一微积累——学语文在平时清单六记练结合串记5类古文化常识学案(含解析).doc(2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清单六 记练结合串记 5 类古文化常识古文化常识点多面广、零碎难记,且记后易忘。只有广积累、勤巩固,才能拓展知识面。在识记上,不能仅仅依靠死记硬记,要在发散理解基础上,巧记善记、记牢记多,如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串联整合记忆。当然了,记忆的方法有很多种,考生可以自悟自得,多总结一些巧法妙法,提高识记效率。识记方法 示 例一线串珠法琳琅满目的文化常识就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化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等。例如记忆古代文化常识中的人物称谓,可以以人物姓名为线索,用这条线串起古代人们对人物称谓的颗颗“珍珠”人物的称谓:直称姓名称字称号称
2、谥号称斋名称籍贯称郡望称官名称爵名称官地谦称敬称特殊称谓如李白的称谓:李白,称字“太白” ,称号“青莲居士” ,称籍贯“青莲” ,称排行“李十二” ,称官名“李翰林” ,称爵名“李侯” ,特殊称谓“谪仙人、诗仙、酒仙”归类联想法识记文化常识,要进行必要的归类联想,即由一点进行相关的联想,或相似的联想,或相反的联想等比如记忆屈原时,首先把屈原的相关知识归纳整理,再由屈原发散联想。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离骚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李白、李贺一、古代历法1纪年法(1)干支纪年法干,即天干,共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共十二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
3、、酉、戌、亥。干支两字相配,用以纪年,如辛亥、戊戌之类。十和十二的最小公倍数为六十,因而经六十年,周而复始,循环不已,经久不乱,永无穷尽。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书。(与妻书)(2)帝王年号纪年法皇帝即位,一般都要改元,称元年。从汉武帝起有年号,后多用年号纪年。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促织)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张衡传)2(3)王公年次纪年法这种纪年法大多用在春秋、战国时代。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廉颇蔺相如列传)(4)年号干支兼用法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梅花岭记)2纪月法(1)序数纪月法古代纪月,常用序数。一年分为春夏秋
4、冬四季,后来又按夏历把一年分为正月、二月、三月、四月等十二个月,并以此来纪月。四月初五日辰刻。(三元里抗英)至和元年七月某日。(游褒禅山记)(2)时节纪月法有时用“孟” “仲” “季”分别表示一季中的三个月份。如“孟春(1 月)” “孟冬(10 月)”。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古诗十九首)(3)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加特定的“建”字。荒村建子月(农历十一月),独树老夫家。(草堂即事)3纪日法(1)干支纪日法元丰七年六月丁丑。(石钟山记)(2)序数纪日法初八日,始开靖海门及大南大东二城门。(三元里抗英)(3)特定称谓纪日法朔 农历每月的第一天。诸生许用德者以闰六月朔
5、(阎典史传)望 农历每月的十五日叫望,十六日叫既望。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与妻书)晦 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登泰山记)(4)传统节日纪日法元日 农历正月初一日。人日 农历正月初七日。3人日题诗寄草堂。(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三元 上元,农历正月十五日。旧俗以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叫灯节。欧阳修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合称为“三元” 。社日 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分春秋两次,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杜甫有诗:“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 ”花朝 农历二月十五,相传为百花的
6、生日。伤怀同客处,病眼即花朝。(早春)寒食 农历清明前二日,冬至后一百五日,又谓之“寒令” ,须禁火三日。因此,有人以“一百五”为“寒令”的代称。温庭筠寒食节日寄楚望诗:“时当一百五。 ”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日。屈原投江日。伏日 农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的第一天,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的第一天,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终伏(末伏)的第一天。初伏、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总称“三伏” 。初七、下九 “初七” ,农历七月初七日,这天晚上叫“七夕” 。传说每年此夜牛郎织女在天河鹊桥相会。 “下九” ,指农历每月十九日。二十九日为“上九” ,初九日为“中九”。汉时,初七、下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初七及下九,嬉
7、戏莫相忘。(孔雀东南飞)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日。人们以为这时的月亮最亮,故以此时为赏月之佳节。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日。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所以称为重阳。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冬至 冬至节,古人把冬至看成是节气的起点,从冬至起,白昼时间一天天长起来,叫作“冬至一阳生”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扬州慢)腊日 农历十二月初八日。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风俗。除夕 农历一年最后一天晚上, “除日”是“除旧布新”之意。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或“除” ,所以那天晚上叫“除夕” 。4纪时法(1)天色纪时法古人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
8、为若干段。一般地说,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夕、暮、昏、晚,太阳正中叫日中,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太阳西斜叫昃(太阳偏西)。具体如下:夜半(231 点)、鸡鸣(13 点)、平旦(35 点)、日出(57 点)、食时(79 点)、隅中(911 点)、日中(1113 点)、日昃(1315 点)、晡时(1517 点)、日4入(1719 点)、黄昏(1921 点)、人定(2123 点)。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叫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叫晡时。日入以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夜半以后分别是鸡鸣和昧旦,这是天将亮的时间。此后是平旦、平明,这
9、是天亮的时间。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木兰诗)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东南飞)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孔雀东南飞)(2)十二地支纪时法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这两个小时,古人把第一个小时叫作初,第二个小时叫作正。例如:子时的两个小时就叫子初、子正。十二个时辰分别以地支为名称,从半夜起算,半夜十一点到一点是子时,中午十一点到十三点是午时。苏轼申三省起请开湖六条状:“今来所创置钤辖司前一闸,虽每遇潮上,闭得一两时辰而公私舟舡欲出入闸者,自须先期出入,必不肯端坐以待闭闸。 ”孔尚任桃花扇媚座:“昼短夜长,差了三个时辰了。 ”曹禺王昭君第二幕:“半个时辰
10、前,他陪伴天子酣宴。 ”5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夜间时辰 五更五鼓 五夜 现代时间黄昏 一更一鼓 甲夜 19 21 点人定 二更二鼓 乙夜 21 23 点夜半 三更三鼓 丙夜 231 点鸡鸣 四更四鼓 丁夜 1 3 点平旦 五更五鼓 戊夜 3 5 点6农历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古人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农历为据。57二十四节气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
11、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 ,月中叫“中气”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正月:立春、雨水 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 四月:立夏、小满五月:芒种、夏至 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处暑 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 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 十二月:小寒、大寒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8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
12、;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对点训练判断下列各句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的正误。1古代的纪时法比较特殊,如平旦、晡时、黄昏、人定等。按时间先后来说, “人定”在“黄昏”之前。()解析:“人定”在“黄昏”之后。(孔雀东南飞中有“奄奄黄昏后,寂寞人定初”)2旦日,太阳初出、天亮时,或指明天、第二天,也特指农历正月初一。()解析:“旦日”有“初一”的意思,但没有“正月初一”的意思。3 “十天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两字相配,用以纪年、纪月、纪日。()4阴历
13、和阳历的区别在于阳历(公历)的年月日比阴历的要迟一个月左右,和我国的气象、物候的对应关系不如阴历强。()解析:阳历的年月日比阴历的要早一个月左右。5 “晦” ,指阴历每月的三十日,这是古代特定称谓纪日法中的一类,此类纪日法还有朔、望、既望等。()解析:“晦”应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二、科举制度1汉代实行征辟制和察举制6(1)征辟制 汉武帝时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和府、州郡辟除两方面。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2)察举制 又称举荐制。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是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 134)开始的。由地方长官
14、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2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科举制 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取士而得名。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见后表)。汉代已有考试取士之法,但系临时措施,并未形成定制。隋文帝废除贵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587)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炀帝时始置进士科。唐代于进士外,复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诸科,又有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科。诸科之中,唯进士科为常设,最为重要。宋以后各朝科举制仅有进士科。唐、宋进士科主要考诗赋。宋神宗熙宁时,王安石
15、改用经义。元、明、清均用其法。明、清两朝的经义以“四书” “五经”的文句为题,规定文章的格式为八股文,解释须依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光绪二十七年(1901),一度改变科举办法,废止八股。变法失败后复旧。光绪三十一年(1905)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即被废除。明清科举简表科别内容项目院试 乡试(秋闱) 会试(春闱) 殿试考场学政巡回案临考场(府、县)京城和各省城贡院(省城)京城贡院(礼部)皇宫(宫殿)主考人 各省学政中央政府特派官员礼部侍郎或钦差大臣皇帝参加者童生(儒生)生员及监生 举人 贡士中者名称生员(秀才)举人 贡士 进士日期三年之内两次 子、卯、午、酉年八月,桂榜 乡试次年三月,杏榜会试同
16、年四月,金榜 7第一名 案首 解元 会元 状元第二名 榜眼第三名 探花3与科举相关的内容(1)童生试 明、清两代时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入学考试,简称“童试” ,亦称“小考” “小试” 。应考者称童生,未被录取者虽至白首,不改童生之称,童生试包括县试、府(或直隶州、厅)试与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录取者为生员,送入府、县学宫,称“入学” 。岁考、科考则为考核已入学的生员的考试。 促织中“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 , “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2)进士及第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
17、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通俗地讲,考中一、二、三甲都可以叫进士及第。及第后称考官为座主、恩门,对座主自称门生。同科及第的人互称同年。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 ”(训俭示康)(3)连中三元 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 。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称“连中三元” 。(4)鼎甲 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5)诸生 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有时也指进
18、入国子监学习的监生。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6)八股文 也称“时文” “制艺” “制义” “八比文” ,是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有一定的字数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文章内容空洞,形式死板。4与教育相关的内容(1)古代学校有“庠(xing)” “序” “太学” 。 “庠”和“序”是地方学校。又嘱学使俾入邑庠。(促织)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2)“太学”是全国最高学府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8(3)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入监读书的人
19、称监(jin)生。国子监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教学人员为教授、博士、直进、助教等。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送东阳马生序)对点训练判断下列各句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的正误。1 “公车” ,汉代官署名。因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便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2 “科举” ,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起源于明代。()解析:起源于隋朝。3 “书院” ,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东林书院等。()4 “童试” ,即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参加科考的资格考试,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20、。()解析: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5 “乡试” ,是指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年一次的考试,考中的称举人。()解析:乡试:是指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的考试,考中的称举人。6 “进士” ,明清时称殿试考取的人,前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7 “进士及第” ,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8 “太学” ,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西汉武帝时开始设立,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9 “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人们把中试者称为“秀才” 。()解析:中试者称为“举
21、人” 。10 “会试”是地方政府组织的考试。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及第者称为“进士” ,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第一名称为状元。()解析:“会试”是中央政府组织的考试。三、职官沿革 一 官 职 设 置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1中央官职9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
22、。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院国史编修等。2地方官职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十几个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 二 官 名 释 义1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
23、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2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3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 ,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4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5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 ,后逐渐成为虚衔;其二,古代称太子少
24、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 ,后也逐渐成为虚衔。6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7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8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9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通用版 2020 高考 语文 一轮 复习 第四 模块 专题 积累 平时 清单 六记练 结合 古文化 常识 解析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228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