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20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跟踪检测(十七)原电池化学电源(含解析).doc
《(通用版)2020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跟踪检测(十七)原电池化学电源(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用版)2020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跟踪检测(十七)原电池化学电源(含解析).doc(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跟踪检测(十七) 原电池 化学电源1下列关于原电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正极和负极必须是金属B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C原电池工作时,正极和负极上发生的都是氧化还原反应D锌、铜和盐酸构成的原电池工作时,锌片上有 6.5 g锌溶解,正极上就有 0.1 g氢气生成解析:选 B 一般普通原电池中负极必须是金属,正极可以是金属或非金属导体,A 错误;原电池工作时,正极上发生还原反应,负极上发生氧化反应,C 错误;锌、铜和盐酸构成的原电池工作时,锌片上有 6.5 g锌溶解,正极上有 0.2 g氢气生成,D 错误。2.(2019厦门模拟)将反应 2Fe3 2I 2Fe 2 I 2设计成如图所示
2、的原电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盐桥中的 K 移向 FeCl3溶液B反应开始时,乙中石墨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C电流计读数为零时,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D电流计读数为零后,在甲中溶入 FeCl2固体,乙中石墨电极为负极解析:选 D A 项,甲池中石墨电极为正极,乙池中石墨电极为负极,盐桥中阳离子向正极移动,所以向 FeCl3溶液迁移,正确;B 项,反应开始时,乙中 I 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确;C 项,当电流计读数为零时,说明没有电子发生转移,反应达到平衡,正确;D 项,当加入 Fe2 ,导致平衡逆向移动,则 Fe2 失去电子生成 Fe3 ,甲中石墨作为负极,而乙中石墨成为正极,错误。3某同
3、学做了如下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装置现象 电流计指针未发生偏转 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A.加热铁片所在烧杯,电流计指针会发生偏转B用 KSCN溶液检验铁片、附近溶液,可判断电池的正、负极C铁片、的腐蚀速率相等D “电流计指针未发生偏转”说明铁片、铁片均未被腐蚀解析:选 A 温度不同,反应速率不等,两烧杯中存在电势差,能够产生电流,电流表指针会发生偏转,故 A正确;两烧杯中溶液的浓度不同,发生离子的定向移动,产生电2流,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 Fe2 ,与 KSCN溶液无明显现象,不能判断电池的正、负极,故 B错误;铁片与铁片未构成原电池,铁片与铁片构成了原电池,腐蚀速率一定不相等,故
4、 C错误;“电流计指针未发生偏转”说明铁片、铁片未构成原电池,但铁片表面均会发生吸氧腐蚀,故 D错误。4肼(N 2H4)空气燃料电池是一种碱性燃料电池,电解质溶液是 20%30%的 KOH溶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电池放电时,通入肼的一极为负极B电池每释放 1 mol N2转移的电子数为 4NAC通入空气的一极的电极反应式是 O22H 2O4e =4OHD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电解质溶液的 pH将不变解析:选 D 该电池中肼是燃料,在负极通入,A 正确;肼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2 价,氧化产物是 N2,负极反应为 N2H44OH 4e =4H2ON 2,所以每释放 1 mol N2 转移的电
5、子数为 4NA ,B 正确;通入空气的一极为正极,正极上 O2发生还原反应,反应式是O22H 2O4e =4OH ,C 正确;电池总反应为 N2H4O 2=N22H 2O,反应生成水,溶液浓度降低,KOH 溶液的 pH将降低,D 错误。5(2017全国卷)全固态锂硫电池能量密度高、成本低,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其中电极 a常用掺有石墨烯的 S8材料,电池反应为 16Li xS8=8Li2Sx(2 x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电池工作时,正极可发生反应:2Li 2S62Li 2e =3Li2S4B电池工作时,外电路中流过 0.02 mol电子,负极材料减重 0.14 gC石墨烯的作用主要是提高
6、电极 a的导电性D电池充电时间越长,电池中 Li2S2的量越多解析:选 D 原电池工作时,正极发生一系列得电子的还原反应,即:Li2S8Li 2S6Li 2S4Li 2S2,其中可能有 2Li2S62Li 2e =3Li2S4,A 项正确;该电池工作时,每转移 0.02 mol电子,负极有 0.02 mol Li(质量为 0.14 g)被氧化为 Li ,则负极质量减少 0.14 g,B 项正确;石墨烯能导电,利用石墨烯作电极,可提高电极 a的导电性,C 项正确;充电过程中,Li 2S2的量逐渐减少,当电池充满电时,相当于达到平衡状态,电池中 Li2S2的量趋于不变,故不是电池充电时间越长,电池
7、中 Li2S2的量越多,D 项错误。36.(2019武邑模拟)如图所示为新型的甲酸/铁离子燃料电池,具有原料安全、质子电导率高、能量密度高的特点,适合应用在规模化的供电场所。电池外壳采用聚四氯乙烯板,石墨作电极,在 M端加注甲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液,在 N端加注氯化铁和氯化钠的混合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放电时,N 端是正极BM 端的电极反应式为 HCOO OH 2e =CO2H 2OC电池放电后,N 端的 Fe2 通氯气后转化为 Fe3 ,实现电解质溶液的循环利用D采用多孔纳米电极的目的是提高电极与电解质溶液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扩散至催化层解析:选 B A 项,正极发生还原反应,Fe 3
8、得到电子生成 Fe2 ,N 端是正极,正确;B项,M 端的电极反应式为 HCOO 3OH 2e =CO 2H 2O,错误;C 项,电池放电后,23N端的 Fe2 通氯气后,氯气具有氧化性能氧化 Fe2 转化为 Fe3 ,Fe 3 在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实现电解质溶液的循环利用,正确;D 项,反应物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所以采用多孔电极的目的是提高电极与电解质溶液的接触面积,并有利于氧气扩散至电极表面,从而提高反应速率,正确。7.硼化钒(VB 2)空气电池是目前储电能力最强的电池,电池结构示意图如图,该电池工作时总反应为4VB211O 2=4B2O32V 2O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9、)A电极 a为电池负极,发生还原反应B每消耗 1 mol VB2转移 6 mol电子C电池工作时,OH 向电极 a移动DVB 2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 2VB222OH 22e =V2O52B 2O311H 2O解析:选 D 由题图可知,空气通入电极 a,显然电极 a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A 错误;4 mol VB2发生反应时消耗 11 mol O2,同时转移 44 mol电子,故消耗 1 mol VB2时转移 11 mol电子, B错误;电池工作时,阴离子(OH )向负极 (VB2极)移动,C 错误;正极反应式为 O22H 2O4e =4OH ,用总反应式减去正极反应式的 11倍即得负极反应式
10、,故VB2在负极上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 2VB222OH 22e =V2O52B 2O311H 2O,D4正确。8.近年来 AIST报告正在研制一种“高容量、低成本”锂铜空气燃料电池,该电池通过一种复杂的铜腐蚀“现象”产生电力,其中放电过程为 2LiCu 2OH 2O=2Cu2Li 2OH ,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放电时,Li 透过固体电解质向 Cu极移动B放电时,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Cu2OH 2O2e =2Cu2OH C通空气时,铜被腐蚀,表面产生 Cu2OD整个反应过程中,铜相当于催化剂解析:选 B 由题中装置图和放电时总反应可知,放电时 Li为负极,Cu 为正极,阳离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通用版 2020 高考 化学 一轮 复习 跟踪 检测 十七 原电池 电源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