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三单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及理论成果和科教文化单元核心素养提升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三单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及理论成果和科教文化单元核心素养提升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三单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及理论成果和科教文化单元核心素养提升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十三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及理论成果和科教文化一、把握“主题主线”41 题考什么怎么考西学东渐溯救国知行,圆中国梦想热点解读为什么考自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以来,国际国内反响强烈,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时代最强音和话语制高点。长期以来,中华文明以其独有的特色和辉煌走在了世界文明的前列,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中国很快落伍了,并且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是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绝不会让自己的命运任人摆布。与西方列强入侵随之而兴的,是中华民族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唤醒,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提出。在中华民族萌发出中国
2、梦的过程中,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不懈探索奋斗,从林则徐、魏源到毛泽东、邓小平,从改良到革命,每一步都异常艰辛,都值得我们尊重、自豪。 典例感悟怎样考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所谓“西学中源” ,亦称“中源西流” 。即西方文化源出中国,近代西方文明在中国“古已有之” 。这是中国人早期认知西方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是“西学东渐”过程的产物。明清之际,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中国传统文明的停滞与落后,希望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乃至制度,但是,传统文明的强大惯性却使他们的心理处在一种矛盾当中加之时人昧于世界,只能将新生事物与自己熟知的知识相比较,从中寻求认识的依据,所以, “西学中
3、源”说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摘编自姚辉“西学中源”说再探析材料二 “中体西用”是在保持文化优越感的前提下保守派和务实派都认可的“自强”方式,是对“西学中源”的继承与超越“中体西用”解决了保守派只看到“百年变局”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收拾人心、重修政治却轻视外部威胁的问题上。“中体西用”解决了务实派只看到“千年变局”而没有意识到在缺乏对传统文化自信心基础上学习西方也可能引起对传统文化冲击,以及由此引起大一统内部涣散的问题。摘编自陆勇从“西学中源”到“中体西用”:传统“中国”观念的调适(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学说产生的不同历史背景,并指出“中体西用”对“西学中源
4、”有何超越。(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对中国产生的2共同影响,并谈谈你对中学和西学的认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角度概括;第二小问,需要回答洋务运动对“中体西用”的实践,具体表现在学习西方科技、创办近代教育、建立新式海军等方面。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文明史观和近代化史观角度,从文化交流、社会进步等方面说明;第二小问,一方面中学与西学是人类历史上两种不同性质的文明,都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另一方面中学与西学可以相互借鉴与吸收。答案:(1)历史背景:“西学中源”:明清之际出现“西学东渐”现象;“海禁”及闭关锁国
5、导致国人保守愚昧,助长国人妄自尊大的心理;中国传统文明的深远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商品经济高度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经世致用学说的兴起。“中体西用”: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先进的军事、生产技术被认可;传统文化的优越感得到传承。超越: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经济管理经验;借鉴西方近代教育制度;创立近代海军。(2)共同影响:承认西学的“合法”地位,打破了“华夷秩序” ,有利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打破中西文化对立,融会中西,反思传统文化;有利于推动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近代化进程;但这些学说,没有冲破“中体”的束缚,带有浓厚的封建纲常色彩。认识:中学与西学体现不同
6、性质的文明;中学与西学可以相互吸收、借鉴;中学与西学都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主线梳理归纳备考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历程时期 特征 表现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学习西方仅停留在“器物”的层面上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掀起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至五四运动前夕从学习制度到思想文化层面,用资本主义制度改造中国社会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动了戊戌变法;革命派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政治,发动了辛亥革命;激进派提倡民主与科学,掀起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经历了“学俄国走十月革命道路”到“走中国特色的革无产阶级向俄国学习,以马克思主义
7、为指导,掀起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3命道路”的思想历程深化认知 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之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更体现了伟大的家国情怀。从“西学中源”到“中体西用” ,从“奇技淫巧”到“师夷长技” ,从“器物技术”到“精神文化” ,爱国主义是其中涌动的灵魂。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形式内容也有所不同。百年近代史,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上下求索,提出了各种救国方案,涵盖了近代爱国主义应有的主体内容及核心。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传统在提醒着人
8、们努力奋进。在今天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更需要将全民族的爱国主义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把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有机统一起来,把爱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联系起来。 二、突出“个性见解”42 题考什么怎么考坚定信仰树立文化自信,助推民族复兴热点解读为什么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把坚定文化自信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讲得非常清楚。文化自信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源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源于对人类文明的吸收借鉴和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
9、伟大实践。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根基和动力,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时代体现,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指引。典例感悟怎样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中国人恍然大悟,梁启超谴责西方帝国主义和盲目崇拜科学是冲突的根源,并且认为中国重精神的思想可以矫正这种不平衡现象。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作者梁漱溟宣称:牺牲中国自己的精神而支持外国的道德准则和体制是自损其命。二梁贬抑西方的物质文明,也相应地颂扬中国的精神文明;两人都督促国人:“到东方去!”相反,胡适和其他一些人喊道:“到西方去!”胡适宣布,中国不但是在科学与科技方面落后于西方,而且在每一方面政治
10、、文学、音乐、艺术、精神面貌,甚至是体形。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 中国的奋斗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材料所述现象。(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观点明确,史论结合)4解析:首先表明观点,根据材料中“梁启超谴责西方帝国主义和盲目崇拜科学是冲突的根源,并且认为中国重精神的思想可以矫正这种不平衡现象” “二梁贬抑西方的物质文明,也相应地颂扬中国的精神文明”得出梁启超、梁漱溟贬抑西方,颂扬中国文化,认为中国文化可以挽救中国并拯救世界;根据材料“胡适宣布,中国不但是在科学与科技方面落后于西方,而且在每一方面政治、文学、音乐、艺术、精神面貌,甚至是体形”得出胡适则认为中国文化等一切落后,主张西化
11、。然后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进行论述。答案:示例:材料中梁启超、梁漱溟贬抑西方,颂扬中国文化,认为中国文化可以挽救中国并拯救世界。胡适则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主张全盘西化。二梁与胡适的看法都有其合理性,也都有偏颇的一面。在近代中国民族危亡的局势下,中国知识分子重新审视中西文化,体现了知识分子对中国命运的思考与探索。二梁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存在弊端,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精神文明的价值,具有积极意义。但是西方物质文明是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二梁贬低西方物质文明,梁启超甚至认为科学是一战冲突的根源,显然是错误的,不利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胡适主张学习西方,鼓吹民主与科学,推动了思想解放,彻底动摇了传
12、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但存在片面肯定西方文化,一概否定中国文化的局限。鉴史明智(1)“文化自信”只是一句口号、一个理论名词么?不是,我们提倡的“文化自信”有其深厚根基,是可以真正践行的。因为,我们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也有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种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夯实了我们文化建设的根基,奠定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2)“民族自卑”和“历史虚无” ,是中华文明的腐蚀剂,在此基础上不可能铸就中华文明的新辉煌。同样,固步自封、抱残守缺、孤芳自赏,也不可能有中华文明新辉煌。文明是由民族血脉和历史传承造就的,更是由时代脉搏和创新精
13、神凝聚的。中国人民在实践中国梦的过程中,将紧紧把握时代和实践发展的脉搏,推动中华文明时代化传承、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谱写人类文明多元、平等、包容发展的新篇章。单元综合检测 (时间:45 分钟 满分:85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鸦片战争前后对西方国名的翻译,基本是带“口”旁的音译名,如英咭咧、咪唎、5咈囒哂,提到西方各国时译名通常加上:“夷” “逆”或“酋” ,如“米夷” “咈囒哂夷”“法夷” ;近代后期,对各国国名的翻译多用褒义词,如“美” “英” “德” “法” 。这种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
14、 )A对西方认识的不断深入 B摆脱了天朝上国观念C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D实现了外交的近代化解析:选 A 鸦片战争前提到西方各国时译名通常加上“夷” “逆”或“酋” ,说明认为西方国家落后,而近代后期,对各国国名的翻译多用褒义词说明认识到西方国家的进步性,故选 A 项;B 项中“摆脱了” 、D 项中“实现了”不符合史实,排除 B、D 两项;C 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2有学者认为,西方的启蒙是一种“内源”式、持续式的启蒙,而近代中国的启蒙则是“外源”式、突变性的启蒙。导致中国思想启蒙出现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文明的冲击 B资本主义发展缓慢C政府的腐朽统治 D儒家思想根深蒂固解析:选
15、 A 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其历经阶段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具有较强的突变性,其主要原因就是西方的持续入侵和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故 A 项正确。3(2019石家庄模拟)康有为通过重塑孔子形象、高悬大同理想,并用西方政治伦理学说阐释儒家经典,将儒家思想与西方文化对接和调融、重塑和创造,是儒家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行为的重要影响是( )A重新树立孔子的思想权威B减少近代化过程中的文化认同危机C使晚清保守思想大行其道D推动了传统思想与民主科学的结合解析:选 B 康有为重塑孔子形象,是借助孔子权威宣传西方的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减少其在中国传播的阻力,故 B 项正确,A 项错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第十三 单元 现代 中国 思想解放 理论 成果 科教 文化 核心 素养 提升 讲义 解析 新人 必修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226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