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二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单元过关检测(含解析)人民版.doc
《(通史版)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二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单元过关检测(含解析)人民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版)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二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单元过关检测(含解析)人民版.doc(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二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单元过关检测(二)考试时间:40 分钟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1(2019辛集市育才中学周考)“黔首”一词在上古时指战俘奴隶;战国时被广泛使用,含义与“庶民”相同;秦始皇下令将天下百姓统称为“黔首” 。这反映了( )A君主专制的建立 B奴隶制度废除C百姓地位的下降 D大一统的加强答案 D解析 君主专制强调个人权力至上,国家大事由其一人独断,材料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 A 项;材料反映的是“黔首”含义的演变,与奴隶制的废除无关,也无法体现百姓的地位下降,排除 B、C 两项;根据“秦始皇下令将天下百姓统
2、称为黔首 ”,表明国家统一之后,统一百姓称谓,属于巩固统一的措施,故 D 项正确。2(2019山东荣成市六中一诊)据史记记载,秦“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 ,称颂秦始皇仁、义、圣、德, “端平法度,万物之纪” “以明人事,合同父子” ,使“尊卑贵贱,不逾次行” 。这反映出秦朝( )A重视人伦秩序和社会教化B重视维护官僚政治体制C借法家思想建立君主专制D以仁义道德来遏制人欲答案 A解析 材料“明人事,合同父子” “尊卑贵贱,不逾次行”体现秦朝重视人伦秩序和社会教化,故 A 项正确。材料针对民众而非官员,也没有涉及官僚体制,故 B 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君主专制,故 C 项错误;“端平法度”反映的是
3、法家思想,而非儒家,故排除 D项。3(2018福建三明市一中高三限时练)汉代丞相犯罪,依照“将相不辱”和“将相不对理陈冤”的习惯,不用出庭接受审问;即便重罪,亦由皇帝示意自裁。这是因为( )A无为而治的推行 B重罪轻罚的传统C丞相地位的尊贵 D官僚集团的庇护答案 C解析 根据材料“将相不辱” “不用出庭接受审问”可知将相地位尊贵,故 C 项正确。无为而治与“由皇帝示意自裁”不符,故排除 A 项;历史传统是轻罪重罚,故排除 B 项;材料没有体现官僚集团的态度,故排除 D 项。4(2018福州市八县高二期中)汉武帝时,拜卫青为大将军, “位在公上” ;封公孙弘为相, “无爵” ;授儒者孔安国为侍中
4、, “朝廷荣之” 。这表明汉武帝时期( )A权力中心由外朝转向内朝B意识形态由法家转向儒家C中枢机构由独相转向多相D中央行政机构的职能巨变2答案 A解析 根据材料“卫青” “位在公上” “孔安国为侍中” “朝廷荣之” ,而公孙弘作为丞相,却“无爵”可知,汉武帝提拔布衣亲信卫青、孔安国等近臣构成中朝, “中朝”拥有决策权, “外朝”变为执行机构,故 A 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 B 项说法,故排除;C 项不符合史实和材料,故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中央行政机构职能的变化,故排除 D 项。5(2019山东夏津县一中高三月考)后汉书记载,南阳宛人任延任九真太守时,当地传统民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任延令铸作铁
5、制农具,教之垦辟,于是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一时“风雨顺节,谷稼丰衍” 。这表明( )A移民实边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B引进农耕改变了当地生产结构C地方官重视农业发展以图升迁D精耕细作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答案 B解析 材料“当地传统民俗以射猎为业”到“田畴岁岁开广”可知, “任延令铸作铁制农具,教之垦辟”改变了当地的生产结构变化,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移民戍边的信息,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地方官以图升迁的表述,故 C 项错误;D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6(2019湖南长郡中学月考)上表为史记有关西汉前期“无为而治”的历史叙述。据此判断, “无为而治”( )A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B缓和
6、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C顺应了小国寡民的社会心理D保证了地方自主发展的权力答案 A3解析 “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是指汉初经济残破,人口稀少, “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是指汉初实行无为而治的思想,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家给人足”是指通过无为而治,西汉社会稳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 A 项正确。无为而治主要是恢复发展经济而不是缓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故 B项错误;“小国寡民”不符合汉朝大一统的局面,故 C 项错误;无为而治是顺应汉初百废待兴的国情,并不是让地方自主发展,故 D 项错误。7(2019黑龙江鹤岗一中月考)汉文帝时,晁错提出务农贵粟政策,
7、百姓缴粟 600 石者,就可封爵。但普通五口之农家,所耕之地不过百亩,全年所收不过 100 石,根本无600 石余粮来换爵,反为富商大贾所乘。这表明当时( )A纳粟拜爵为选官主要途径B农民贫困导致政府遏制商人C重农政策使百姓受益有限D仕宦之路被富商大贾所垄断答案 C解析 材料“晁错提出务农贵粟政策,百姓缴粟 600 石者,就可封爵” “反为富商大贾所乘”的意思是说政府想通过给老百姓封爵来鼓励农业生产,可是由于百姓收入较低,无法满足,显示出重农政策与现实相背离,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选官制度的变化,故 A 项排除;农民贫困与抑商政策无关,故 B 项排除;D 项说法错误,错在“垄断” 。8
8、(2019皖南八校联考)汉武帝元封元年规定:把郡国应贡物连同运输所抵充的财政上缴额,按照当地正常的市价,折合为一定数量的土特产品,直接上缴给国家在该地设置的均输官,然后由均输官像过去商人那样,将这些土特产品运往需要该物资的其他地区去出售,这一措施( )A解决了郡国对中央的威胁B不利于汉代的商业发展C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体现了政府的重农抑商答案 B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汉武帝时期的均输法,是汉代政府把郡国应贡物折合为一定数量的土特产品,然后由均输官将这些土特产品进行销售的经济措施,实质上是官营贸易,这压缩了私商的经营空间,故 B 项正确。A 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故排除;材料涉及的是商业贸易,不是农
9、业,故 C 项错误;官营贸易不能体现重农抑商,故 D 项错误。9(2018四川南充模拟)在汉代儒者看来,春秋战国以来的社会政治变迁严重破坏了三代以来延续已久的“天命有德”的政权合法性理论,汉武帝继承了儒家“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理念,确立了基本的礼制。这种“礼制”( )A突出天命的神圣性和绝对性B以道德教化来稳定统治秩序C为专制集权提供了理论基础D儒家天命思想学说开始确立答案 B4解析 材料表明从“天命有德”到“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变化,强调“德” ,而不是“天命” ,故 A 项错误;汉武帝继承了儒家“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理念,在董仲舒的建议下,形成三纲五常的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通过确立基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通史 2020 年高 历史 一轮 复习 第一 部分 第二 单元 古代 中华文明 形成 发展 秦汉 过关 检测 解析 人民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226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