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普洱市景东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开学考试试卷(含解析).doc
《云南省普洱市景东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开学考试试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普洱市景东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开学考试试卷(含解析).doc(2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云南省景东一中 2018-2019 学年下学期开学考试高一化学本试卷分第卷和第卷两部分,共 10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一、单选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 50 分)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物质的摩尔质量等于其相对分子(或原子)质量B. 物质的摩尔质量是该物质 1 mol 时的质量C. 物质的摩尔质量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的 6.021023倍D. 摩尔质量的单位是 gmol1【答案】D【解析】【详解】A. 摩尔质量单位是 g/mol,相对分子(或原子)质量没单位,二者只是数值相等,A 错误;B. 摩尔质量单位是 g/mol,质量单位是 g,物质的摩尔质量与该物
2、质 1 mol 的质量只是数值相等,B 错误;C. 物质的摩尔质量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C 错误;D. 摩尔质量的单位是 gmol1 ,D 正确;答案:D。2.下列物质的分类采用树状分类法的是( )A. 铁是单质又是导体B. 纯净物可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C. 氯化钠是钠的化合物,又是氯化物D. 氢氧化钙既是纯净物,又是化合物,属于碱【答案】B【解析】树状分类法为同类事物的再分类;A 错,为交叉分类法;B 正确;C 错,为交叉分类法;D错,为交叉分类法;3.氰(CN) 2的化学性质与卤素(X 2)很相似,化学上称之为拟卤素,其氧化性介于 Br2和 I2之间,下列有关反应方程式不正确的是2A.
3、(CN)2和 NaOH 溶液反应:(CN) 22OH CN CNO H 2OB. MnO2和 HCN 反应:MnO 24HCN(浓) Mn(CN)2(CN) 22H 2OC. 向 KCN 溶液中加入碘水:I 22KCN2KI(CN) 2D. 在 NaBr 和 KCN 混合溶液中通入少量 Cl2:Cl 22CN 2Cl (CN) 2【答案】C【解析】【分析】氰(CN) 2的化学性质与卤素(X 2)很相似,(CN) 2和水反应可生成 HCN 和 HCNO;(CN) 2的氧化性比 Br2弱,比 I2强,类推卤素单质的性质分析判断选项。【详解】A(CN) 2和 NaOH 溶液反应可以类推氯气和氢氧化钠
4、溶液的反应,所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N) 22OH CN CNO H 2O,A 正确;BMnO 2和 HCN 反应可以类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的反应,所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nO24HCN(浓) Mn(CN)2(CN) 22H 2O,B 正确;C向 KCN 溶液中加入碘水,可以类推置换反应,(CN) 2的氧化性比 I2强,不能发生反应I22KCN2KI(CN) 2,C 错误;D在 NaBr 和 KCN 混合溶液中通入少量 Cl2,(CN) 2的氧化性比 Br2弱,所以溴离子还原性小于 CN-离子,先发生反应 Cl22CN 2Cl (CN) 2,D 正确;答案选 C。4.a、b、c、d、e 分别是
5、 Cu、Ag、Fe、Al、Mg 五种金属中的一种。已知:(1)a、c 均能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2)b 与 d 的硝酸盐溶液反应,置换出单质 d;(3)c 与强碱溶液反应放出气体,e 可被磁铁吸引。由此推断 a、b、c、d、e 依次为( )A. Fe、Cu、Al、Ag、Mg B. Mg、Cu、Al、Ag、FeC. Mg、Cu、Al、Fe、Ag D. Al、Cu、Mg、Ag、Fe【答案】B【解析】【详解】 )c 与强碱溶液反应放出气体,c 为 Al;e 可被磁铁吸引,e 为 Fe;a 能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a 为镁;b 与 d 的硝酸盐溶液反应,置换出单质 d, ,b 比 d 活泼,b 为C
6、u,d 为 Ag;确定 a: Mg b: Cu c: Al d: Ag e: Fe 。答案:B3【点睛】本题的突破点在能和强碱反应放出气体的金属 Al。5.已知 2NaOHBr 2=NaBrNaBrOH 2O,若从溴水中把溴萃取出来,可选用的萃取剂是( )A. 食盐饱和溶液 B. 无水酒精 C. 四氯化碳 D. 氢氧化钠溶液【答案】C【解析】【详解】A. 食盐饱和溶液与溴水互溶,不可以,A 错误;B. 无水酒精与溴水互溶,不可以,B 错误; C. 四氯化碳与水互不相溶,与溴水互不反应,溴单质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远远大于在水中溶解度,C 正确;D. 2NaOHBr 2=NaBrNaBrOH 2O
7、,D 错误;答案:C。6.对危险化学品要在包装标签上印有警示性标志,氢氧化钠应选用的标志是( )A. 爆炸品 B. 氧化剂 C. 剧毒品 D. 腐蚀品【答案】D【解析】【详解】A氢氧化钠不具有爆炸性,A 错误;B氢氧化钠不具有氧化性,B 错误;C氢氧化钠不具有易燃性,C 错误;D氢氧化钠具有强烈腐蚀性,D 正确;答案:D。7.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化学性质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由于( )A. 相对分子质量不同 B. 分子构成不同C. 元素组成不同 D. 用途不同【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
8、质不同。4【详解】A.SO 2和 SO3化学性质不同,主要原因是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而不是相对分子质量不同,A 错误;B.SO2和 SO3化学性质不同,主要原因是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B正确;C.SO2和 SO3化学性质不同,主要原因是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而不是元素组成不同,C 错误;D.SO2和 SO3化学性质不同,主要原因是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而不是用途不同,D 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难度不大,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8.同温同压下,相同质量的铝、铁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
9、时,放出氢气的体积比是( )A. 11 B. 5627 C. 928 D. 289【答案】D【解析】【详解】关系式法计算:2Al 3H 2 Fe H 22mol 3mol 1mol 1molm/27 m/18 m/56 m/56放出氢气的体积比是(m/18):(m/56)=28:9答案:D。9.下列有关电解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固体氯化镁不导电,所以氯化镁不是电解质B. 三氧化硫水溶液的导电性很好,所以三氧化硫是电解质C. 熔融的铁导电性很好,所以铁是电解质D. 氯化钾熔融状态能导电,所以氯化钾是电解质【答案】D【解析】【分析】A、固体氯化镁属于电解质,电解质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
10、时能导电;5B、三氧化硫属于非电解质,三氧化硫水溶液的导电性很好,但溶液中的离子是三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硫酸电离的;C、铁是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D、氯化钾熔融状态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详解】A 项、固体氯化镁中含有不能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所以不能导电,但水溶液或熔融状态能导电,属于电解质,故 A 错误;B 项、虽然三氧化硫的水溶液导电性很好,但溶液中的离子是三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硫酸电离的,属于非电解质,故 B 错误;C 项、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必须是纯净的化合物,铁是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故 C 错误;D 项、氯化钾熔融状态能导电,离子是氯化钾电离的,所以是电解质,故
11、D 正确。【点睛】本题考查电解质的判断,侧重考查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注意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必须是化合物,还要注意电解质不一定导电,如离子化合物晶体,导电的不一定是电解质,如金属单质,为易错点。10.下列离子在溶液中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的是( )A. H 、 、Fe 2 、Na B. Ag 、 、Cl 、K 3 3C. K 、Ba 2 、OH 、 D. Cu2 、 、Br 、OH 24 +4【答案】A【解析】【详解】A.酸性环境下 Fe2+被 氧化为 Fe3+,A 正确; 3B. Ag 与 Cl 生成氯化银沉淀不共存,不是氧化还原反应,B 错误;C. Ba2 与 生成硫酸钡沉淀不共存,
12、不是氧化还原反应,C 错误; 24D. Cu2 、 、OH 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 NH3H2O 不共存,不是氧化还原反应,D 错误;+4答案:A。11.新科学家网站报道,科学家通过电解 Fe2O3、SiO 2、CaO 的熔融液(1 600 )制得了铁,按照树状分类法对熔融液中的三种物质进行分类,其中正确的是( )A. 都属于混合物 B. 都属于金属氧化物C. 都属于纯净物 D. 都属于非金属氧化物6【答案】C【解析】熔融液为三种物质的混合物,但对任一种物质来讲都是化合物,即都是纯净物。12.下列化学事实,不能说明钠的活动性比铁强的是( )A. 钠在常温下与水剧烈反应,铁只能在高温下与水蒸气反应B
13、. 钠与氯气反应有白烟产生,铁与氯气反应有棕黄色烟产生C. 与相同浓度的盐酸分别反应时,钠比铁要剧烈得多D. 钠在空气中很快被氧化为氧化钠,铁在空气中能稳定存在【答案】B【解析】【分析】比较钠与铁的活动性,可以比较其金属性。【详解】A.钠比铁更易与水发生反应,能说明钠的活动性比铁强,A 项正确;B.钠与氯气反应有白烟产生,铁与氯气反应有棕黄色烟产生,只是产物氯化钠与氯化铁颜色不同,不能说明钠的活动性比铁强,B 项错误;C.钠与盐酸反应比铁要剧烈得多,能说明钠的活动性比铁强,C 项正确;D.钠比铁更易与氧气发生反应,能说明钠的活动性比铁强,D 项正确;答案选 B。【点睛】金属性越强,金属与水或酸
14、置换出氢气越容易(越剧烈) ,与氧气反应越容易(越剧烈。13.下列物质中可以随身携带乘车、船或飞机的是A. 硫黄 B. 氯酸钾 C. 硝酸钾 D. 碘盐【答案】D【解析】【分析】凡是属于易燃、易爆、强腐蚀性或者强氧化性的物质都不可以随身携带乘车、船或飞机,据此作答。【详解】A. 硫磺是易燃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禁止携带,故 A 项错误;B. 氯酸钾属于强氧化性的易爆物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禁止携带,故 B 错误;C. 硝酸钾属于易爆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禁止携带,故 C 错误;7D. 碘盐不属于易燃易爆物,也不是强腐蚀性或者强氧化性的物质,因此可以随身携带乘车、船或飞机等交通工具,故 D 项正
15、确;答案选 D。14. 下列有关物质的量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B. 物质的量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C. 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的一个基本单位D. 摩尔是计量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的“物质的量”的单位【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物质的量、质量、长度等,都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物理量,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表示的是一定数目的粒子的集体,故 A 正确;B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表示的是一定数目的粒子的集体,故 B 正确;C物质的量为基本物理量,表示单位,物质的量的单位为 mol,故 C 错误;D摩尔为物质的量
16、的单位,故 D 正确。故选 C。考点:考查化学用语专题15.工业上将 Na2CO3和 Na2S 以 12 的物质的量之比配成溶液,再通入 SO2,可制取Na2S2O3,同时放出 CO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硫元素既被氧化,又被还原B. 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21C. 相同条件下,每吸收 10 m3SO2就会放出 2.5 m3CO2D. 若生成 2.24 L CO2,则转移 0.8 mol 电子【答案】D【解析】【分析】工业上将 Na2CO3和 Na2S 以 1:2 的物质的量之比配成溶液,再通入 SO2,可制取 Na2S2O3,同时放出 CO2,其反应方程式为 2Na2S+N
17、a2CO3+4SO23Na 2S2O3+CO2,反应在 S 元素的化合价从-2 价升高到+2 价,S 的化合价从+4 价降低到+2 价,以此来解答。【详解】A.S 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可知,硫元素既被氧化又被还原,不选 A;B.2Na2S+Na2CO3+4SO23Na 2S2O3+CO2中,Na 2S 为还原剂,SO 2为氧化剂,则氧化剂与还原剂8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2:1,不选 B;C.根据方程式 2Na2S+Na2CO3+4SO23Na 2S2O3+CO2可知,每吸收 4mol SO2就会放出 1molCO2,则相同条件下,每吸收 10 m3SO2就会放出 2.5 m3CO2,不选 C;D.温度
18、压强未知,无法计算 2.24 L CO2的物质的量,无法知道转移多少电子,选 D;答案:D。【点睛】本题易错点 D,气体摩尔体积的运用必须在标准状况下。16.0.1 mol 某元素的单质直接与足量氯气反应,质量增加 7.1 g,这种元素可能是( )A. 钠 B. 铝 C. 铁 D. 铜【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由题意确定反应的氯气的物质的量为 0.1mol,从而确定化学方程式中某元素与氯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1:1,进而确定该元素的化合价为+2 价,答案为 B。考点:关于方程式的计算。17.用加热的方法可以分离的一组物质是( )A. 氯化铵和消石灰 B. 碳酸氢铵和过氧化钠C. 氯化铵和氯化钠
19、 D. 碘和氯化铵【答案】C【解析】【分析】能够用加热法分离的物质,其中的一种物质受热易分解或受热易升华。【详解】A氯化铵和消石灰共热会反应生成氨气、氯化钙和水,A 错误;B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过氧化钠与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氢氧化钠与碳酸钠,不能用加热的方法分离,B 错误;C氯化铵不稳定受热易分解成氨气和氯化氢,氯化钠受热不分解,能采用加热方法分离,C 正确;D.碘单质受热易升华,氯化铵不稳定受热易分解成氨气和氯化氢,不能用加热的方法分离,D 错误;答案:C。【点睛】本题考查物质的分离,注意加热法分离固体物质时,要根据物质受热后的变化来分析,熟悉物质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题目难度
20、不大。918.氟、氯、溴、碘四种元素,下列有关它们的性质递变规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单质的密度依次增大B. 单质的熔点和沸点依次升高C. 氯气可从碘化钾溶液中置换出碘D. 溴单质可从氯化钠溶液中置换出氯【答案】D【解析】A,该卤族元素单质从上到下密度依次增大,故 A 项正确;B 项,四种单质均为分子晶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强,熔沸点越高,故 B 项正确;C 项,卤族元素单质从上到下氧化性逐渐减弱,所以 Cl2氧化性强于 I2,故 C 项正确。D 项,Br 2氧化性弱于Cl2,故 D 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D。点睛:本题考查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氟、氯、溴、
21、碘四种元素位于周期表同一主族,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降低,单质的熔沸点逐渐升高,结合对应单质、化合物的性质解答该题。19.在一定温度下,反应 A2(g)B 2(g) 2AB(g)达到化学平衡的标志是( )A. 容器内 A2、B 2、AB 三种气体的浓度相等B. 单位时间内有 xmol A2生成,同时就有 xmol B2生成C. 单位时间内有 xmol A2被消耗,同时就有 2xmol AB 生成D. 单位时间内有 xmol B2发生反应,同时就有 2xmol AB 被分解【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解答,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物质的浓度、百分含量不变,以及由
22、此衍生的一些量也不发生变化,解题时要注意,选择判断的物理量,随着反应的进行发生变化,当该物理量由变化到定值时,说明可逆反应到达平衡状态。【详解】A. 容器内 A2、B 2、AB 三种气体的平衡浓度与投料比,转化率有关,不一定相等,A 错误;B. 均为逆反应,未体现正逆反应之间的关系,B 错误;C.均为正反应,未体现正逆反应之间的关系,C 错误;10D. 单位时间内有 xmol B2发生反应,等效于生成 2xmol 的 AB 同时就有 2xmol AB 被分解,D 正确;答案:D。【点睛】本题考查了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难度不大,注意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20.某元素原子的核电荷
23、数是电子层数的五倍,其质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的三倍,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是( )A. 2、5 B. 2、7 C. 2、8、5 D. 2、8、7【答案】C【解析】【分析】第一层最多排 2 个电子,第二层最多 8 个,第三层最多 18 个,某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是电子层数的五倍,题干给出电子层数为 2 或 3,再根据质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的三倍判断。【详解】若含有 2 个电子层,则电子数为 10,其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是 2、8,不满足质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的三倍;若含有 3 个电子层,则电子数为 15,则该元素为 P,其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是 2、8、5 满足质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的三倍;答案:C。21.有甲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云南省 普洱 市景东 一中 2018 _2019 学年 高一化学 学期 开学 考试 试卷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