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辉南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
《吉林省辉南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辉南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吉林省辉南县第一中学 2018-2019 下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共 60 分)1. 英国首相 1898 年说:“大国的斗争已经不再像 1830 年或者甚至 1860 年那样只限于欧洲问题,而是遍布全球的问题。”这表明当时大国斗争的核心问题是A. 争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B. 争夺世界市场和殖民地C. 争夺非洲市场和殖民地 D. 争夺亚洲市场和殖民地2. 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 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关 从背景看交战各国都是非正义的 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与世界市场的形成有
2、关A. B. C. D. 3. 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之处是A. 都是帝国主义争霸战争 B. 战前都建立了两大军事侵略集团C. 北非地区都成为战争的主战场 D. 都使西欧国家遭受到严重削弱4. 有人指出:“用亚洲人的观点来看,19141918 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国际社会内的一场内战。”形成这个认识是因为A. 一战是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矛盾激化的产物 B. 一战局限在欧洲范围内进行C. 一战中实际交战国均为欧洲国家 D. 一战给欧洲带来了毁灭性打击5. 马恩河战役使双方陷入旷日持久的阵地战,德国参谋总长毛奇向德皇报告说:“陛下,我们已经输掉了战争。”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A. 英法比军队战斗力相对强
3、大B. “施里芬计划”破产,德军将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C. 俄军在东线发动进攻D. 当时战略主动权已经转移到协约国一方6. 圣诞快乐讲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德、英三国士兵在圣诞之夜宣布停战的故事。回顾战争,在欧洲战场上,其重心转移的顺序是( )A. 南线东线西线 B. 西线东线西线C. 东线西线东线 D. 东线南线东线7. “这场战役使德国企图一举击败法国的战略目标再次遭受挫折,标志着德国军事进攻的能力已从顶峰跌落,战争主动权逐渐转到协约国手里。”“这场战役”是指()A. 马恩河战役 B. 索姆河战役 C. 日德兰战役 D. 凡尔登战役8. 一战中,同盟国战败的原因不包括A. 战争的非正义
4、性质 B. 美国的参战C. 协约国的经济实力更强 D. 同盟国始终两面作战9. 下列事件发生在 1917 年的有 美国对德宣战 中国向同盟国宣战 俄国退出帝国主义大战 德国宣布实施“无限制潜艇战”A. B. C. D. 210. 1918 年 2 月英国下议院一反四年前的敌视态度,以 385 票赞成 55 票反对的压倒性优势,通过了人民代表法案,给予 30 岁以上、拥有财产的妇女投票权。这表明A. 战争改变了社会结构 B. 战争在客观上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C. 战争促进了科技进步 D. 妇女的重要作用在战争中被逐渐发现11. 从全球的观点来看,其主要意义恰恰在于开启了欧洲霸权的削弱进程。这一进
5、程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衰落、政治危机和对殖民地的控制日益减弱。材料评述的是A. 第二次工业革命 B. 第一次世界大战 C. 俄国二月革命 D. 巴黎和会12. 一战对人类历史进程最重要的影响是()A. 德意志帝国崩溃 B. 英法遭受重创 C. 美日崛起 D. 十月革命胜利13.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奥地利官员理查德写道:“过去的阿尔萨斯洛林,现在已经回到了它法兰西祖国的怀抱中了。但是许许多多的新阿尔萨斯洛林被人为地在东欧制造出来,滋养着民族仇恨和准备着新的战争。战前,欧洲有六大强国,组成协约国和同盟国两个集团。这两个集团曾是相互平衡的,只要它们情愿,就可以保证和平。”这一言论意在说明A.
6、 协约国和同盟国的建立更能保证和平B. 战胜国按照自己利益的需要制造新的民族矛盾C. 民族自决原则并未在东欧国家实行D. 法国收回阿尔萨斯洛林的要求为新的战争埋下种子14.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一文中写道:“中国民族主义的高涨固然是甲午战后中国社会变革的一大特色,但此民族主义决非排他性的、狭隘的,而是建立在中国人希望加入国际社会作为平等一员的强烈愿望的基石之上,是中国重新定位自己及世界之思考的结晶。”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 力图树立全新与平等的国家形象 B. 已获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C. 能与各战胜国平等分享胜利果实 D. 能客观理性地认识国际形势15. 1919 年春,上海各界人民积极参加
7、爱国运动,上海“大世界”娱乐场中的跑马场生意也随之萧条了,有人在其大门上贴了副对联,“正应筹策补亡羊,哪有心思看跑马。”其中“亡羊”是A. 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 B. 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C. 日本强迫袁世凯政府接受“二十一条” D.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16. “这是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民意基础上,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从此以后,由于中国社会出现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中国社会在各方面出现了新的积极向上的因素。”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A. 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了新阶段 B. 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C.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 取得了
8、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17. 在巴黎和会上,美英支持日本取得原来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而在华盛顿会议上,他们又表示支持中国代表的要求收回山东的主权。美英转变态度的主要原因是A. 中国人民反日斗争高涨 B. 中国是国联的参与者C. 英日同盟已经宣告失败 D. 力图遏制日本势力的扩张18. 在凡尔赛和约即将签署之时,德国魏玛共和国首任总理谢尔曼说过这样的话:“谁要是签署这样的条约,他的手就会烂掉!”该言论反映了( ) 战败国对凡尔赛和约的不满 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宰割 德国已经弥漫复仇主义情绪 德国欣然接受凡尔赛和约3A. B. C. D. 19. 在历史上经常会发生为他人做嫁衣的故事。美国是国际联盟的积极倡
9、导者和组建者,但国联成立后却被英法两国操纵,成为英法两国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这种情况说明()A. 美国无意参加和操纵国际联盟 B. 英法的经济实力仍比美国强大C. 美国的综合国力还不足以称霸世界 D. 美国对外政策的重心在拉丁美洲20. 欧洲国际关系新体系的建立对匈牙利所产生的影响与对捷克斯洛伐克产生的影响完全不同。在确定匈牙利的战后国界时,它被看作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新的边界将大约三分 之一的匈牙利人排除在外,原来在中欧居统治地位的匈牙利现在被削弱成一个小国。身处敌对 的“小协约国”的侧翼,匈牙利将它的外交政策朝向墨索里尼的意大利,后来在(20 世纪)30 年代又转向同样对凡尔赛体系怀
10、有强烈不满的纳粹德国。上述现象反映了( )A. 法国为寻求安全保障在一战后加入了“小协约国”B. 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问题按照民族自决原则来处理C. 匈牙利在 20 世纪 30 年代加入德意日三国军事同盟D. 欧洲国际关系新体系暂时缓和了矛盾却不具有稳定性21. 二战开始后,德国之所以未首先进攻苏联而先进攻英法的主要原因是A. 受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约束 B. 中立苏联,以免英法苏结盟C. 苏联是德国石油的主要供应国 D. 防止在未来的战争中处于两线作战的境地22. 下列最能反映二战期间法西斯进行种族屠杀的证据是A. 奥斯威辛集中营 B. 日军南京大屠杀C. “731”细菌部队 D. 潘家峪惨案2
11、3. 1935 年 4 月,法国、英国和意大利领导人在意大利斯特莱莎城举行会议,声明要采取联合行动反对德国“危机欧洲和平的单方面违反和约的行为”。“违反和约的行为”是指德国( )A. 任命希特勒为总理 B. 宣布实行义务兵役制C. 出兵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D. 吞并奥地利24. 20 世纪 30 年代,德国和日本先后建立法西斯专政,但两国建立的具体方式有所不同,其中德国的具体方式包括 通过政变夺取政权 实行法西斯的一党独裁 以军部为核心势力 借助民主选举上台A. B. C. D. 425. 下图为民国 21 年在申报刊登的一则香烟广告。这表明当时( ) (注:“国难当头” “人人应有救国的责任”
12、)A. 申报成为宣传抗日的主流媒体 B. 全民族抗战已成为社会共识C. 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 D. 爱国商家利用时局营销产品26. 1932 年 8 月,由共产国际指导的世界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委员会决定在上海召开远东反战会议。在筹备过程的新闻报道中,会议的名称最初有“上海反帝国主义战争大会”“世界反帝非战大会”等,后来又称为“反法西斯蒂非战大会”“远东反战反法西斯蒂代表大会”等。会议名称的变化反映了当时 A.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B. 反战运动阵线有扩大趋势 C. 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D. 阶级斗争服从于民族斗争27. 埃塞俄比亚抗战争和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失败的共同原因不包括()A
13、. 法西斯势力相对强大 B. 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C. 美国实行“中立”政策 D. 孤立作战没有国际援助28. 恐怖主义是 21 世纪的“政治瘟疫”,在上世纪 30 年代,出现了国家恐怖。其中对内制造“国会纵火案”、掀起反犹狂潮的国家恐怖发生在A. 德国 B. 西班牙 C. 意大利 D. 日本29. 有学者认为某一事件“不仅证实了希特勒对中欧东部所怀有的野心,而且更令人不安的是,它还表明了西方不准备反对这样的野心,并且确实愿意把德国的力量转移到东面更远的地方去”这一事件是( )A. 签署慕尼黑协议 B. 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C. 建立“东方战线” D. 实施“巴巴罗萨计划”30. 图是第二次世
14、界大战中一次战事的发生地,这一事件A. 改变了大战爆发后美国的“中立”政策B. 标志着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战略转折完成C. 证明制控权已转移到反法西斯盟国一边D. 导致了反法西斯力量更大规模的联合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40 分)31. 世界稳定与大国政治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14 分 )5材料一一战开始后,两个交战集团内部进行着频繁外交活动,通过谈判协调彼此利益冲突,谋划制订出一个符合各自掠夺利益的战后分赃计划。但是,军事上的失败导致同盟国一方的掠夺计划破产。陈文艺近代国际关系史材料二关于凡尔赛体系的脆弱性,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欧洲领土划分问题是导致凡尔赛体系脆
15、弱的重要原因。英国实行的“扶德抑法”政策,加剧了凡尔赛体系的脆弱性。王明芳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简明教程(1)根据材料一,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2)阅读材料二,您更侧重于解读哪一种认识?侧重解读请结合所学予以阐释说明。侧重解读,请结合所学,说明英国实行“扶德抑法”政策的意图,并指出该政策在巴黎和会期间的表现。632. 漫画 (12 分) (1)根据漫画,反映了这些国家在哪次会议上的争吵?会议最后签订的是什么条约?根据条约规定,会后成立的国际组织叫什么?漫画中的对话,揭露了三国对于战后世界新秩序的哪些基本想法与争论。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12
16、分 )材料:1933 年 4 月,德国大学校园中开始了一场针对犹太血统知识分子的文化清洗运动。大批科学家被迫流亡他国。但大多数知识精英最初并未把美国放在优先选择的理想接受国的位置上,而是希望去英、法等西欧国家生活和工作。美国知识精英人物与洛克菲勒基金会等美国私人性资助团体一起,逐步化解了美国高校中普遍存在的“对外来科学家的恐惧症”。随着形势的变化,德国战前扩张政策的成功以及战争初期“闪电战”的速胜效应,迫使绝大多数德国流亡科学家彻底放弃了继续留在欧洲诸国的幻想。欧洲局势的恶化也迫使美国社会逐步放弃孤立主义政策,接纳更多科学家。从德、奥两国被驱逐的 1400 名流亡科学家中,有 77%被美国所接
17、受。其中不少人成为美国现代新兴的奠基者。人们能在有关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得主的材料中找到最鲜明的例证,这次高文化素质难民潮对 20 世纪世界科学、文化中心的洲际转移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摘自李工真纳粹德国流亡科学家的洲际移转(1)根据材料,概括 20 世纪 30 年代德国多数科学家最终选择流亡美国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科学家流亡美国的影响。78吉林省辉南县第一中学 2018-2019 下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答案【答案】1. B 2. B 3. D 4. A 5. B 6. B 7. D8. A 9. A 10. B 11. B 12. D 13. B 14. A15. D
18、 16. A 17. D 18. A 19. C 20. D 21. D22. A 23. B 24. D 25. D 26. B 27. D 28. A29. A 30. D31. (1)性质:帝国主义战争、非正义性。原因:经济实力上,德奥集团处于劣势;同盟国集团在军事战略上的失误,表现得十分明显;同盟国集团内部矛盾重重;国际力量的对比不利于同盟国。(2)侧重解读凡尔赛和约对德国领土的处置十分苛刻,而德国是一个巨大潜力的资本主义国家,一旦从战争的破坏中恢复过来,就必然要求摆脱和约的束缚;战胜国实际上主要是根据掠夺战败国和它们自己的利益需要来实行所谓“民族自决”原则的,随着新国家的诞生出现了新
19、的民族矛盾,这为以后德国等国挑起国际争端,创造了条件。侧重解读意图:英国不希望欧洲大陆出现法国独霸的局面(或答“维持欧洲大陆均势”,如笼统回答争霸世界不给分)表现:巴黎和会期间与美国联合,反对法国建立莱茵共和国、肢解德国的计划。32. (1)材料反映的是巴黎和会上大国之间的争吵,最后签订了凡尔赛和约 (2)根据巴黎和会上签订的条约,最后成立了国际联盟。 (3)从材料可以看出,在巴黎和会上大国之间的要求不一样,这个结合书本知识就可以正确的写出来。 故答案为: (1)巴黎和会;凡尔赛和约。 (2)国际联盟。 (3)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了“十四点原则”,作为建立“世界和平的纲领”;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维持
20、英国霸权地位,同时保证大陆力量的均衡;法国总理克列孟梭主张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确保法国的大陆霸权。 33. 34. 35. (1)从材料明显可以看出德国对犹太人的迫害,美国对科学技术的支持,以及德国在欧洲侵略得手,还有美国逐渐放弃了孤立政策,都是促使德国科学家流亡美国的原因。(2)大量科学家流亡到美国使得,世界文化中心的地位,使美国成为战后世界科技和文化的中心。故答案为:(1)原因:德国对犹太进行清理,美国的支持,德国在欧洲的侵略,美国放弃孤立主义政策。(2)使德国和西欧丧失世界文化中心的地位,加速美国科技的发展,为战后美国是成为世界科技文化中心创造条件。 【解析】1. 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
21、前的世界大国的对外扩张,旨在考查阅读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A 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对外扩张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根据材料中“大国的斗争是遍布全球的问题”说明当时大国斗争已经超出一洲的范围,而是在世界范围内容争夺市场和殖民地,故 CD 两项错误,B 项正确。故选 B。92. 本题主要考查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的认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可知:项“第二次工业革命”,项“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项“世界市场的形成”,均符合史实,与一战的爆发有联系。而项“交战各国都是非正义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吉林省 辉南县 第一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历史 学期 第一次 月考 试题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