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一农耕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第1讲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形成——先秦、秦汉课件.ppt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一农耕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第1讲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形成——先秦、秦汉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一农耕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第1讲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形成——先秦、秦汉课件.ppt(9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第1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形成先秦、秦汉,先秦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秦汉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阶段。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 2.经济上:由原始农业向小农经济演变,农耕经济成为古代经济的主体: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变;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儒学官方化得以确立;文学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实用科学兴起。,阶段一 夏、商、西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约公元前207
2、0年公元前771年),1.政治,2.经济,3.文化,考法1 从现象角度考查早期政治制度的影响,典例1 (2017全国,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考题点评 本题借助分封制的内涵和外延,从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角度考查分封制对当时各地文化认同的影响。解答关键是分封制不仅扩大区域,还能把周文化传播到各地,有利于文化认同和交流。 解析 据所学可知,周王通过“授土”“授民”,使王
3、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的土地上建立起一批新兴诸侯国,如材料中的卫、鲁、燕等国,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从而形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心理认同,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故选A项。B、C、D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答案 A,分封制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文化的交流 西周封国内居住着几个方面的代表人物,即被分封子弟及其率领的军队、殷遗民、专业技工等,他们同住在一个城市内,谓之“国人”。封地所在的一些土著族群,其首领及封君与国人相互通婚。还有一些土著居住在郊野,成为“野人”,他们往往是东部古老的族群。在封国之内还有更多不同人群。他们构成一个多元的复杂社会,推动了文化大融合。,1.(视
4、角 分封制孕育的统一因素)周代文献表明,通过分封制,西周时代的人们已产生了“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意识。这表明周代分封( )A.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B.孕育了中央集权观念C.建立了君主专制的统一王朝D.初步形成了家天下的局面,解析 分封制下周王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从形式上讲,这反映出土地和人民都是属于周王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故A项符合题意。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君主专制的主要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而分封制下君主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排除C项。夏朝时已形成了家天下的局面,故排除D项。 答案 A,2.(视角 宗法观念
5、对封建政治的影响)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制度;第二次是刘邦的封建;第三次是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为诸侯王;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这种现象说明( )A.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C.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D.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解析 分封制是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的重要标志,秦以后“中国封建”的四次反动说明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故选C项。答案 C,考法2 从文明传承角度考查政治制度的延续,典例2 (2018全国,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
6、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考题点评 本题运用史记记载的故事切入,考查商代的政治思想,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并调用所学知识对材料进行阐释的能力,考查考生的历史解释素养。解答此题关键要理解商汤“乃去其三面”的真实意图及结果。 解析 材料意在通过商汤对鸟兽不赶尽杀绝而获得诸侯拥护这一历史事件,来体现商汤的成功缘于其“仁爱”之心和基本道德意识,故选A。材料中没有捕猎与其他生产活动进行比较的信息,不能得出捕猎是
7、夏商主要经济活动,B错;材料未体现商汤注重生态环境保护,C错;材料不能体现资源争夺,D错。 答案 A,典例3 (2016全国,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考题点评 本题借青铜器铭文来“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实质体现了宗法社会文明的传承。其解答的关键是青铜铭文是历史文明的载体。 解析 根据“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语句也愈加格式化”可知此种铭文商代已经存在,
8、只是字数和语句发生了变化,故A错误;根据“这些铭文大都记述希冀子孙保用”可知祖先的功绩被记录和传承,利于形成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故B正确;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材料未涉及,故C错误;商周青铜器多用于祭祀,题干信息不能说明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故D错误。 答案 B,古代宗法制对传统社会结构的影响 (1)“家天下”的延续,父系单系世系原则的广泛实行。 (2)家族制度长盛不衰。族权有严格、固定的组织形式,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强劲力量,很大程度上承担了地方政权的职能。 (3)家国同构,君权与父权互为表里,“国”与“家”彼此沟通。 (4)形成了颇具东方特色的以家族为中心、以明等级为目的的伦理
9、文化观念。,1.(视角 早期政治制度对文明传承的影响)西周时,周天子经常将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分发给各地诸侯。这样,周人使用的文字首先传播到了周的各诸侯国,不久便传到了楚或吴、越之地。这说明西周( )A.宗法礼乐制度文化的广泛传播B.天子与诸侯的臣属关系明确C.为华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比较频繁,解析 解读题干材料,材料表明周天子通过将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分发给各地诸侯的方式,周人使用的文字传播到了周的各诸侯国,包括偏远的楚或吴、越之地,为华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选C项。 答案 C,2.(视角 早期政治制度对城邑建筑的影响)下表整理自考工记中对西周城邑的记述,这表明西周( ),
10、A.天子严控诸侯与卿大夫 B.建筑礼制突出礼制观念 C.统治者对城邑进行改建 D.对城市进行合理的规划 解析 观察解读表格,可知西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城邑的城墙高度和道路宽度均有严格的等级限制,体现了维护等级制度的礼制观念,故选B项。西周时期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统治者的“改建”, C项错误;材料仅反映了城墙高度和南北向道路宽度, D项错误。 答案 B,阶段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1.政治,2.经济,3.文化,考法1 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农耕文明的形成,典例1 (2015全国,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
11、: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考题点评 本题运用材料,从战国时期农业收益增加的角度考查小农经济的形成。解题关键是:从唯物史观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认识战国时期生产效率的提高,促使“一家一户”的耕种方式成为可能,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解析 战国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收益增加,使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生产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选A项。B、C、D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或表述错误。 答案 A,
12、小农经济的影响 (1)政治上: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是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经济基础。 (2)经济上: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及脆弱性是“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源。 (3)科技文化上: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之相关的科技的发展,造就了古代科技实用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的落后性阻碍了古代中国科技的突破;文学作品反映了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 (4)民族心理上: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既有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保守的不足。 (5)家庭伦理上:导致“重男轻女”“安土重迁”思想观念的产生,也铸就了中国古代注重孝道、重视家庭和邻里和睦的思想。,1.(视角 小农经济的特点)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一文
13、中写道:战国初期,粮食产量每亩只有一石半左右(合今1.0517石),而西汉时,据农学家氾胜之讲,在某些地方“中田亩十三石(合今3.76石),薄田亩十石(合今2.89石)”。这说明( )A.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 B.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C.国家重农政策效果显著 D.小农生产的优越性显现解析 精耕细作的特点就是在有限的土地上,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材料中从战国初期到西汉粮食亩产量的大幅提高,正说明了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故选B项。答案 B,2.(视角 小农经济的影响) 据史料记截:“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
14、家始肯令之适人。”这说明( )A.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的生活规律B.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C.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D.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解析 根据题干中“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信息,可以得出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的生活规律,故选A项。据题目中“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是“大多”并非“都”, B项错误;根据题意,并未牵涉妇女的经济地位, C项错误;小农经济的特点是男耕女织,女人并非农耕的主要劳动力,故D项错误。 答案 A,考法2 从社会转型角度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典例2 (2018全国,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
15、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考题点评 本题运用地图为载体,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其考查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解答关键是理解铁器分布反映的内在本质。,解析 根据地图可知,铁器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新疆地区,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器是先进的生产工具,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当时是比较发达的地区,由此可知,铁器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
16、基本一致,当时铁器及冶铁技术没有普遍使用,故选D项,可排除A、C项。仅凭新疆和中原地区铁器分布情况,不能得出两地联系密切,可排除B项。 答案 D,典例3 (2017全国,24)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考题点评 本题从时空观念和社会转型角度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解答关键是:理解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并存局面,黄河中下游地区优越的区域位置,有利于双方贸易,就近贸易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现实。,解析
17、 观察题干图文,据题干地图,陶、曹、鲁均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相对发达且相距较近,区域位置优越,有利于商贸发展,故选A项。争霸战争导致社会生产的破坏,影响经济的交往, B项错误;交通条件会影响地方经济状况,但不起决定作用, 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城市规模的扩大, D项错误。 答案 A,通史视角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1)政治转型: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破坏;诸侯国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奴隶制走向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国家由分散逐步走向统一和集权。 (2)经济转型: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推动了井田制的瓦解,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分封制与宗法制逐步走向崩溃;新的赋税制度(如初税亩)及经营方式的改
18、变、小农经济的形成、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度确立,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经济基础。,(3)思想转型:反映社会大变革的“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纷纷登场,提出不同的治国主张,为各国变法及治国提供了不同的思想观念,法家“大一统”思想为秦走向统一提供了思想动力。,1.(视角 从经济角度考查政治转型的特点)战国时期,诸侯列国纷纷开凿运河。据史记记述:“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通沟江淮之间。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于齐,则通淄、济之间。有余则用溉,百姓飨其利。”这些运河的修建( )A.
19、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主要目的B.表明诸侯各国经济交往频繁C.适应了当时争霸战争的需要 D.标志着中原统一市场的形成,解析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开凿运河主要是为了军事需要,故选C项。“有余则用溉,百姓飨其利”说明主要目的不是灌溉,不是以农业生产为目的,故A项错误;题干不能代表诸侯国经济交往频繁,故B项错误;中原统一市场的形成的标志是以“五都”为代表的繁荣的“市”的出现,故D项错误。 答案 C,2.(视角 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社会经济发展)战国时期流通的货币种类有刀币、布币和蚁鼻钱。刀币是齐国货币,考古发现在古代赵、燕及辽东和朝鲜北部亦有大量刀币流通。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 )A.齐国铸币业发达B.这些地
20、区经济交往频繁 C.齐国征服了燕赵等地D.刀币较其他钱币易于携带,解析 齐国货币在古代赵、燕及辽东和朝鲜北部流通,说明这些地区经济交往频繁,故选B项。齐国货币在这些地区流通,与商品流通有关,铸币业发达不是主要原因,且材料没有体现齐国铸币业发达,A项错误;齐国征服了燕赵等地说法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刀币较其他货币更不易于携带,D项错误。 答案 B,考法3 先秦时期诸子思想的特点及影响,典例4 (2018全国,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
21、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考题点评 本题运用墨子记载考查墨子学派的思想特点及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意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其考查的核心素养主要是历史解释。解题关键要从墨子学派的特点及代表群体思考。 解析 由材料可知,墨子中关于古代科技成就的记载未涉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故排除A项;墨子并非古代中国科技方面的专著,它只是记载了一些具体的科技成就,谈不上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排除B项;墨家学派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故墨子并不能体现贵族阶层的旨趣,排除D项;古代中国的科技属于应用性科学,是对生产经验的积累与总结,包含了劳动人民
22、智慧的结晶,故C项正确。 答案 C,典例5 (2015全国,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考题点评 本题用发展的观点,考查儒学思想的特点。解答关键是理解后世儒者称颂“三代”,说明儒者向往“仁政”下的社会秩序,是回不到过去的理想化的设想。,解析 据题干可知,古代儒家学者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迁移古代儒学思想教化、贤明的主张,反映了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像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表明了儒家理想化的政治诉
23、求,故选C项。董仲舒的汉代儒学、宋明理学都被统治者采纳,故A项错误;B、D两项是对题干的错误阐释,排除。 答案 C,先秦时期儒学思想的特点 (1)重视道德。例如,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孟子主张“仁义礼智根于心”,荀子主张“礼义教化,是齐之也”。 (2)追求理想化的政治诉求。例如,孔子认为“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孟子认为“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荀子认为“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1.(视角 先
24、秦儒学的特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对一些远古传说进行了重新解释,如把“黄帝四面”解释为“派遣四个大臣去治理四方”,把“黄帝寿长300年”说成“影响后世300年”。这一现象表明( )A.儒家思想具有理性精神 B.儒家对鬼神敬而远之C.远古神话是儒家的根源 D.儒家宣扬君权神授,解析 根据材料中“儒家把黄帝四面解释为派遣四个大臣去治理四方,把黄帝寿长300年说成影响后世300年”可知,儒家能够更为客观地认识远古传说,体现了理性精神,故选A项。材料信息与儒家对待鬼神的态度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指出是“重新解释”,与儒家的根源无关,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并不主张君权神授,D项错误。 答案 A,2.(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通史 2019 高考 历史 二轮 复习 板块 农耕 文明 时代 世界 中国 古代 中华文明 奠基 形成 先秦 秦汉 课件 PPT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199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