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专版)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试题部分)课件.ppt
《(湖南专版)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试题部分)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专版)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试题部分)课件.ppt(19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一、(2018衡阳,912)阅读强项令,完成14题。(14分)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 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 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 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 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 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
2、笑 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 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 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A组 2018年湖南中考题组,五年中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4分) (1)后特征为洛阳令 (2)大言数主之失 (3)使宣叩头谢主 (4)臧亡匿死 2.下列句子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例句: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A.以刀画地 B
3、.宣悉以班诸吏 C.葬以大夫礼 D.以宣尝为二千石 3.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将何以理天下乎? (2)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 4.文章两段分别表现了“强项令”怎样的性格品质?这两段在写法上有何不同?(4分),一、 1.答案 (1)特别征召 (2)列举(罪状或过失) (3)认错 (4)通“藏”,隐藏 解析 本题考查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在文言文中,一般来说,每一个字对应一个意思,如对 “特征”的解释,“特”和“征”各有各的意思,不要与现代汉语相混淆。 2.答案 D 本题考查把握文言虚词含义及用法的能力。例句中的“以”是连词,意思是“因 为”,D选项与之同。A.介词,用。B.介
4、词,把。C.介词,按照。 3.答案 (1)将拿什么来治理天下呢? (2)只看见布做的被子覆盖着尸体,(董宣的)妻子和儿女相对而哭。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何以”是疑问句中代词做宾语的宾语前置结 构,“何以”应调整为“以何”。(2)注意重点词“唯”“布”“妻子”的翻译。 4.答案 第段表现了董宣秉公执法、不畏权贵的性格品质。第段表现了董宣的廉洁品 质。第段是详写,第段是略写(或者第段以正面描写为主或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第段 以侧面描写为主)。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特点和写作手法的能力。第段详细叙述了董宣在光武帝面,前据理力争,陈述“格杀”公主家奴的理由的过程,并正面描写
5、“以头击楹”,最后“强使顿 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的情景,充分表现了他刚正不阿的品质及不畏强权、秉公执法的精 神。第段略写了董宣去世后家中贫苦的境况,从侧面体现了董宣廉洁奉公的精神。 参考译文 董宣,字少平,陈留郡圉地(今河南杞县南)人。后来(董宣)又被特地征召为洛阳令。当时 湖阳公主家的奴仆白天杀人,因藏匿在公主家里,官吏不能抓捕到。等到公主出行,用这个家奴 当随从。董宣在夏门外的万寿亭等候他们,于是就拦住车马,用刀在地上画着,大声列举公主的 过失,呵斥那个家奴下车,然后就杀了他。公主立即回宫向皇帝告状。皇帝很生气,召来董宣, 想要将他用鞭子打死。董宣磕头说:“请让我说一句话再死。”皇帝
6、说:“想说什么?”董宣 说:“陛下圣德,使国家中兴,却放纵家奴杀良民,将拿什么治理天下呢?我不需被鞭杀,请让我自 杀。”于是立即用头撞击柱子,血流满面。皇帝命令宦官挟持着董宣,让他磕头向公主谢罪,董 宣不听从,宦官强迫董宣磕头,董宣两手撑地,始终不肯低头。公主说:“文叔做普通人的时候, 私藏逃亡犯和死刑犯,官吏们不敢上门搜捕。如今做了天子,威严竟然不能施加给一个县令 吗?”皇帝笑着说:“天子与一般人身份不同。”于是下令:“硬脖子的县令出去!”赐给他钱,三十万。董宣把钱全部分给了下属官员。董宣从此开始打击豪强恶霸势力,没有不震惊害怕 的。京师百姓称他为“卧虎”。歌颂他说:“董少平做洛阳令,鸣冤之
7、鼓不再响。” 董宣当了五年洛阳令。七十四岁时,死于任上。皇帝下诏派使者到他家里吊唁慰问,只看见布 做的被子覆盖着尸体,(董宣的)妻子和儿女相对而哭,家里只有几斛大麦、一辆破车。光武帝 悲伤地说:“董宣清正廉洁,直到他死了我才知道。”因为董宣曾担任过年俸二千石粮食的官 员,(所以皇帝)赐给他系印纽的绿色丝带,按大夫的礼节安葬他。,二、(2018湖南长沙,1215)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12分) 戚继光,字元敬,世登州卫指挥佥事。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 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慓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 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薮泽,不利驰逐,乃因
8、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 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 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与大猷均为名将。(继光)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 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飚发电举,屡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 继光更历南北,并著声。在南方战功特盛,北则专主守。所著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谈 兵者遵用焉。 (节选自明史戚继光传,有删改) 注 戚继光:祖籍山东牟平,明朝抗倭名将。卫指挥佥事:官名。卫所:明代在京师和各 地设卫所,数府合设一卫,下设千户所和百户所。慓悍:矫捷勇猛。薮泽:湖泽。审步伐 便利:从行进便利的角度考虑。大猷:俞大猷,明朝名将。飚发电举:办事如暴风闪电般迅 猛。并著声
9、:都有突出的声誉。,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通经史大义/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B.乃因地形制阵法/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C.赏罚信/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D.名更出大猷上/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例句:(继光)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 A.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B.实是欲界之仙都。(答谢中书书) C.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D.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3分) 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
10、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 4.“戚家军”为什么会名闻天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选文中戚继光的形象特点。(5分),二、 1.答案 A A.通晓。B.制定/规模。C.讲信用/相信。D.超出/说出。 2.答案 A 例句中的“之”用作人称代词,A项与之相同。B.结构助词“的”。C.音节助词, 无实义。D.指示代词,这样的。 3.答案 (戚继光)请求招募三千人,把击刺的方法教给他们,交替使用长兵器和短兵器。因此, 戚继光的整支部队特别精良。(共3分,采分点为“教以击刺法”“迭用”“由是”)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注意重点词“击”“刺”“迭”“由是”的翻译;省略 的主语“戚继光”需要补上;倒装句式
11、需要还原后再翻译。 4.答案 原因:教授战法,因地形制阵法,更换武器装备(装备精良),号令严明,赏罚分明,作战勇 敢。(写出三点即给2分,意思相近便可) 特点:善于治军,果敢,刚毅,善于用兵,战功显赫(声名远扬)。(写出三点即给3分,意思相近便可)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从文本中找出相关表述,加以概 括。如:“又以南方多薮泽,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 求而更置之”体现戚家军战术灵活、武器装备精良;“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体现戚家军号令严明;“在南方战功特盛”体现戚继光战功显赫;等等。 参考译文 戚继光,字元敬,
12、家中历代担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家穷,喜爱读书,通晓经史的要旨。 戚继光到浙江时,见卫所的军队不习惯战斗,而金华、义乌人素有矫捷勇猛之称,于是(戚继光) 请求招募三千人,把击刺的方法教给他们,交替使用长兵器和短兵器。因此,戚继光的整支部队 特别精良。又因为南方沼泽地很多,不利于骑马追逐,便按照地形制成阵法,从行进便利的角度 考虑,所有战舰、火药武器、兵械,都精心研制然后加以更换。“戚家军”驰名天下。 戚继光担任将领军令严明,赏罚言出必行,将士没有不听从命令的。戚继光和俞大猷都是当时 的名将,(戚继光的)品行不如俞大猷,但果敢坚毅超过俞大猷。俞大猷是老将,做事稳重,戚继光 做事雷厉风行,多次打败倭寇
13、,名声在俞大猷之上。 戚继光先后任职南方北方,都有突出的声誉。在南方的战功特别大,在北方则专心致力于防 守。他著有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谈论军事的人都遵从运用。,三、(2018怀化,1216)文言文阅读。(17分) 甲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 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 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
14、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 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 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子鱼论战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 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 ,不鼓不成列。” 注 宋公:宋襄公。泓
15、:泓水,河流。既:尽,全部。济:这里指渡过泓水。司马:统率军 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陈: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门官:国君的卫士。重(ch ng)伤:这里指不对受伤的敌人再次攻击。禽:同“擒”。二毛:头发花白的人。阻隘: 这里指险要的地势。 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1)牺牲玉帛: (2)肉食者鄙: (3)门官歼焉: (4)公伤股: 2.请用“/”给下面句子标出朗读停顿。(只标一处)(2分) 宋 公 及 楚 人 战 于 泓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4
16、.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3分) (1)甲文中曹刿“请见”的原因是“ ”,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 “ ”。 (2)乙文中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 ”。 5.你觉得造成两场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分别是什么?(4分),三、 1.答案 (1)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猪牛羊等 (2)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3)被杀死 (4)大腿 解析 本题考查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课内文言文要注意平日的积累;课外文言文要注意知 识的迁移,如“股”,可以联系“悬梁刺股”“两股战战”,得出其是“大腿”的意思。 2.答案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解析 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文朗读节奏的能力。这是一个单句,在主谓之间停顿即可。“宋
17、公 及楚人”是主语,“战”做谓语,“于泓”是状语。 3.答案 (1)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 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完了。 (2)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注意重点字“一”“再”“三”的翻译,省略的 部分要补出,“再(鼓)而衰,三(鼓)而竭”。(2)注意重点字“彼”“寡”“及”“既”“济” 的翻译。除语气词不翻译,一般一个字对应一个意思。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4.答案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及其未既济或既济而未
18、成列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1)结合上下文,从原文中找答案。原文“曹刿请见”之后, 就是曹刿和乡人之间的对话,乡人提出疑问“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给予回答“肉食者 鄙,未能远谋”;“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是对“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回应。(2)原文 中,子鱼两次提出进攻,“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提炼整 合,得出答案。 5.答案 长勺之战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泓 水之战宋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以“君子道德”之义作战,妇人之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 机,因此失败。 解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
19、情”,说明鲁庄公意识到要取信于民;战争中,鲁庄公听取曹 刿的意见,在恰当的时候出击,说明鲁庄公善于听取他人意见,能够把握战机,所以取得最后的 胜利。子鱼两次劝宋襄公出击,宋襄公却以“君子道德”之义作战为由拒绝,最后导致失败,可 见他不能听取他人的意见,一意孤行,不能抓住战机,所以最终失败。,参考译文 乙 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宋军已经摆好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担任司马 的子鱼对宋襄公说:“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 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但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 襄公下令进攻。宋襄公说:“不行。”等楚军摆好阵势以
20、后,宋军才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 宋襄公大腿受伤,国君的卫士也被杀死了。国人都责备宋襄公。襄公说:“君子不再杀伤已经 负伤的敌人,也不俘虏头发斑白的敌人。古时候的用兵之道,不靠险阻取胜。我虽然是已经亡 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会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四、(2018岳阳,1821)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16分)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 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 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 不以兵革
21、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 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 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 “不然。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选自战国策齐策)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6分) (1)七里之郭( ) (2)委而去之( )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4)天下顺之( ) (5)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 (6)使者不说( ),2.用“/
22、”为文中两个画横线的句子标出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天 时 不 如 地 利 (2)岁 亦 无 恙 耶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苟无民,何有君? 4.根据选文甲和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4分)选文甲和乙都阐释了 的治国理想,但语言风格不同,甲文大量使用 、 句,语言气势磅礴;乙文则大量运用 句,语气强硬,不容 置辩。,四、 1.答案 (1)外城 (2)离开 (3)限制 (4)归顺,服从 (5)派,派遣 (6)说,通“悦”,愉快 解析 本题考查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实词解释要注重平时的积累,并学会知识迁移,如 “使者不说”中“说
23、”的解释可以联系“不亦说乎”得出。 2.答案 (1)天时/不如地利 (2)岁/亦无恙耶 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文言文朗读节奏的能力。题目要求标出一处停顿,可考虑主谓之间的停 顿,分别找到这两个句子的主谓成分即可得出答案。 3.答案 (1)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 少。 (2)如果没有百姓,哪里还会有国君?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注意重点词“得”“道”“失”“寡”的翻 译。(2)注意重点词“苟”“何”的翻译。 4.答案 以民为本 排比 对偶 问(答“反问”亦可) 解析 甲文中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乙文中的“苟无岁,何有民
24、?苟无民,何有,君”都体现了民本思想。甲文中“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是排比句;“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是 对偶句。乙文中“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 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都是问句。 参考译文 乙 齐襄王派遣使者问候赵威后,还没有打开书信,赵威后问使者:“今年收成还可以吧?百 姓安乐吗?你们大王身体还好吧?”使者有点不高兴,说:“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后问好,您不先问 我们大王的状况却先打听年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南 专版 2019 年中 语文 复习 第三 部分 古诗文 阅读 专题 十三 文言文 试题 课件 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