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初考试试题.doc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初考试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初考试试题.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20182019 学年度上学期联考高三期初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由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组成总分 150 分 时间 150 分钟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随着市场化、信息化在世界范围持续发展,跨时空的全球性交流互动不断由经济、科技领域走向政治、文化领域。在这个过程中,全球文化一体化、世界文化趋同化、全球文化同质化等论调甚嚣尘上。这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决定政治、文化全球化,世界市场使得消费主义走向全球各个角落,而通信、交通和网络的超地域性加速了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融合,让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最终走向
2、趋同。事实上,文化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其发展离不开自身所处时代和固有文化传统,所谓“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具有欺骗性的伪命题。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同民族和国家融入世界市场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不同民族和国家经济发展、国家治理、民众生活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因而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利益诉求也各不相同。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为维护自身利益,不同民族和国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决策,并相应实行不同的国家治理模式。在这种不同民族和国家基于维护与发展自身利益而形成的世界格局中,连经济都很难趋同,就更谈不上所谓的文化趋同。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民族文化是长期发展和积
3、累起来的,是一个民族的根脉。由于人口种族、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方式等存在差异,不同民族和国家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风俗习惯,造就了多元文化,而且每一种文化都具有无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承认文化差异、实现文化共存,是各个民族和国家实现生存发展、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否认这种差异,盲目推动趋同,不但会导致人们自我身份认同的弱化甚至消失,而且将导致民族文化衰落和国家衰亡。西方人鼓吹“文化全球化” ,实质是向全世界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一个人如果认同西方文化,就会更加乐于消费其商品、接受其制度规则。这有利于西方国家按照自己的方式塑造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正因
4、如此,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才不遗余力地向发展中国家推广自己的文化,企图让所谓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消融在单一西方文化中,实现西方文化全球化。所谓“文化全球化”极具欺骗性,危害甚大。借助国际经济、科技、教育、影视、传媒、艺术等交流互动,西方国家不仅向发展中国家倾销物质商品,而且强力输出新闻报道、影视作品和图书读物等文化产品。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人尤其是青年人,潜移默化地接受和认同西方文化,甚至把西方文化奉为更先进、更高级的文化样式,竭力学习模仿以求趋同,最终抛弃自己的文化传统。应当认识到,西方国家鼓吹“文化全球化” ,目的是要加速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张和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全球渗透,以攫取更多的经济、政治和
5、文化利益。当前,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走上发展快车道,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不同区域逐渐形成,2经济全球化发展呈现新态势。进入新时代,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廓清“文化全球化”的迷雾,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积极同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对话,在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丰富发展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有效抵制西方文化渗透和扩张,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人民日报2018 年 03 月 14 日 07 版,作者刘焕明,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经济、科技的全球化推动了政治、文化的全球化,这是“
6、文化全球化”产生的背景。B通过交流互动输出物质、文化产品是 “文化全球化”的欺骗性危害性的体现。C “文化全球化”将趋同消融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它实际上是西方文化全球化。D西方国家借助扩张垄断资本与渗透价值观鼓吹“文化全球化” ,以攫取更多利益。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阐述了在西方文化全球化思想渗透下中国应持有的立场,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B文章着重从经济与文化两个角度论证中心论点并阐述文化全球化推行的欺骗性危害性。C文章采用道理论证与对比论证相结合的方法,论证有力,逻辑严密,体现作者深度思考。D文章从产生背景、影响、本质、特征等方面对文化全球化这一
7、伪命题作了细致的分析。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当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与风俗习惯时,这个民族等于失去了灵魂。B西方国家极力宣扬“文化全球化”是基于利益的驱使,并力图使它成为整个世界的共同尺度。C世界应是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如果以单一文化为取向,不能兼容反而消融其它文化,那将是灾难性的。D如果我们能有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自主性,就可以有效抵制西方文化的渗透和扩张。(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15 分)种草不如种青稞凌仕江他最初并不知道种草不如种青稞的道理所在。那是一个名叫阿里的地方。传说,
8、那是世界屋脊的屋脊。一个上世纪 80 年代进藏的中专生。他刚去的时候正值春满人间的 4 月,残冬的尾巴就像一道无休止的漠风扫荡了一切生机。接待他的局长第一眼看到他的时候,感动得语无伦次,颤抖的手握住他的手,一口一声地说自己老了,老了。那个局长的样子看上去的确比其他地方 70 岁的人还见衰老,然而他的真实年龄却不到 50 岁,每看一眼局长那张脸,他就不寒而栗:难道 50 岁之前,我在这里也会这样衰老吗?最初的几天,他几乎觉得他会疯狂,不分白天黑夜地对着空寂的雪山发怔,仿佛生命正在被狂暴的寂寞飞速地卷走,仿佛它每天都在自己的心灵刻下一道没有印记的年轮。一个人的时候,他脑子里成天就转念着一个念头:明
9、天醒来就老了!他顶着星辰,一个人冲到山崖边,握紧拳头-他似乎什么也握不住-声嘶力竭地叫喊着。那撕心裂肺的声音节奏如花腔般颤动,像流星拖着长长的尾巴,飞过死一般寂静沉睡的荒原,向浩瀚夜空飘去,在凝固的、无边无际的、冰冻了的雪浪上飞奔、回荡,渐3渐变得越来越尖细而微弱,很快又消失得无声无息。没有任何人回答他,只有强劲的岁月在他声音的后面飞逝呼啸。一个星期以后,他没有告诉任何人,不顾一切地跑到附近的公路上,拦了一辆车,跑了。他自己也没想到他会停在狮泉河边。那些青青的草儿告诉他:不必怀疑世界,春光依然灿烂,生命从没远逝!他一下子平静地坐了下来,立刻为自己的冲动感到不可思议。既而是恐惧,他惧怕将为这次冲
10、动付出沉重的代价,处分、记大过,更严厉的是开除.不过,很快,他又想,即便如此,也绝不后悔。这何尝又不是一场壮举呢。几天后,他回到了阿里。局长语重心长地问:“去哪里啦?”“狮泉河。 ”“为啥呢?”“就是想证实世界是否还活着。 ”“活的,死的?你都看见了?”“看见了,世界还是活着的。 ”“活着,究竟是个咋样子?”“挺好,青青的.”他从怀里掏出一株草。 “嗯,好歹总算见到了绿色。 ”6 月,阿里草长莺飞的时候,他把房间收拾得一千二净,还学着当地的藏族人在来子上铺了一张好看的卡垫,上面摆放了一个盆景,里面只有一棵草。每天随着气候变化,搬进搬出的,像呵护一个婴儿。局长看着这一切,蹲在墙角,燃起一支烟,笑
11、也不是,哭也不是,那样的表情使他本来已显苍老的脸上又增加了几道盘根错节的年轮。终于有一天,局长把他叫到了办公室。没有别的可说,局长只是胸有成竹地对他说了一句:“你知道吗,在阿里,种草不如种青稞。 ”他不问为什么,只是狠狠地点头。说干就干,他掏出了盆景里的冻土,垫上羊粪,他要种几株青稞试试,他的行动真是可以令万物感动。他种的青稞像他的心情一样,一天比一天长势喜人,他每天都看着青稞的变化打发寂寞时光。那阵子,局长还特意跑来告诉他:青稞虽不结实,但是有整齐的穗,也比草高,只要有风吹过,它在阳光下婀娜摇曳的样子,实在是比草好看多了。不久,局长就退休了。后来,他也当了局长。他同样喜欢用老局长那句朴实无华
12、的话,去告诉新来的大学生:在阿里,种草不如种青稞。他期望他们都能像老局长那样,在一个看似不顺心的地方,安心,并且长久地呆下来。因为,摇曳的青稞,总有成熟的时候(选自今日文摘2009 年 1 月上)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小说以作者全知视角进行叙述,不仅可以深入揭示“他”和老局长的内心世界,而且也便于作者站出来发表议论。B小说结尾写道“他也当了局长” ,说明越是艰难的环境反而越容易使人获得成功,只要能够像青稞一样扎根一处,有所作为。C小说擅长用精炼的词语刻画人物形象, “感动得语无伦次” “颤抖的手握住他的手”“语重心长”等言词,表现出老局长对人才的渴
13、望与包容。4D小说以“他”去到、逃离、回归和最终扎根阿里的故事,揭示了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理:生命只有安下心长久呆下去才会走向成熟。5小说是从哪些方面表现阿里地区环境的恶劣的?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 分)6局长说“在阿里,种草不如种青稞”这句话有哪几层意思?(6 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材料一:环保部过去一年推动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展比较明显。去年,沿江 11省市-类的水质断面比例是 75.2%,提高了 28 个百分点。劣 V 类水质断面下降 29 个百分点,这是很不容易的进步。目前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保护主要有四个问题:一是流域
14、的系统性保护不足,生态功能退化严重,缺乏整体性。二是污染物的排放基数大。废水、化学需氧量、氨氮的排放总量分别占全国的 43%、37%和 43%,饮用水安全的保障任务非常艰巨。三是沿江化工行业环境风险隐患突出,守住环境安全的底线挑战很大。四是部分地区城镇开发建设严重挤占江河湖库生态空间,发展和保护的矛盾仍然突出。(摘编自:新华网 2017 年 3 月陈吉宁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面临四个问题 )材料二:(摘编自:新华网水质类别占比统计图)材料三:立夏时节,雨后的洞庭湖水上涨,芦苇青翠。江豚不时从水中一跃而出,划出美丽的弧线,天空中的白鹭也不甘寂寞,不断掠过湖面。“小时候清澈美丽的洞庭湖又回来了!”
15、说起洞庭湖的变化,常年在洞庭湖保护“水中大熊猫”江豚而获称“江豚奶爸”的志愿者何大明说, “以前洞庭湖江豚栖息地采砂船密密麻麻,不少江豚因此死于非命 ,去年湖南严厉打击非法采砂活动,江豚终于又可以在家园中游玩了。 ”我国笫二大淡水湖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因其在净化环境、调节水位、维持生态平衡5方面的巨大作用,被称为“长江之肾” 。同时,洞庭湖自古以来也有着“鱼米之乡”的美誉。(摘编自:新华网 2018 年 05 月 有删改)材料四:劳动人口的不断增加、生产方式的传统粗放、对自然资源的暴力掠夺,在污染物日益多样棘手、长江流域江湖关系发生改变的背景下,洞庭湖生态环境迅速恶化。湖南省洞庭湖生态环境监测
16、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1990 年至 2002 年,洞庭湖湖体、出湖口断面各时段水质中,-类水质占比为 37%,没有出现过劣 V 类水质;而在 2003年至 2013 年的 10 年中,劣类水质占比已达到 5%,-类水质断面已经消失。2017 年底,洞庭湖全面清理数百万棵欧美黑杨,当这些高耸入云、号称“湿地抽水机”的外来植物横七竖八倒下时,广袤的洞庭湖像刚刚结束惨烈战役的战场。而在当年洞庭湖大兴“种树造纸”时,它们蔓延扩张至农田甚至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严重破坏湿地生态。“这大片黑杨砍下,难度超出想象,但是从洞庭湖可持续发展来看,此乃关键之举!”在砍伐现场,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梅碧球
17、激动地表示, “洞庭湖欧美黑杨的历史就是发展与保护两股力量反复较量的斗争史,现在保护的力量终于大获全胜!”2017 年,偷排污水的常德市鼎城洞庭纸业有限公司和湖区上百家污染环境的工业企业,在湖南省环保部门推动的“环湖利剑”行动中,被给予严厉处罚,責任人被行政拘留、企业被限产停产等,老百姓拍手称快。“这家纸厂长期以来偷排污水,严重污染水质,周围老百姓找不到偷排的暗管,有苦难言,现在政府终于帮我们把这颗毒瘤切除了!”常德市鼎城区居民朱老伯喜笑颜开。(摘编自:新华网 2018 年 05 月 有删改)7.下列对材料一、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沿长江 11 省市-类水质断面和
18、劣 V 类水质断面的数据显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比较明显。B. 材料 4 显示从 2001 年到 2015 年,劣类水质逐渐由 40%多降到 10%以内,降幅较为明显,I-III 类水质占比上升明显。C. 从目前来看,部分地区的城镇开发建设和江河湖库的保护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D 长江经济带饮用水安全存在巨大隐患,废水、化学需氧量、氨氮的排放总量大,分别占全国的 43%、37%和 43%。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为了让洞庭湖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破坏湿地生态的黑杨被大面积砍伐,洞庭湖生态保护大获全胜。B.洞庭湖有“鱼米之乡”和“长江之肾
19、”的美称,因其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位于长江中游,在净化环境、调节水位、维持生态平衡方面有巨大作用。C.劳动人口、生产方式、污染物、长江流域江湖关系的改变、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暴力掠夺导致了洞庭湖生态环境迅速恶化。D. 材料对洞庭湖重现清澈美丽、富有生机的环境的描写,意在突出洞庭湖水治理的成功。9 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长江流域水污染的综合治理?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6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6(一)文言文阅读(19 分)蔡徵,字希祥,侍中、中抚军将军景历子也。幼聪敏,精识强记。七岁,丁母忧,居丧如成人礼。继母刘氏性悍忌,视之不以道,徵供侍益谨,初无怨色。徵本名览,景历以为有王祥之性,更名
20、徵,字希祥。梁承圣初,高祖为南徐州刺史,召补迎主簿。寻授太学博士。天嘉初,迁始兴王府法曹行参军,历外兵参军事、尚书主客郎,所居以干理称。至德二年,迁廷尉卿,寻为吏部郎。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掌诏诰。寻授左民尚书,与仆射江总知撰五礼事。后主器其材干,任寄日重,迁吏部尚书、安右将军,每十日一往东宫,于太子前论述古今得丧及当时政务。又敕以廷尉寺狱,事无大小,取徵议决。俄有敕遣徵收募兵士,自为部曲,徵善抚恤,得物情,旬月之间,众近一万。徵位望既重,兼声势熏灼,物议咸忌惮之。寻徙为中书令,将军如故。中令清简无事,或云徵有怨言,事闻后主,后主大怒,收夺人马,将诛之,有固谏者获免。祯明三年,隋军济江,后主
21、以徵有干用,权知中领军。徵日夜勤苦,备尽心力,后主嘉焉,谓曰“事宁有以相报”。及决战于钟山南岗,敕徵守宫城西北大营,寻令督众军战事。城陷,随例入关。 徵美容仪,有口辩,多所详究。至于士流官宦,皇家戚属,及当朝制度,宪章仪轨,户口风俗,山川土地,问无不对。然性颇便佞进取,不能以退素自业。初拜吏部尚书启后主借鼓吹后主谓所司曰鼓吹军乐有功乃授蔡徵不自量揆紊我朝章然其父景历既有缔构之功宜且如所启拜讫即追还徵不修廉隅,皆此类也。隋文帝闻其敏赡,召见顾问,言辄会旨,然累年不调,久之,除太常丞。历尚书民部仪曹郎,转给事郎,卒,时年六十七。 (节选自陈书蔡徵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2、 ) (3 分)A初拜吏部/尚书启后主/借鼓吹后主谓所司曰/鼓吹军乐/有功乃授/蔡徵不自量揆/紊我朝章/然其父景历既有缔构之功/宜且如所启/拜讫即追还/B初拜吏部尚书/启后主借鼓吹/后主谓所司曰/鼓吹军乐/有功乃授蔡徵/不自量揆/紊我朝章/然其父景历既有缔构之功/宜且如所启/拜讫即追还/C初拜吏部尚书/启后主借鼓吹/后主谓所司曰/鼓吹军乐/有功乃授/蔡徵不自量揆/紊我朝章/然其父景历既有缔构之功/宜且如所启/拜讫即追还/D初拜吏部/尚书启后主借鼓吹/后主谓所司曰/鼓吹军乐/有功乃授蔡徵/不自量揆/紊我朝章/然其父景历既有缔构之功/宜且如所启/拜讫即追还/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23、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迁,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 “右迁” “陟”表示晋升;“左迁” “迁谪”表示降职等。B吏部,古代官制,六部之一,主管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长官为吏部尚书。C后主,在本文指陈朝的末代君王。我们熟知的“后主”还有蜀汉的刘禅,南唐的李煜等。7D隋文帝,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的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蔡徵孝顺父母,笃守孝道。七岁时,母亲去世,他就按成人礼节为母亲服丧;他的父亲认为蔡徵有孝子王祥的品行,替蔡徵改名。B蔡徵政务娴熟,办事干练。陈后主诏令蔡徵决断廷尉寺狱大
24、小事情;蔡徵受命招募兵士,十天到一个月之间,招募兵士将近一万人。C蔡徵位高权重,险遭不测。蔡徵担任中书令时,有人说他有怨言,陈后主听闻后大怒,想杀蔡徵,幸有人极力谏诤,蔡徵才免于一死。D蔡徵历官三朝,颇受器重。梁高祖征召他为主簿;陈后主让他给太子讲述古今得失和当时政务;隋文帝召他咨询,授予太常丞。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继母刘氏性悍忌,视之不以道,徵供侍益谨,初无怨色。 (5 分)(2)隋军济江,后主以徵有干用,权知中领军。 (5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始闻秋风刘禹锡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辽宁省 协作 2019 届高三 语文 学期 考试 试题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