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4《木兰诗》的理解和鉴赏苏教版.doc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4《木兰诗》的理解和鉴赏苏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4《木兰诗》的理解和鉴赏苏教版.doc(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对木兰诗的鉴赏和理解与王富仁同志讨论王富仁同志木兰诗赏析及其文化学阐释对刘大杰先生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对木兰诗的思想艺术成就的概括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还做出了文化学的阐述。作者认为,“通过全诗的赏析,读者会感到我所提出的几个问题不是没有根据的”。我们仔细地阅读了王富仁同志的文章后认为,文章富有理论气势,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但觉得文章提出的几个问题的根据不太可靠,文化学阐释也难言允当。我们认可王富仁同志“对中国文学作品的文化学阐释仍然是中国文学研究工乍者的重要任务”的说法,尽管学术界一直这么做,也没有人说不要文化学阐释。但是,关键在如何阐释上。我们所说的文化学,往往指近年来引进的各种学术流派。
2、这些流派是国外人文科学研究和思考的结果,但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种种不足,既没有实现本质的飞跃、提升,也没有人类世界的科学的立足点,因此,不具有指导意义,只能起借鉴作用。由于我们引进的时间短,没有很好地消化,所以虽然产生了近乎深远的影响,但从其力度上给人有一阵风刮过的印象。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与当代文学思想的发展都需要和外国文化研究的沟通和结合,但需要时间来完成,因此,这其间的研究必然产生一些带有套用、衍化、生硬、飘离的观象。王富仁同志对现代文学有着很高的造诣,熟悉国内外关于文化学的种种流派,但他对木兰诗乃至古代文学的研究多带有生硬、套用的做法,显得不够成熟。首先是在文化背景的说明理解上,带有想像的
3、色彩。我们不妨先从他文章中的一些似乎是技术性的错误入手。他认为,“加官晋爵,也主要属于中国的政治习俗,在少数民族中是极少以加官晋爵的方式奖赏在战争中表现勇敢的青年的。”好像是外国没有这种习俗,少数民族会奖赏中老年,而不以官爵奖赏青年。似乎又不是。但无论如何皆是有悖历史的想像,一种丰富的带有天才的想像,且不言外国,在中国不仅凭借战争加官晋爵已成为常识,少数民族地区连“君主”之位也靠此取得。这种说法给人的印象是作者对于历史常识非常生疏。又如作者称“北方游牧民族同中国更古时候的民族部落一样,还处于社会分工没有明确化、固定化的历史阶段在他们的自我意识中,自我是一个浑融的整体,自然生产性的活动和战争性活
4、动都是自我生存的必要条件,我们现在所说的生产生活着的人与作为战士的人也是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的”。这里不仅有词汇的使用不当,也有“历史性”的错误。什么叫更古时候?不是一个学术概念;北方游牧民族更不能与中国(包括所谓中国更古时候)对立。北方游牧民族鞍马为家,逐水草而居,与“山顶洞人”的生活都截然不同。2人类接受了自然条件的选择,采取的生活方式、社会分工亦完全不同,但在生命意识、生存努力的需要下展开工作。直到唐代末年,耶律阿保机接受汉人韩延徽的建议,建楼立城,造田放牧,唤醒北方黑色土地,南北才在封建文明的召唤下走上共同发展的道路(参拙稿中国诗史没有荒漠论辽代诗,刊文学评论1994 年第 1 期)。劳
5、动与战争无论是原始人还是北方游牧民族皆有始终的明确区分,不存在浑然一体之说。就是现在生活的人与做战士的人也难说浑然一体。全民皆兵,只是一个夸张的说法。而作者由此推出木兰“生活者的自我、生产者的自我与战士的自我是浑然一体式的存在”不是一个科学的结论。又如,作者指出“对于他们,并不存在重生轻死或重死轻生的问题,一般说来,贪生怕死更属于我们现代的人”,这种说法亦是无稽。根据考古界的研究,在人类产生以来的历史当中,几千年的文明史只占 1,而大部分时间是先民们的一种自然能充分满足的无忧无虑的“黄金时代”。直到自然植被生态发生变化,伴随饥饿的威胁,欲望的发展,人类才发生战争。而对待死亡,人类有着求生的本能
6、,根本不存在无生命意识的人。原始人也罢,神话也好,秦始皇求不死药,佛教的“侵入”,还是别的什么分工,皆与人类追求长生的愿望息息相关。无论是哲学的思辨,文化的观照,还是历史的存在都得不出作者所说的那个结论。我们承认文化的相同点的同时,我们还应承认文化的相异与互动而不能简单化。由此出发,中国文化的精神本体有自己的性格和品位,女娲的补天造人绝不相似于伊甸园的裸露,尽管都是造人。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只有从这个文化背景出发,才能对这个时代的作品或经过改造的作品做出正确的或近似的阐述。王富仁同志没有能够抓住这个背景的本质存在而讨论木兰诗,自然不能中的,只能给人一种以观点框架去套释的印
7、象。至于细节失误更多,如西汉初期佛教已经传入,而作者说东汉输入云云等便是。对于木兰诗的产生时代,有北朝与唐朝两说。(笔者主张唐朝韦元甫作,见人民日报海外版1989 年 3 月 15 日木兰诗作者文。)无论是格律诗句的出现,还是其他什么,此诗只能定型于唐朝。而称呼的不同只能说明木兰诗的作者受到北方称呼的影响。从晚至黄河边,再到黑山头,再次遇胡骑看,木兰是由南向北进军。自古以来,至少唐五代之前,北方民族的南下主要是掠夺,以强行获得良好生存;而南方北伐,主要是为了打击甚至消灭匈奴及北方少数民族,其出发点当然是为了安适生存。而“可汗大点兵”的“大”字告诉我们,这是一次大规模的北伐。而木兰代父从军的唯一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语文 上册 第三 单元 14 木兰 理解 鉴赏 苏教版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