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寻觅文言津梁(研习.活动)秋水(节选)课件苏教版必修3.ppt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寻觅文言津梁(研习.活动)秋水(节选)课件苏教版必修3.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寻觅文言津梁(研习.活动)秋水(节选)课件苏教版必修3.ppt(4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融会贯通 秋水(节选),书香晨读,课前预习,课堂探究,随堂训练,时文赏读,书香晨读 开卷有益,国学讲堂,1.“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亡战必危。”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夫务战胜,穷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 (资治通鉴汉武帝元朔元年) 【译文】 “国家虽大,喜好战争必定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忘掉战争必定危险。”愤怒是悖逆之德,兵器是不祥之物,争斗是细枝末节。那些致力于战伐争胜、穷兵黩武的人,到头来没有不悔恨的。 【领悟】 既不能好战,穷兵黩武,又要居安思危,保卫太平。,2.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道德经) 【译文】 过分爱惜名声必带来大的损伤,
2、过多的积聚财物,必定给自己带来不幸。知足的人就不会遭受耻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给自己带来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平安。 【领悟】 常人多轻身而徇名利,贪得而至危亡。“知足”“知止”应当成为人们在生活中奉行的一个原则。,导入阅读,春 雨 李商隐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注】 白门:今江苏省南京市。红楼:华美的楼房,多指女子的住处。珠箔:珠帘,此处比喻雨丝。晼晚:夕阳西下的光景,此处还蕴含年复一年、人老珠黄之意。玉珰:耳珠。云罗:像罗纹般的云片。,赏读:这是一首情诗。春雨潇潇,情丝缭绕。春雨
3、中望着对方居住过的红楼,对伊人的思念之情宛若雨丝,飘飘袅袅。而引发出许多怀思的情愫,有追思、有梦境、有挚情、有画意,极尽情思之苦,最后连情书都无法寄出,更可知这种思念的无奈而又无尽。,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一、相关链接 1.走近作者,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和老子合称“老庄”。庄子继承并发扬了老子的思想,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即一切顺应自然,与其门人合著庄子。鲁迅曾评价庄子的散文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2.背景解读,庄子生活的时代,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人
4、民生活十分痛苦。他既不满现实,又无法反对,就不得不走隐居避世的道路。一方面论君相,讥儒墨,甘贫贱而肆其志;一方面否定一切,齐万物,一死生,泯是非得丧,以追求内心的调和、精神的胜利。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从而陷入了虚无主义的泥坑。庄子的思想是没落贵族阶级意识的反映。但他的放荡不羁、蔑视礼法和权贵,以及不与统治者合作,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最有积极意义的是他在著作中
5、对现实的黑暗和统治者的虚伪进行的揭露和抨击,如胠箧说:“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他认为“仁义圣知”只是供统治者利用的工具,只是一块遮羞布而已。这真是大胆而深刻的思想。,3.古代文化知识,【河伯】河伯是古代汉族神话中的黄河水神。原名冯夷。也作“冰夷”。在抱朴子释鬼篇里说他过河时淹死了,就被天帝任命为河伯,管理河川。据九歌河伯描写,河伯是位风流潇洒的花花公子:“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朱宫,灵何为兮水红。” 【方家】“大方之家”的简称,本义是道术修养深厚精湛的人,后多指饱学之士或精通某种学问、技艺的人。,二、基础积累,1.通假字,答案:“辩”同“辨”,分清
6、,辨别,2.一词多义,答案:(1)名词,海神名/动词,如,比得上 (2)动词,听到/名词,见识,学识 (3)副词,才/副词,当初,开始,3.词类活用,答案:(1)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名词作状语,向东 (3)都为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 (4)形容词作名词,美好的事物 (5)名词作状语,朝东,4.古今异义,答案:(1)到了 (2)特指黄河,5.特殊句式,(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答案:(1)宾语前置句,判断句 (2)被动句,6.名句默写,(1)秋水一文中直接描写河面宽阔、波涛汹涌的句子是: ,。 (2)河伯引用俗语表明自己幡然悔悟之前自高
7、自大的句子是: , 。,答案:(1)两涘渚崖之间 不辩牛马 (2)闻道百 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课堂探究 合作学习,一、整体感知 1.结构图解,2.写法鉴赏,(1)用寓言形式设喻阐述深刻哲理 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是设喻,而这些比喻又是通过奔放新奇的想象和浓厚的浪漫主义情调抒写出来的。庄子把一切自然事物、神话传说都具体化、人格化。河伯这一神话传说中的神便被庄子任意驱使为其观点服务:先让河伯因受环境和习见习闻的限制而自傲,然后让河伯从小圈子里跳出来,看到了大海而对自己以前的自满羞愧不已。庄子正是通过这个寓言,表达了自己对自然、人生的思考和认识,并使文章生动形象,深入浅出
8、,通俗易懂。,(2)具有强烈的文学色彩 秋水具有强烈的文学色彩。文章一开头,作者用“秋水时至不辩牛马”寥寥二十二个字,就把涨水时那种汹涌澎湃、气象万千而又浩渺无边的壮阔景象毫不费力地描绘了出来,给读者以不尽的吟味。文章的形象写得十分生动,写黄河,则浩浩荡荡,奔腾澎湃,气魄雄伟;写北海,则渺茫空旷,无边无际,意境开阔;写河神,则有喜有叹,逼真传神,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3)对比手法的应用 秋水来临时黄河美景和大海美景的对比,河伯欣然自喜和望洋而叹的神态的对比。对比之中表现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朴素哲理。,二、局部揣摩,1.秋水(节选)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这段景物描写,一是
9、形象地表达了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客观世界是无限的这一观点;二是河景与海景的对照,对河伯与海神两人不同的认识境界起了陪衬作用,使本文要说明的两种对立思想更加鲜明。,2.河伯对自己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参考答案:河伯对自己的认识由“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到“望洋向若而叹”,认为野语上说的就是他,并敢于自我解剖,自我批评,最终还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浅陋将被大方之家耻笑。 他的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在于:一是他看到了壮阔的北海,有感而发;二是他善于将黄河与北海作比较,将自己与海神作比较,在比较中看到自己的不足。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具有勇于自我解剖的精神。,3.“野语有之曰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 _2019 学年 高中语文 第四 单元 寻觅 文言 津梁 研习 活动 秋水 节选 课件 苏教版 必修 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