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doc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doc(2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考点1 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从汉至元官僚政治的成熟|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代(1)问题:汉初推行郡县、封国并行制,造成王国与中央对抗。(2)解决: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2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置了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3北宋措施 影响军事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并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政治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经济地方赋税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国家的安定与发
2、展,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出现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现象,造成了后来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4.元朝(1)措施:地方设行中书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受制于中央;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2)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轻巧识记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代: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汉武帝时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2魏晋南北朝: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3隋唐时期(1)措施:推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
3、负责决策、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分工具体。2(2)作用:三省既分工又合作,相互牵制、相互监督,提高了办事效率;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影响深远。4宋代(1)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2)后来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5元朝: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教材补遗_唐宋时期中央行政制度的变迁唐前期:沿用三省六部制,在三省制下,尚书省成为最高行政机构。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三省议政场所叫政事堂。唐太宗时期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
4、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唐玄宗后:中书门下体制逐渐取代三省体制,成为新的中枢体制。中书门下体制建立后,使职差遣体制逐渐定型,形成了不同于三省六部制的使职差遣体制。宋代:唐中期以来形成的中书门下体制逐渐形成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对掌文武的二府体制,在二府体制下,户部、盐铁、度支在唐代财政使职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代:实行察举制,令天下郡国每年举荐人才,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2魏晋:采取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3隋唐宋元科举制(1)内容: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
5、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2)影响: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构图解史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迁汉至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理解史料研习归纳史料一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3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史料二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
6、)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史料解读(1)史料一反映了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采取的措施,抓核心语句是解读史料的关键。关键信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国除为郡”“颁布律令”反映了汉武帝时期解决了汉初以来的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2)史料二同样注意抓核心关键句解读。史料二“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反映了元朝推行行省制度对中央集权的作用。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
7、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提示 措施: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的防范。意义: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2)根据史料二,指出元朝行省制度在权力运行方面的特征。提示 特征:行省拥有部分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3)综合上述史料,概括古代中国地方权力的变化趋势。提示 趋势:地方自主性(地方权力)削弱,权力逐渐集中于中央。史论归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规律性认识(1)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王朝建立初期,一般都要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王朝的后期,中央集权制受到破坏,对地方的控制也随之减
8、弱。(2)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比如宋代设置通判监督知州,设置转运使削弱地方财政权;明代设置三司分掌地方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等,但分权易导致效率降低的局面出现。(3)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一条主要线路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和改进,沿袭为主,变革为辅。(4)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纵观中国2 000多年的封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而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化很大。汉至元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与斗争4史料一 (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
9、。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钱穆国史大纲史料二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旧唐书刘祎之传史料三 (宋代)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
10、赋,内廷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宋史史料解读(1)从史料一信息“重用内朝”得出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由“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得出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由“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得出隋唐时期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主要展现了汉至唐中枢机构的演变。(2)史料二反映了三省的运行机制。由史料二中“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可以看出三省中“中书、门下”的职能。(3)史料三说明宋代决策权归属中书机构与主管军事的枢密院,财权集中于三司,这反映出北宋通过分化事权,加强皇权。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概括从汉至唐中枢机构的演变。提示 演变: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
11、隋唐时期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提示 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3)综合以上史料,归纳古代中国封建皇帝“独揽事权”的方式。提示 方式:(另设机构)转移相权;分割相权(相互牵制)。史论归纳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1)皇帝通过不断压抑、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落,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
12、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在专职是对相权5的限制压缩。(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的效率低下的弊端。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史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史料二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
13、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史料解读(1)解读史料一需要抓住关键信息,通过概括“前此选举”的弊端,认识科举制的进步性,反映了科举制相对汉晋时期选官制度的进步之处。(2)解读史料二注意史料中省略号对史料分层的作用,从中提取“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机会均等”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等信息,可将其概括为促进人才的流动、客观公平、激励人才等,反映了科举制的创新之处。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
14、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提示 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2)根据史料二,简要概括科举制的“创新之处”。提示 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提供了“机会均等”的机制;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3)综合以上史料,说明科举制对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提示 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史论归纳6古代中国选官制度发展的影响(1)选官标准从家世门第到才学的变化,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选官制度的变化,
15、特别是科举制的实行,使国家掌握了人事任免权,既树立起中央的权威,又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国家政令的推行,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3)制度化的选官标准,提供了高素质的地方官员队伍,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2018江西赣中南五校联考)秦汉时代,南方郡的面积比北方的大得多。例如,秦朝时北方的河东、上党、太原等五郡才相当于今山西省,而南方的长沙郡就相当于今半个湖南省。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秦汉时期( ) 【导学号:02990006】A北方地区开发的程度更高B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更重要C南方驰道等交通设施更完善D北方地区实行郡国并行制度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方郡的面积较大是因
16、为秦汉时代的政治、经济中心地区位于北方黄河流域,这与北方地区历史上开发的程度比南方高直接相关,故A项正确;秦汉时代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不如北方重要,B项不符合史实;秦汉时代,南方驰道等交通设施有所改善,但仍然滞后于北方,C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2(2017洛阳高三统考)隋唐用三省六部制代替三公九卿制,确立三省的首长为宰相,但其他官员也可临时差遣到中枢任职,职权堪比宰相。这一做法有利于( )A完善中央官制 B加强君主专权C决策更加科学 D提高行政效率B 据材料“隋唐用三省六部制代替三公九卿制,确立三省的首长为宰相,但其他官员也可临时差遣到中枢任职,职权堪比宰相”可知,这一做法实质是分割相权
17、、加强皇权,并非完善中央官制,故A项错误,B项正确;决策更加科学和提高行政效率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C、D两项错误。3唐代科举制规定:凡在礼部考中进士者,均须在吏部再考一次,主要考“身、言、书、判”。这说明唐代科举制( )A重视选拔法律人才 B注重官员的综合素质C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D体现了经世致用思想B 根据材料,法律仅是对官员“判”方面的要求,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身、言、书、判”可知,吏部注重官员综合方面的素质,故B项正确;促进文化的繁荣仅涉及“书”方面的要求,故C项错误;经世致用思想由明清之际的顾炎武提出,故D项错误。74(2018长郡中学高三实验班选拔)唐律疏议对官吏贪污贿赂行为作了严密
18、规定,从而与官吏铨选、考课、监察制度一起,构成了行之有效的廉政机制,在当时很多官员看来,“廉慎”思想不仅是一种律例规范,还是一种内在自省和心性追求。这反映了( ) 【导学号:02990007】A唐政府注重廉政的制度建设B儒家思想影响了唐代的廉政建设C唐律以提高官员素质为宗旨D廉政是促成唐代繁荣的主要原因A 材料揭示了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唐代的法律规定与官吏铨选、考课、监察制度一起形成了一种政府行为的廉政机制;二是官员既把“廉慎”思想当作政府要求的行为规范,也当作一种“内在自省和心性追求”。综合可知,唐朝政府注重廉政建设,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儒家思想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唐律对官员
19、贪污贿赂行为的规定,C项以偏概全;促成唐代繁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廉政并非主要原因,排除D项。5(2017日照高三模拟)宋代所有的敕书都以皇帝的名义颁发,经宰相副署,由宰相机构发布,才能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法令。这表明( )A丞相权力不断遭到削弱B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C皇权受到一定程度制约D丞相权力已经超过皇帝C 根据材料不难看出,宋代的丞相仍具有较大的权力且材料体现不出其权势变化与渐进性,故A项错误;宰相并不代表整个士大夫群体,故B项错误;宋代所有的敕书虽然都是以皇帝的名义颁发,但也必须经由宰相副署并由宰相机构发布方能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法令,这表明皇权在宋代受到了一定程度制约,故C项正确;“丞
20、相权力已经超过皇帝”属于明显的史实谬误,纵观整个封建王朝,相权都没有凌驾于皇权之上,故D项错误。6元代推行行省制,设河南行省统辖黄河以南和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但在黄河下游则以沂蒙山南麓为界与中书省直辖区“腹里”相邻;将江西、广东合为江西行省,治所在南昌;将湘、鄂、桂并入湖广行省,治所设于武昌。这一规划和设置( )A体现了“山河形便”的习惯做法B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保障了蒙古贵族的统治特权D是对南宋统治区实施的特殊政策B 根据材料“河南行省统辖黄河以南和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打破了依据山河等自然因素划分行政区的做法,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设置行省作为中央的派出机构,
21、极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8控制,故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蒙古贵族的特权等信息,故C项错误;行省制度是元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创制,目的在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故D项错误。考点2 古代政治制度的衰落明清专制集权不断强化|(对应学生用书第12页)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明废丞相、设内阁1废丞相:明太祖认为丞相权势过重,会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2设内阁(1)原因:废除丞相后,明太祖政务繁多。(2)形成: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很少参决政事;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决策,“内阁”出现;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票拟权。(3)地位
22、: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教材补遗_明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开始实行地方行政体制的改革。他下令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除南京直辖区外,全国分浙江、江西、福建、北平、广西、四川、山东、广东、河南、陕西、湖广、山西12布政使司。布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掌管民政、财政;设提刑按察司,掌管刑罚;又设都指挥使司,掌管军事。三者合称三司,长官为封疆大吏。原来行省的权力至此一分为三,三者各司其责,互不统属,互相牵制,各自直属中央。布政司下的地方政权分为府(或直隶州)、县(或属州)二级。这一改革将元朝的路、府、州、县四级减少了
23、一级,传达政令更加便捷。在一些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或单设都指挥使司等机构,实行军政和民政合一的统治。二、清军机处的设立1原因(1)清初沿用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很大限制。(2)康熙帝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但皇权仍受限制。2设立:雍正帝时为办理西北军务,在宫内设置军机处,其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3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教材补遗_密折制度密折是将奏文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外加上特制皮匣的奏折,外人无从得知。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晚年,完备于雍正时期。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
24、帝递密折。密折制度的作用有两个,一是使得朝政进一步“黑箱化”,增添皇权的神秘感。二是起到了使官员、尤其是同僚,相互告密的作用。比如一省之内,督抚、布政使、按察使、道台都可以独自上折密奏。密折制度使得官员间相互牵制,彼此监视,使政权牢牢控制在皇帝手中。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及影响9理解史料研习归纳史料一 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钱穆中国传统政治史料二 军机处撰拟的谕旨诏令不经过内阁,而直接由军机处密封,经驿马递送给各地方督抚称为“廷寄”,直接交给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各地方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单元 古代 中国 政治制度 至元 演变 明清 君主专制 加强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137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