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 1 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标志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此开始了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伟大实践,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过挫折和失误。2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和开放开始起步,并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逐步地将改革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与此同时,进行了由点到面的开放。3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把改革开放伟业向前大大地推进了一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学习目标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概述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
2、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1.掌握三大改造的史实,认识三大改造的完成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之间的关系。2掌握“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及其取得的重要成就,理解其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意义。3掌握 20 世纪 5070 年代中共八大、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八字”方针、 “文化大革命”等史实,总结探索经验教训。2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社会条件(1)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经济上: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2指导方针:过渡时期总路线(1)制定:1953 年 6 月,中共中央制定。(2)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3.“一五”计划(1)基本任务集中
3、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2)工业化成就到 1957 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超额完成;建立起飞机制造、汽车制造、重型机器制造等重要工业部门;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3)意义: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4三大改造(1)措施对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对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对工商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2)结果: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制
4、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3)评价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三大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给社会经济发展遗留下许多问题。思维点拨 土地改革运动(19501952 年)确立的是个体农民的土地私有制,而不是集体公有制。3易混易错 过渡时期指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到 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所谓“过渡”是指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思维点拨 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1)历史因素: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亟待发展。(2)现实需要:我国处
5、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3)苏联经验:苏联五年计划同样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经济关系: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图解识记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关系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初步探索(1)论十大关系:1956 年,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2)中共八大召开召开:1956 年 9 月在北京召开。内容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
6、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 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意义: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2探索失误(1)表现:1958 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危害: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对社会生产力造成极大破坏。3国民经济的调整(1)开始:1960 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4(2)方针: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3)结果:到 1965 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4十年建设成就(1)工业先后建成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形成冶金、采矿、
7、电站、石化等工业设备制造以及飞机、汽车、工程机械制造等十几个基础行业。(2)交通: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3)能源:石油已经实现自给,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宣告结束。易混易错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都是“左”倾错误的体现,但两者本质属性不一样:(1)“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的问题,主要特点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2)人民公社化运动涉及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主要特点是“一大二公” 。所谓“大” ,就是公社的规模大;所谓“公” ,就是公有化程度高。图解识记 19561976 年成功的探索、失误及启示三、 “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经济混乱原因:“文化大革命”爆发
8、,国民经济损失惨重。2局部整顿(1)周恩来的调整:1971 年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恢复各种规章制度,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国民经济有了起色。(2)邓小平整顿:1975 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对交通运输、钢铁工业和国防科技工作进行了整顿。经过整顿,国民经济开始了恢复和发展。3影响(1)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2)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5主题一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工业化建设史料一“一五”计划工业成就图史料二 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以有
9、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史料解读从史料一可以看出“一五”计划的主要工业成就分布在东北,从图中给出的成果可以看出主要是重工业。史料二划线句子说明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问题思考(1)据史料归纳“一五”计划时期大型企业的分布有什么特点,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根据史料一、二归纳“一五”计划时期在工业结构方面的突出特点,并分析其原因。提示 (1)特点: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原因: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工业矿产资源非常丰富,铁路交通十分发达。从历史上看,已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
10、业基础。由于当时这些项目主要由苏联援助建设,东北地区与苏联距离较近,比较方便。(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重工业基础薄弱;帝国主义包围封锁,增强国防的需要;借鉴苏联经验。2三大改造史料 下面是 19501956 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工业总产值为 100,不包括手工业):6史料解读史料隐含两层信息:一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逐渐消失;二是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上升。问题思考史料反映了 19501956 年我国经济成分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提示 变化:社会主义工业和国家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迅速增加,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逐渐缩小,直到最后消失。意义:
11、标志着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一五”计划的特点及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1)特点“一五”计划确定工业化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并优先发展重工业,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一五”计划将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地区。“一五”计划以工业化为目标,包括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一五”计划中工业化建设要立足中国国情,实事求是,具有渐进性与长期性。(2)原因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从现实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从苏联影响看,学
12、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从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主题二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失误1中共八大史料 有可能调整发展我国的生产力也必须估计到当前经济上、财政上、技术上和力量上的客观限制,估计到保持后备力量的必要性,而不应当脱离经济发展和正常比例就是要随时注意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积极而又稳妥可靠地推进7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史料解读史料中的划线句子表明中共八大的路线方针是正确的,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探索。问题思考根据史料,中共八大提出了怎样的经济发展主张?你怎样认识?提示 主张: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
13、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坚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地发展国民经济。认识:为我国经济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 2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史料一 打开最近各地的报纸,革命的干劲洋溢在字里行间。农村城市中一而再、再而三地突破原订的计划指标。 1958 年 2 月 3 日人民日报社论史料二 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成为群众性的行动,进一步提高了五亿农民的共产主义觉悟;公共食堂、幼儿园红专学校等,把农民引向了更幸福的集体生活。1958 年 4 月 3 日人民日报社论史料解读说明当时的经济建设出现了冒进倾向。说明集体化被明显夸大了。问题思考史料一说明“大跃进”有哪些危害?史料二体现了人民公社什么特点
14、?实质如何?提示 危害: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高指标、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特点:“一大二公” 。实质: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3探索中的调整史料 1962 年 3 月 7 日在中央财经小组会议上,陈云同志提出,1962 年的年度计划需要有一个相当大的调整,重新安排,这是非常必要的。这次调整计划,实质上是把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的发展放慢一点,以便把重点真正放在农业和市场方面。各种材料的分配,要先满足恢复农业生产的需要,其次是满足市场的需要,主要是日用工业品生产的需要。陈云与新中国经济建设史料解读中“放慢”和“重点真正放到农业”反映了调整重工业和农业的比例关系。中“先满足”和“主要是日
15、用工业生产品”反映了调整农业和轻工业的关系。问题思考依据史料分析此次调整的内容有哪些?实质是什么?提示 内容:农轻重、工业内部、生产与基建、积累与消费等比例关系。8实质:部分纠正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左”倾错误及其教训事件 特征 影响 教训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多快好省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大跃进”运动大炼钢铁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1)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2)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3)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
16、盲目求快;(4)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1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2三大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被喻为“一体两翼” 。3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质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新中国“一五”计划进行了多项重点工程建设,其中冶金、机械、能源工业企业分别是20 个、24 个、52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 _2019 学年 高中历史 专题 中国 社会主义建设 道路 探索 曲折 发展 人民 必修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126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