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第十一高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吉林省长春市第十一高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长春市第十一高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长春市第十一高中 2018-2019 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第卷(共 60 分)一、选择题:本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本题共 60 分。1.在西周盠驹尊铭文中,有贵族自称是周天子的“旧宗小子” ,在“对扬” (答谢、颂扬之意)天子的宠遇时说:“万年保我万宗!”在盠方彝铭文中又说:“万年保我万邦。”据此可知A. 宗法关系已成为西周执政基础B. 血缘关系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性C. 宗法与礼乐制度的紧密关系D. 家国同构是统治者的政治诉求【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万年保我万宗” “万年保我万邦”可得西周统治者把宗法关系和
2、君臣关系结合在一起,即家国同构的诉求,故 D 项正确;据材料可得周天子的同族人把政治关系和宗法关系视为一体,没有体现出宗法关系成为西周的执政基础,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血缘关系与国家统一之间的关系,故 B 项排除;据材料可得“万宗”是宗法制下的宗法血缘关系, “万邦”是分封制下的政治关系,反映了西周国家体制与宗法关系密切结合,是宗统和君统合二为一,故 C 项排除。2.秦朝实行郡县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隋唐开创科举制度,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A. 加强中央集权B. 巩固国家统一C. 强化贵族特权D. 加强君主专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实行郡县制、颁布推恩令,是为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
3、盾,加强中央权力,削弱地- 2 -方权力;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故答案为 A 项。B 项不是共同作用,排除;C 项不是三项措施的作用,排除;材料中的三项措施是针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不是解决君主与丞相之间的矛盾,所以不能起到加强君主专制的作用,排除 D 项。点睛: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总的来说,是中央权力日益增强,地方权力不断受到削弱。但这种趋势也不是直线型顺利发展的,也有中央权力受到削弱的例外情况。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封国有时与朝廷对抗,并且导致“七国之乱” ,中央权力一度受到削弱。唐朝节度使势力强大,安史之乱后形
4、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晚清时期,伴随汉族地方官僚集团势力的扩大,中央集权体制有所松动;民国时期军阀势力强大,形成实际上的地方割据局面。3.旧的官制在实施过程中充满了弄虚作假、 “选举不实” ;加上战乱连绵不断, “人物播越,仕无常朝,人无定所”士人的出身、道德才能均“详核无所”为此,选择用官员加强对人才选拔考核。这种人才选拔的制度是:A. 世卿世禄制B. 察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旧的官制在实施过程中充满了弄虚作假” “士人的出身、道德才能均”中可以分析出, “旧的官制”是指察举制,材料“选择用官员加强对人才选拔考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5、材料中选拔官吏的制度是指九品中正制,故 C 项正确,B 项错误;A 项是以血缘关系为依据,排除;科举制是以考试成绩为依据的,故 D 项排除。4.下图描述的是我国封建社会地方权力强弱的变化,其中较为符合实际的是A. - 3 -B. C. D.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解。封建社会初期曾出现了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导致地方权力的强弱出现过多次反复。如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导致“七国之乱”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后最终解决。唐朝末年的“藩镇割据”也与此相似,只有选项 D 能体现出多次反复,正确。A 强调地方势力不断壮大,B 说明地方势力没有变化,C 强调地方势力先弱后强
6、的变化趋势,即 A、B、C 三项均与中国历史的发展史实不符,均必须排除。所以选 D。点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特点:不断加强君主的个人专制,中央的权力日渐集中于皇帝手中,充分体现了君主专制的本质;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的独立性不断丧失。5.明史记载:“成祖简翰林官直(值)文渊阁,参预机务其进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帝王)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己。 ”可见,当时内阁阁臣的职责是A. 参与机务,批答章疏B. 参与决策,传达公文C. 参与政务,充当顾问D. 参与政事,主管文教【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信息“参预机务” “备顾问而已”可知当时内阁阁
7、臣的职责是参与政务,充当顾问。再者结合所学知识,内阁在明朝主要是皇帝的顾问咨询机构,故选 C。A 中的- 4 -“批答章疏”属于皇帝,B 错在参与决策,D 中的主管文教不符合内阁特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创立内阁6.中国古代历代王室把天子的形象供奉在人世间的顶峰,学会了怎样把权力的缰绳集中在自己手中,保持一个统一的国家。古代皇帝为保持国家统一而采取的措施有A. 封建亲戚,定周礼B. 用中朝,设刺史C. 行推恩,置通判D. 置行省,废丞相【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皇帝为保持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措施有行推恩(削弱王国实力,加强中央
8、集权) ,置通判(监察地方官员) ,C 正确;A 是分封制,分封制发展到后期,危机中央集权,排除 A;中朝是为了限制相权,加强皇权,排除 B;废丞相是加强皇权,排除 D。所以选 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推恩令、设通判7.伯利克里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记载,陪审员每日 3 个奥波尔;九个执政官一天的薪金为 4 个奥波尔。五百人会议成员一天可得到薪金 5 个奥波尔。城邦也给那些驻扎在萨摩斯等地的公职人员支薪,作为其生活费用。上述记载的目的是A. 有利于缓和城邦内阶级矛盾B. 进一步扩大了城邦公民的权力C. 奠定了雅典民主制度的基础D. 有利
9、于低收入阶层参与民主【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在雅典实行津贴制度,这有利于提高低收入阶层参与民主政治,故 D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雅典的津贴制度,无法缓和阶级矛盾,故 A 项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津贴制度无法扩大公民的权力,故 B 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伯利克里改革时期,而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制度的基础,故 C 项错误。- 5 -8.古罗马某一时期的法律规定,口头契约必须采用统一的一问一答的形式,即债权人问:“你保证”债务人须回答:“我允诺”不采取此种形式的任何协议都得不到法律的保护。这体现了该时期的法律A. 根本上
10、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B. 注重形式和程序,缺乏灵活与变通C. 深刻折射帝国扩张中的困境D. 注重维护私有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答案】B【解析】“口头契约必须采用统一的一问一答的形式”说明罗马法注重形式和程序,但又缺乏灵活与变通,故 B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罗马法根本上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故 A 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帝国扩张中的困境,故 C 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维护私有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而是强调程序的问题,故 D 错误。故选 B。9.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认为,美国 1787 年宪法所设计的机制实际上是由三个层面的分权制衡关系组成的。这与中国的“石头、剪刀、布”是同一原理即一物降一物。对这种说法你认
11、为A. 正确。讲出了三权分立的实质B. 贴切。道出了三权之间的关系C. 不妥。不能说明三权之间关系D. 不妥。三权之间是你中有我关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权分立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的建制原则,其核心是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属三个地位相等的不同政府机构,相互独立、互相制衡,而“锤子、剪刀、布”的游戏只是一种单项制约,因此这种说法是不妥的,故 C 项正确,AB项错误;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属三个地位相等的不同政府机构,相互独立、互相制衡,故 D 项错误。10.宪法缔造者们在 1787 年宪法制定时,对于参议员的任期问题经过激烈的讨论,通过了参议员的任期为 6
12、 年比总统长 2 年,并在改选时每 2 年改选三分之一。该材料反映了他们A. 旨在保持民主的连续性- 6 -B. 旨在保持民主的普及性C. 确立联邦制实现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D. 以所谓“制约与平衡”原则化解存在的分歧【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参议员的任期为 6 年比总统长 2 年,并在改选时每 2 年改选三分之一”中可以分析出,参议员任期和改选的方式,有助于美国政局的稳定和保持民主的连续性,故 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民主的普及性,故 B 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 1787 年宪法的人民民主原则,没哟体现出联邦制原则和分权制衡原则,故 CD 项排除。11.下列关于法国共和制与德国君主
13、立宪制的对比,说法不正确的是A. 都属于资本主义政治体制B. 法国的总统和德国的皇帝都有权解散议会C. 法国的总统是由议会选举产生的,而德国的皇帝是世袭的D. 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法国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总统需对两院负责,虽然有权在参议院的同意下解散众议院,但无权解散参议院。故 B 项表述不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共和制与德国君主立宪制都属于资本主义政治体制。故 A 项表述正确;通过史实可知,法国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德国皇帝通过世袭进行继承。故 C 项表述正确;根据史实可知,法国实行共和制与德国实施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
14、在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顺应了这种大势的表现。由于实行资本主义政治体制,两国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故 D 项表述正确。综合以上,答案为 B,排除 ACD 三项。12.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表现为A. 盲目排外的思想B. 主张扶植清政府C. 狭隘的民族观D. 不够彻底反帝【答案】A【解析】- 7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义和团把斗争的矛头直指帝国主义,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体现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义和团具有盲目排外的思想,故 A 项正确;扶清灭洋中的“扶清”使义和团丧失了应有的警惕,没有体现出义和团主
15、张扶植清朝,故 B 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义和团的民族观,故 C 项排除;义和团运动彻底反帝,故 D 项排除。13.列强的势力深入到长江,外国军舰可以航行到重庆是在A. 1842 年B. 1858 年C. 1860 年D. 1895 年【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外国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是 1858 年天津条约的内容,而 1895 年马关条约开放重庆等四处为通商口岸,因此外国军舰可以航行到重庆是在 1895 年,故 D 项正确;1842 年南京条约早于天津条约 ,故 A 项排除;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军舰可以航行到汉口,故 BC 项排除。【点睛】 “外国军舰可以航行到
16、重庆”是解题的关键信息。14.二月革命的领导阶级和革命力量上看,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主要参加阶级除工人、士兵外还有农民;革命任务上看,二月革命的任务是推翻沙皇封建专制统治,退出帝国主义战争。从上述表述可以看出,二月革命的性质是:A. 无产阶级革命B. 民主革命C. 社会主义革命D. 民族运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革命任务上看,二月革命的任务是推翻沙皇封建专制统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因此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 B 项正确;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故 AC 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反对外来侵略,故 D 项排除。- 8
17、 -【点睛】 “革命任务上看,二月革命的任务是推翻沙皇封建专制统治”是关键信息。15.阎照祥著英国贵族史一书中写道:1880 年以来诸多新兴工商业资本家陆续成为英国上院贵族之后,贵族院已开始成为“一瓶兑了水的威士忌” 。20 世纪 20 年代中产阶级和“工党贵族”开始进入上院之后,贵族院成为“一瓶变味的啤酒” 。这一变化客观上反映了英国社会A. 贵族政治退出舞台B. 自由平等思想流行C. 平民化的发展趋势D. 政党制度受到制约【答案】C【解析】上院的存在说明英国社会贵族尚未政治退出舞台,排除 A;材料没有涉及自由平等思想,排除 B;由“新兴工商业资本家陆续成为英国上院贵族 20 世纪 20 年
18、代中产阶级和“工党贵族”开始进人上院” ,说明平民化的发展趋势,故选 C;材料没有涉及政党政治,排除 D。16.依据中国国情,将革命分成两步走的会议是A. 中共一大B. 中共二大C. 中共三大D. 中共七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二大在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基础上,对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质和中国革命应分两步走等有了初步认识,在近代中国革命史上第一次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故 B 项正确;中共一大提出了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故 A 项排除;中共三大提出了要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故 C 项排除;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
19、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故 D 项排除。17.“辛亥革命留给人类的最大启示,就是中国人用最古老的智慧不战而屈人之兵 ,共赢双赢多赢,大家都没有输。 ”对此,以下解读正确的是A. 政府:获得优待,其统治得以延续B. 袁世凯:获得各方认可,成为第一任总统- 9 -C. 革命党:共和政体得以确立,民主政治实现D. 立宪派:投机革命时获取的权益得以维护【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解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清帝退位,清朝统治终结,A 项中“其统治得以廷续”表述错误,排除;南北议和后,根据协议,袁世凯代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B 项错误;共和政体确立并不意味着民主政治的实现,排除 C 项。故只有
20、D 项符合题意。18.中共机关报政治生活载:“(1925 年)北方地区的国民党,已经走上了一条政党的轨道,已经有了比较严密的组织与纪律,已经慢慢地取得民众的同情与支持,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表现出了长足进步。 ”这主要得益于A. 中国国民党的正确领导B. 国民革命运动的推动C. 北伐战争的强有力支援D. 国民党在一大后迅速发展【答案】B【解析】材料“1925 年” “国民党,已经走上了一条政党的轨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国民革命的推动,故 B 项正确;国民革命时期,国共的共同领导,故 A 项错误;北伐战争开始于 1926 年,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 D 项。点睛:材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吉林省 长春市 第十一 高中 2018 _2019 年高 历史上 学期 期末考试 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