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地理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15选择题解题方法与解题技巧教学案.doc
《2019年高考地理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15选择题解题方法与解题技巧教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考地理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15选择题解题方法与解题技巧教学案.doc(2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专题 15 选择题解题方法与解题技巧【重点、难点剖析】一、利用辅助图像1.方法概述将解题的思考过程用简单图示表现出来的方法,就是图解法。图解法的突出特点是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降低思考的强度和难度,它不仅能帮助学生 理清答题思路,还能避免因思维不严密造成的失分。在解答地理事物时空分布规律、地球运动规律等方面的试题时,这种方法能大大提高答题的速度和正确率。2.增分策略利用图解法解题主要有以下三种思维模板:(1)绘图法【例 1】 当北京时间为 4 月 1 日 4 时 30 分时,全球仍处于 3 月 31 日的地区占全球的( )A.1/2 以上 B.1/2 以下 C.1/2 D.3/4当北京时间(
2、东八区区时)为 4 月 1 日 4 时 30 分时,向西的东七区、东六区、东五区、东四区分别是4 月 1 日的 3 时 30 分、2 时 30 分、1 时 30 分、0 时 30 分,东三区则为 3 月 31 日 23 时 30 分。图中箭头处为 3 月 31 日和 4 月 1 日的分界线,即地方时为 0 时的 0 时线,由该箭头向东至 180经线的区域都是 4月 1 日,而箭头以西的范围都是 3 月 31 日。选 A。 【答案】A【方法归纳】 对于地理学科中的无图考图题,绘图法是最好的解题方法。绘图法能将试题中一些抽象的文字叙述、解题过程中的思维过程用简单的图显示出来,从而提高考生的解题效率
3、。在解答选择题的过程中,可先根据题意,作出草图,然后参照图形的形状、位置、性质,综合图像的特征,得出结论。(2)辅助线法【例 2】 大湖湖泊与湖岸之间存在着局部环流。下图为我国某大湖东岸某时刻实测风速(m/s)垂直剖面图。读图完成(1)(2)题。(1)形成大湖湖泊与湖岸之间局部环流的根本原因是( )A.湖、岸地形高低差异 B.湖、岸热力性质差异C.湖、岸太阳辐射差异 D.湖、岸植被类型差异2(2)图示地区局部环流最明显的时间最可能是( )A.夏季白天 B.夏季晚上C.冬季白天 D.冬季晚上【答案】(1)B (2)A【方法归纳】 在解答读图选择题时,尤其是各种等值线图和日照图类试题,可以采用在原
4、图上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化抽象为具体,增强图像的直观性,从而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性。(3)图图转换法【例 3】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 2 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下图,完成(1)(2)题。(1)19752004 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2)推测 19921997 年期间(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 溉面积减少【答案】(1)D (2)B【方法归纳】 图图转换主要有
5、局部图转换为整体图、抽象图转换为直观图和生图转换为熟图等三种情况,其中,局部图转换为整体图是最常用的解题方法。在解答光照图类题目时,如果能快速准确地进行图图转换,将很快找到解题的切入点,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率。二、利用因果关系1.方法概述地理因果关系是指不同地理事物或地理原理之间存在先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内在关联。很多地理试题的题干与选项之间互为因果,其中以成因类和影响类试题最为典型,解答此类试题通常要利用因果关系进行推理分析,其一般步骤:明确区分试题中的“因”和“果” ;从逻辑角度推理分析“因”和“果”的内在关联;迁移相关地理知识解答试题。2.增分策略3【例 1】 廊桥又称风雨桥,是加盖了廊屋
6、的特殊桥梁。闽浙山区迄今留存不少木质古廊桥。当地采伐后的木材,需经一段时间的自然晾晒才能用作建桥木料。清乾隆年间建于下左图中甲处的廊桥 ,建成不久即毁于山洪。数年后,在图中乙处重建并保存至今。下图为闽浙山区某地地形图及廊桥景观图。据此回答(1)(2)题。(1)当地采伐与晾晒木材的季节分别是( )A.夏季、春季 B.冬季、春季C.夏季、秋季 D.冬季、秋季(2)与甲处相比,在乙处重建廊桥并能够保存至今的原因最可能是( )A.流域内植被增多,洪涝灾害减弱B.地处山脊地带,地势较平缓开阔C.河道平直且较宽阔,河流流速不快D.所选木材质地坚硬,耐侵蚀冲击【答案】(1)C (2)C【方法归纳】 由果溯因
7、:成因类试题通常表现为题干为“果”选项为“因” ;“果”为已知, “因”为未知。利用因果关系采用“由果溯因法”进行解题。例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由农村流向城市,由内地流向沿海的主要原因是” ,其中“我国人口由农村流向城市,由内地流向沿海”是“果” ,结合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和我国基本国情采用“由果溯因法”推理分析可知,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即“经济因素”是主要原因。【例 2】 M 岛位于马六甲海峡的西南方,该岛上港口很少。读图,完成(1)(2)题。(1)M 岛东北部沼泽广布的原因是( )A.受沿岸海水的顶托作用强B.地势低平且多冻土,排水不畅C.气温低,蒸发量较小D.森林覆盖率高,蒸发量
8、大(2)造成 M 岛港口稀少的主要原因是( )A.M 岛受海浪的影响大B.M 岛东北部受台风影响大,不利于发展海运4C.马六甲海峡航道狭窄,不利于港口建设D.M 岛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答案】(1)A (2)A【方法归纳】 由因推果:影响类试题通常表现为题干为“因” ,选项为“果” ;“因”为已知, “果”为未知。利用因果关系采用“由因推果法”进行解题。例如, “我国西北地区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导致” ,其中“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因” ,采用“由因推果法”分析可知,“植被破坏”是直接后果, “荒漠化加剧”是间接后果。不论采用“由果溯因法”还是“由因推果法”
9、,解答地理问题时,一定要注意综合思维的严谨性和推理过程的逻辑性。三、利用知识迁移1.方法概述高考地理试题注重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问题情境的设置和命题的视角比较新颖,突出对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查。因此,要学会知识转化,利用知识的迁移解答试题。2.增分策略(1)从教材中迁移知识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可结合教材中对某一具体相似案例的分析,将教材案例的经验借鉴到实际问题中,也就是学以致用。例如,将鲁尔区的综合整治措施迁移到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分析过程中,将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治理措施迁移到我国长江、黄河等河流的开发治理分析过程中;将阿根廷为发展大牧场放牧业所采取的措施迁移到我国内蒙古畜牧业的可持续发
10、展分析过程中;将黄河三角洲的发育条件迁移到其他地区三角洲的发育条件的分析过程中。【例 1】塔斯马尼亚岛是澳大利亚优质乳品生产基地。该岛乳产品主要供应本土及海外市场。下图为塔斯马尼亚岛主要乳品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该岛生产优质乳品的主要区位条件是( )A.气候适宜,草场面积广 B.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C.经济落后,地价较低 D.科技发达,交通便利(2)该岛乳品生产集中于北部地区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是( )土地租金低 海运便利 距本土市场近 工资水平低A. B. C. D.5【答案】(1)A (2)C(2)从生活中迁移知识当我们接受新知识时,往往会联想到生活中原有的一些概念和体
11、验。将有用的知识“生活化” ,积累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是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之一。例如,通过观测北极星可以确定当地的方位和纬度;通过测量正午太阳高度,可以计算出当地的纬度等;通过物体影子的朝向变化,可以确定当地太阳视运动和季节转换。【例 2】位于杭州市郊区的张女士,在国庆节这一天的 8 时(北京时间)走进菜市场的大门时,发现自己的影子落在正前方,读图回答(1)(2)题。(1)这一天( )A.甲大门下午阳光直接照射强度大B.乙大门上午可能被阳光直接照射C.张女士走进的可能是丙大门D.张女士走进的可能是丁大门(2)这天张女士所走进的大门,刚好不能被阳光照射到的北京时间约为( )A.10:00 B.12:
12、00 C.14:00 D.16:00【答案】(1)D (2)C(3)在新情境中迁移知识某些高考试题往往提供新的情境,要求考生能通过对比、联想、延伸,对已有的知识进行迁移,并将之应用到新的问题上。这类题的解答经常用到逆向思维。例如,从三角洲与城市形成的关系,分析黄河三角洲没有形成大城市的原因;从莱茵河航运的自然区位优势,分析黄河发展航运不利的自然条件。【例 3】下图示意我国西南地区某河流,读图,完成(1)(3)题。(1)该河流( )A.水流湍急,流速快B.水量稳定,季节变化小C.右岸陡直,左岸平坦D.虚线为枯水期河岸线6(2)图示河流的支流含沙量较大,但支流汇入干流处,没有形成三角洲。最不可能的
13、原因是( )A.支流流速慢 B.支流汇入干流凹岸C.干流侵蚀作用强 D.支流汇入处落差大(3)近年来河漫滩形成速度减慢,原因可能是其( )A.上游新建大型水库 B.上游种植业规模扩大C.下游新建防洪大堤 D.下游河道疏浚畅通侵蚀作用强,泥沙不易沉积。选 A。第(3)题,本题可以迁移教材中河漫滩的形成条件进行分析。堆积体面积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河漫滩形成的速度减慢,最可能的原因是其上游泥沙减少,导致泥沙堆积体形成速度减慢。修建大型水库,可以使泥沙在库区沉积,导致水库下游泥沙减少;其上游种植业发展迅速,水土流失加重,会导致河流泥沙含量增加;河漫滩下游新建防洪大堤和河道不断疏通对河
14、漫滩的发育影响不大。选 A。 【答案】(1)D (2)A (3)A四、利用图表信息1.方法概述地理图表的判读与应用是高考命题的常见形式和重要内容,以图表为载体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地理高考试题的特色。2.增分策略(1)利用图像信息利用图像信息解题一般遵循“读图名细辨图例挖掘信息”的步骤。下面就以下题为例进行详细说明:【例 1】 牛肝地是发育在以红层软岩(红层软岩是以红色为主色调的碎屑沉积岩,岩性以砂岩、泥岩、页岩为主)为主的区域,以密集侵蚀沟和风化壳裸露为标志的红层荒漠。土壤一般由矿物质、有机质含量、水分和空气四部分组成。读我国某地区不同演替阶段下的植物群落与土壤特征
15、变化图,完成(1)(3)题。(1)该地区最可能位于( )A.东北平原 B.江南丘陵 C.青藏高原 D.河西走廊(2)植物群落由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演替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变异 B.地表形态变化C.土壤肥力变化 D.过度的农业活动(3)在该地区植物群落由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演替的过程中,土壤特征发生的变化是( )7A.土壤厚度增大 B.土壤水分含量增大C.土壤肥力提高 D.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增大量、多样性指数、有机质含量、含水率的变化趋势。根据相关地理信息进行分析。第(1)题,根据图中的植物群落常绿阔叶林可以确定该地位于亚热带地区,四个选项中只有江南丘陵位于亚热带地区。选 B。第(2)题,图中该
16、地生物量减少,多样性指数下降,最可能是因为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了植被,造成了水土流失,故导致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是过度的农业活动。选 D。第(3)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各植物群落的生物量、多样性指数、有机质含量、含水率均呈减少趋势,说明土壤中水分含量下降,土壤厚度、土壤肥力下降;土壤由有机质、矿物质、水分和空气组成,土壤中有机质和水分含量减少,矿物质比重相应增加。选 D。 【答案】(1)B (2)D (3)D(2)利用表格资料表格通常是地理统计信息资料的分类展示形式。解读表格资料时,要能解释或说明表格中地理事物的形成与变化原因,要能总结或类比表格中不同地理事物的特征与差异。解读表格资料应注意
17、的三个问题:抓主要线索,综合分析、认识地理规律;对地理统计数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研究,大多数试题可直接观察、分析到地理事物的强弱、大小、多少等规律变化,若题目要求定量分析,则需要利用统计数据进行计算,并进一步完成定性分析;注意对表格中地理事物进行横向类比分析,类比分析地理事物的相反、相似点,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地理事物的共性,更深刻地认识地理事物的特点。【例 2】积雪作为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全球能量平衡、气候、水文及生态影响显著,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着重要作用。下表示意我国新疆北部地表覆盖对积雪变量的影响统计情况,据此完成(1)(2)题。地表类型 积雪日数(日) 年最大雪深(厘米)稀疏灌木丛
18、 132 11.0草地 129 29.6农田 128 33.5建设用地 140 23.4(1)上表中最有利于积雪形成的地表是( )A.稀疏灌木丛 B.农田 C.建设用地 D.草地(2)积雪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A.积雪的保温效应,改变了土壤温度8B.积雪反射率高,使大气温度增高C.增强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温度D.增加土壤温度,减少地表径流【答案】(1)B (2)A五、利用地理规律1.方法概述地理规律主要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高考常考的地理规律主要是自然地理的五大规律:地球运动规律、大气运动规律、水体运动规律、地壳物质运动规律、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利用地理规律
19、解题的一般思路:(1)提取试题的图文信息,明确考查的知识和能力范围;(2)回忆相关规律的完整表述;(3)调用相关的地理规律,对地理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按照试题要求进行作答。2.增分策略(1)利用分布规律解题分布规律即各种地理事物或现象在空间、时间上的分布规律,反映地理事物与空间位置之间的必然联系,如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由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递减;夏季陆地气温高于同纬度海洋,冬季相反。【例 1】 (2018北京文综,67)下图为北半球某日 02 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1)(2)题。(1)据图推断,( )A.北京风速大,风向偏东南B.甲地可能出现强降水天气C.极地气温低,气
20、压值最高D.热带太平洋洋面生成台风(2)依据气压分布,该日最接近( )A.冬至 B.小满 C.夏至 D.立秋【答案】(1)B (2)A9(2)利用演变规律解题演变规律即各种地理事物或现象随时间、空间变化的规律,反映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如我国雨带推移的一般规律(4、5 月在华南,6 月在江淮,7、8 月在东北、华北,9 月南撤,10 月退出大陆)。【例 2】 夏季风进退早晚会给我国东部地区降水带来很大的影响。下图是 110E120E 区域夏季风前沿进退等纬度线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图示范围内,夏季风最北可达( )A.东北北部 B.华北地区C.江淮地区 D.华南北部(2)我
21、国东部地区最易出现“南旱北涝”现象的年份是( )A.1955 年 B.1965 年 C.1975 年 D.1995 年【解析】解答本题需要利用我国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可以归纳“三停” “两跳”“一退” 。 “三停”:“一停”是 4、5 月份雨带停留在南部沿海一带,我国华南地区进入雨季;“二停”是 6、7 月份雨带停留在江淮地区,形成“梅雨” ;“三停”是 7、8 月份雨带停留在东北、华北地区,多暴雨。 “两跳”分别是从南部沿海一带跳到江淮地区(一般在 5、6 月),从江淮 地区再跳到东北、华北地区(一般在 7 月中旬)。 “一退”是 9 月份雨带受北方强大冷空气影响,迅速退到
22、长江以南;10 月份退出我国大陆地区。此外,受夏季风的强弱、进退的早晚等不稳定因素的影响,我国旱涝灾害频繁。夏季风强的年份,锋面雨带很快被推移到北方地区,我国易出现北涝南旱;夏季风弱的年份,锋面雨带长时间停留在南方地区,我国易出现北旱南涝。解题时要看清雨带分布的地区和停留时间的长短,从而确定“南旱北涝”出现的时间。第(1)题,从图中等值线可以读出,夏季风到达的最高纬度为 45N 左右,应为华北地区。东北北部在 50N 以北,江淮地区、华南北部纬度较低。选 B。第(2)题,我国夏季的降水是由夏季风带来的锋面雨,它分布在夏季风的前沿。由图中可以看出,与其他年份相比,1955 年雨带分布在 35N
23、以北地区的时间长,而分布在 35N 以南地区的时间短,易造成“南旱北涝” 。选 A。 【答案】(1)B (2)A六 利用区域特征1.方法概述对于以区域图为主要载体,考查区域空间定位(位置特征)、区域自然及人文地理特征的试题,在解答时往往需要熟练调动和运用区域地理特征来进行分析。利用区域特征解题的一般步骤:根据区域图、某一区域要素图或结合文字材料判断区域名称;根据试题要求进行有效信息的提取和加工,分析区域主要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结合相关区域地理特征判断选项的正误。以下题为例进行说明:10【例 1】(2018北京文综,8)随着汽车等工业产品的废弃量增加,主要利用废钢冶炼的电炉炼钢技术日渐普及。下
24、图示意国外某流域的钢铁厂分布,读图,回答下题。甲、乙两类钢铁厂在区位选择上均靠近( )铁矿 大城市 交通线路 钢铁消费地A. B. C. D.厂分布,但该地区绝大部分城镇附近也有乙类钢铁厂分布;大城市和城镇作为钢铁消费地,一方面可作为甲类钢铁厂产品的消费市场,另一方面可为乙类钢铁厂提供原料;读图可知,甲、乙两类钢铁厂均紧邻铁路线分布。综上可知,选项 B 正确。【答案】B【例 2】 呼伦湖是我国北方第一大淡水湖泊,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湖区平均降水量为 228.1 mm,平均蒸发量为 1 411.5 mm,湖水面积的变化范围非常大,湖水经额尔古纳河注入黑龙江。读呼伦湖示意图,完成(1)(2)题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年高 地理 解读 热点 难点 突破 专题 15 选择题 解题 方法 技巧 教学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