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19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11论述类文本阅读精讲(含解析).doc
《浙江省2019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11论述类文本阅读精讲(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2019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11论述类文本阅读精讲(含解析).doc(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专题 11 论述类文本阅读精讲考查形式一般前 2 题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第 3 题采用简答题的形式。此专题的考查形式近年来呈现出一种较为稳定的模式。考情分析1所选文章的内容几乎涵盖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理论、历史、美学、建筑等各个方面。每题 3分,共 9 分;新课改后最后一题为 4 分,是简答题,共 10 分。2信息筛选、内容归纳、分析观点是论述类文本阅读题考查的重点。命题预测1选择的文本的题材仍会非常广泛,不固定于某一特定内容。2不会再于单一考点上设题,考查更趋综合性。【2017 年浙江高考语文】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问题。 (1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10 分)社会传播过程要
2、求至少有两个人。他们结成信息分享关系,共享一套信息符号。结成传播关系的目的是寻求信息、劝说、传授、娱乐或其他。目的不同,参与者的角色也不同。比如,追求娱乐的人愿意“悬置怀疑” ; 预料对方会劝说的人将加强防范。然而,无论扮演什么角色,参与者总是要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编制信息代码,将他编制的符号发送给对方。我们将这样的传播行为称为A 类传播行为。白纸黑字的符号可以长期保存,手势或面部表情或讲出来的话则稍纵即逝。无论时间长短,在传播过程的某个时刻,这些符号都独立存在,脱离了参与传播的双方。接受讯息的参与者,将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决定是否接受对方发出的
3、符号。如果接受,他就按照自己的认知地图对这些符号进行加工。我们将 这种行动称为 B 类传播行为。第二个参与者也可能要进行编码,这些编码多半是非正式的、无意的,可能是面部表情,也可能是其他信号,表示有没有兴趣、是否相信、是否理解等的信号;第一个参与者对第二个参与者的信号进行解码,将其当作反馈。如果情况需要,第二个参与者还可能进行正式的编码,发出这些符号,转而进行 A 类传播行为;反过来,第二个参与者的 A 类传播行为又可能引起第一个参与者的 B 类传播行为,如此等等,循环往复。换言之,任何讯息都不能直接引起一望而知的外显行为。如上所述,讯息不像电流,电能沿电线流动,抵达灯泡,灯泡随即发亮。诚然,
4、有些反应嵌入本能,近乎自动;例如,一听见汽车喇叭声,一听见“失考情分析高考真题连接2火了”的呼喊,我们很快就做出反应。然而,即使这些快速反应也要经过一些中间步骤。首先我们要听到那样的声音,然后我们要对它进行解释:“他是在对我鸣喇叭吗?” “哪里着火啦?”外在符号影响行为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改变形势在他心中的印象。外来符号到达时,如果接受者决定利用其中的讯息,他首先要加工这一讯息,加工的根据是他储存的形象;一般地说,产生的结果可能有几种:证实既存的构想,稍许修正原有的界定,或澄清原来不清楚的地方。就像改变信仰一样,彻底改变原有观念的情况是极为罕见的。然而,改变信仰的现象的确时有发生;同样,感觉突
5、变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比如,听说自己的房子着火时,脑海里对情况的感觉就会突变,迅速的反应就是必然的结果了。7下列对文中 A 类传播行为和 B 类传播行为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AA 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编制信息代码并发送符号,B 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决定是否接受并加工对方发出的符号。BA 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编制 符号,B 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根据自己的认知、调动各种技能接受符号。CA 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和资源编制符号,B 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决定是否接受并加工对方发出的符号。DA 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编制信息代码并发送符号,B 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根据自
6、己的认知、调动各种资源接受符号。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A传播过程中的双方结成信息分享关系,第一个参与者是讯息的传播者,第二个参与者是讯息的接受者;两者角色可以转换。B劝说参与者和娱乐参与者,由于传播行为目的不同,扮演的角色也不同,接受劝说者会加强防范,追求娱乐者会“悬置怀疑” 。 C如果需要,传播过 程可以循环往复,B 类传播行为者可以转为 A 类传播行为者,A 类传播行为者可以成为 B 类传播行为者。D接受者接受一些讯息,如汽车喇叭声、 “失火了”的呼喊声,感觉会发生突变,不需要加工讯息,反应嵌入本能,近乎自动。9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4 分)【
7、答案】7A 8D9社会传播行为类型(A 类传播行为与 B 类传播行为) 。社会传播过程特点(传播至少两人,角色可以转换,循环往复) 。【试题解读】7.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段落语句,把主要的信息进行整合。文中 A 类传3一、论述类文章的三要素1论点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文章的灵魂。论点的特点:第一,论点的表述形式往往是一种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式,它必须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从全文来看,论点不是某一段的中心句,而是能统摄全文的中心句。第二,论点在文本中的位置:有的直接出现在文本的开头,开门见山;有的放在 文本的结尾,篇末点题,大多以“所以” “总而言之
8、” “总之” “归根结底”等表示总结性的词语为标志;有的放在文本的中间;有的标题就是全文论点。当然,有少数文本并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这就要由读者自己进行概括。第三,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全篇应紧紧围绕着这一中心论点来展开议论。为了论述得更深刻,更有条理,中心论点之下可以有若干分论点。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与被统率的关系,而各分论点之间不能相互矛盾、交叉或包含。2论据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正确性和可行性的材料。论据有两种:事实论据,指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理论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格言、原理、定律及人们公认的道理等。运用事实论据要详略得当,引用理论论据要准确恰当,
9、论据的排列要有一定的顺序。对论据的要求有三点:一是典型;二是新颖;三是能证明论点,与论点有内在联系。3论证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一般来说,论点是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 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而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二、论述类文章的类型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方法41立论文立论文指对某个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看法、表明自己的意见的论述类文本。如罗迦费因格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标题就鲜明地摆出了作者的观点。论述类文本大多是立论文。2驳论文驳论文指反驳对方的论点,并在此基础上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的论述类文本。如马南邨的不求甚
10、解 ,先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 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接着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全面解释了 陶渊明的话,揭示了“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在批驳过程中阐述了“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读”的主张。驳论文中反驳的方法有三种: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三、论述类文章的结构(一)基本结构1引论引论是文章的开头部分,提出问题。好的引论简明新颖。2本论本论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分析问题,用论据来证明论点。好的本论紧承引论,纵横展开,有理有据,严密紧凑。3结论结论是文章的结尾部分,与引论相呼应,解决问题。好的结论能深化论点,照应开
11、头。(二)论证结构1并列式展开的各层次,关系是平等的,没有主次之分。或是分论点之间关系的并列表述;或是围绕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论证同一观点。如钱钟书的谈中国诗 ,在概括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之后,接着从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中国诗的特点:一是讲求篇幅短小;二是富于暗示性;三是“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四是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这 四个方面的关系是并列的,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论述,使读者获得了对中国诗的丰富认识。2层进式文本各层次之间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可以是由表及里,从现象入手,分析原因,找出症结,指明性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林庚的说“木叶” ,在提出中国诗歌大量用“木叶”而少用“树叶”的现象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省 2019 年高 语文 一轮 复习 专题 11 论述 文本 阅读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