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单元综合检测(含解析)鲁教版.doc
《2020版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单元综合检测(含解析)鲁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单元综合检测(含解析)鲁教版.doc(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单元综合检测(时间:45 分钟 分值:9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4分,共 44分)(2019孝感高级中学调研)专家认为,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等原因,预计到 2100年全球平均增温 45 ,这对全球环境将产生重大影响。据此,完成 12 题。1对全球变暖的环境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北半球热带地区降水减少;海平面上升B灾害性天气频繁;中国自然带北移C洋流发生变化;大部分动物栖息地发生根本性改变D北欧影响最大;北半球亚热带地区降水增多2在节能减排中,公众可参与的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的行动是( )A充分利用太阳能;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B采用节水措施;开发利用无污染能源C多种
2、水稻;充分利用风能D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自备购物篮解析:第 1题,全球变暖会对地球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但在不同地区的影响是不同的。研究表明,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后,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事件会增加,有的地区降水会增加,有的地区降水会减少;许多动物的栖息地会发生改变,但变化并不是特别明显;中国自然带会因为温度的上升而相应北移。第 2题,全球温度升高,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而人类生产和生活向大气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充分利用太阳能,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而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答案:1.B 2.A下图为
3、人类各发展阶段的人均每日能源消耗(包括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统计图。读图完成 34 题。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前四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矿物能源2B后三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C人类在各发展阶段都消耗一种类型的能源D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能源消耗不断增长4人类各发展阶段能源利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正确的叙述是( )A原始社会人类利用的能源虽然较少,但对环境影响较大B农业社会能源的开发利用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C工业社会大量使用能源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但生态问题得到缓解D现代社会崇尚美国的能源消费方式,能源利用率高,环境问题得到解决解析:第 3题,前四个阶段人类消耗的主要能
4、源为木材和水力,木材属生物能源,后三个阶段主要消耗的是矿物能源;人类在不同的阶段消耗的能源类型不同,但人均能源消耗不断增加。第 4题,原始社会人类对环境影响小,工业社会人类对环境影响大,生态问题比较严重;美国的能源消费属于过度消费,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答案:3.D 4.B(2019江西萍乡质检)读我国耕地中盐碱地所占比例示意图,完成 56 题。5A、B 两地耕地中盐碱地所占的比重大,其原因主要有( )灌溉措施不当,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地表聚集土壤贫瘠,化肥使用量大降水量少,盐分随季节变化小人口密度小,开发程度低A B C D6C 地耕地中盐碱地所占比重较大,主要自然原因是( )A地势低平,沿海地区
5、海水浸渍B人类不合理灌溉C降水集中,盐分随季节变化小D夏季风强劲解析:第 5题,A 地位于新疆,地处西北内陆,盐碱地占耕地比重大主要原因是耕地3面积小,盐碱地面积较大;降水量少,盐分随季节变化小。B 地位于黄河的上游,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不合理灌溉导致盐碱地占耕地比重较大。第 6题,C 位于地势低平的沿海,盐碱地所占比重大的主要原因是沿海海水浸渍。答案:5.D 6.A7气候变化会对海岸变迁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是( )A海水侵蚀能力的变化B极地冰川融冻速度的变化C河流泥沙沉积速度的变化D海岸地貌形态的变化解析:选 B。气候变暖,海水热膨胀及极地冰川融化会使海平面上升;气候变冷,海平面将会下降。(2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高考 地理 复习 第四 单元 关系 资源 环境 综合 检测 解析 鲁教版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