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物理大一轮复习第十四章实验与探究第1讲力学实验(一)学案.docx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物理大一轮复习第十四章实验与探究第1讲力学实验(一)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物理大一轮复习第十四章实验与探究第1讲力学实验(一)学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 1 讲 力学实验(一)实验 1: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一、实验原理利用纸带记录的数据,计算各时刻的速度,再作出速度时间图象.(1)某点的瞬时速度 vn ;xn xn 12T(2)若 v t 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则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二、实验装置图及器材实验装置图如图 1 所示:图 1打点计时器、学生电源、复写纸、纸带、导线、一端带有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细绳、钩码、刻度尺、坐标纸.三、实验步骤1.把一端带有滑轮的长木板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2.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使细绳跨过滑轮,下边挂上钩码,
2、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纸带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小点.4.换上新的纸带,重复实验两次.5.增减所挂钩码,按以上步骤再做两次实验.四、数据处理1.利用纸带测量并计算(1)从纸带中选取便于测量的点作为计数始点,以后依次每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并标明0、1、2、3、4测量各计数点到 0 点的距离 x,并记录在表中.位置编号 0 1 2 3 4 5t/sx/m2v/(ms1 )(2)分别计算出相邻的两计数点之间的距离 x1、 x2、 x3(3)利用 vn 求得计数点 1、2、3、4 的瞬时速度,
3、填入上面的表格中.xn xn 12T2.作出小车运动的 v t 图象(1)定标度、描点:坐标轴的标度选取要合理,并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此坐标系中描点.(2)连线:画一条直线,让这条直线通过尽可能多的点,不在直线上的点大致均匀分布在直线的两侧.五、注意事项1.细绳、纸带要与长木板平行;2.先接通电源,待打点稳定后再释放小车;3.开始释放小车时,应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4.无须平衡摩擦力;5.悬挂的钩码要适当,避免纸带打出的点太少或过于密集;6.作 v t 图象时,注意坐标轴单位长度的选取,应使图象尽量分布在坐标平面的大部分面积.例 1 (2016浙江 10 月选考17)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
4、规律”实验中(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或不必要的是_(填字母).A.长木板的一端必须垫高,使小车在不挂钩码时能在木板上做匀速运动B.连接钩码和小车的细线应与长木板保持平行C.小车应靠近打点计时器,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D.选择计数点时,必须从纸带上第一个点开始(2)图 2 甲是实验中打下的一段纸带,算出计数点 2 的速度大小为_m/s,并在图乙中标出,其余计数点 1、3、4、5 对应的小车瞬时速度大小在图乙中已标出.(3)作图并求得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_m/s 2.甲3乙图 2答案 见解析解析 (1)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要求长木板平放,选项 A 是不必要的.在处理纸带时,由于第一点并不确定
5、,因此常常将前面的点去掉,从清晰可辨的点开始取点,选项 D是不必要的.连接钩码和小车的细线需要与长木板平行,否则就要涉及到线的拉力分解问题,选项 B 是必要的.操作时应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选项 C 是必要的.(2)根据题图甲, x13.80cm, x315.70cm, T50.02s0.1s,所以v2 0.60m/s.标出计数点 2 的速度如图(a)所示.x3 x12T(3)作图如图(b)所示,由图象可求出加速度 a 1.50m/s 2. v t变式 1 (2018宁波市期末)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中(1)用到电磁打点计时器,应采用的电源是_.A.学生电源交流输出B.3 节干
6、电池C.蓄电池(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4A.应先接通电源,在打点计时器开始打点后再释放小车B.应先释放小车,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3)某学生实验时得到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如图 3 所示,图中 O、 A、 B、 C、 D、 E 是打点计时器连续打下的 6 个点,若打点计时器的打点周期为 T,则利用此纸带得到小车的加速度的表达式为_.(用 x2、 x5、 T 来表示)图 3答案 (1)A (2)A (3)x5 x23T2变式 2 (2018温州市“十五校联合体”期中)同学们利用如图 4 所示装置做“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请你完成下列有关问题:图 4(1)实验室提供如图 5 甲、乙两
7、种打点计时器,某实验小组决定使用电火花计时器,则应选用图中的_(填“甲”或“乙”)计时器.图 5(2)另一实验小组使用的是电磁打点计时器,图 6 中接线正确的是_(填“甲”或“乙”).5图 6(3)小宇同学选取一条清晰纸带进行研究,在纸带上选出九个计数点,如图 7 所示,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 0.1s,根据纸带提供的信息,纸带上 3、5 两点间距离为_mm.图 7(4)纸带上计数点 6 的瞬时速度为_m/s(结果保留 3 位有效数字),小车运动的加速度为_ m/s 2(结果保留 2 位有效数字).(5)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下列说法中对于减小实验误差有益的是_.
8、A.垫高长木板的一端,使小车在不挂钩码时能在木板上做匀速运动B.使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尽量小些C.舍去纸带上密集的点,利用点迹清晰、点间间隔适当的那一部分进行测量D.选用各处平整程度、光滑程度相同的长木板做实验答案 (1)乙 (2)乙 (3)35.0(34.535.5 均可) (4)0.255(0.2540.256 均可) 0.38(0.360.42 均可)(5)CD变式 3 (2018杭州市五校联考)如图 8 所示,某同学在做“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时,对打出的一条纸带进行研究(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频率为 50Hz),该同学在纸带上按每 5 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取了 A、 B、 C、 D
9、、 E、 F 等计数点进行研究,该同学已求出了一些计数点对应的速度,其数值见表格.图 8(1)关于用打点计时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6A.长木板带滑轮的一端必须伸出桌面外侧B.实验时小车应从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位置释放C.应先释放小车,再启动打点计时器D.牵引小车的钩码质量越大越好(2)根据图 9 纸带提供的信息,该同学已经计算出了打下 B、 D、 E 这三个计数点时小车的速度,请你帮助他计算出打下计数点 C 时小车的速度(保留 2 位有效数字),并填入相应空格.图 9计数点 B C D Ev/(m/s) 0.40 0.56 0.64(3)以速度 v 为纵轴、
10、时间 t 为横轴在坐标纸上建立直角坐标系( A 点对应时刻为坐标系中的0 时刻),根据以上数据在图 10 所给的坐标纸中作出小车的 v t 图线.图 10(4)根据图象可得,小车在打下 A 点时的速度 vA_m/s,小车运动的加速度a_ m/s 2.(以上结果均保留 2 位有效数字)答案 (1)AB (2)0.48 (3)如图所示(4)0.32 0.807实验 2:探究求合力的方法一、实验原理1.合力 F的确定:一个力 F的作用效果和两个力 F1、 F2的共同作用效果都是把橡皮条拉伸到同一点,则 F就是 F1、 F2的合力.2.合力理论值 F 的确定: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 F1、 F2的合力
11、 F 的图示.3.平行四边形定则的验证:比较 F 和 F的大小和方向是否相同.二、实验装置图及器材实验装置图如图 11 所示:图 11方木板、白纸、弹簧测力计(两只)、橡皮条、细绳套、刻度尺(与三角板)、图钉(若干).三、实验步骤1.钉白纸:用图钉把白纸钉在水平桌面上的方木板上.2.拴绳套: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 A 点,在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两个细绳套.3.两 力 拉 : 用 两 只 弹 簧 测 力 计 分 别 勾 住 细 绳 套 , 互 成 角 度 地 拉 橡 皮 条 , 使 橡 皮 条 伸 长 到 某 一位 置 O, 如 图 12 所 示 .记 录 两 弹 簧 测 力 计 的 读 数
12、, 用 铅 笔 描 下 O 点 的 位 置 及 此 时 两 细 绳 套 的方 向 .图 124.一力拉:只用一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套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样的位置 O,记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和细绳套的方向.5.改变两个力 F1和 F2的大小和夹角,再重复实验两次.四、数据处理1.用铅笔和刻度尺从结点 O 沿两条细绳方向画直线,按选定的标度作出这两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 F1和 F2的图示,并以 F1和 F2为邻边用刻度尺与三角板作平行四边形,过 O 点画平行四8边形的对角线,即可得到合力 F 的图示.2.用刻度尺从 O 点按同样的标度沿记录的方向作出实验步骤中用一只弹簧测力计拉时弹簧测力计的拉力 F的
13、图示.3.比较 F 与 F是否完全重合或几乎完全重合,从而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五、注意事项1.同一实验中的两只弹簧测力计的选取方法是:将两只弹簧测力计调零后互钩对拉,若两只弹簧测力计在对拉过程中,读数相同,则可选;若读数不同,应另换,直至相同为止.2.在同一次实验中,使橡皮条拉长时,结点 O 位置一定要相同.3.用两只弹簧测力计钩住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时,夹角不宜太大也不宜太小,在60100之间为宜.4.实验时弹簧测力计应与木板平行,弹簧轴线与绳子共线,读数时眼睛要正视弹簧测力计的刻度,在合力不超过弹簧测力计量程及橡皮条弹性限度的前提下,拉力的数值尽量大些.5.细绳套应适当长一些,便于确定力
14、的方向.不要直接沿细绳套的方向画直线,应在细绳套末端用铅笔画一个点,去掉细绳套后,再将所标点与 O 点连接,即可确定力的方向.6.在同一次实验中,画力的图示所选定的标度要相同,并且要恰当选取标度,使所作力的图示稍大一些.例 2 某探究小组做“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实验,将画有坐标轴(横轴为 x 轴,纵轴为 y 轴,最小刻度表示 1mm)的纸贴在水平桌面上,如图 13(a)所示.将橡皮筋的一端 Q 固定在 y 轴上的 B 点(位于图示部分之外),另一端 P 位于 y 轴上的 A 点时,橡皮筋处于原长.(1)用一只测力计将橡皮筋的 P 端沿 y 轴从 A 点拉至坐标原点 O,此时拉力 F 的大小可由弹
15、簧测力计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b)所示, F 的大小为_N.(2)撤去(1)中的拉力,橡皮筋 P 端回到 A 点;现使用两个测力计同时拉橡皮筋,再次将 P端拉至 O 点.此时观察到两个拉力分别沿图(a)中两条虚线所示的方向,由测力计的示数读出两个拉力的大小分别为 F14.2N 和 F25.6N.用 5mm 长度的线段表示 1N 的力,以 O 为作用点,在图(a)中画出力 F1、 F2的图示,然后按平行四边形定则画出它们的合力 F 合 ;图 13 F 合 的大小为_N, F 合 与拉力 F 的夹角的正切值为_.9若 F 合 与拉力 F 的大小及方向的偏差均在实验所允许的误差范围之内,则该实
16、验验证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答案 (1)4.0 (2)见解析图 4.0 0.05解析 (1)由题图(b)可知, F 的大小为 4.0N(2)画出力 F1、 F2的图示,按平行四边形定则画出 F 合 ,如图所示 F 合 的线段长约为 20mm,所以 F 合 大小约为 4.0N, F 合 与拉力 F 的夹角的正切值为tan 0.05.变式 4 (2018嘉兴市期末)如图 14 所示为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实验装置图.图 14(1)请将下面实验的主要步骤补充完整.将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的 A 点,另一端拴上两根绳套,每根绳套上分别连着一个弹簧测力计;沿着两个方向拉弹簧测力计.将橡皮筋的活动端拉到某一
17、位置,将此位置标记为 O 点,并记录两个拉力的大小及方向;再用一个弹簧测力计将橡皮筋的活动端仍拉至 O 点,记录_.(2)下列几种操作的讨论中,说法正确的是_.答案 (1)该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大小及细绳套的方向(2)AB变式 5 某同学做“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实验,如图 15 甲所示,其中 A 为固定橡皮条的图钉, O 为橡皮条与细绳的结点, OB 和 OC 为细绳.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10图 15(1)如果没有操作失误,图乙中的力 F 与 F中,方向一定沿 AO 方向的是_.(2)某同学认为实验中必须注意下列要求,其中正确的是_.(填选项前的字母)A.两根细绳必须等长B.橡皮条应
18、与两绳夹角的平分线在同一直线上C.在使用弹簧秤时要使弹簧秤与木板平面平行D.细绳要适当长些(3)实验中两个操作步骤如下: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垫一张白纸并固定好,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另一端拴两根细绳,通过细绳同时用两个弹簧秤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与细绳的结点达到某一位置 O 点,在白纸上记下 O 点和两个弹簧秤的读数,并记下两细绳的方向;只用一个弹簧秤通过细绳拉橡皮条,使橡皮条的伸长量与用两个弹簧秤拉时的伸长量相同,记下此时弹簧秤的读数和细绳的方向.其中有错误的步骤是_,正确操作应是_.答案 (1) F (2)CD (3) 将橡皮条与细绳结点拉到 O 点解析 (1) F是只用一个弹簧
19、秤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位置 O 的力,故 F必沿 OA 方向.(2)细绳的作用是显示出力的方向,不必等长,A 错误;只要确保用一个弹簧秤拉时能将结点拉到同一位置即可,橡皮条不一定要在两绳夹角的平分线上,B 错误;在拉弹簧秤时必须要求弹簧秤与木板平面平行,使结点受到的力在与木板平行的同一平面内,C 正确;为了便于记录力的方向,并减小偶然误差,拉橡皮条的细绳要适当长些,使标记细绳方向的两点远些,D 正确.(3)实验用到了等效法,用两个弹簧秤拉应与用一个弹簧秤拉的效果相同,故错误的步骤是,正确操作应是将橡皮条与细绳的结点拉到 O 点.变式 6 某同学利用共点力平衡的原理来探究共点力的合成是否遵循平行四
20、边形定则,他将三条相同的橡皮筋(遵循胡克定律)的一端系在一起,用三条细绳分别连接橡皮筋的另一端,按如图 16 所示方式把重物竖直吊起.在实验中,可以通过刻度尺测量橡皮筋的长度来得到橡皮筋的拉力的大小,并通过三条细绳的方向确定三个拉力的方向,从而探究其中任意两个拉力的合力是否与第三个力等大反向.11图 16(1)在实验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A.实验过程中需要测量三条橡皮筋的长度以及橡皮筋的原长B.以 OA、 OB 为两邻边作力的平行四边形,其对角线一定与 OC 在一条直线上C.多次实验中可改变 OA、 OB 的夹角或改变重物质量,但结点 O 位置不能改变D.每次实验均需记录三条细绳的方向及
21、结点的位置(2)为减小误差,应选择劲度系数适当_(填“大”或“小”)的橡皮筋,质量适当_(填“大”或“小”)的重物.答案 (1)AD (2)小 大解析 (1)实验过程中需要测量三条橡皮筋的长度以及橡皮筋的原长,从而确定橡皮筋的伸长量,进而确定力的大小,选项 A 正确;以 OA、 OB 为两邻边作力的平行四边形,由于实验存在误差,其对角线不一定与 OC 在一条直线上,选项 B 错误;多次实验中可改变 OA、 OB 的夹角或改变重物的质量,因为是不同的实验,则结点 O 位置可以变动,选项 C 错误;每次实验均需记录三条细绳的方向及结点的位置,选项 D 正确.(2)为减小误差,应选择劲度系数适当小的
22、橡皮筋,质量适当大的重物,这样橡皮筋的伸长量较大,误差较小.实验 3: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一、实验原理1.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1)保持小车质量不变,分析加速度与力的关系.(2)保持小车所受的力不变,改变小车的质量,分析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2.要测量的物理量(1)小车与其上砝码的总质量;(2)小车受到的拉力;(3)小车的加速度.二、实验装置图及器材如图 17 所示,所需器材有打点计时器、纸带、复写纸、小车、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小盘、重物、薄木片、细绳、交流电源、导线、天平、刻度尺、砝码.12图 17三、实验步骤1.用天平测出小车和重物(包括小盘)的质量分别为 M0、 m0,并把数值记录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 2020 高考 物理 一轮 复习 第十四 实验 探究 力学 DOC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