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外国语学校武汉实验外国语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201901240134.doc
《湖北省武汉外国语学校武汉实验外国语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20190124013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武汉外国语学校武汉实验外国语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201901240134.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武汉外国语学校 2018-2019 学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考试时间:2018 年 11 月 15 日 满分:150 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与西方的建筑文化自古就有着根本的区别。人与建筑截然分离,是欧洲建筑文化的一个根本性前提。对欧洲人来说,建筑是人之外的观赏品,或只是住人的容器。欧洲教堂尽高大深邃之能事,远远超出人的尺度,是神在人间的居室,而神绝非人,所以建筑仍然与人分离。西方的哲学思想主张征服自然,其教堂、宫室、竞技场、歌剧院等建筑中难见人与自然的和谐。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大体型、大进深、大层高、大
2、面阔,与自然接触的外墙与窗面积较小。西方建筑中连有限的花园也造得与自然相对立,它从总体布局到水池、花草、雕塑、花盆以及小品建筑都对称严谨,树木也修剪成几何体型,花卉和灌木则被修剪成地毯状的模纹花坛,如凡尔赛宫中的花园。这同崇尚“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中国古典园林截然相反。以“天人合一”为文化内涵的中国古典建筑则是以人为主,在这里建筑与生活是一体的,建筑随生活而变,以生活为主。而西方建筑中,人只是旁观者,人与建筑相分离。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是人与自然和谐, “道法自然”的观念见于各类建筑。法自然而极变化之能事,这是古民居的特征。因气候、地形、材料、生态等的不同,建筑也各有特点。乡镇民居多为字、曲尺
3、、三合院、自由式等格局,即使是四合院,也体现出日照、风体、绿化共享的功能,极力与大自然、与人相和谐。中西方在建筑文化方面还有一个十分明显的差别,那就是中国宫殿类建筑十分发达,而西方宗教类建筑十分繁荣,两者强烈的反差反映出建筑文化与其他人类文化一样,也是以人神间的冲突与调和作为其永恒的文化主题的。中国长久以来以“人”的观念为中心,而西方则一直以“神”的观念为中心。中国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未出现过神权凌驾于一切的时代。中国人信教也信神,但又总是把神和人摆在同等的地位去崇拜,去尊重。西方则不然,一部建筑史其实就是一部神庙和教堂的历史。虽然中国建筑以“人”为中心而西方建筑以“神”为中心,但在这两类文化的价
4、值观念中,“神”都是永恒的, “人”都是暂时的。正因如此,中国建筑发展了木结构材料,而西方建筑发展了石结构材料。石结构的长久性与木结构的短暂性都充分说明了中国建筑以“人”为中心的理念。从审美来看,中国古典建筑以木为材,在质感上显得朴素、自然而优美;而以石为材的欧洲古典建筑质地坚硬、沉重而阳刚十足。因此,以木为材的中国建筑比以石为材的欧洲- 2 -建筑更具有可人的生命情调;比较起来,冰冷的石材会使建筑与人的关系显得略微有些紧张。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中西方建筑呈现出人与建筑的“分离”或“融合”的迥异特征,不同的建筑文化都受到了各自哲学思想的影响。B在面对自
5、然时,不同于西方把建筑看作征服自然的手段与方式,中国建筑努力融渗在自然中,与自然对话。C对于欧洲人来说,建筑或只是人之外的观赏品,或只是住人的容器,而对于中国人来说,建筑与生活一体,彰显“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D人神之间的冲突和调和作为一种永恒的文化主题,在中西方建筑文化中只表现在宫殿类建筑和宗教类建筑的各自繁荣。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开门见山,立足比较的思路,采用总分的结构,从三个大的方面谈中西方建筑在文化上的差别。B文章在论证中西方建筑文化的第一个差别时,概括了西方古典建筑与中国古典建筑各自的一些共性特点,通过对比来突出二者在文化观念上的差异。C本文
6、的一大特色是用哲学思想和文化命题来作为支撑论点的依据,这样做可以增添文本的文化内涵,使说理更有深度。D本文反复强调和重点论证了“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建筑的影响,哪怕是宫殿类建筑也体现出人本特色。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西方的教堂、歌剧院等建筑具有大体型、大进深、大层高等特点,而外墙和窗户的面积则相对小得多,这是与自然对立的体现。B中国古典建筑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多呈现字、曲尺、三合院、自由式的格局,体现中国传统哲学“道法自然”的观念。C中国宫殿建筑的发达,与中国人把人摆在高于神的地位去尊崇的观念有关,而西方建筑则一直以“神”的观念为中心。D中西方建筑呈现出质朴和阳刚
7、的不同审美风格,这是以“人”为中心和以“神”为中心的不同价值观念造成的。(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杨铁心道:“天可怜见,教我今日夫妻重会一面,此时就死,那也是心满意足了。 ”对穆念慈叫道:“孩儿,你来抱住了妈。 ”包惜弱心头蓦然间涌上了十八年前临安府牛家村的- 3 -情景:丈夫抱着自己狼狈逃命,黑夜中追兵喊杀,此后是十八年的分离、伤心和屈辱。她突觉昔日惨事又要重演,搂住了丈夫的脖子,牢牢不肯放手。杨铁心眼见追兵已近,心想与其被擒受辱,不如力战而死,当下拉开妻子双手,将她交在穆念慈怀里,转身向追兵奔去,挥拳打倒一名小兵,夺了一枝花枪。他一枪在手,
8、登时如虎添翼这时天已大明,杨铁心手背忽感剧痛,原来刚才使力大了,手背上被完颜康抓出的十个指孔创口迸裂,流血不止。包惜弱正要给他包扎,忽然后面喊声大振,尘土中无数兵马追来。忽见迎面走来两个道士,杨铁心一愕之间,随即大喜,叫道:“丘道长,今日又见到了你老人家!”丘处机忽听得有人叫唤,注目看去,却不相识。杨铁心叫道:“十八年前,临安府牛家村一共饮酒歼敌,丘道长可还记得?”丘处机急忙回礼,心下颇为疑惑。原来杨铁心身遭大故,落魄江湖,风霜侵蚀,容颜早已非复旧时模样。杨铁心见他疑惑,而追兵已近,不及细细解释,挺起花枪,一招“凤点头” ,红缨抖动,枪尖闪闪往丘处机胸口点到,喝道:“丘道长,你忘记了我,不能忘
9、了这杨家枪。 ”枪尖离他胸口尺许,凝住不进。丘处机见他这一招枪法确是杨家正宗嫡传,立时忆起当年雪地试枪之事,蓦地里见到故人,不禁又悲又喜,高声大叫:“杨老弟,你还活着?当真谢天谢地!”正在此时,数骑飞驰而至。当先两人正是完颜洪烈与完颜康父子。完颜康见了师父,暗暗吃惊,高声叫道:“是自家人,各位别动手!”其手下彭连虎等方才跃开。完颜康上前向丘处机行礼,说道:“师父,弟子给您老引见,这几位都是家父礼聘来的武林前辈。 ”接着完颜康奔向母亲,道:“妈,可找到你啦!”包惜弱凛然道:“要我再回王府,万万不能!”并指着杨铁心道:“我丈夫并没有死,天涯海角我也随了他去。”丘处机向完颜康喝道:“无知小儿,你认贼
10、作父,胡涂了十八年。今日亲父到了,还不认么?”完颜康听了母亲之言,本来已有八成相信;这时听师父一喝,又多信了一成,不由得向杨铁心看去,只见他衣衫破旧,满脸风尘;再回头看父亲时,却是锦衣玉饰,丰度俊雅。完颜康心想:“难道我要舍却荣华富贵,跟这穷汉子浪迹江湖?”他主意已定,高声叫道:“师父,莫听这人鬼话,请你快将我妈救过来!”丘处机怒道:“你仍是执迷不悟,真是畜生也不如。 ”又战片刻,丘处机左臂中了梁子翁一锄,虽然受伤不重,但已血溅道袍,一瞥眼间,只见完颜康脸有喜色,更是恼得哇哇大叫。完颜洪烈喝道:“将王妃好好送过来,饶你们不死。 ”丘处机骂道:“谁要你这金国狗贼饶命?”大声叫骂,奋剑力战。杨铁心
11、寻思:“事已如此,终究是难脱毒手。可别让我夫妇累了丘道长的性命。 ”拉了包惜弱的手,忽地窜出,大声叫道:“各位住手,我夫妻毕命于此便了。 ”回过枪头,便往心窝里刺去,鲜血四溅,往后便倒。包惜弱也不伤心,惨然一- 4 -笑,双手拔出枪来,将枪柄拄在地上,对完颜康道:“孩儿,你还不肯相信他是你亲生的爹爹么?”涌身往枪尖撞去。完颜康大惊失色,飞步来救。丘处机等见变起非常,俱各罢手停斗。完颜康抢到母亲跟前,见她身子软垂,枪尖早已刺入胸膛,当下放声大哭。完颜洪烈千方百计而娶得了包惜弱,十八年来自己对她用情良苦,到头来还是落得如此下场。眼见她虽死,脸上自有心满意足、喜不自胜之情,与她成婚十八年,几时又曾见
12、她对自己露过这等神色?自己贵为皇子,在她心中,可一直远远及不上一个村野匹夫,不禁心中伤痛欲绝,掉头而去。(节选自金庸射雕英雄传第 11 回,有删减。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小说从正侧面描写杨铁心的外貌,正面描绘他“衣衫破旧,满脸风尘” ,通过丘处机都不认识侧写他容颜大变,遭受很多苦难。B. 小说中写到包惜弱自杀,虽然有追随丈夫的原因,但还有以死来唤醒完颜康对亲生父亲承认的目的。C. 小说在情节设置上运用了巧合法,如杨铁心夫妇逃难中见到丘处机,这让小说的情节发展更具冲突。D. 小说巧妙地运用插叙,如包惜弱回忆之前的逃难、丘处机回忆初见
13、杨铁心的场景及完颜洪烈对包惜弱十八年的爱护。5.小说多处运用“对照原则” ,至少找出三处并简要分析。 (6 分)6.“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毁给人看” ,但悲剧又有感动人、激励人,让人奋起的力量。请结合节选的文段内容来谈谈你对悲剧的认识。 (6 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材料一: 教育部近日发布的2016年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快报显示,2016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38866亿元,比上年增长757。这是教育部首次以快报形式公布全国年度教育经费初步统计数据。统计快报显示,学前教育经费总投入增长率最高,比上年增长1548,总投入为2802亿元。同时
14、,各教育领域教育经费总投入均有所增长:义务教育经费总投入为17603亿元,比上年增长976;高中阶段教育经费总投入为6155亿元,比上年增长675,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总投入为2223亿元,比上年增长397。(摘自2017年5月4日光明日报,记者杜冰)- 5 -材料二:图1 公共财政教育经费与公共财政支出省际差异变动趋势注:(1)数据来源于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 20042016 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表”,省际差异系数由研究者计算得到;(2)差异系数,又称变异系数,它是衡量数据离散程度的关键统计指标。差异系数越大,代表数据离散程度越高;反之,数据离散程度越低。下同。图1呈现的数据表明,
15、我国公共财政教育经费的省际差距变动趋势大致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42012年期间,公共财政教育经费的省际差距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第二阶段是20132016年期间,省域公共财政教育经费差距略有扩大。总体而言,公共财政教育经费省际差异系数在053066之间,且各年份均高于公共财政支出省际差异系数。图2 义务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省际差异图2呈现的数据表明,20042016年期间,我国普通小学和普通初中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的省际差距整体呈缩减态势。与生均教育事业费相比,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的省际差距更大。与生均教育事业费的分布特点不同,- 6 -图3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历年的生
16、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的省际差异图3呈现的数据表明,与义务教育的变动趋势不同,20042016 年期间我国高中阶段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的省际差距特定年份呈扩大趋势。与中等职业学校相比,普通高中生均教育事业费的省际差距明显更大。如何缩小省际差距?首先,推进公共财政教育经费均衡分配,完善以公平目标为主的教育财政体制机制。其次,优化区域内各级教育生均财政拨款制度,完善公共财政教育经费监测与评价体系。再次,进一步厘清各级政府财政投入责任,完善公共财政教育经费长效保障体系。(摘自2018年2月10日光明日报,作者:华东师范大学晨晖学者陈纯槿)材料三:从整体看,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主要体现为现阶段教育
17、事业发展中的短板,体现为整体中的局部短缺。首先是区域教育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在一些教育发展指标上,区域之间的差距仍然存在,中西部和农村地区仍有提升空间。教育是解决好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补齐短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新时代,基本公共教育资源应继续实行倾斜政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发展差距,抬高底部、夯实基础。其次是教育层次结构中的不平衡问题。从各层级看,高中阶段教育仍然是教育体系中的短板和弱项。教育是提升未来劳动力素养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关键基础。因此,解决好各级各类教育间的平衡与协调问题,是有效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实现教育结构整体优化、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摘自2
18、018年1月23日光明日报,作者: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安雪慧)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据光明日报报道,2017年“五一”前后,教育部公布了2016年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快报,这是教育部首次以快报形式公布全国年度教育经费初步统计数据。B教育部发布的统计快报显示,2016 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整体上呈较快增长的态势,- 7 -但各层次之间增长速度不均衡,高中(含中职)教育经费增长相对较慢。C学者陈纯槿的研究数据来源于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20042016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表”,材料二中三个图表中的数字是政府公布的。D光明日报作为一家中央级平面媒体,持
19、续深入报道我国有关教育方面的新闻、刊载学者的深度研究文章,充分彰显了它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据统计,2016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经费比上年增长近十个百分点,普通小学和初中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的省际差异系数也都降到了十年来的最低水平。B材料二中的三个统计图表告诉我们,省际差异系数越大,意味着各省间实际投入的相应财政经费的差别越大,不同地域和不同教育层次结构的不平衡也就越大。C从图2和图3的数据曲线走势看,2004年到2016年间,我国的省际差异系数在义务教育阶段及高中阶段呈较明显缩减趋势,中职阶段某些特定年份则呈扩大状态。D观察图1公
20、共财政教育经费和图2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省际差异系数变化曲线发现,与公共财政教育经费相比,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的省际差距较小。9解决我国当前教育经费分配不均衡问题的意义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张以宁,字志道,古田人。父一清,元福建、江西行省参知政事。以宁年八岁或讼其伯父于县系狱以宁诣县伸理尹异之命赋琴堂诗立就伯父得释以宁用是知名。泰定中,以春秋举进士,由黄岩判官进六合尹,坐事免官,滞留江、淮者十年。顺帝征为国子助教,累至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在朝宿儒虞集、欧阳元、揭傒斯、黄溍之
21、属相继物故,以宁有俊才,博学强记,擅名于时,人呼小张学士。明师取元都,与危素等皆赴京,奏对称旨,复授侍讲学士,特被宠遇。帝尝登钟山,以宁与朱升、秦裕伯等扈从拥翠亭,给笔札赋诗。洪武二年秋,奉使安南,封其主陈日煃为国王,御制诗一章遣之。甫抵境,而日煃卒,国人乞以印诏授其世子,以宁不听,留居洱江上,谕世子告哀于朝,且请袭爵。既得令,俟后使者林唐臣至,然后入境将事。事竣,教世子服三年丧,令其国人效中国行顿首稽首礼。天子闻而嘉之,赐玺书,比诸陆贾、马援,再赐御制诗八章。及还,道卒,诏有司归其柩,所在致祭。以宁为人洁清,不营财产,奉使往还,补被外无他物。本以春秋致高第,故所学尤专春秋 ,多所自得,撰胡传
22、辨疑最辨博,惟春王正月考未就,寓安南逾半岁,始卒业。元故官来京者,素及以宁名尤重。素长于史,以宁长于经。素宋、元史藁俱失传,而以宁春秋学遂行。门人石光霁,字仲濂,泰州人,读书五行俱下。洪武十三年以明经- 8 -举,授国子学正,进博士,作春秋钩玄 ,能传以宁之学。 (选自明史文苑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以宁年八岁或讼其伯父/于县系狱/以宁诣县/伸理/尹异之命/赋琴堂诗立就/伯父得释/ 以宁用是知名/B以宁年八岁/或讼其伯父于县系狱/以宁诣县伸理/尹异之/命赋琴堂诗/立就/伯父得释/ 以宁用是知名/C以宁年八岁或讼/其伯父于县系狱以宁/诣县伸理/尹异之/命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北省 武汉 外国语学校 实验 2018 _2019 年高 语文 上学 期期 试题 201901240134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975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