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3水体运动规律专项训练20190214112.doc
《2019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3水体运动规律专项训练2019021411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3水体运动规律专项训练20190214112.doc(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专题 3 水体运动规律一、选择题读“某河流局部水系及甲地平均径流量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完成 12 题。1据图可知甲地搬运能力最强的时期是( )A11 月至次年 1 月 B2 月至 4 月C4 月至 5 月 D8 月至 10 月2甲地径流峰值明显滞后于降水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A植被茂密 B湿地调蓄C河道弯曲 D地势起伏“泾渭分明”在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 诗经中有“泾以渭浊” ,故有人认为在春秋时代是“泾清渭浊” 。唐诗中杜甫有“浊泾清渭何当分”(渭清泾浊)。历代至今,都有人实地考察,然而泾渭变迁,清浊难辨。但根据科学测定:泾河年均泥沙含量高达 196 公斤每立方米。在未纳入泾河之前,渭河
2、年均泥沙含量只有 27 公斤每立方米,泾河的年均含沙量竟是渭河的 7 倍之多。读下图,完成 35 题。3某季节“泾浊渭清” ,泾河的含沙量远大于渭河,该季节应是每年的( )A春季 B夏季C秋季 D冬季4据图文材料判断下列不是认为“泾清渭浊”的依据是( )A泾河流水作用强,河道下切到黄土下的基岩B泾河主要流经地区地表植被覆盖条件较好C泾河的泥沙只集中在雨季和汛期D渭河径流量比泾河大,泥沙含量大25 “泾清渭浊”演变成“泾渭变迁,清浊难辨”的结论依据是( )A泾河流域植被恢复,流域内降水增加B泾河主要流经黄土高原,侵蚀力强C泾河上游河道附近不合理开发D受沙尘暴影响,泾河含沙量增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
3、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中央,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沙漠中的沙丘顶部多流沙,植被较少,而沙丘底部植被相对丰富。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年降水量 70150 mm,主要集中在 59 月,年蒸发量 2 000 mm 以上,冬季一般有 2030 cm 深的稳定积雪覆盖。下图为沙漠中某沙丘剖面图。据此完成 67 题。6沙丘土壤水分最丰富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C秋季 D冬季7沙丘 12 m 深的土层土壤水分含量总体变化规律是( )A坡顶坡中坡脚 B坡顶坡脚坡中C坡脚坡中坡顶 D坡中坡脚坡顶中高纬度湖泊水体的温度、溶解氧等物理性质具有明显的垂直差异和季节变化,湖水中的溶解氧来源于大气和水草、水藻的光
4、合作用。下图示意美国北部湖泊夏季(a)和冬季(b)的变化。据此完成 89 题。8相对于其他季节,夏季湖泊均温层内含氧量急剧减少,主要原因是( )A水温升高,水中溶解氧逃逸 B细菌分解有机物加快C与上层水体交换加剧 D鱼类呼吸消耗增多9冬季,与有冰覆盖但无雪覆盖的湖泊相比,冰面有厚雪覆盖的湖泊鱼类更容易死亡,其原因可能是( )3A湖水中没有光合作用 B水温更低C湖水分层现象消失 D水温偏高下图为加蓬共和国水文图,据图完成 1012 题。10加蓬每年有两个旱季,5 月中旬到 9 月中旬为大旱季,12 月中旬到次年 2 月中旬为小旱季。其旱季的形成原因是( )A副高控制,气流下沉 B信风影响,空气干
5、燥C处于山地的背风地带 D受寒流降温降湿影响11图中港口建港的优势气象条件是( )A淡水资源充足 B大气能见度高C全年风力微弱 D昼夜温差较小12下列关于图中洋流的说法正确的有( )图中洋流的成因为风海流 将甲河泥沙带到港口沉积 使沿岸地区形成荒漠景观 寒暖流交汇容易形成渔场A BC D位于我国干旱地区的 R 河,发源于高原山地,洪水期可穿越 400 多千米的沙漠汇入 Q河。读图完成 1315 题。413某探险队拟从甲市穿越沙漠到达乙市,该探险队最宜选择的出行时间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14R 河主要的水文特征是( )A含沙量较大,结冰期较短B含沙量较小,结冰期较长C径流量年际变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高考 地理 二轮 复习 专题 水体 运动 规律 专项 训练 20190214112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