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三章自然灾害与环境第二节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学案湘教版选修520190121330.doc
《浙江专用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三章自然灾害与环境第二节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学案湘教版选修520190121330.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专用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三章自然灾害与环境第二节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学案湘教版选修520190121330.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二节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学考要求 分析某地或某种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并列举防治措施一、黄淮海平原灾害多发区与东南沿海灾害多发区(一)黄淮海平原灾害多发区1灾害类型:主要灾害是水旱灾害和地震,此外,农作物的病虫害较多,沿海地带有台风灾害等。2灾害产生原因(1)干旱: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春、夏两季降水较少,易发生干旱。(2)洪涝:降水多的年份多以暴雨为主,加上平原地势低平。(3)地震:位于地震带上,其中郯城 庐江地震带和河北平原地震带正处于人口集中、工农业发达地区。(二)东南沿海灾害多发区1主要灾害:洪涝、地震、台风等。2灾害产生原因(1)洪涝:受夏季风或台风影响
2、,暴雨较多;沿海地区地势低洼。(2)台风:袭击我国的台风大多在本区登陆。(3)地震:本区处于我国东南沿海地震带上。黄淮海平原与东南沿海灾害多发的原因1黄淮海平原水旱灾害的成因不稳定的季风气候,低洼的地形,再加上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使黄淮海平原成为我国水旱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22东南沿海主要灾害及成因由于地处海陆过渡带使东南沿海深受多种自然灾害影响,且危害严重。读我国主要滞洪区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1)我国滞洪区集中分布地区:A 是 流域,C 是 流域,B、D 在黄河和长江的 地区。(2)A 地区滞洪区较为集中的原因是什么?(3)分析 D 地区需要划定滞洪区的自然原因。(4)我国滞洪区主要集中
3、在东部地区,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几乎没有滞洪区,说明其原因。解析 A 地区为海河流域,地势平坦,泥沙淤积严重,排水不畅,易出现洪涝灾害,所以划定为滞洪区;而 D 地区为长江三峡以下的荆江河段,因是地上河,堤坝易漫溃,所以划定为滞洪区。滞洪区多分布在大河的中下游地区,因为这些地区地势平坦,水流较缓,加上泥沙淤积严重,极易造成大水漫流而成洪涝灾害。答案 (1)海河 淮河 中下游3(2)自然原因:7、8 月份降水集中,多暴雨,海河水系呈扇形,加之泥沙多,淤积严重,导致下游排水不畅;加之地势平坦,极易出现洪涝灾害。社会原因:这里人口稠密,城市集中,工农业发达。(3)长江三峡以下的荆江河段形成了“悬河”
4、,堤坝容易漫溃。(4)我国暴雨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人口稀少,河谷较深,不易发生洪灾。二、黄土高原灾害多发区与川滇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区(一)黄土高原灾害多发区1环境特点(1)从农业区向农牧交错地区过渡。(2)从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干旱地区过渡。(3)过渡地带不稳定的气候和盆地边缘的活动断层。2主要灾害:水土流失、干旱是本区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此外,暴雨、滑坡、病虫害及地震也是本区重要的自然灾害。3水土流失的原因(1)黄土质地疏松。(2)植被稀少,黄土祼露。(3)暴雨较多,冲刷强烈。(二)川滇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区1主要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2灾害产生原因(1)滑坡、泥石流:山高谷
5、深、地势起伏大;降水丰沛,多年平均降水量达 1 000 毫米以上;断裂发育,岩石破碎;植被破坏严重(2)地震地处我国著名的南北地震带和青藏高原边缘地震带上,构造运动活跃。黄土高原灾害与川滇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区的原因1黄土高原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4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黄土高原自然环境不够稳定,再加上人类不合理开发,导致其灾害危害严重。2川滇地区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川滇地区成为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与其特殊的位置、复杂的地形及多雨的气候有密切联系。读“我国西南局部地区主要地质灾害分布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1)从地壳运动、气候和灾害成因上的关联性等方面,简述该地区地震、泥石流灾害频发的自然原因。(2)简
6、述该地区泥石流频发的人为原因。5解析 影响地震、泥石流的自然原因可从地形、地质构造、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等要素及其相互影响和制约关系方面思考;泥石流频发的人为原因可从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方面思考。答案 (1)自然原因:该地区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发;由于地壳活动强烈,山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上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促使泥石流灾害频发。(2)人为原因: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教材 P68P 69活动提示 1.诱发我国自然灾害的环境原因还有很多,比如:北方的冻害、寒潮的产生与当地的气候有关;青藏高原的高寒与当地的地势有关。除自然因素的影响外,还有人为因素。例如:沿海地区的海水倒灌,华北地区
7、的土壤沙化、盐碱化等都与人类活动有关。由此可见,地球上发生的许多自然灾害,都同人类活动严重地破坏了自然环境有关,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2略。教材 P70活动提示 1.略。2黄淮海平原主要的自然灾害是干旱、洪涝和地震,除此之外,农作物病虫害比较多,沿海地带有台风灾害等。黄淮海平原多干旱灾害的原因有:夏季风进入的时间晚,退出的时间早或者停留的时间短,加之降水年际、季节变化大,多以暴雨形式降下,大多数时间,特别是春季降水少;春季气温回升快、多大风天气、蒸发量大,加剧了春旱;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黄淮海平原多洪涝灾害的原因有:夏季风进入的时间早,退出的时间晚或者停留的时间长;该地区降水多以暴
8、雨的形式出现,年际、季节变化大;该地区河网密度小,地势低平,排水能力差,河水易泛滥成灾。3所述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黄淮海平原的缺水问题,但要想完全解决该地区的缺水问题还比较困难。黄淮海平原缺水一方面是水资源的地区分配不均造成的,但更重要的原因是该地区经济的发展需要的淡水资源越来越多,与此同时还存在着严重的浪费和水资源污染的现象。因此,要想解决黄淮海平原的缺水问题,还要注意提高人口素质,培养6保护环境、爱护资源的意识。教材 P71活动提示 1.20 世纪 5090 年代,广东省受灾人口和成灾农田的变化趋势是逐年上升。2损失逐渐上升,而且递升率越来越大。3 (1)广东省地处热带、亚热带,濒临海
9、洋,台风灾害比较严重;(2)广东省处于我国东南沿海地震带,地震灾害比较多;(3)广东省大部分属于季风性气候,夏季风进退速率的不同,往往会在不同的年份形成洪涝和干旱天气;(4)广东省经济发达,人口密度比较大,人类从环境中摄取资源的数量以及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的数量都比较大。教材 P72活动提示 1.地形:地形破碎,坡陡谷深。气候:降水集中,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多为暴雨,对地面冲刷力大,极易产生水土流失。土壤:地面大部分被黄土所覆盖,土质疏松,植被稀少。人类活动:长期人为不合理的利用土地与资源开发,乱垦滥伐导致植被稀少,致使这一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干旱、风沙等自然灾害频繁。2由于黄土高原的
10、水土流失导致黄河的泥沙含量多,成为世界上泥沙含量最大的河流;黄河中游河床下切深,下游成为“地上河” 。中游:水土流失把地形切割得支离破碎、千沟万壑,水土流失和原有植被破坏,恶化了生态环境,加剧了土地和小气候的干旱程度以及其他自然灾害的发生。下游:一方面由于河流的冲积形成了华北平原,这是正面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淤积下游河床,使黄河成为“地上悬河” ,导致防洪压力极大,威胁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3对。 (理由略)教材 P73P 74活动提示 1.长江中游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有暴雨洪涝、干旱、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原因:本区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丰富,特别是夏季风的势力比较弱时,雨带便在长江沿岸滞留,雨量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 专用 2018 _2019 学年 高中地理 第三 自然灾害 环境 第二 我国 多发 特点 学案湘教版 选修 520190121330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950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