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课件.pptx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课件.pptx(7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总纲目录,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为两大阶段:早期(先秦时期)国家属于松散的政治联盟,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秦至清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专制制度逐步加强。,2.秦至清的政治制度可分为三条主线:一是君主专制的逐步加强,主要体现在中央官制的演变上,实质在于维护君主的绝对权威;二是中央集权的加强,表现在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上,实质在于维护中央的绝对权威;三是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实质在于完善君主专制政体。,1.(2018广东茂名二模)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主干点一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A.西周的疆域极为广阔 B.天子对地方控制严
2、密 C.西周的分封等级分明 D.西周的诸侯势力强大,答案 C 本题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 从材料信息来看,西周时期,在地方实行分封制,按照等级高低对 诸侯分封大小不等的封地,故选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西周的 疆域如何,排除A项;西周时期,周天子对地方控制相对松弛,故B项 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诸侯势力大小,排除D项。,2.(2018安徽皖江名校联盟联考)“周王拥有的最高权力因宗法分 封而兴,亦因之而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分封制乃是对于宗法 王权的一个制约因素。”材料意在说明周代 ( ) A.君主权力受到宗法分封制的限制 B.血缘关系对贵族政治的制约 C.家国一体政治架构开始
3、形成 D.宗法分封制对王权的双重影响,答案 D 本题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 根据材料中“周王拥有的最高权力因宗法分封而兴,亦因之而 衰”,结合所学可知,宗法分封制一方面有利于维护王权,同时这 种血缘分封又制约王权,A项只是看到了其制约作用,不够全面;B 项是对贵族政治的影响,与材料中王权不符;家国一体是宗法制和 分封制相结合的产物,材料未涉及,故排除C项;根据材料信息可 知,宗法分封制对王权具有加强和制约的双重作用,故D项正确。,3.(2018广东华附、广雅、省实、深中四校期末联考)礼、乐源自 氏族社会的风俗习惯,被加进等级制度的内容而制度化。礼 记中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4、。同则相亲,异则相敬。”这说 明礼乐制度 ( ) A.有稳定社会秩序的功效 B.突出强调社会等级分化 C.与宗法分封制互为表里 D.促使社会风俗的同一化,答案 A 本题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这两个历史核心素 养。据材料可知,礼乐被加入了等级制度的内容,同时礼乐可以使 人与人之间相亲相敬,这些都可以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故A 项符合题意。B项与材料的主旨完全不符。礼乐制度是维护分 封制、宗法制的工具,C项表述本身存在错误。D项中的“同一 化”表述过于绝对。,4.(2017课标,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 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
5、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 A 本题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唯物史观,同时考查西周 分封制对中国文化传承的影响。西周推行分封制,把王族、功臣 及古代帝王的后代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拓展了周的疆域,客 观上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加强了文化认同。 故选A项。周代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B项;周王通过分 封制加强了统治,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周王并未实现对地方的 直接控制,排除C项;西周通过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政治制度 确立起贵族世袭特权,D项并不只
6、是分封制的作用,排除。,5.(2016课标,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 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 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答案 B 本题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周代青铜器 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这 表明西周时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因此B项符合题意。周 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的甲骨文是继承关系,并非全新的文字 体系,故排除A项;宗法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C项与史实
7、不符; 材料信息体现的是青铜器上刻的铭文发生了变化,并不能说明青 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故D项错误。,1.(2018山东菏泽一模)秦汉时期,三公九卿虽然各有执掌,分工清 晰,但当时职无常守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官吏既可能有职而无权, 也可能有实权而未授职务。这主要表明秦汉时期 ( ) A.官员选拔注重实践能力 B.中央官僚体制受到冲击 C.君主专制统治得到巩固 D.世袭贵族势力干政严重,主干点二 君主专制的演化,答案 C 本题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材料讲述的是三公九卿制下的官员有可能有职而无权,也有可能有实权而无职位,这并未反映官员的选拔注重了实践,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讲述了三公九卿制会
8、导致职无常守的现象出现,但这不能说明中央官僚体制受到了冲击,故B项错误;材料讲的是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体现了官员是否被授予实权全在于皇帝的信任,反映了君主的集权,使得君主专制统治得到巩固和强化,故C项正确;材料只强调了三公九卿制下职无常守的现象,并未反映世袭贵族的势力,故D项错误。,2.(2018 河北衡水中学联考),上表为唐前期官制表,对其解读准确的是 ( ) A.三省制只存在于唐太宗时期 B.中书省、尚书省长官方为宰相 C.行政权力逐渐向尚书省集中 D.中枢权力体制整体相对稳定,答案 D 本题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 根据材料可知,紫微省和西台是中书省的别称,东台和黄门省
9、是门 下省的别称,中台是尚书省的别称,故高宗和玄宗时期均实行三省 六部制,故A项错误;据所学可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长官都 是宰相,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尚书省的官员设置和职权并未发 生巨大改变,不能说明权力向尚书省集中,故C项错误;从太宗、高 宗到玄宗开元初年,三省的职权、人数设置并未发生较大改变,整 体相对稳定,故D项正确。,3.(2018河南濮阳一模)明书中记载:“独至明祖,藉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尽取天下之人而尽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与这一记载异曲同工的明代举措是 ( ) A.营建北京并迁都于此 B.废丞相,权力分于六部 C.设内阁辅助皇帝理政 D.令地方大臣密折奏事
10、,答案 B 本题考查明朝强化君主专制的具体措施。根据材料 中“独至明祖,藉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尽取天下之人 而尽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可知明太祖在建立明朝后杀戮 功臣以强化皇权,维护统治,这项举措属于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 迁都北京并非为了强化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明太祖废丞相,强化 君主专制,与材料中措施的目的和效果相同,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 可知,明中后期出现了内阁首辅专权的情况,不利于巩固统治,故C 项错误;令地方大臣密折奏事是为了强化中央集权,且密折奏事制 度是清朝时期的政策,故D项错误。,4.(2016课标,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 “尔谓帝王
11、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 也。”此事反映了 ( )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答案 A 本题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这两大历史核心素养。材料中“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体现出重史传统对君主个人行为的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史书是否真实,B项错 误;材料体现的是史官记录君主过失对君主的影响,未体现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C项错误;宋太祖并不排斥史书记录他良好的真实言行,D项错误。,5.(2017北京文综,13)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直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
12、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 ) A.转运使 B.兵部员外郎 C.知府 D.枢密副使,答案 D 本题考查宋代的集权措施。转运使和知府都属于地 方官员,排除A、C两项;兵部是尚书省的下属机构,兵部员外郎属 于六部官员,是宰相的下属,由此排除B项。宋代为了加强皇权,设 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 分割宰相的财政权。因此,宋代的枢密副使“位同宰相”。本题 选D项。,6.(2018课标,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 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 得以与凤阁、鸾台长
13、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 一做法的目的是 (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答案 C 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可以大大降低宰相专权乱 政的风险,有利于皇帝更全面地控制朝政,故C项正确。武则天改 变了中书、门下二省的名称,并未扩大其职权,故A项错误。材料 体现的是中枢机构名称的变化,与为官员晋升提供机会无关,B项 错误。D项中“强化”表述有误。,1.(2018 广东佛山综测)下表是从汉至唐地方机构变化简表,该表 反映了 ( ),主干点三 中央集权的演进,A.皇帝的个人意志决定了地方行政区划
14、B.国家对于北方重视程度的下降 C.古代政治制度受经济重心变革的影响 D.减少地方行政区数量是历史发展趋势,答案 C 本题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 材料只是体现从汉到唐地方机构北方减少、南方增多,变化的原 因并不是由皇帝的个人意志决定的,故A项错误;唐朝时期统治重 心仍在北方,所以对北方的重视程度不会下降,故B项错误;南方地 方机构的变化,在当时主要是南方经济的发展,南方逐渐繁荣,故C 项正确;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来说,中国古代是不断加强中央权 力,削弱地方权力,而削弱地方权力需要增加地方行政区的数量, 故D项错误。,2.(2018山东济宁一模)下表为汉代政治家提出的思想主张,
15、这些主张体现出的共同的治国策略是 ( ),A.无为而治 B.强干弱枝 C.郡国并重 D.重视儒术,答案 B 本题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汉初实行“无为而治”,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表格中“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不削,反迟,祸大”“实分其国”得出这些汉代政治家主张削弱地方的权力,加强中央的权力,即强干弱枝,故B项正确;郡国并重是汉初实行的政策,与题意相反,故C项错误;表中信息涉及的是政治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并未牵涉儒术的问题,故D项错误。,3.(2018辽宁沈阳东北育才学校联考)“知州”官名源自宋代,全称 “权知某军州事”。“权知”意为暂时主管,“军”指该地
16、厢军, “州”指民政。宋代“知州”的设立表明 ( ) A.宰相的军政权力被分割 B.中央对地方控制力有限 C.地方行政单位发生变化 D.皇帝对地方控制的加强,答案 D 本题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知州”并 没有分割宰相的军政权力,故A项错误;“知州”的设立说明中央 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故B项错误;材料说的是管辖地方的官员的职 权,并未涉及地方行政单位,故C项错误;“权知意为暂时主 管,军指该地厢军,州指民政”说明当时地方长官的权力 减小,皇帝对地方控制的加强,故D项正确。,4.(2017课标,25),上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17、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答案 C 本题考查对西汉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理解。观察表 格,西汉中央政府对地方郡国直接管辖的数量越来越多,表明汉代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这有利于朝廷调动地方力量解决匈奴威胁等 边患问题,故选C项。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等措施,削弱王 国势力,诸侯王国与朝廷的矛盾日趋减弱,排除A项;表中主要涉及 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辖问题,未涉及中央行政体制的调整,排除B 项;据所学可知,此时期,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缩小,D项错误。,5.(2018课标,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 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高考 历史 二轮 复习 专题 中国古代 政治制度 课件 PPT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