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宁县二中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
《甘肃省宁县二中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宁县二中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2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宁县二中 2019 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唐人古体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
2、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捧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 ,并不算错。只是他
3、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 (李攀龙唐选诗序 ) ,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于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 (古诗选五言诗凡例 ) ,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 ,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
4、,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2愚。窃比稷与契”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杜甫石壕吏 )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杜甫襄江头 ) ,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 (杜甫洗兵马 )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
5、扬抗坠,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和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如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 ,有删改)1. 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B. 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C. 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
6、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诗。D. 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为“古体” ,其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2. 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那样开阔。B. 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C. 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 。D. 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失之偏颇。3. 根据原文内容,下
7、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A. 清王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观点可谓通达。B. 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律感方面的不同。C. 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D.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抒情悲慨,读来抑扬抗坠,铿锵成韵。【答案】1. D 2. C 3. C【解析】视频【1 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的理解和概括能力。A 项“逐渐走向衰微”无中生有。B 项“因而” ,强加因果,由文中内容可知, “格律
8、限制并不严格” “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皆是古体诗的特点,前后没有因果关系。C 项“更似绝句律诗”没有依据。【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名师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比如本题,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考生可以到原文中相应位置寻找选项的内容,选项 A 项“逐渐走向衰微”无中生有。B 项“因而” ,强加因果,由文中内
9、容可知, “格律限制并不严格” “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皆是古体诗的特点,前后没有因果关系等。【2 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C 项原文是说“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 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 ,据此可知选项说“继承汉魏古诗”在文中没有依据。【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4【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认真审题, “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那就要求考生应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认真辨析所给
10、的选项,把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比如本题 A 项,在文中第三段“进入 21 世纪了,西方文化潜在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人一味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后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C 项说“继承汉魏古诗”在文中没有依据。【3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 项“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不正确,引用的诗论部分,有的是为了说明古人对唐代的古诗有偏见,如引用清朝王士禛的“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睹焉”就是为了说明王士禛对唐代古诗有偏见。【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11、C。【名师点睛】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要从题干中审明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中,“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然后就要到文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字,看一看文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一致。比如选项 C, “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不正确,引用的诗论部分,有的是为了说明古人对唐代的古诗有偏见,如引用清朝王士禛的“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睹焉”就是为了说明王士禛对唐代古诗有偏见。(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大 地 毕飞宇在村庄的四周,是大地。某种程度上说,村庄只是海上的一座孤岛。我把大地比喻成海的平面是有依据
12、的,在我的老家,唯一的地貌就是平原,那种广阔的、无垠的、平整的平原。你的视线永远也没有阻隔,你的每一次放眼都可以抵达极限。极限在哪里?在天上。天高,地迥;天圆,地方。我想我很小就了解了什么是大。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这个大不是沙漠的大,也不是瀚海的大,沙漠和瀚海的大只不过是你需要跨过的距离。平原的大却不一样了,它是你劳作的对象。每一尺、每一寸都要经过你的手。在苍茫的大地上每一棵麦苗都是手播的每一棵麦苗都是手割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插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割的。5这是何等的艰辛,何等的艰辛。有些事情你可以干一辈子,但不能想,一想就会胆怯,甚至于不寒而栗。有一年的大年初一,下午,家里就剩下了我和我的父亲。
13、我们在喝茶、吸烟、闲聊,其乐融融。我的父亲突然问我,如果把“现在的你”送回到“那个时代” ,让你在村子里做农民,你会怎么办?我想了很长时间,最后说:“我想我会死在我的壮年。 ”父亲不再说话,整整一个下午,他不再说话。我说的是我的真实感受,但是,我冒失了,我忘记了说话的对象是父亲。我经常犯这样的错。父亲是“那个时代”活下来的人,我的回答无疑戳到了他的疼处。我还是要说,父亲“活下来”了,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壮举。他老人家经常做噩梦,他在梦里大声地呼叫。我能做的事情就是把他老人家叫醒,赶紧的。我相信,每一次醒来他都如释重负。他老人家一定很享受大梦初醒的轻松和快慰。庄稼人在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停地
14、改变大地上的色彩。最为壮观的一种颜色是鹅黄那是新秧苗的颜色。我为什么要说新秧苗的鹅黄是最壮观的呢?这是由秧苗的性质决定的。秧苗和任何一种庄稼都不一样,它要经过你的手,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插下去。在天空与大地之间,无边无垠的鹅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地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庄稼人的指纹。鹅黄其实是明媚的,甚至是娇嫩的。因为辽阔,因为来自手工,它壮观了。我想告诉所有的画家,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我估计庄稼人是不会像画家那样注重色彩的,但是,也未必。青黄不接这个词一定是农民创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世界上最注重色彩的依然是庄稼人。一青一黄,一枯一荣,大地在缓慢地、急遽地做色彩的
15、演变。庄稼人的悲欢骨子里就是两种颜色的疯狂轮转:青和黄。青黄是庄稼的颜色、庄稼的逻辑,说到底也是大地的颜色、大地的逻辑。是逻辑就不能出错,是逻辑就难免出错。在我伫立在田埂上的时候,我哪里能懂这些?我的瞳孔里头永远都是汪洋:鹅黄的汪洋淡绿的汪洋翠绿的汪洋乌青的汪洋青紫的汪洋斑驳的汪洋淡黄的汪洋金光灿灿的汪洋。它们浩瀚,壮烈,同时也死气沉沉。我性格当中的孤独倾向也许就是在一片汪洋的岸边留下的,对一个孩子来说,对一个永无休止的旁观者来说,外部的浓烈必将变成内心的寂寥。大地是色彩,也是声音。这声音很奇怪你不能听,你一听它就没了,你不听它又来了。泥土在开裂,庄稼在抽穗,流水在浇灌,这些都是声音,像呢喃,
16、像交头接耳,鬼鬼祟祟又坦坦荡荡,它们是枕边的耳语。麦浪和水稻的汹涌则是另一种音调,无数的、细碎的摩擦,叶对叶,芒对芒,秆对秆。无数的、细碎的摩擦汇聚起来了,波谷在流淌,从天的这一头一直滚到天的那一头,是啸聚。声音真的不算大,但是,架不住它的厚实与6不绝,它成巨响的尾音,不绝如缕。尾音是尾音之后的尾音,恢宏是恢宏中间的恢宏。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里说过:大自然充满诗意的感染,往往靠作家给我们。这句话说得好。不管是大自然还是大地,它的诗意和感染力是作家提供出来的。无论是作为一个读者还是作为一个作者,我都要感谢福楼拜的谦卑和骄傲。大地在那儿,还在那儿,一直在那儿,永远在那儿。这是泪流满面的事实。(节选自
17、散文选刊2014 年第 2 期)4. 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被比作“孤岛”的村庄以其渺小反衬出大地的无垠,并为下文写大地上的劳动生活做铺垫。B. 文章引用福楼拜作品中的言论,意在强调作家们肩负着表现大自然的诗意和感染力的使命。C. 作者综合运用排比、比拟、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出大地上丰富又奇妙的声音。D. 文章第段补叙父子间的生活往事,紧承上文,具体展现了平原乡村生活不堪回首的艰辛。5. 请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1)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2)是逻辑就不能出错,是逻辑就难免出错。6. 本文的语言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请结
18、合全文对此加以分析。【答案】4. D 5. (1) “鹅黄”指铺满老家大地的新秧苗,它们构成了一幅壮阔的画卷;但又都来自手工,承载着农民劳作的艰辛,包含悲悯的成分。 (2)万物生死枯荣的自然规律便是大地的逻辑,它亘古不变,不会出错;但这一逻辑也有可能由于天人祸而出现青黄不接的差错。整句话强调了乡村生活的不变与无常。 6. (1)多处使用情感色彩鲜明的词语直抒胸臆。如“悲壮” “寂寥” “泪流满面”等词语表达对大地、农民的深挚情感。 (2)精选意象营造具有抒情意味的意境。作者挑选“孤岛”“沙漠” “汪洋” “泥土” “指纹”等形象组成具有抒情意味的意境以委婉含蓄地抒情。 (3)多用反复、排比修辞
19、手法强化情感。如段的“这是何等的艰辛,何等的艰辛” , 段的“一棵一棵地” ,段的“泥土在开裂,庄稼在抽穗,流水在浇灌” 。【解析】【4 题详解】7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理解散文作品的内容,语言,表现手法,散文主旨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D 项中, “文章第段补叙父子间的生活往事” , “补叙”应该是“插叙” 。补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补充交代上文的人或事。故选 D 项。【5 题详解】该题考查理解句子的含义。理解句子的含义要遵
20、循“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不能只抓住所给句子作表面解读,要深入文本,关注前后文进行分析。理解时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分析研究,几个分句的要对分句逐个解读,有使用修辞手法的要还原。第一句“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 ”抓住句中的关键词“鹅黄”和“悲壮”来理解。 “鹅黄” ,是指大地上庄稼人一棵一棵插下去的秧苗的颜色, “无边无垠的鹅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地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庄稼人的指纹” ,它意味着庄稼人的辛劳。 “悲壮” ,是因为在天空与大地之间,都是这种颜色。每一株都要经过庄稼人的手,这鹅黄全是农民的艰辛劳苦,表达了作者的悲悯情怀。第二句中,前半句“是逻辑就不能出错” ,这个“逻辑”是
21、大自然枯荣的规律,万物遵循着这个规律生长,它不会改变,自然也不会出错。后半句“是逻辑就难免出错” , “难免也错”想表达的意思是,可能由于人的原因而出现青黄不接,出现灾荒。整个句子表达了乡村的恒久不变与无常的两种现象、两个特点。【6 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的语言。赏析语言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修辞手法,抒情方式,选取的景物,事物或意象,用词用句的特点,语言的风格,写景的色彩等。本文的语言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要求结合全文加以分析。如“悲壮” “泪流满面”等词语表达对大地、农民的悲悯之情。文中多处使用情感色彩鲜明的词语接表达思想情感。选用“孤岛” “沙漠”“汪洋” “泥土”等具有抒情的意象
22、来委婉抒情。 “这是何等的艰辛,何等的艰辛”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 “泥土在开裂,庄稼在抽穗,流水在浇灌”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点睛】现代文阅读怎样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呢?所谓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1)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2)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 (3)句外意义(言外之意) ,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所选的句子,一定是文章中重要的、有特殊意义的、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难的句子。理解句子的含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 依据文章中心、段落中心来解释重要句子,即“句不离段” 。答题时要参照主要段落或全文的整体意旨来考虑,在文意文旨的语境中来探求核心文句的内涵。82
23、 根据句式特点来解释句子。比如,单句中,前置或后置的部分常常是语意重点之所在;复句中,强调的重点往往落在其中的一个分句上。3 根据句子位置来分析句子的含义。首括句常常概括段意或总起全文,理解它就必须从它所领起的那些内容去看、去找;尾括句往往作总结,理解它就必须从它的上文去找;过度句往往总结上段、概括揭示下段内容,理解它就必须从它的上下文中去找.不管哪一种,关键是要找准它的“管辖范围”,从句子的管辖区去搜取相关内容,或概括,或摘录,或整合。4 抓住相邻句,把握句子的语言背景材料,重点看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因为其中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5 根据修饰限制成分辨析句意.修饰成分常常是揭示句子内涵和
24、外延的窗口,从中能挖掘出句子的深层含义。(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国家邮政局发布的2016 年邮政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快递服务企业 2016 年业务量完成 312.8 亿件,快递业务收入达到 3974.4 亿元,与海南省 2016 年的 GDP(4044.5 亿)相当,高于宁夏、青海和西藏三省的 GDP。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快递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快递包装的污染逐渐显现。数据显示,2015 年快递运单 207 亿单,编织带 31 亿条,塑料袋 82.68 亿个,胶带 169.85 亿米。而从回收来看,眼下由快递包裹产生的包装废弃物达到了百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甘肃省 宁县 2019 届高三 语文 学期 第二次 月考 试卷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