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河北武邑中学 20182019 学年上学期高一第三次月考化学试卷说明:1考试时间 90 分钟,满分 100 分;试卷共 6 页。2将卷 I 答案用 2B 铅笔涂在答题卡上,卷 II 用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3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S 32 Cl 35.5 Na 23 Mg 24 Ca 40 Cu 64 Zn 65 K 39 Ba 137一选择题(本题包括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美国科学家将两种元素铅和氪的原子核对撞,获得了一种质子数为 118,中子数为 175的超重元素,该元素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与
2、核外电子数之差是A. 57 B. 47 C. 61 D. 293【答案】A【解析】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 118,则该元素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差是 175-118=57;故选 A。2.下列科技成果所涉及物质的应用过程中,发生的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A. “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 ,该过程中发生的反应B. 偏二甲肼用作发射“天宫二号”的火箭燃料,在发射过程中的反应C.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 ,诗句中体现的屠呦呦对青蒿素的提取过程中的反应D. 开采可燃冰,将其作为能源使用过程中的反应【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化合价的升降变化判断。【详解】A 项
3、:发生铁与硫酸铜的置换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B 项:偏二甲肼与四氧化二氮反应生成氮气、二氧化碳和水,是氧化还原反应;C 项:诗句描述的是用萃取方法提取青蒿素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不是氧化还原反应;D 项:可燃冰作为能源使用即甲烷燃烧放热的过程。是氧化还原反应。本题选 C。【点睛】反应物中有单质或者生成物中有单质的化学反应一定有化合价升降变化,必为氧2化还原反应。3.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混合物 酸 盐 化合物A CuSO45H2O H2SO4 NaCl 盐酸B 碱石灰 醋酸 生石灰 Na2OC KNO3晶体 NH4Cl Cu2(OH)2CO3 NaOHD 澄清石灰水 HNO3 NaHSO4 N
4、aHCO3A. A B. B C. C D. D【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混合物、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等相关概念分析判断。【详解】A 项:CuSO 45H2O 是化合物,盐酸(HCl 的水溶液)是混合物。A 项错误; B 项:生石灰(CaO)是氧化物。B 项错误; C 项:KNO 3晶体是化合物,NH 4Cl 是盐。C 项错误; D 项:所有物质分类正确。本题选 D。4.将碘水中的碘萃取出来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分液漏斗使用前要检查它是否漏水B. 酒精比水更容易使碘溶解,酒精可以做萃取剂C. 注入碘水和萃取剂,倒转分液漏斗反复用力振荡后,静置,分液D. 分液时,下层
5、液体应从下口流出,上层液体应从上口倒出【答案】B【解析】【详解】A.为防止漏液,使用前要检查分液漏斗是否漏液,所以 A 正确;B.酒精比水更容易使碘溶解,酒精能与水互溶,所以酒精不能做萃取剂,故 B 错误;C注入碘水和萃取剂,3倒转分液漏斗反复用力振荡后,静置分层后分液,故 C 正确;D.分液时下层液体下口流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以免污染液体,故 D 正确;答案:B。5.以下关于化学实验中“先与后”的说法中正确的是加热试管时,先均匀加热,后局部加热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后,先移出导管后撤酒精灯制取气体时,先检验装置气密性后装药品点燃可燃性气体如 H2、CO 等时,先检验气体纯度后点燃做 H2还原
6、CuO 实验时,先通 H2后加热 CuO,反应完毕后,先撤酒精灯待试管冷却后停止通 H2碱液流到桌子上,先加稀醋酸溶液中和,后用水洗A. B. C. D. 全部【答案】D【解析】【详解】试管加热时为防止局部骤热发生爆炸,先均匀加热,后局部加热,故正确;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后,为防止液体倒吸炸裂试管,应该先移出导管后撤酒精灯,故正确;制取气体时,一定要先检查装置气密性后装药品,故正确;点燃可燃性气体如 H2、CO 等时,为防止爆炸要验纯后点燃,故正确;做 H2还原 CuO 实验开始时要排除空气,先通入氢气,结束时要防止金属铜被氧气氧化,先撒酒精灯待试管冷却后停止通 H2,故正确;进行分液操作时,先取
7、下分液漏斗上口的玻璃塞,然后再慢慢旋开活塞,保障气压畅通,故正确。故选 D。【点睛】本题考查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注意化学实验操作的要领是解题的关键。6.下列化学方程式中,不能用离子方程式 Ba 2+ =BaSO4表示的是A. Ba(NO 3) 2+H2SO4=BaSO4+2HNO 3B. BaCl2+Na2SO4=BaSO4+2NaClC. BaCO3+H2SO4=BaSO4+H 2O+CO2D. BaCl2+H2SO4=BaSO4+2HCl4【答案】C【解析】A、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Ba2 SO 42 =BaSO4,不符合题意,故 A 错误;B、离子反应是Ba2 SO 42 =BaSO4,不符
8、合题意,故 B 错误;C、BaCO 3是难溶物,不能拆写成离子,离子反应是 BaCO32H SO 42 =BaSO4CO 2H 2O,符合题意,故 C 正确;D、离子反应是 Ba2 SO 42 =BaSO4,不符合题意,故 D 错误。7.下列现象或应用中,不能用胶体的知识解释的是( )A. 在饱和氯化铁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B. 用微波手术刀进行外科手术,可使开刀处的血液凝固而减少失血C. 清晨,在茂密的树林,常常可以看到从枝叶间透过的一道道光柱D. 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引起的血液中毒,可利用血液透析进行治疗【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A.在饱和氯化铁溶液中滴加入 NaOH 溶
9、液,产生红褐色沉淀发生复分解反应,与胶体性质没有关系,A 正确;B.使用微波手术刀进行外科手术,可使开刀处的血液迅速凝固而减少失血利用的是胶体的聚沉,B 错误;C.清晨在茂密的树林中,常常可以看到从枝叶间透过的一道道光柱,属于胶体的丁达尔效应,C 错误;D.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引起的血液中毒,可利用血液透析进行治疗,利用的是胶体不能透过半透膜,D 错误,答案选 A。考点:考查胶体性质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从碘水中提取单质碘时,不能用无水乙醇代替四氯化碳B. 进行如图 1 操作后,实验现象为液体分层,下层呈无色C. 利用如图 2 装置可以分离四氯化碳和水D. 萃取操作时,应选择有机萃取剂,且萃
10、取剂不溶于水【答案】B【解析】5【分析】萃取仅是把物质从一种溶剂提取到另一种溶剂中,得到的是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因此,在萃取之后往往需要分液操作。【详解】A 项、乙醇与水混溶,不能用于萃取剂,故 A 正确;B 项、四氯化碳的密度比水大,且碘易溶于四氯化碳,则下层呈紫色,故 B 错误;C 项、水和四氯化碳互不相溶,且溶液分层,可用分液的方法分离,故 C 正确;D、碘易溶于有机溶剂,萃取剂不能溶于水,故 D 正确。故选 B。【点睛】萃取操作步骤:检验分液漏斗是否漏水;先装入溶液再加入萃取剂,振荡;将分液漏斗放在铁圈上静置,使其分层;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再打开旋塞,使下层液体从分液漏斗下端放出,待油水
11、界面与旋塞上口相切即可关闭旋塞;把上层液体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9.为除去下列待提纯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为杂质),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答案】B【解析】【详解】A、碳酸钙不溶于水,但 CaO 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再过滤、结晶也不会得到CaO 固体,故 A 错误;B、CuO 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氯化铜溶于水,而 Cu 与稀盐酸不反应,所以加入稀盐酸后,过滤、洗涤、干燥可得 Cu 固体,故 B 正确;C、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硫酸钠溶于水,而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过滤得到的是氢氧化铜,故 C 错误;D、CO 与氢气都具有可
12、燃性,在氧气中点燃都会燃烧,故 D 错误,答案选 B。10.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 实验室用铁和稀硫酸反应制氢气:2Fe + 6H +2Fe 3+ 3H26B. 向沸水中滴加饱和 FeCl3溶液制备 Fe(OH)3胶体:Fe 3+3H2OFe(OH) 3+ 3H +C. 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 CO2气体:CaCO 3+ 2H+Ca 2+ + CO2+ H 2OD. 将铝片插入硝酸汞溶液中:Al+ Hg 2+Al 3+ + Hg【答案】C【解析】【详解】A.实验室用 Fe 和稀硫酸制氢气的离子方程式为 Fe+2H+=Fe2+H2,故 A 错误;B.向沸水中滴加饱和 FeCl3溶
13、液制备 Fe(OH)3胶体的反应是可逆反应,且生成的氢氧化铁是胶体,不是沉淀,故 B 错误;C.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 CO2气体的离子方程式为:CaCO 3+ 2H+Ca 2+ + CO2+ H2O,故 C 正确;D.将铝片插入硝酸汞溶液中的离子方程式为:2Al+ 3Hg 2+2Al 3+ + 3Hg,故 D 错误。故选 C。【点睛】判断离子方程式书写正误的方法:“一看”电荷是否守恒:在离子方程式中,两边的电荷数及原子数必须守恒; “二看”拆分是否恰当:在离子方程式中,强酸、强碱和易溶于水的盐拆分成离子形式;难溶物、难电离物质、易挥发物质、单质、氧化物、非电解质等均不能拆分,要写成化
14、学式;“三看”是否符合客观事实:离子反应的反应物与生成物必须是客观事实相吻合。11.下列各组中的离子,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A. H+、Ca 2+、Cl 、CO 32 B. Cu2+、Ba 2+、Cl 、SO 42C. NH4+、Na +、OH 、SO 42 D. K+、Na +、OH 、NO 3【答案】D【解析】【详解】A.CO 32-与 H+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而不能大量共存,故 A 错误;B. Ba2+与 SO42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而不能大量共存,故 B 错误;C. NH4+与 OH反应氨气和水而不能大量共存,故 C 错误;D.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能大量共存,故 D 正确。故选 D。
15、【点睛】判断离子共存,有以下几种情况:有气体产生:如 CO32-、S 2-、HS -等易挥发的弱酸的酸根与 H+不能大量共存、NH 4+与 OH不能大量共存,有沉淀生成:如Ba2+、Ca 2+、Mg 2+等不能与 SO42-、CO 32-等大量共存,有弱电解质生成:如 OH-、CH 3COO-等7与 H+不能大量共存,一些酸式弱酸根不能与 OH-大量共存。12.下列关于电解质的说法正确的是A. 液态 HCl 不导电,所以 HCl 不是电解质B. NH3溶于水形成的溶液能导电,所以 NH3是电解质C. 电解质一定能导电,能导电的物质一定属于电解质D. AgCl 在水中难导电,但熔融状态下能导电,
16、所以 AgCl 是电解质【答案】D【解析】【详解】A液态 HCl 不导电,但氯化氢溶于水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氢离子和氯离子,能导电,所以 HCl 是电解质,故 A 错误;BNH 3溶于水形成的溶液能导电,但氨气自身不能电离,故 NH3是非电解质,故 B 错误;C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一定属于电解质,部分单质、混合物虽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但不是电解质,故 C 错误;DAgCl 属于难溶于水的盐,但溶于水的部分可以完全电离变成离子,在熔融下也能完全电离成离子能导电,所以 AgCl 电解质,故 D正确;答案:D。13.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既可
17、以大量共存,且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后也不产生沉淀的是A. Na Ba 2 Cl SO 42- B. K Na NO 3- OH C. H NH 4+ Fe 3 SO 42- D. H Cl CO 32- NO 3-【答案】B【解析】Ba2 、SO 生成硫酸钡沉淀,故 A 错误;K Na NO OH 不反应,故 B 正确;Fe 3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生成氢氧化铁沉淀,故 C 错误;H 、CO 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 D错误。14.下列物质的分类合理的是( )A. 非电解质:氨气、酒精、氯气B. 混合物:盐酸、碱石灰、纯牛奶C. 碱:烧碱、纯碱、氢氧化钡D. 酸性氧化物:CO 2、SiO 2、N
18、a 2O【答案】B【解析】8【详解】A. 氯气是单质,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故 A 错误;B.盐酸、碱石灰、纯牛奶都属于混合物,故 B 正确;C.烧碱为氢氧化钠,NaOH 和氢氧化钡都属于碱、纯碱为碳酸钠,碳酸钠属于盐,故 C 错误;D. CO2、SiO 2属于酸性氧化物,Na 2O 为碱性氧化物,故 D错误;答案:B。【点睛】掌握物质的性质、分类的依据和有关的概念是解答的关键。注意酸性氧化物与相应含氧酸中元素的化合价应该是相同的,即酸性氧化物转化为相应含氧酸时不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另外酸性氧化物不一定均溶于水,例如二氧化硅等。15.某无色透明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 A
19、g+、K +、NO 3 、Cl B. Ca2+、Fe 3+、Cl 、NO 3C. Mg2+、Na +、Cl 、SO 42 D. H+、NH 4+、Na +、CH 3COO【答案】C【解析】【详解】A. Ag+和 Cl 反应生成 AgCl 白色沉淀,所以不能大量共存,故 A 错误;B. Fe3+为黄色,不符合题意无色透明的溶液,故 B 错误;C. Mg2+、Na +、Cl 、SO 42 既属于无色透明的溶液,离子之间又不发生反应能大量共存,故 C 正确;D. H+和 CH3COO 结合成弱电解质,所以离子不能大量共存,故 D 错误;答案:C。【点睛】根据离子之间不能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水、弱电解
20、质等,不能相互促进水解、不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等,则离子能大量共存,以此来解答。16.右图中两条曲线分别表示 1g C3H6气体、1g M 气体在相同体积的容器中压强和温度的关系,试根据图判断 M 气体可能是 A. PH3 B. N2 C. C3H4 D. N2O【答案】B【解析】【分析】同温同压下,气体的摩尔体积相等,气体的物质的量越大,则体积越大,在体积相等的容9器中,气体的物质的量越大,则压强越大,结合 n= 解答该题。mM【详解】同温同压下,气体的摩尔体积相等,在体积相等的容器中,气体的物质的量越大,则压强越大,1gC 3H6的物质的量为 mol,由图象可以知道在温度为 50时,两种气体
21、的压142强之比为 1.2:0.8,则物质的量之比为 1.2:0.8,设气体 M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x,则 : =0.8:1.2,x=28,只有 B 符合,1421x所以 B 选项是正确的。17.氮化铝广泛应用于电子陶瓷等工业领域。在一定条件下,AlN 可通过以下反应合成:Al2O3N 23C 2AlN3CO。有关该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AlN 中氮的化合价为-3 B. 上述反应中,每消耗 1 mol N2需转移 3 mol 电子C. AlN 的摩尔质量为 41 g D. 上述反应中,N 2是还原剂,Al 2O3是氧化剂【答案】A【解析】【分析】A.氮化铝中铝元素的化合价为+3 价,根据化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北省 武邑 中学 2018 _2019 学年 高一化学 学期 第三次 月考 试卷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