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
《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2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注意: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 考试时间:90 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写或填涂在答题卷指定的位置,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2选择题答案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主观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超出指定区域的答案无效;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第 I 卷(选择题共 70 分)一、单项选
2、择题(共 35 小题,每题 2 分,共 70 分。每题 4 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在西周的金文纪录中已经有“戎” “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华夏”与“戎”的对立更加明显,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 。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A. 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B. 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C.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D. 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称西部民族为 “冗” ,称东部民族为“夷” ,由“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 ”说明各国自认是统一种族华夏族。故本题答案选 B 项
3、。A 项中的“共识”材料没有体现;C 项“冲突剧烈”材料没有体现;D 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血缘。2.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九代国君,兄终弟及者三人,以孙立者二人,不明嫡庶者一人,以长子继位者仅二人。这种现象A. 导致了秦国社会矛盾尖锐2B. 反映出秦国经济文化发达C. 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变革D. 打破了世卿世禄制【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秦国国君继承关系包括兄终弟及、立孙、嫡庶等,反映出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正是由于秦国受到周代礼制的约束较小,更加有利于实施新的社会变革,故 C 正确;秦朝社会矛盾尖锐不是继位关系导致的,故 A 错误;秦朝建国之初,地处偏僻,
4、社会文化落后,故 B 错误;兄终弟及、立孙、嫡庶都是贵族世袭特权的体现,故 D 错误。【点睛】秦国由于地处西部,受西周文化影响小,特别是君主继承制度上,并未采用嫡长子继承制,而是延续商朝时期的父子相传、兄终弟及的制度,由于受周代礼制的约束较小,实施变革的社会阻力小。3.汉代丞相犯罪,依“将相不辱”和“将相不对理陈冤”的习惯,不用出庭接受审问;即便重罪,亦由皇帝示意自裁。这是因为A. 无为而治的推行 B. 重罪轻罚的传统 C. 丞相地位的尊崇 D. 官僚集团的庇护【答案】C【解析】由“汉代丞相犯罪,依“将相不辱”和“将相不对理陈冤”的习惯,不用出庭接受审问”可以看出当时丞相地位是相当尊贵的,故本
5、题答案选 C 项;A 项错误,无为与“便重罪,亦由皇帝示意自裁”不符;B 项错误,历史传统是轻罪重罚;D 项不选,题干没有体现官僚集团的态度。4.西汉一朝共有 22 家外戚,半数出身于布衣、战俘、刑徒、奴仆等。 “其始皆由贱而起,由至微而体至尊” 。这表明A. 时代变革导致观念变化B.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C. 社会等级差别明显缩小D. 政治联姻作用上升【答案】A3【解析】【详解】 “布衣、战俘、刑徒、奴仆”属于封建等级社会地位角度,然而西汉时期外戚大多出身这一类人,但是随着外戚权势增长,导致“体至尊” ,说明时代变革导致观念的变化,故 A 项正确;材料说明对于外戚身份论述,不涉及君主专制加强的信
6、息,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论述社会等级差别缩小信息,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政治联姻的信息,故 D 项错误。5.南北朝时期,史籍中有关巴蜀豪族称谓的词汇通常有“大姓” 、 “大族” 、 “豪族” 、 “著姓”等等,但隋唐以来, “土豪” 、 “富室” 、 “富人” 、 “田家”等词汇取而代之,特别是中唐以后,这种情况变得尤为常见。这主要反映了A. 商品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B. 地方势力割据的风险加大C. 赋税制度调整加剧了土地兼并D. 传统宗法血缘组织的弱化【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隋唐以来豪族阶层向 “富民”阶层转化反映出了隋唐以来传统的宗法性血缘组织的松解弱化和家庭社会功
7、能的强化,故 D 项正确;材料总没有体现出商品经济的发展,故 A 项排除; “富民”阶层在政治上更多的是扮演了王朝支持者和维护者的角色,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出赋税制度的改变,故 C 项排除。6.宋代科举录取人数比唐代大幅度增加,且经三级考试通过后,不需再试于吏部即可直接授官。这表明宋代A. 科举取士有失严谨B. 专制皇权有所弱化C. 六部职权相对削弱D. 官僚制度活力增强【答案】D【解析】“科举录取人数比唐代大幅度增加、直接授官”等字眼体现的是宋代官僚制度活力在不断的增强,所以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取士的灵活性而非有失严谨,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宋代专制皇
8、权是强化的,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4就没体现出六部职权是否削弱的问题,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点睛: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逐个排除法,一个一个的仔细分析。7.南宋时,合并中书、门下为一省,宰相、执政、枢密院长官合署办公,枢密院实际上只设办事机构。这种做法A. 提高了行政效率B. 扩大了地方权力C. 加强了君主专制D. 导致了冗官局面【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合并中书、门下为一省” “宰相、执政、枢密院长官合署办公”等信息可知,该做法使职权集中,具有较高行政效率,A 项正确。材料涉及中央机构的调整,与扩大地方权力无关,
9、排除 B。材料涉及中央机构的调整,没有体现加强君主专制,排除 C。材料的做法有利于一定程度上缓解冗官局面,排除 D。8.明朝(1386-1644)曾经历过两次非正常的皇权更替,一次是靖难之役,一次是夺门之变,大批大臣被卷入其中。这反映了明朝A. 皇权更替充斥着血雨腥风B. 传统宗法观念日益淡化C. 官僚政治体制运行机制成熟D. 专制制度日益走向黑暗【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和相关知识可知,明朝官僚政治体制运行机制的成熟使皇室贵族干预皇权更替数量减少,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从材料可知明朝非正常皇权更替只有两次,并非明朝所有皇权更替都充斥着血雨腥风;B 选项错误,汉唐时期同样存
10、在大量非正常皇权更替的案例,如汉代文帝、宣帝、哀帝三位皇帝为外藩入继而大统天下,武帝、昭帝两位皇帝则是因嫡长子被废而得继位,唐代出现玄武门之变、武后废中宗、睿宗自立等现象,而明朝仅出现了两次非正常的皇权更替,这并非体现了传统宗法观念的日益淡化; D选项错误,材料只是体现皇权继承问题,并未体现专制制度走向黑暗。59.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区划的设置经历了秦汉时期郡县制,魏晋时期州郡县体制,唐代道州县体制,宋代路州县体制,元明清省州(府)县体制的演变调整。这种调整的主要原因是A. 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B. 国家疆域扩大不断扩大C. 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D. 中央与地方权力的演变【答案】D【解析】【详解】本
11、题考查古代中央集权的加强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在不同朝代多次调整的主要就是有效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就是为了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是中央与地方权力的演变的结果,D 项正确;A 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 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 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故选 D。10.清初皇帝用奏折的形式与总督,巡抚这一级封疆大吏建立直接的统辖关系,后来总督、巡抚的属官布政使和按察使也有了直接向皇帝递呈奏折的权利,这一改变A. 削弱了总督巡抚权力 B. 扩大了地方行政权限C.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D. 加强了对地方的控
12、制【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描述的是总督、巡抚的属官布政使和按察使可以直接向皇帝呈递奏折,并没有涉及削弱总督巡抚的权力,故 A 项错误。B 项的“扩大了地方行政权限”不符合材料,材料并未描述地方增加了何种行政权限,故排除。C 项“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在材料中也未体现,材料主要描述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并未涉及君主专制层面,故排除。材料描述的是总督、巡抚的属官布政使和按察使可以直接向皇帝呈递奏折,体现了皇帝增加了对地方的知情权,从而增加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 D 项正确。11.民国初期,史学界对近代史开端的说法,有“明清之际”与“鸦片战争”两种观点。到了 20 世纪 30 年代,出版的中
13、国近代史著作则大多以鸦片战争为起点,鸦片战争开端说成为史学界主流观点。这一变化说明A. 史学研究以近代史为主6B. 政府重视发展学术研究C. 民族危机影响史学研究D.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答案】C【解析】20 世纪 30 年代,日本侵华,民族危机严重,故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著作则大多以鸦片战争为起点,故 C 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史学研究以近代史为主,故 A 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政府重视发展学术研究,故 B 排除;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与材料无关,故 D 排除。故选 C。12.太平天国时期的歌谣有号召歌、响应歌、英雄歌、记事歌,用诗体语言和群众口语记述太平天国的光辉历史。 “贼做官,
14、官做贼,清廷一片黑漆漆。骨包皮,皮包骨,金田快有新君出。 ”这一首歌谣A. 属记事歌,再现了太平天国辉煌的历史B. 语言生动,可作为研究起义原因的佐证C. 表明金田已是全国革命志士的向往之地D. 反映了太平天国政权仍是一个封建政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贼做官,官做贼,清廷一片黑漆漆”反映了清朝的腐朽和黑暗统治,“骨包皮,皮包骨,金田快有新君出”反映了人民群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金田起义的爆发,因此这一首歌谣反映了金田起义爆发的原因,故答案为 B;AC三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 至 1900 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13.清政府于
15、 1884 年在天山南北地区改军府制为州县制,建新疆省;1907 年又将被满人视为“龙兴之地”的东北三个将军辖区改为奉天、吉林和黑龙江三个省,并相继启动蒙古建省和西藏改制,只是尚未完成,清朝即被推翻。上述地区管理体制的变化说明清末统治者A. 通过建省移民解决人地矛盾B. 试图通过改制加强君主专制C. 近代民族国家观念有所加强7D. 以巩固边疆来抵制国内革命【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描述了清政府自 1884 年起进行地方管理体制改革,将军府制、将军辖区改为省,并尝试在蒙古建省和西藏改制,尝试打破民族差异进行统一管理,实现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近代民族国家观念有所加强,故 C 项正确。解决人
16、地矛盾不符合材料主旨,故 A 项错误。材料目的是增强民族国家观念,没有体现君主专制层面,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国内革命信息,故 D 项错误。14.1875 年,清政府制定了“海防”和“塞防”并重的国防战略。十年后,将海防建设作为重点,并最终形成了“三洋设防,北洋为重”的海防格局。这一变化是基于A.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深刻教训B. 海疆与京畿地区的安全考虑C. 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建与发展D. 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反应【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中变化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深刻教训,而不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深刻教训,故 A 项错误;1875 年重视海防和塞防是
17、基于海疆和京畿地区的安全考虑,故 B 项正确;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建和发展与清政府的海防和塞防无关,故 C 项错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甲午战后,与此题时间不符,故 D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 至 1900 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15.清政府宣战诏书下至各地方时,地方督抚称皇帝的诏令是被挟持下的“矫诏、乱命” ,故称“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并认为“乱民不可用,邪术不可信、兵衅不可开” , “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内者,决依条约保护” 。对这种现象认识正确的是A. 从根本上避免了北方战事的发生B
18、. 发生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C. 导致了北洋军阀割据现象的形成8D. 反映了清廷中央威信的下降【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义和团运动爆发后,八国联军侵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没有避免北方战事的发生,故 A 项错误;据材料“乱民、邪术、列国”等关键信息,可知是义和团运动时期,故 B 项错误;北洋军阀割据是在 1916 年袁世凯死亡之后发生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材料叙述的是面对列强入侵,地方官员不服从皇帝宣战诏书,借口各种理由推脱的现象,反映了晚清时期在内忧外患的作用下,中央集权的效能受到冲击,故 D 项正确。16.1901 年,清廷宣布实行新政,要求内外臣工建言献策。两江总督刘坤一、
19、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合立宪派张謇等上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 ,系统地提出了改科举、练新军、裁冗员、定商律等措施,成为清末新政的蓝图。由此可见A. 阻挠变法的顽固派已经垮台B. 地方势力主导新政进程C. 革命党起义刺激清政府变革D. 制度变革成为社会共识【答案】D【解析】材料“江楚会奏变法三折 ,系统地提出了改科举、练新军、裁冗员、定商律等措施”说明江楚会奏变法三折提出了变革制度的要求;材料“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合立宪派张謇” “成为清末新政的蓝图”说明新政成为当时的社会共识,故 D 项正确;A 项说法错误,错在“已经垮台” ;“立宪派张謇”属于资产阶级,故 B 项错误;C 项与材料“190
20、1 年”时间不符,排除。17.近代以前,中国历史上的新风气往往兴起于北部边境。中华文明每遭遇动荡时期,总是通过吸取周边世界的能量实现复兴与扩张但是,宣告新时代的南来之风从真正意义上席卷中国大地,可以说是从近代开始的近代中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从南方开始复兴之路的时代。可以印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A. 百日维新B. 义和团运动C. 辛亥革命D. 五四运动9【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近代以来东南沿海最早遭到外来侵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从而进一步推动了近代中国的近代化,辛亥革命就是兴起于南方,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故 C 项正确;百日维新是在北京,排除 A 项;义和团运动是在北
21、方,不符合题意,排除 B 项;五四运动是在北京开始,故排除 D 项。18.中共在 1926 年提出, “中国的革命,工人固然占着领导的地位,然非取得更广大的农民群众起来参加,不会成功。全国农民现已走到一个准备暴动的时期,所需要的就是我们去组织” 。这表明中共A. 把发动农民当作当时的中心工作B. 认识到了国民党右派的分裂倾向C. 准备发动农民运动配合北伐战争D. 开始将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答案】C【解析】将发动农民作为工作的中心,将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是在 1927 年 9 月秋收起义之后。在此时间中中共提出重视农民群众,组织农民暴动,是准备发动农民配合北伐工作,C 项正确。材料中的时间
22、为 1926 年,正是在国共合作北伐时期,中共的中心工作是联合国民党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排除 AD;材料中没有针对国民党右派提出看法,中共准备发动农民不能说是认识到了国民党右派分裂倾向的表现,排除 B。19. 国民党曾经盛赞共产国际和苏联“团结着全世界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国家的被压迫人民,领导着他们为摆脱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帝国主义的剥削而进行斗争” 。国民党此举意在争取苏联A. 支持国民革命 B. 协助收回东北主权C. 援助抗日战争 D. 制衡美国全球霸权【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注意材料信息“共产国际和苏联”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东北,国民党政府寄希望于国联,排除 B; 1937
23、年七七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寄希望于英美等国援助抗10日战争,排除 C;共产国际已经于 1943 年解散,美国企图夺取全球霸权是在二战后,而且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是依附于美国,排除 D;国民革命即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共产国际和苏联积极支持中国革命,故选 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大革命。20.1927 年 7 月,毛泽东提出农民武装可以“上山” ,以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同月,中共中央决定组成中央前敌委员会负责领导武装暴动。这些意见和决策A. 初步总结了大革命的教训B. 促进了国民革命的新发展C. 贯彻了八七会议的新方针D. 标志着革命重心转入农村【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
24、1927 年 7 月,毛泽东提出农民武装可以上山” “组成中央前敌委员会负责领导武装暴动”可知,这些意见和决策主张用武装斗争的方式来回击国民党反对派,是对大革命失败教训的总结,故 A 正确;1927 年 7 月国共合作已经破裂,国民革命运动失败,故 B 错误;八七会议是 1927 年 8 月 7 日在汉口召开的,时间不符,故 C 错误;革命重心转入农村是 1927 年 9 月秋收起义后的文家市决策,时间不符,故 D 错误。【点睛】1927 年 7 月,中国共产党从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里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决定将当时共产党掌握的武装力量集中到敌人兵力薄弱的南昌附近,以便发动起义。21.1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西 桂林市 第十八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历史上 学期 期中 试卷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