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清江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江苏省清江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清江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2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江苏省清江中学 2019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 10 月月考试题(含解析)201810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80 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 ;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 ;封召公爽于燕,都(今北京) 。分封制A.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题干反映的是分封制。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的统治疆域,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因此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故 A 项正确。分封制是关于中央与对方的关系,而且周
2、朝时统治集团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制度是在秦统一后正式确立的,排除 B;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没有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排除 C;从题中的“武王弟” “周公长子” “召公奭”可以看出,分封的对象多为贵族,但没有反映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排除 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2.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 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 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 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 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知
3、道农夫通过耕种土地即可养活家人,这有利于自耕农经济的发展即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 A 项正确;战国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 B 项错误;铁犁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收益的增加,C 项存- 2 -在因果倒置的错误,且牛耕出现于春秋晚期,故 C 项不符;材料没有涉及到土地所有制的问题,故 D 项错误。3.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西汉时期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 前 195 年 15 郡汉文帝十六年 前 164 年 24 郡汉景帝中六年 前 144 年 68 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 106 年 108 郡、
4、国A. 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 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 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答案】C【解析】表格反映了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数量增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到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逐渐加强,王国问题逐渐解决,因此不能说明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更不能反映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排除 A、D;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数量增多体现地方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排除 B;中央集权逐渐加强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实力,可以集中力量解决匈奴边患,故 C 项正确。【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中央集权加强。【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
5、阅读和获取表格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以汉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认识和理解。西汉王朝初期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但是此后王国势力膨胀,汉景帝时期平定七国之乱后削弱王国势力,汉武帝时基本解决王国问题,有利于实行“大一统” 。本题的干扰项为 A 项,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激化应是汉景帝时期爆发七国之乱。本题实际上考查了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作用之一是有利于集中力量应对内忧外患,因此还是- 3 -提醒我们在备考时注意对细节的把握。4.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
6、科举制更有利于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答案】D【解析】科举制度是自由投考是要考试的,这样必然就会提升社会文化水平,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A 在材料中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涉及到文化水平但并不涉及到道德水平,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科举制度并不排除世家子弟入仕,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自由投“考” ,考试、读书必然就会提升社会文化水平。5.下表内容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材料判断,能够被认定为历史事实的是记述 出处“秦王
7、(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 旧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旧唐书太宗本纪“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新唐书太宗本纪A. 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4 -B. 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 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 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有的史籍叙述此时李世民为秦王,还没有登基称帝,排除 A;根据材料可知,有的史籍叙述此时李世民为西讨元帅,排除 B;四则材料都提到唐军与薛举
8、在泾州作战失败,故 C 项正确。四则材料中只有一处叙述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排除 D。6.(2018 全国卷)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 “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 )A. 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 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 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 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唐朝时期,随着经济文化影响力的上升,南方的习俗也被北方人接受,故答案为 C 项。材料不能反映唐朝中期“南茶开始北运” ,排除
9、A 项;B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实际上南北方饮食习惯存在较大差异,排除;南宋时中国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了北方,D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区域经济和重心的转移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点睛: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隋唐时期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安史之乱以后,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
10、经济进一步发展,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随着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的上升,南方的习俗逐渐被北方人接受。7.新唐书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 ”陆游老学庵笔记载:“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 ”唐宋街鼓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5 -A. 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B. 坊市制度已经崩溃C. 都城人口急剧增长 D. 城市管理更加严格【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材料主要讲述坊市制度的变化,与社会治安好转无关,故 A 项错误;材料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以及“京都街鼓今尚废”说明政府对商业的管理放松,坊
11、市制度已经崩溃已经崩溃,故 B 项正确;“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 ”的原因是因为宋朝时由于坊市制度崩溃而废除了街鼓,而不是因为读书人埋首功名利禄,故 C 项错误;宋代比唐代城市的管理相对宽松,故 D 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坊市制度8.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主要动力之一是南方地区A. 坊市制度瓦解B. 土地集中加剧C. 农业技术进步D. 民族矛盾尖锐【答案】C【解析】【详解】古代经济主要以农业经济为主,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又是经济发展重中之重,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主要是北方由于战乱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促
12、使江南经济的开发,故 C 项正确。坊市制度瓦解属于商业发展表现,故 A 项错误。土地集中加剧与江南经济发展不符合,故 B 项错误。民族矛盾尖锐不是促使南方地区发展主要原因,故 D 项错误。9.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A. 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 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 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答案】B- 6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前中期,朝廷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显然旨在维护专制权威和等级秩序,但是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显
13、然说明冲击等级秩序,故排除 B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而是强调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排除 A。朝廷对玉制器皿等规定不是传统伦理,排除 C。材料没有涉及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而是强调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排除 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 B。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中朝廷饮食器具的变化,运用所学知识可知是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10.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A. 手工业所需要的原料匮乏B. 明清时期手工业技术落后C. 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D. 私
14、营手工业受到官营手工业的压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明清时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再加上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市场狭小,缺乏技术革新的动力,故 C 项正确;我国地大物博,物产丰盈,A 项明显错误;从题干中“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可知,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已经超过了官营手工业,故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明清手工业的发展11.历史学家王家范说: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分布态势,极像哑铃,两头粗壮,中间细长。 “细长”者在这种“分布态势”中应为A. 官营手工业B. 家庭手工
15、业C. 民营手工业D. 工场手工业【答案】C【解析】- 7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家庭手工业占相当比重, “两头粗壮”是指官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发展缓慢, “中间细长”是指民营手工业。所以答案选 C。12.(2017 年天津卷)18211850 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A. 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B. 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C. 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D. 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答
16、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 “寻求经世之道” 、 “着意边疆地理研究” 、 “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议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寻求经世之道” “边患危机” “西方殖民者东来”等,这反映了人们关注社会现实和世界形势,故选 A。材料中未体现对传统史学之法的改变,排除 B 项;C 项与材料不符。D 项在材料中未体现。【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向西方学习【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以近代中国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考查学生对清末代中国应对社会形势的变化而进行的调整。13.19 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
17、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A.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 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 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答案】C【解析】中国市场外国货增多,说明民众的日常生活也融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 正确;A 是鸦片- 8 -战争之后;当时中国仍然是自然经济占据主导,B 错误;当时中国对外开放是被动开放,D错误。14.1852 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A. 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B. 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18、C. 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D. 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答案】D【解析】【详解】A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不是英国人不用土布的根本原因。材料无法体现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无用的”上等棉布并不一定就比土布便宜,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关于中国生丝是否在英国畅销的描述,故 C 项错误。从材料“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可知,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鸦片战争后,由于自然经济的强烈抵制,外国商品在中国出现了滞销现象,这才导致英国商人用滞销的棉布包装生丝,故 D 项正确。15.经济学博士张仲礼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中说:“上海,1850 年进口货物为 3908 万元,其中鸦片占 54%,棉布为 34%
19、,棉纱为 6%;1870 年,进口货物为 64574 万元,鸦片占34%,棉布为 50%,棉纱为 6%。 ”这种现象反映出A. 自然经济加速解体B. 近代中国外贸格局发生变化C. 传统手工业已消失D. 资本主义民族工业较快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1850 年进口货物为鸦片占的比例最大,1870 年,进口货物棉布占的比例最大。棉布的大量输入,导致了传统耕织分离,加速了小农经济的解体,故 A 项正确。材料只是单方面讲进口方面的变化,无法体现近代中国外贸格局的演变,故 B 项错误。外国商品侵入并不能导致传统手工业消失,故 C 项错误。资本主义民族工业此时还没诞生,故 D项错误。-
20、 9 -【点睛】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鸦片战争后,洋纱首先涌入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因其质优价廉,取代土纱,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洋布输入,取代土布,使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在中国大部分农村,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列强对中国原料的收购,使中国的丝、茶生产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求,日趋商品化。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减少了它们在农业经济上自给自足的成分,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同时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16.申报 “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期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
21、诸侯相侵伐也。 ”这一时局出现在A.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 义和团运动时期C. 辛亥革命时期 D.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皖直交斗”的关键信息说明了当时皖系军阀和直系军阀正在混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应该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 D 项。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爱国运动的背景17.19 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这体现出近代中国A. 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B. 主动
22、与世界联系在一起C. 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D. 发展海军顺应历史大潮【答案】C【解析】材料“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说到中国近代发展海军主要是局限于对西方列强侵略的本能抵制,西方侵略的程度和频度决定了海军的发展程度,故 C 项正确,排除 AB;依据材料“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说明 D 项错误。点睛:关键信息是“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 ;从中分析出答案。18.1904 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 9 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 10 -1883 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 78%,直隶亦有 172 人,山西、陕西等
23、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 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A. 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B. 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C. 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D. 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答案】A【解析】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留日学生占多数,结合所学知识,这与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较早开放通商口岸有关,经济文化水平较高,有利于接受外来文化,故 A 项正确;辛亥革命作为革命的高潮,开始于 1911 年,排除 B;清政府鼓励留学生的政策发生变化不足以解释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排除 C;长江流域是英国的势力范围,因此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24、,不足以解释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排除 D。【考点定位】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近代中国的开放。【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近代中国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近代中国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不平衡的认识和理解。本题难度不大,实际上类似的角度在以往高考题也曾考查过,如 2015 年全国卷 27 题就考查了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对文化格局的影响。由此就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要关注以往的高考真题,认识高考命题的特点和规律,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历史问题的原因进行正确分析。19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省 清江 中学 2019 届高三 历史上 学期 10 月月 考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