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7及答案与解析.doc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7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7及答案与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7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则 a 等于( ) 。(A)0(B) 1n2(C) 1n3(D)1n42 已知定义域为 R 的函数 f(x)在(8,+)上为减函数,且函数 y=f(x+8)为偶函数,则( )。(A)f(6)f(7)(B) f(6)f(9)(C) f(7)f(9)(D)f(7)f(10)3 函数 f(x)=xlnx 在(0,+) 上是( )。(A)单调增函数(B)单调减函数(C)上凸函数(D)下凸函数4 下列数列中,( ) 是有界的。(A)n(-1) n(B) en(C) 3-n(D)10 n5 向量组 的秩是( )。
2、(A)1(B) 2(C) 3(D)06 设事件 A 与事件 B 互不相容,则( )。(A)P(AB)=0(B) P(AB)=P(A)P(B)(C) P(A)=1-P(B)(D)P(AB)=17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四边相等的四边形必是平面图形(B)梯形一定是平面图形(C)不平行的两条直线一定相交(D)没有公共点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8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设置了四个选修系列,其中选修系列 2 是为希望在理工、经济等方面发展的学生而设置的,下列内容不属于选修系列 2 的是( )。(A)导数及其应用(B)圆锥曲线与方程(C)统计案例(D)框图二、简答题9 在三角形 ABC 中, B
3、AC=90,AB=AC ,若点 D 在线段 BC 上,以 AD 为边长作正方形 ADEF,如图 1,易证AFC=ACB+ DAC。 (1)若点 D 在 BC 延长线上,其他条件不变,写出AFC,ACB, DAC 的关系,并结合图 2 给出证明。 (2)若点 D 在 CB 延长线上,其他条件不变,直接写出AFC,ACB , DAC 的关系式。10 已知函数 f(x)=x-alnx(aR)(1)当 a=2 时,求曲线 y=f(x)在点 A(1f(1)处的切线方程;(2)求函数 f(x)的极值。11 已知直线 :ax+y=1 在矩阵 对应的变换作用下变为直线 :x+by=1。 (1)求实数 a,b
4、的值; (2)若点 P(x0,y 0)在直线 上,且 ,求点 P 的坐标。12 数学教学中如何贯彻严谨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13 高中数学课程中有哪几条主线?三、解答题14 已知 R3 的两组基 1=(1,0,-1) T, 2=(2,1,1) T, 3=(1,1,1) T 与1=(0,1,1) T, 2(-1,1,0) T, 3(1,2,1) T (1)求由基 1, 2, 3 到基 1, 2, 3的过渡矩阵; (2)求 =(9,6,5) T 在这两组基下的坐标; (3)求向量 ,使它在这两组基下有相同的坐标。四、论述题15 试论述把算法加入数学课程的原因。五、案例分析题16 案例: 下面是一
5、位老师在讲“指数函数及其性质探究” 第一课“探究指数函数定义、图象及其性质” 时的教学片段。请阅读后回答问题: 师:请同学们不断地沿同一方向对折一张长方形的纸。你能找出折叠的次数与某个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吗?为了简化问题,不妨假设纸的初始面积为单位 1。 师:现在同学们开始做。请找出自变量是谁? 自变量和那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关系式是什么? 请大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 生:我们探究的是折叠次数是自变量,折叠次数和纸的层数的关系式是 y=2x(这时教师在黑板上写上折叠次数 x:0 1 2 3,下一行写上纸的层数y:1 2 4 8) 师:还有没有同学找到了不同的关系式?请举手。 生:我们找的自变
6、量也是折叠次数,折叠次数和纸的面积之间的关系式是 。(这时教师在黑板上写上折叠次数 x:0 1 2 3,再下一行写上 y:1 05 025 0125) 师:列出的这两个函数解析式的形式有什么共同特征?把它们的定义域扩充到全体实数后就成了一个新的函数,我们看自变量的位置在指数的位置,我们给这一类函数起名叫指数函数(这时候板书课题)。 问题: (1) 该教师在引入新课题时用了什么方法,对此你有何看法,并说明理由。 (2)请对该教师的课堂提问作出评析。六、教学设计题17 高中“等差数列 ”设定的教学目标如下:通过实例,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发现数列的
7、等差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体会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的关系;让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归纳抽象出等差数列的概念:由学生建立等差数列模型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进行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应用的实践操作并在操作过程中,通过类比函数概念、性质、表达式得到对等差数列相应问题的研究。完成下列任务:(1)根据教学目标 ,给出至少三个实例,并说明设计意图;(2)根据教学目标 ,设计至少两个问题,让学生用等差数列求解,并说明设计意图;(3)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4)作为高中阶段的重点内容,其难点是什么?(5)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后续哪些内容的学习有直接影响?中学教师
8、资格认定考试(高级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7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原式,原式=e 2a=4=e21n2,所以 a=ln2。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y=f(x+8)为偶函数,则 f(x+8)=f(x+8),即 y=f(x)关于直线 x=8 对称。又 f(x)在(8,+)上为减函数,故在(-,8)上为增函数,检验知选 D。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在 f(x)=1nx+1,令 f(x)=0 得 ,函数 f(x)在 上是减函数,在上是增函数,在 ,所以函数 f(x)在(0,+) 上是上凸函数。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5 【正确
9、答案】 B【试题解析】 a 1=5a3,a 2,a 3 线性无关。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因为 A,B 互不相容,所以 P(AB)=0。A 项:,因为 P(AB)不一定等于 1,所以 A 项不正确; B 项:当 P(A),P(B) 不为 0 时,B 不成立; C 项:只有当 A,B 互为对立事件的时候才成立,故排除; D 项:P(AB)=1-P(AB)=1,故 D 正确。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A 不正确,也可能是立体图形;B 正确,梯形是平面图形;C、D都不正确,不平行的两条直线和没有交点的两条直线都可能异面。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
10、中选修系列 2 由 3 个模块组成:选修 2-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空间中的向量与立体几何)、选修 2-2(导数及其应用、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和选修 2-3(计数原理、统计案例、概率)。框图属于系列 1 选修 1-2,故选 D。二、简答题9 【正确答案】 (1) ADEF 是正方形AD=AF,FAD=90BAC+DAC=FAD+DAC即 BAD=FAC又 AB=AC故BAD FACAFC=ADC ACB=DAC+ADCACB=DAC+AFC(2)ADEF 是正方形AD=AF,FAD=90BAC-BAF=FAD-BAF即 BAD=FAC又 AB=AC故BAD CAFA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职业资格 试卷 中学 教师资格 认定 考试 高级 数学 学科 知识 教学 能力 模拟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