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150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150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150及答案与解析.doc(2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 150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克曾经说过:“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他的学生发展了这一观点,提出:“ 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两者的共同点在于( )(A)都认为世界是运动的(B)都认为世界是物质的(C)都坚持了辩证法(D)都承认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2 心情愉快,则感到“ 光阴似箭 ”;心情抑郁,则感到 “度日如年”。这表明( )(A)时间是一种观念(B)时间随人的感觉的变化而变化(C)时间是有限的(D)对时间的感受会有差异3
2、实践和意识的差别在于( )(A)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而意识没有(B)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而意识没有(C)实践是物质,意识是实践的派生物(D)实践具有创造性而意识没有4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写道:“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马克思主义把唯物主义由自然界扩展到人类社会,认为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是( )(A)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而动物没有(B
3、)人有意识而动物没有(C)人有思维而动物没有(D)人有实践活动而动物没有5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分化和统一的历史前提与现实基础是( )(A)物质性(B)实践(C)人的主观能动性(D)人的意识6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共同组成了( )(A)人化自然(B)自在自然(C)物质世界(D)属人的对象世界7 井陉县大沟村 66 岁的马三小,左右腿先后截肢,15 年时间他却在荒山上植绿万余棵树,给太行山披上了一片又一片郁郁葱葱的绿装。这说明( )(A)实践可以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B)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在于敬畏自然(C)应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挖掘自然界的潜力(D)在人与自然关系中,人始终处于被支配的
4、地位8 在唯物辩证法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A)质量互变规律(B)否定之否定规律(C)对立统一规律(D)实践的观点9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A)矛盾的必然性和偶然性(B)矛盾的对抗性和非对抗性(C)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0 构成复杂事物的矛盾群中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贯穿事物发展始终,并规定事物性质的是( )(A)对抗性矛盾(B)主要矛盾(C)矛盾的主要方面(D)根本矛盾11 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关键是( )(A)度(B)质(C)量(D)质变12 自然与社
5、会都具有客观物质性,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关系是( )(A)辩证统一的(B)社会规律是自然规律的反映(C)对立统一的(D)自然规律具有重复性,而社会规律没有13 规律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起作用都是( )(A)自发的(B)自觉的(C)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D)以相同形式反复出现的14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矛盾的观点(B)普遍联系的观点(C)实践的
6、观点(D)主体选择的观点15 把人的认识看作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这种观点属于( )(A)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B)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C)客观唯心主义先验论(D)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16 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理论的指导作用愈益明显,它往往走在实践的前面,指导着实践活动的进程。在社会历史运动中,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更为显著。所以( )(A)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B)理性认识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C)理论对实践活动起能动作用(
7、D)理性认识对实践活动不起任何作用17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以往的认识论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 )(A)坚持了唯物主义立场(B)坚持了反映论(C)坚持了先验论(D)引入了实践的观点18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所谓由实践到认识,也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感性认识,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与实践无关(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包括很多错误的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正确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而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
8、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9 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原理指导实践,就应该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和谐是( )(A)事物内部矛盾全部解决的表现(B)事物内部矛盾不再有斗争性的表现(C)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处于相对平衡的表现(D)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共同促进、共同发展的表现20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表现为( )(A)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不同的特点(B)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C)构成
9、事物的诸多矛盾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D)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都因为认识主体的不同而不同21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质变和量变的关系是(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B)质变是量变的结果和终结(C)质变和量变是互相渗透的(D)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22 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成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包括( )(A)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B)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C)否定是有客观标准的否定(D)否
10、定的实质是“ 扬弃”23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就是所谓的“ 蝴蝶效应 ”。这说明( )(A)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B)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直接联系(C)实践时应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善于发现和创造联系(D)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4 “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这说明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二者的统一是指( )(A)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B)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C)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D)必然性和偶然
11、性都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25 2015 年 3 月 19 日上午,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灵山湾海域,正在海边散步的市民发现,在灵山岛附近,海平面出现几座高楼状的物体,原本空荡的海平面突然出现这样的奇景,多数人猜测这是“海市蜃楼” 。“海市蜃楼”是一种因光的折射和全反射形成的自然现象,是地球上物体反射的光经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像。“海市蜃楼”的现象说明 ( )(A)假象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B)假象来源于人的错误意识(C)所有的现象都反映事物的本质(D)没有实践的主体,就没有假象26 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两者的关系是( )(A)主观
12、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B)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C)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表现形式完全不一样(D)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共同组成了唯物辩证法27 以下属于主观辩证法的有( )(A)现象和本质(B)归纳和演绎(C)分析和综合(D)形式和内容28 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 )(A)本质联系(B)稳定联系(C)根本联系(D)必然联系29 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 )(A)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物质(B)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C)意识具有创造性,能创造出新的物质(D)意识可以控制人的行
13、为和生理活动30 整体与部分,又称全局与局部,是一对广泛使用的辩证法范畴。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 )(A)整体与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B)整体功能不等于部分功能之和(C)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D)没有整体就没有部分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 150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人不能两次踏人同一条河流”的意思是河水在运动,河流在变化,第二次踏入时,已经跟第一次踏入时不一样,强调的是运动变化。但是赫拉克里克认为人第一次可以踏入这条河流,也就承认了相对静止。“人一次
14、也不能踏人同一条河流”的意思是人在将要踏入河流时,河流已经发生了变化,等于否认了相对静止,所有的一切都是变动的、不确定的。所以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都认为世界是运动的。【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时间的客观性。“光阴似箭”和“度日如年”都是对时间的感受,时间并没有因为这种感受而变长或变短,时间是客观存在的,并不是人的意识,所以 A、B 两项错误。C 项也是错误的,如果不加上限定,默认指的是整个物质世界的时间,这个时间是无限的。大家要特别注意时间和对时间的感受是有区别的。【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实践一头连着
15、意识,一头连着物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不是物质,只能说它具有物质性,所以 C 项错误。意识是人的意识,当然具有自觉能动性,所以这不是两者的差别,是两者的共同点。意识具有创造性,如果说实践具有创造性,那也是源于意识的创造性,所以 D 项也不正确。实践和意识的主要差别在于实践连接的物质那一端,实践的主体、对象和手段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存在,实践活动本身及其结果也是外在于人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所以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而意识没有。【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唯心主义者强调人和动物最大的差别在于人有意识,并由此推演出意识是人类社会的本原这样的唯心主义观点。马
16、克思主义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没有实践,就不可能产生意识,所以实践是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所以 D 项正确。【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劳动实践形成了人类特有的本质,这是形成人类社会并与自然界分离的历史前提。而实践又使人类社会与自然界联系在一起,人类通过实践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所以实践又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B 项正确。物质性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共有的特性,但是它无法解释为什么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会分化。所以 A 项错误,C 项和 D 项说的是同一个意思,都在强调人的意识和人的主体性,但是只有意识
17、和主观能动性,没有实践,人类和自然界就不会发生联系,不会统一,而且人的意识本身就是因为劳动实践才产生的。【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人化自然和自在自然都只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自在自然是指人类活动未触及的自然界,而人化自然是指打上人类活动印记的自然界。所谓“属人的对象世界”是指实践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这样就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而自然界中自在自然在人类实践活动之外,所以说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共同组成了属人的对象世界也不全面,漏掉了自在自然。【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7 【正确答案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政治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概论 模拟 150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