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模拟试卷11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模拟试卷11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模拟试卷11及答案与解析.doc(2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考研政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模拟试卷 11 及答案与解析一、三、分析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1 马克思指出:“ 国家不同,劳动的强度也就不同;有的国家高些,有的国家低些。于是各国的平均数形成一个阶梯,它的计量单位是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因此,强度较大的国民劳动比强度较小的国民劳动,会在同一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价值,而这又表现为更多的货币。”请根据这一论述说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2 下面是一段关于劳动创造价值论的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自动化水平达到了空前规模。20
2、 世纪 60 年代工业机器人的出现,使得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除了“蓝领” 和“白领”以外又增添了 “钢领”即机器人。据此,西方一些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声称劳动价值论过时了,现代化的机器和劳动一样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比如丹尼尔.贝尔说:“在电子计算机时代,技术起着决定作用,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也要改变,过去是劳动创造价值,现在是知识与技术创造价值。” 约翰 .奈斯比特在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中指出:“在信息经济社会,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来实现的。”运用所学相关知识评析上述材料观点是否正确并阐明理由。3 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对理解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和利润的平均化有什
3、么意义?4 有的人认为,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各个国家的工资的实际水平是有巨大的差距的,非洲的资本主义国家和北美洲的资本主义国家就是有天壤之别的,所以在工资的本质上是不同的。请你结合所学过的原理,分析资本主义各国工资水平存在差异的原因来澄清这个认识。二、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5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A)联系的观点(B)发展的观点(C)辩证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6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是具有( )(A)思维和认识能力的人(B)适应环境能力的人(C)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4、D)创造能力的人7 马克思说:“ 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人的才能( )(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程度(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8 世变事易,词语的界定也会发生很多微妙的变化。比如:最初人们把文盲定义为“不识字的人 ”;后来又把文盲确定为 “看不懂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而现在联合国把文盲确定为“ 不能用计算机交流的人 ”。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 )(A)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9
5、 恩格斯说:“ 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东西远胜于鹰。狗比人具有锐敏得多的嗅觉,但是它连被人当作各种物的特定标志的不同气味的百分之一也辨别不出来。” 人的感官的识别能力高于动物,除了人脑及感官发育得更加完善之外,还因为( )(A)人不仅有感觉还有思维(B)人不仅有理性还有非理性(C)人不仅有直觉还有想象(D)人不仅有生理机能还有心理活动10 哥白尼的“ 日心说” 与当时的宗教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以及人们的“常识”均相抵触,一开始遭到许多人的反对,直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之后才逐步被天文学家们承认。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日心说” 也已经被否定,太阳只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的恒
6、星。由此说明( )(A)认识经历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B)人类的认识反复无常(C)认识具有局限性(D)认识是不断发展的11 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12 “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 )(A)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B)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C)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D)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13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罗伦兹教
7、授用计算机模拟天气预报实验时,发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现象。他使用同台计算机和相同的计算程序,仅仅是第二次输入数据时四舍五人了小数点后的一个小数值,其结果却大相径庭。令罗伦兹教授目瞪口呆:一个是晴空万里,一个是倾盆大雨。这种细微的误差造成巨大差异的结果会反复重演,真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这一事实表明( )(A)真理和谬误是截然对立的(B)真理和谬误的转化是无条件的(C)真理超出自己的适用范围就会转化为谬误(D)真理可以转化为谬误,谬误不能转化为真理14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根本标准,这个标准是( )(A)绝对确定的(B)不确定的(C)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D)既是历史的,又是逻辑的1
8、5 下列关于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的错误说法是( )(A)价值的特点表现或反映着主体性的内容(B)价值关系的形成是以主体的需要为主导因素的(C)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一种自然的现成关系(D)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关系16 毛泽东同志指出:“ 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这段话说明( )(A)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B)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丰富认识、发展认识(C)人们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D)人类不是为了实践而认识,而是为认识去实践17 马克思指出:“ 自由王国只是在必要
9、性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自由和必然的关系是( )(A)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B)自由是主观的,必然是客观的(C)自由属于思想认识,必然是客观规律(D)必然是对自由的认识和发挥18 价值生产和财富创造是既紧密联系又有质的区别的过程,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关键是运用( )(A)劳动二重性学说(B)资本有机构成学说(C)剩余价值学说(D)平均利润学说19 贷币的本质是( )(A)商品交换的媒介物(B)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C)商品的等价物(D)商品相对价值形式20 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的关
10、键是( )(A)资本家用转化为资本的剩余价值购买生产资料(B)资本家用转化为资本的剩余价值购买劳动力(C)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完全用于消费(D)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完全用于积累21 某产业资本家投资 10 万元,资本有机构成为 41,剩余价值率为 100%,资本周转速度一年 3 次,其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为( )(A)2 万元,100%(B) 4 万元,100%(C) 4 万元,200%(D)6 万元,300%22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因为剩余价值被看作是生产商品中所( )(A)耗费的可变资本的增加额(B)预付的不变资本的增加额(C)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D)耗费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三、二、多
11、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23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主体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个人或社会集团。认识客体是指认识主体在认识活动中所指向的对象。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的内涵包括( )(A)实践关系(B)认识关系(C)价值关系(D)审美关系24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导言中曾经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这句话体现的哲学思想是 ( )(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B)先有理论再有实践(C
12、)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D)理论的作用必须通过实践表现出来25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世界的可知性(B)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C)认识过程的辩证法(D)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26 “跟着感觉走 ”的说法,在本质上是 ( )(A)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C)人本主义的观点(D)否定理性作用的观点27 认识中的非理性因素主要有( )(A)猜测、顿悟、想象(B)情感、意志、欲望(C)幻想、灵感、直觉(D)分析和综合28 经验论的主要特点有( )(A)夸大了感性认识的地位和作用(B)否认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C)主张反映论的基本观点
13、(D)认为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29 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 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30 转基因食品是指科学家在实验室中,把动植物的基因加以改变,再制造出具备新特征的食品种类。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目前国际上没有统一说法,争论的内容重点在转基因食物是否会产生毒素、是否可通过 DNA 蛋白质过敏反应等方面。这类争论在短时间内不易得出结论,转基因食品是否有害还需要进行科学实验。关于转基因食品的争论反映出( )(A)人们获得正确
14、的认识总是有条件的和不完善的(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C)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D)人类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31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A)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B)真理的内容是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C)真理符合广大人民的共同利益(D)真理具有大多数人所认同的公共性的内容32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能互相转化” ,这说明 ( )(A)真理就是谬误,谬误就是真理,两者没有绝对的界限(B)真理与谬误在同一范围内可以互相转化(C)真理超出自己适用的范围会转化为谬误(D)谬误回归适合的范围会转化为真理33 科学家对 1994 年夏发生的
15、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进行了准确的预报和大量的观察研究,这一事实表明( )(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B)人类可以预测一切自然现象(C)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D)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无止境的34 逻辑证明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 )(A)逻辑证明给实践提供理论指导(B)难以直接实践检验的理论要靠逻辑思维证明(C)逻辑证明给实践以理论根据(D)逻辑证明以实践标准为基础35 关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的说法,下列论断正确的有 ( )(A)价值评价中不存在一个完全客观的标准(B)价值评价具有主体性特征(C)价值评价完全因人而异,不同的立场有不同的评价,无所谓正确错误之分
16、(D)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36 真理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表现为( )(A)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的认识、实践活动的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基本内容(B)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条件性、统一性原则,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目的性、多样化原则(C)真理与价值相互贯通,既互为前提又互相适用,在发展中二者相互引导,从价值走向真理,从真理走向价值(D)实践是真理和价值共同的检验标准37 在当代中国,把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统一起来,必须坚持的原则有( )(A)坚持以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为理论创新的源泉(B)以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理论创新的目的(C)以顺应时代潮流不
17、断与时俱进的创造精神为理论创新的动力(D)以研究和解决我们在前进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为理论创新的着力点,不断打开理论创新的新视野38 交换价值的特点有( )(A)是价值的表现形式(B)是指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交换时量的关系或比例(C)是价值的表现形式(D)属于商品的自然属性39 在商品经济运行中,价值、价格、供求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A)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B)价格受价值影响,随供求关系变化而变动(C)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并反映供求关系(D)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又制约供求关系40 恩格斯指出:“ 只有通过竞争的波动,从而通过商品价格的波动,商品生产的价值规
18、律才能得到贯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点才能成为现实。”这就是说,只有通过竞争和价格波动( )(A)由社会必要劳动决定的价值才能实现(B)商品才能实现等价交换(C)价值规律才能表现出来(D)价值才能决定价格41 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当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时会使,会使( )(A)单位商品价值量提高(B)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C)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增加(D)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不变42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这说明( )(A)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存在并发挥作用(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人们必须自觉地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C)商品交换必须遵循等价原则(D)市场经济
19、中,相同的商品只能卖一样的价钱43 商品的使用价值、价值和交换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A)使用价值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B)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C)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D)价值和使用价值共存在于商品统一体44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A)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批判、继承和发展(B)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C)是研究价值分配的理论(D)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奠定了理论基础45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以后,价值、生产价格和市场价格三者的关系是( )(A)价值是生产价格的基础,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B)市场价格随供求关系的变动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C)社会
20、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相等(D)价值的变动引起生产价格的变动46 资本所有权同使用权的分离,使平均利润分割为( )(A)银行利润(B)企业利润(C)产业利润(D)利息47 利润率表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提高利润率的途径有( )(A)提高剩余价值率(B)提高资本有机构成(C)加快资本周转速度(D)节省不变资本考研政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模拟试卷 11 答案与解析一、三、分析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1 【正确答案】 (1)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但是,它不是取决于商品
21、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在本题中马克思所指的“劳动强度” 是指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 劳动的中等强度 ”是指社会必要劳动的时间。(2)马克思的论述告诉我们生产每一种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都是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随之发生变化,因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也必然改变。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增多,表现为生产商品的数量增多,而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是不变的,所以单位商品所含价值量减少。反之,则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增加。因此劳动生产率和价值量的关系是: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
22、生产率成反比,与单位商品中所含的劳动量成正比。(3)马克思关于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在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运行中同样起作用。从国际角度看,在商品和服务的国际交换中,国际价格的基础是国际价值,其价值量是由国际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的,或者说,是由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来计量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认识这一点具有重要意义。它要求我们根据世界必要劳动量来考虑我国商品的价值决定问题,降低生产单位商品的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2 【正确答案】 (1)上述观点混淆了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区别,现代化的机器由于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创造了更多的使用价值,但并没有创造更多的价值
23、,当然,率先采用现代化机器的资本家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2)上述观点也混淆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现代化机器只是不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身的价值,不会创造新价值。工人的劳动和剩余劳动是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3)使用自动化机器的企业之所以能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一是因为这些企业工人的劳动是复杂劳动,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和剩余价值;二是因为它们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3 【正确答案】 (1)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且反映着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2)这一理论对揭示资本主义条件下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和利润的平均化具有重要意义: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同资本积累过程中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政治 认识 世界 改造 模拟 11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