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 T 1486-2017 城市轨道交通节能技术规范.pdf
《DB11 T 1486-2017 城市轨道交通节能技术规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11 T 1486-2017 城市轨道交通节能技术规范.pdf(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45.020 R 80 备案号: 57481-2017 DB11 北京市地方 标准 DB11/T 1486 2017 城市轨道交通节能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nergy conservation in urban rail transit 2017 - 12 - 15发布 2018 - 07 - 01实施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11/T 1486 2017 I 目 次 前 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缩略语 .2 5 运营组织 .2 6 车辆 .3 7 线路 .3 8 车站建筑 .4
2、 9 通风空调与供暖 .5 10 给水与排水 .6 11 供配电系统 .6 12 通信系统 .7 13 信号系统 .8 14 自动售检票系统 .8 15 综合监控系统 .8 16 乘客信息系统 .9 17 自动扶梯与电梯 .9 18 站台门 .10 19 车辆基地 .10 20 能源管理系统 . 11 DB11/T 1486 2017 II 前 言 本标准根据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交通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北京市交通委员会组织实 施。 本标准起草 单位: 北京 城 建设计 发展 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北
3、京市地 铁运营 有限公司 、北京交通发展 研究院 、轨道 交通 节能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 。 本标准 主要 起草 人:李国庆 、 陈德胜 、王胜利 、于松伟、 张巍 、卢佳 、黄云峰 、 付义 龙、 郭泽阔 、 邱丽丽 、 田东 、 冯西培 、 孟鑫 、 杨保东 、 刘圣 革、 赵华伟 、 张艳伟、 高莉萍 、 田小芳 、 闫华 、 李倬、 张 健楠、 尹君君 、谷岩 、余柳 、 郑晓彬 、高东升 、李涵骁。DB11/T 1486 2017 1 城市轨道交通节能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 了城 市轨道 交通 节 能技 术的运营组织、车辆、线路、车站建筑、通风空调与 供暖、给水与排水、供配电系
4、统、通信系统、信号系统、自动售检票系统、综合监控系统、 乘客信息系统、自动扶梯与电梯、站台门、车辆基地、能源管理系统 等方面 的节能 技术 措施 及要求 。 本标准适用于城市 轨道 交通的设计 、建 设和运 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 对于 本文件的 应用 是必不可少 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所注日期的 版本 适用于 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 本 (包括所 有的 修改 单 )适 用 于 本文件。 GB/T 2589 综合能 耗计 算 通则 GB/T 7106 建筑 外门 窗气密 、水 密、 抗风 压性能 分级及检 测方 法 GB/T 16275 城 市轨道
5、交通 照明 GB 17167 用能 单位 能源 计量器具 配备 和管理通则 GB 19762 清水 离心 泵能 效限定 值及 节能 评价值 GB/T 210862007 建筑 幕墙 GB 24790 电力变压器 能效 限 定值及 能效 等级 GB 32029 小型潜 水电 泵能 效 限定 值及 能效 等级 GB 50157 地铁设计 规范 GB 50176 民用建筑 热工设计规范 GB 50189 公共 建筑 节能 设计标准 GB 50490 城市 轨道 交通 技术规范 GB 50555 民用建筑 节水 设计标准 DB11/ 687 公共 建筑 节能设计标准 DB11/T 814 城 市轨道
6、交通路网 运营 指标 体系 DB11/ 891 居住 建筑 节能设计标准 DB11/T 974 固 定资产投资项目 节能 评估 文件 编制 技术规范 DB11/ 995 城市 轨道 交通设计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 适用 于本文件。 3.1 节能坡 energy-saving slope DB11/T 1486 2017 2 一种符 合列 车运 行规 律的 坡道,采取“ 高 站 位 、低区间” 的纵断 面设计 , 车站 一般 位于 纵断面 的高 处,区间 位于 纵断面 的低处 。 3.2 列车再生制动 regenerative train braking 一种将列 车动能 转化为
7、电能 , 并通 过转 换电 器、 受电弓 ( 受流 器) 、 牵引 网( 回流钢轨 ) 及其他导 线反馈 给供电 网的 制 动方 式。 3.3 惰行 inertial motion 一种列 车运 行模式 ,列 车无牵引 力、 无制 动力 时靠惯 性运 行。 3.4 能源管理系统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通 过智 能计 量表 计、 数据 采集和 传输 设备 、 计 算机 设备等 ,对 轨道 交通线路 ( 含车辆 段、 停车场 ) 的电、水、 热力 和燃 气 等主要 能源 或耗 能工 质及电能 质量 进行 在线监 测、统 计 与 分 析 的 智 能 化 系统。 3.5 节
8、能运行模式 energy-saving operation mode 从 运营 功能 需求 角度 提出 , 通 过信号系统、运营管理 模式 等多 方面 配合 得以 实现 , 在 轨 道交通运营 平峰 时段 ,适 当降低列 车最 高运 行速度 ,达到降 低牵 引能 耗目 的的运行 模式 。 3.6 效率运行模式 efficiency-increasing operation mode 从 运营 功能 需求 角度 提出 , 通 过信号系统、运营管理 模式 等多 方面 配合 得以 实现 , 在 轨 道交通运营 高峰 时段 ,按 照系统 最高 运行 速度 运行, 确 保实 现旅 行速度 目标的运行 模
9、式 。 4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 适应 于本文件。 ATO: 列车自动运 行( Automatic Train Operation) ATS: 列车自动监控 (Automatic Train Supervision) ATP: 列车自动 防护 (Automatic Train Protection ) AFC: 自动售检票 ( Automatic Fare Collection) PIS: 乘客信息系统 (Passenger Information System ) BAS: 环境 与设 备监控系统( Building Automatic System) 5 运营组织 5.1 一般规定 DB11
10、/T 1486 2017 3 5.1.1 应 结 合客 流出 行特征 ,宜 采用多交路运营组织 方式 ,合理控 制断 面客流较 小地 段 列 车 满载率 ,减 少列 车空 驶。 5.1.2 宜针对 高峰 、平 峰或特殊时段, 有针 对性 制定运营组织方 案、 编制列 车运 行图 。 5.2 运营模式节能 5.2.1 应 基 于 线路 功能定位 、站 间距、线路 条件 等 多方面 因素,合理 确定 列 车最 高运 行 速 度 取值 。 5.2.2 应 基 于客 流规 模, 合理配 置停站 时间, 提高 旅行 速度 。 5.2.3 当 线路客 流规 模不 大、 行车 间 隔较大时 ,可采 用时刻表
11、运营 模式 。 5.2.4 当 轨道 交通运营线路 长度超过 20km时, 宜 根据客 流断 面 分布 和客 流出 行特征 , 在适 当站点 设置 小交路 折返 站点 , 组织 大小 交路运营。 5.2.5 在满足各 设计 年限高峰小 时、 高 断面 客流需 求的前提 下, 结合 超高峰 客流 出行 特征 , 可采取 单向加 密超 高峰 时段 行 车对 数的运营组织 方式 ,适应 超高峰 时段 客流 出行需 求。 5.2.6 针 对 大 型客 流集 散点附近 车站,宜 设置停 车线 ,以 实现向大 客流 方向加 发空车的运 营组织 模式 。 5.2.7 应 在 高峰 时段 采用 效率 运行 模
12、式 ,在平 峰时段 采用 节能运 行模式 。 5.2.8 根据客流 差异 性特征 ,可采 用 不对 称行 车对数 、组织 单 向 发车 等有 针 对性的运营组 织方式 ,减 少列 车空 驶。 5.2.9 在 高峰时段或 突发客 流出 现时,可 利用 设置在 沿线车站的配线实 现多点 发车 ,减少 从车辆 段或停 车场 发车 带来 的 列车空 驶。 5.3 运营管理节能 5.3.1 应 从 网 络化 运营 角度 ,推广 和实现 规模化 、 专业 化维 修,提 高维 修效率 和设 备设置 利用效 率; 应统 一规 划备 品配件的 仓储 及配 送, 减少 内部物 流运 输量 。 5.3.2 宜 推广
13、 采用 区域 化维 修抢 修模式 。 5.3.3 车站非 公共区 在确 保运营、 维 修质 量和 安全 前提 下,应做 到及 时断 电、 关灯 。 6 车辆 6.1 一般规定 在满足 客运 需求 的前提 下应采用合理的车 型、 列车 编组和动 拖车 比例 。 6.2 车辆节能 6.2.1 应采用 不锈 钢或 铝合 金车 体,降 低车辆自 重, 减轻 车体重 量。 6.2.2 采 用交 流传 动装 置, 牵引电 机功率因数 不应 小于 0.85。 6.2.3 制 动 方 式采 用电 力 再生 制动与机械 制动 混合运 算的控 制 方 式,应 优先考虑充 分发挥 电力再生 制动的 作用 ,实 现电
14、能 再利 用。 6.2.4 应采取制 动过 压保 护措施 ,不应 设置 车载 制动电 阻。 6.2.5 客 室 宜采用 LED照明及 智能 照明 控制 。 6.2.6 空调宜 采用 变频 空调 及温 度智能控 制。 7 线路 DB11/T 1486 2017 4 7.1 一般规定 7.1.1 平 面 曲线 半径 的选择 应按 照 GB 50157中的 曲线 半径要 求 执行 。 在 有条 件时 ,最 小 曲 线 半径 应大 于 450m。 7.1.2 中心城 区外 围 , 且街 道较 宽阔地 段 , 为降 低 能耗, 线路敷 设方 式宜 首选 高架 或地面 , 但应处 理好 与周边 建筑 及城
15、 市 道路的 关系。 7.1.3 换 乘站设计 时,应考虑 换乘 便捷, 减少 换乘距 离, 缩小换乘 高差 ,减少 设备 数量, 降低能 耗。 7.2 线路节能 7.2.1 车站间 距可 按如 下条 件选 定: a) 列 车最 高运 行速度 80km/h时,其 站间 距宜控 制在 1.0km 2.0km; b) 列 车最 高运 行速度 100km/h时,其 站间 距宜 控 制在 1.5km2.5km ; c) 列 车最 高运 行速度 120km/h时,其 站间 距宜 控 制在 2.5km3.5km ; d) 列 车最 高运 行速度 160km/h时,其 站间 距宜 控 制在 5km 10km
16、。 7.2.2 车站宜布置在纵断面的凸型部位上,采用节能坡设计。对于最高运行速度 80km/h 的线路 ,节 能坡 宜符 合如 下规定 : a) 当 区间采 用单 个坡 段 ,且 坡段长度大 于 1.2km,坡 度小于 10 时,采 用 节能 坡; b) 节 能坡 尽量 贴近 有效 站台设 置, 竖曲 线与 有效 站台距 离控 制 在 5m范围 内; c) 节 能坡型采 用加速 坡 接续缓 坡的 型式 ,加速 坡 的坡 度和 坡长 采用 2226 和 250m 300m,缓 坡的 坡度 采用 5 6; d) 设 置节 能坡 的区间,通 过列 车牵 引计 算校验 其 合理性。 7.2.3 纵断面
17、设计 时, 宜结 合地 质及地下 水勘查 资 料, 选择 合理坡型, 减少区间泵 站等设 施的设 置数 量, 优化 设置 位置。 8 车站建筑 8.1 一般规定 8.1.1 建筑平面 布局 应合理 确定 设备负荷 中心 机房的 位置 ,冷冻机 房及 冷却塔 宜靠近 车站 冷热负荷 中心设 置, 缩短 能源供 应输 送距 离。 8.1.2 地 上 车站 及车站出入 口的 设置宜充 分利 用天然 采光 、自然通风与 冬季日照, 宜规整 紧凑, 避免 过多 的凹 凸变 化。 8.1.3 车站出入 口、地 面 亭开 口方 向 应 避开冬季 主 导风 向, 无 法 避开 时应 设 门斗 等减 少 冷 风
18、 渗透 的措施 。 8.2 车站建筑节能 8.2.1 车站出 入 口与地 上 车站的南向 与西向建筑 外墙面及开设 天窗的屋 面应设置遮阳 措 施 , 建筑 外遮阳 装置 应兼顾 通风与 冬季 日照 。 8.2.2 地 下 站的地 面附 属 建筑与地 上 车站 及其 附属建筑 应采取具备 保温 隔热性能的 节能型 围护结 构。 8.2.3 地 下 站的地 面附 属 建筑与地 上 车站 及其 附属建筑的 外墙、屋 面采 用多层复 合围 护结 构时,应采取 防止 保温 材料 受 潮的 措施 。 8.2.4 车站围 护结 构的 热工 性能 及节能 构造 措施 应满足 GB 50176、GB 5018
19、9 与 DB11/ 687 的相关 规定。 DB11/T 1486 2017 5 8.2.5 地 上 车站 及其 附属建筑的 外墙宜采 用外 保温构造 ,采 用 其 他保 温构造时 ,应采取可 靠的保 温或 阻断热 桥的 措施 及 防潮 措施 。 8.2.6 车站出入 口与地 上 车站的 外墙等围 护结 构的热 桥部 位的内表 面温 度不应低 于室内空 气露点 温度 。 8.2.7 车站出入 口与地 上车站的 屋顶透光 部分 面积不应 大于 屋顶总 面积 的 20%。当 不能满 足规定 时,应按 GB 50189规定的 方法 进行 权衡判 断。 8.2.8 地 上 车站的 单一 立 面外窗(包
20、括透光 幕墙)应 设可 开启窗扇 ,其 有效通风 换气 面 积 不 宜 小于 外墙 面积的 10%。 8.2.9 地 上 车站 封闭 建筑空 间的 外门、 外窗 的气密 性分级应符 合 GB/T 7106中的 相关 规定 , 且多层 地上 车站 封闭 建筑空 间外窗 的气密 性不应低 于 6级,外 门的 气密 性不应低 于 4级 。 8.2.10 车站出 入口与地 上车站的 幕墙的 气密 性应符 合 GB/T 210862007 中 5.1.3的规定 且不应低于 3级。 9 通风空调与供暖 9.1 一般规定 9.1.1 通风、空调与供暖系统 应按 预 测 的远 期客 流 量和 最大 通 过 能
21、力 考虑 。 设备 宜按近期 和远期 配置 ,并 分期 实施 ,设备应具备 调节 能力 。 9.1.2 通风、空调与供暖系统的 设置和 设备 配置宜 利用自 然冷、 热源。 9.2 通风节能 9.2.1 区间隧 道正常 通风 应采 用活塞通风。 9.2.2 区间隧 道内 空气 夏季 的最 高设计 温度 应符 合下列 规定 : a) 列 车车 厢设 置空调 , 车站 不设 置全 封闭 站台门时 ,不应 高于 35; b) 列 车车 厢设 置空调 , 车站 设置 全封闭 站台门 时 ,不应 高于 40。 9.2.3 地 上 车站的 公共区 宜采 用自 然 通风。 9.2.4 高 架 和地 面区间应
22、采 用自 然通风。 9.2.5 通风机 应满足 不同 风量 条件 下变 频运 行的 要求 。 9.3 空调节能 9.3.1 夏季站 厅公 共区 的空 气计 算温度 应低 于空调 室外 空气 干球 温 度 2 3 , 且 不应超 过 30 。站台 公共区 的空 气计算 温度 应低 于站 厅的空 气 计算 温度 1 2 ,相 对 湿度 均应 在 40%70% 。 9.3.2 每 个 乘客 每小 时供 应的 新鲜 空 气量最少于 12.6 m 3 , 且 系统 新风 量不应少 于总 送风量 的 10%。 设备与管理用 房内每 个 工作 人员 每小 时供 应的 新 鲜空 气量最少为 30m 3 , 且
23、 系统 新风 量不应少 于总 送风 量的 10%。 9.3.3 车站设备与管理用房夏季空调设计温度和过渡季换气次数等参数应按 照 GB 50157 执行。 9.3.4 水 冷 、风 冷式 冷水机 组的 选型,应 选用 制冷性能系 数高的产 品且 制冷性能系 数不应 低于国 家和北京市 节能 设计 标准的规定。 DB11/T 1486 2017 6 9.3.5 经 技 术 经济 综合 比 较认 为合理的前提 下,可采 用冷 媒直接膨胀 制冷 系统 或蒸 发冷却 制冷系统。 9.3.6 电动压 缩式 制冷 机组的 总装 机 容量应 按照 计算 的空调 冷负荷 值直 接选 定。 9.3.7 车站公
24、共区 和设 备管理用 房区空调系统 冷源 宜分 开设 置 。 9.4 供暖节能 9.4.1 地 面 车站管理用 房应 设置 供暖装 置, 室内温 度宜为 18 ; 设备 用房 应根据 工艺 要求 设供暖 装置 ,温 度应 按工 艺要求 确定。 9.4.2 供暖系统 热源 应优先 采用 附近热网 。 9.4.3 车辆段内 大库 与设备 管理用 房 的供暖系统 宜 分开 设置 , 系统 应能根据室 外气 象条件 及建筑用 途实 现分 时分区 供暖、自动调 节。 10 给水与排水 10.1 一般规定 10.1.1 给水系统 的设 备、管 材 及 管 道 接 口 ,应 满足 密封 性良 好 、 耐腐蚀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11 1486-2017 城市轨道交通节能技术规范 1486 2017 城市 轨道交通 节能 技术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