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3 T 1151-2016 页岩气地震勘探技术规程.pdf
《DB43 T 1151-2016 页岩气地震勘探技术规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43 T 1151-2016 页岩气地震勘探技术规程.pdf(5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湖南省地方标准DB43页岩气地震勘探技术规程The technical requirement of shale gas seismic explorationDB43/T 11512016 ICS 75.020E 24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2016-03-11实施2016-01-11 发布DB43/T 11512016 I 目 次 前言 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地震勘探地质任务 24.1 二维地震勘探地质任务 24.2 三维地震勘探地质任务 25 地震勘探设计 25.1 地震测线设计原则 25.2 资料收集 35.3 工区踏勘 35.4 采集参数设计 3
2、5.5 表层结构调查和野外静校正 45.6 试验方案 45.7 数据处理工作设计 55.8 资料解释工作设计 55.9 设计编写 66 地震数据采集施工要求 66.1 施工前验收工作 66.2 测量工作 66.3 试验工作 76.4 激发工作要求 76.5 接收工作要求 86.6 钻井工作要求 96.7 磁带及班报填写要求 96.8 表层结构调查 96.9 VSP 数据采集工作要求 97 数据处理107.1 处理前准备工作107.2 数据处理基础资料107.3 现场处理117.4 二维地震数据处理11DB43/T 11512016 II 7.5 三维地震数据处理127.6 弯线、宽线数据处理1
3、27.7 特殊处理137.8 VSP 数据处理147.9 处理成果图件及要求147.10 处理报告148 资料解释158.1 基础工作158.2 二维地震资料解释158.3 三维地震资料解释188.4 VSP 资料解释188.5 工作站解释特殊要求188.6 解释成果图图面要求199 报告编制199.1 报告编制要求199.2 报告编制提纲1910 质量检验与评价1910.1 质量检验基本规定1910.2 仪器设备质量控制1910.3 记录质量现场控制2010.4 室内质量检查内容2010.5 原始记录质量要求及评价标准2110.6 处理成果检验与评价标准2310.7 时间剖面质量要求及评价标
4、准2411 资料保管和归档2411.1 资料保管2411.2 成果归档2512 仪器使用和保养2512.1 仪器使用注意事项2512.2 仪器保养25附录A (规范性附录) 数字磁带盘管理规定及标识格式 26附录B (规范性附录) 仪器班报表格式标识 28附录C (资料性附录) 生产、试验记录和分析资料、图件封面标识格式 32附录D (资料性附录) 辅助数据存储盘、小折射记录、微测井记录标识格式 33附录E (资料性附录) 可控震源检测软盘、现场处理剖面外套标识格式34附录F (规范性附录) 地震剖面档案卡标识格式 35附录G (规范性附录) 地震工程量计算与统计 41DB43/T 11512
5、016 III 附录H (资料性附录) 地震勘探设计编写提纲43附录I (资料性附录) 成果报告编制提纲44附录J (资料性附录) 测量施工总结46附录K (资料性附录) 测量结果整理格式47DB43/T 11512016 IV DB43/T 11512016 V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规程由湖南省煤田地质局提出。 本规程由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归口。 本规程起草单位:湖南省煤田地质局、湖南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湖南省煤炭地质勘查院、湖南省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院、湖南省勘察设计研究院、中国石化地球物理有限公司中南分公司、湖南省有色地勘局247队。 本规程主要
6、起草人:方大为、胡斌、王国霞、李建兵、申建平、潘志刚、刘海彬、秦英译、邓专、晏月平、丁建强、谭巨刚、贺检桥、王灿、陈园平、梁本旺、曾娟、龙飞、江可文、杜春龙、陈权、张鑫。 DB43/T 11512016 VI DB43/T 11512016 1 页岩气地震勘探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页岩气地震勘探的工作程序、地质任务、工作设计以及地震资料的采集、处理与解释、成果报告的编写、质量检验及评价等工作的技术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湖南省内页岩气的地震勘探。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
7、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MT/T 897 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 SY/T 5171 陆上石油物探测量规范 SY/T 5314 陆上石油地震勘探资料采集技术规范 SY/T 5331 石油地震勘探解释图件 SY/T 5332 陆上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规范 SY/T 5481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技术规程 SY/T 6290 地震勘探辅助数据SPS格式 SY/T 5769 陆上地震勘探辅助数据P1/90格式 Q/SH 0265 SERCEL 428XL地震数据采集系统检验项目及技术指标 3 术语与定义 3.1 页岩气 shale gas 以吸附和/或游离状态赋存于富含有机质页岩地层中,具
8、有商业价值的生物成因/或热成因的非常规天然气,成份以甲烷为主。 3.2 地震勘探 seismic exploration 利用地下介质的弹性差异,通过观测和分析大地对人工激发地震波的响应,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3.3 静校正 statics 地震勘探解释的理论都假定激发点与接收点是在一个水平面上,并且地层速度横向上是均匀的。但实际上地面常常不平坦,各个激发点深度也可能不同,近地表低速带的波速与下伏地层的波速又相差悬殊,所以必将影响实测的时距曲线形状。为了消除这些影响,对原始地震数据要进行地形校正、激发深度校正、低速带校正等,这些校正对同一观测点的不同地震界面都是不变的,
9、因此统称静校正。广义的静校正还包括相位校正及对仪器因素影响的校正。 DB43/T 11512016 23.4 垂直地震剖面法 vertical seismic profiling(VSP) 垂直地震剖面法是指将检波器置于深井中,在地面激发,深井中不同深度的检波器依次接收后,得到(Z,t)剖面图(Z表示深度,t表示接收时间)的工作方法。 3.5 振幅-炮检距分析技术 Amplitude Versus Offset technique(AVO技术) 用于研究地震反射振幅随炮点与接收器之间的距离即炮检距(或入射角)的变化特征来探讨反射系数响应随炮检距(或入射角)的变化,进而确定反射界面上覆、下伏介质
10、的岩性特征及物性参数的技术方法。 3.6 倾角时差 dip-moveout (DMO) 倾角时差由地震勘探中激发点两侧对称位置观测到的来自同一倾斜界面的反射波旅行时差。 4 地震勘探地质任务 4.1 二维地震勘探地质任务 a) 了解覆盖层厚度及变化情况; b) 了解工作地区构造轮廓; c) 了解页岩地层的分布范围; d) 提供参数井井位。 4.2 三维地震勘探地质任务 a) 查明勘探区内的主要地质构造; b) 查明页岩地层的分布范围、赋存厚度及变化情况; c) 预测含气层深度、完整性,为储层预测提供基础数据; d) 提供参数井井位。 5 地震勘探设计 5.1 地震测线设计原则 5.1.1 二维
11、地震测线设计原则 根据地质任务要求,按区域地质单元进行整体规划。一般采取先设计骨干测网,然后逐步加密的部署原则。 a) 主测线应尽量垂直主要构造走向或地层走向,尽可能与地质勘探线重合;并在垂直主测线方向布置联络测线。测线长度应能控制勘探区边界和边缘构造; b) 测线尽可能按直线布置;无法按直线布置时,可按折线布置(限于山区和其它地表障碍区); c) 在直测线、折测线无法设计时,采用弯线设计; d) 地震测线要通过主要勘探井; e) 综合勘探时,地震主测线线距原则上应为地质勘探线距的1/2; f) 相邻工区、不同年度、不同野外采集方法的两条测线连接时,其连接点应在各自的满覆盖段内。 DB43/T
12、 11512016 3 5.1.2 二维地震测线命名及编排 测线命名应由测区名、项目开始年份、测线类型、测线编号四部分组成。命名形式举例如下:XZ2014-D1,“XZ”表示测区名“湘中”,“2014”为项目开始年份,“D”为地震主测线(“L”为联络测线),“1”为测线编号。测线编号由西向东、由南向北递增,在规则测网情况下,测线编号尽可能以千米为单位;测线桩号编排由西向东、由南向北递增,并以米为单位。 5.1.3 三维地震测线设计原则 a) 根据地质任务要求,以区域地质单元为单位,采取整体规划部署、分步实施的原则; b) 工区边界应尽可能规则,以矩形为宜,边界拐点尽可能少,避免拐点过多带来的地
13、震边界效应; c) 合理设计镶边的宽窄度,确保最深目的层的地震偏移成像效果; d) 三维地震勘探采用线束状观测系统时,线束方向一般宜垂直地层走向或主要构造走向。 5.1.4 三维地震测线命名及编排 接收点编号采用8位数表示,1至4位数表示接收线号,5至8位数表示接收点号。接收线号采用10014999,接收点号采用50019999,编号按西小东大、南小北大的原则编排,增量“I”代表一个道距。 激发点编号采用8位数表示,1至4位数表示激发线号,5至8位数表示激发点号。激发线号采用50019999,激发点号采用10014999,编号按西小东大、南小北大的原则编排,增量“I”代表一个道距。 5.2 资
14、料收集 资料收集工作按照SY/T 5314的规定执行。 5.3 工区踏勘 a) 了解测区内地形、地物和行政管辖、工农业布局、人文交通、气象等情况; b) 踏勘工区内控制点的位置、检查控制点标志的稳定性及可靠性; c) 组织物探、地质、测量人员实地踏勘测线的位置和走向,编写踏勘报告,拟定施工方案和计划。 5.4 采集参数设计 5.4.1 观测系统 观测系统设计按照SY/T 5314的规定执行。 5.4.2 激发因素 a) 采用炸药震源激发时,井深和药量应使激发的频带较宽,高频部分有足够能量,波形不失真,表层滤波特性最佳,目的层弱反射有一定的信噪比;激发深度一般应在高速层顶界面 35m以下,尽可能
15、选在粘土、砂质粘土或基岩等激发效果好的层位上,减少面波和声波干扰,使记录有较高的信噪比;对于潜水面过深、炮孔难以达到潜水位以下的地区,激发层位应尽量选在不漏水的致密层中,并采取灌水及埋实等方法,以消除和减弱声波、面波等干扰。有条件时可通过双井微测井方法确定虚反射界面深度,通过试验来调节激发井深;组合井激发时,组合井的井间距应大于爆炸半径的倍,并进行组合特性分析,组合井间距由理论计算和试验确定,以最大限度地压制干扰,突出有效波; DB43/T 11512016 4b) 采用可控震源时,必须对震源台数、扫描方式、扫描频率、扫描长度、振动次数、组合形式、驱动电平等参数进行充分试验,有利于改善子波和提
16、高信噪比。扫描频率试验前,应对试验的扫描频率一致性进行检查,扫描频率应大于或等于倍频程。 5.4.3 接收因素 a) 应在分析区内地震地质条件和试验的基础上,选择检波器自然频率、类型、组合形式、联接方式、组内距及组合基距,但同一勘探项目不得使用不同型号和不同参数的检波器; b) 检波器组合应有利于压制规则干扰和环境噪音干扰; c) 检波器组合应保证有效波不被削弱,保护好高频有效信息; d) 根据表层结构参数对组合高差引起的时差进行计算,其时差应小于反射波视周期的1/4; e) 检波器埋置应保证与大地最佳耦合和避开环境干扰。 5.4.4 仪器因素 a) 仪器类型选择应针对不同地质目标和地表条件;
17、 b) 仪器因素的选择应使仪器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宽的动态范围,应有利于提高信噪比; c) 记录长度根据试验确定。 5.5 表层结构调查和野外静校正 表层结构调查和野外静校正工作设计按照SY/T 5314的规定执行。 5.6 试验方案 5.6.1 试验目的及内容 5.6.1.1 试验目的 根据调查勘探工区内地质与地球物理特征,为正确选择最佳工作方法和采集参数提供依据,以取得最好的资料效果。对室内分析无法确定的施工参数和对采集质量有影响的施工参数应进行重点试验。 5.6.1.2 试验内容 试验内容包括表层结构、干扰波和环境噪音调查、地层响应特征、激发因素、组合检波、仪器因素、观测系统等。采用可控震
18、源激发时应对扫描长度、台数及组合、驱力和扫描频带等参数进行试验。 5.6.2 试验方案编制 5.6.2.1 试验方案设计前期工作 应充分收集以往资料,分析工区存在的地质和地球物理问题,调查工区表层、深层地震地质条件,并进行方法技术论证。重点试验应先进行现场踏勘。 5.6.2.2 系统试验点、段的选择 系统试验点应选择在测线交点处或其它有典型代表性的地段,且分布应比较均匀。试验点或段(束)应选择在不同表层、深层地震地质条件处,且能控制全区的地方,以便进行对比试验。试验段(束)应进行现场踏勘。 5.6.2.3 制定试验方案 DB43/T 11512016 5 在技术论证的基础上制定试验方案。采集方
19、法技术论证的作法是:在建立工区表层和地下构造模型的基础上,针对要解决的地质和地球物理问题,通过定量计算对激发因素、组合参数、观测系统、仪器因素等采集参数进行预测,制定试验方案。 5.6.2.4 试验方案编写内容 试验方案编写内容包括:试验的任务目的、试验区的地质情况、地震工作程度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方法论证结果、试验方案及参数、试验要求及工作量、资料现场处理分析项目及要求。 5.6.3 试验工作要求 a) 试验目的明确,针对性强,因素单一,关键参数应重复试验; b) 试验点(段)应实测,提交相应测量成果; c) 新工区应做系统试验,全面分析试验资料; d) 规范整理试验分析资料,记录备案。 5.
20、7 数据处理工作设计 5.7.1 数据处理流程设计原则 在详细分析原始资料特点,了解工区地表、地质构造特征的基础上,结合类似地区数据处理经验,本着“高信噪比、高分辨率、高保真度”的原则制定数据处理流程。 5.7.2 数据处理技术要求 a) 总结和分析工区及周边以往地震数据处理成果和经验,对预处理结果认真分析对比,结合地质任务要求确定批量处理的最佳流程和参数; b) 结合表层结构调查资料,选择合适的静校正方法; c) 加强叠前去噪处理,消除相干噪音及随机噪音等干扰波的影响; d) 求取准确的速度资料,保证叠加速度和偏移速度模型的精度; e) 建立合理的偏移速度场,提高时间剖面的横向分辨能力,确保
21、断点清晰,成像可靠; f) 对于地质构造复杂的地区,应使用叠前深度偏移方法,以获得构造的可靠偏移结果; g) 加强处理过程中的质量监控,与项目组解释人员密切配合,对处理成果进行分析和对比,根据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和确定下一步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处理技术方案。 5.8 资料解释工作设计 5.8.1 资料解释流程设计原则 严格按照项目地质任务及设计要求,根据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由点到面,充分利用解释工作站的灵活、高效、直观的特性,综合已知地质测井资料或其它地球物理资料进行综合解释,在分析测区地质、地震资料特点的基础上制定适合工区的资料解释流程。 5.8.2 资料解释技术要求 a) 收集整理工区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43 1151-2016 页岩气地震勘探技术规程 1151 2016 页岩 地震 勘探 技术规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