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1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
《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1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1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 201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选择题 左传 桓公二年记载,晋国大夫师服曰: “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该记载反映了周朝实行 A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度 B世袭制、分封制、礼乐制度 C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 D世袭制、宗法制、礼乐制度 答案: A 20世纪 80年代,中国邮政总局针对台湾问题发行了一套纪念封(下图)。结合时代背景及图片涵义,请为其拟定一个贴切的标题 A海峡两岸盼通邮 B和平统一,反对台独 C海峡两岸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葬我于高山之巅兮,望我故乡 答
2、案: A 什么是民主一书中指出: “公元前五、六世纪,雅典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公民大会,这个公民大会通常由 5000到 6000名成员组成,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只要得到简单的多数票, 就几乎可以不受任何法律制裁,决定任何内部问题。至于审判方面,则由一个 市民组成的陪审团主持,罪名成立与否,由陪审团以多数票决定。 ”该材料不能说明的是 A公民大会是雅典最高权力机关 B雅典民主的范围有较大的局限 C公民大会不受任何法律的限制 D陪审法庭是雅典最高司法机关 答案: C 有学者认为,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是古罗马平民阶层的胜利。该学者的主要理由应该是 A法典的制定,奠定了罗马公民法的基础 B法典
3、规定了债务法规,改善了奴隶的处境 C与习惯法相比,该法典内容有大量的扩充 D法典明文公示,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 答案: D 1762年,英国议员约翰 威尔克斯主持的苏格兰人报刊出谴责政府对外政策并攻击国王乔治三世的文章,英王授意政府将其逮捕并指使下院通过决议剥夺其议员资格。英王的做法 A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支持 B违背了权利法案规定 C正当行使了英王的权力 D维护了英国政府的权威 答案: B 西方国家的 “三权分立 ”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和中国儿童游戏中的 “石头、剪刀、布 ”同一原理,即一物降一物。对此种说法你认为 A正确,讲出了三权分立的实质 B贴切,道出了三种权利之间的关系 C不
4、妥,三种权利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单向制约 D不妥,三权关系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答案: C 美国 1787 年宪法第六条规定: “本宪宪法及依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以及根据合众国权力所缔结或将缔结的一切条约,均为全国的最高法律;每个州的法官都应受其约束,任何一州宪法或法律中的任何内容与之抵触时,均不得有违这一规定。前述之参议员和众议员、各州议会议员以及合众国政府和各州一切行政、司法官员均应宣誓或誓愿拥护本宪法。 ”该条款体现了 宪法至上 主权在民 中央集权 三权分立 A B C D 答案: C 以下内容摘自某论著的目录: “议会之母 ”、 “驴象之争 ”、 “一票共和 ”、 “国家干预 ”、
5、“迥异于东方的法律制度 ”。据此判断该论著的名称可能是 A东西方政治制度比较研究 B近代西方政治制度透视 C现代西方经济制度考量 D西方国家政治制度论析 答案: D 马克思曾指出,运用共产党宣言原理 “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下列事件可以作为上述观点证据的是 共产主义者同盟建立 巴黎公社革命 十月革命胜利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A B C D 答案: B 19世纪 90年代,德国工人的开支,要用 25缴房租,用 25 30吃饭之外,还有 45 50的节余。法国工人工资比第二帝国时期工资提高了 70。在 1896年后,工人基本上都制作了节日礼服,也常到咖啡馆和舞厅去消费了。这表明德法
6、两国 A逐渐消除阶级差别 B人们生活得到改善 C在向福利国家发展 D工人阶级进步性消失 答案: B 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 “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 ”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取得了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的阵线 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鼓舞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A B C D 答案: D 德法是西欧的两个大国,普法战争埋下了相互仇恨的种子,又经过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 20世纪中期以后走向合作,这说明了 A在世界范围内追求国家利益的极大化是出发点 B国际形势是影响其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 C意识形态相
7、同的国家最终会达成谅解 D大国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答案: A 下面两个事件的发生所反映的美苏争霸的战略态势是 A美国转守为攻 B苏联全面进攻 C美苏互有攻守 D苏联全面改缩 答案: C 一位学者认为: “除了西方自由主义的民主制度之外,已找不到足以代替它且具存活能力的其它体系。 ”并认为: “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地解决技术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 ”上述说法应出现于 A英国光荣革命成功时 B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时 C世界两极格局确立时 D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时 答案: D 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的建交。这里 “中美
8、关系的改善 ”的含义是 A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中美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C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D尼克松访华,签订中美联合公报 答案: D 中国要避免十年 “文革 ”的悲剧重演就是要 A反对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B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C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D进一步完善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 B 下表为第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的政党状况: 姓 名 毛泽东 朱 德 刘少奇 宋庆龄 李济深 张 澜 高 岗 政党 中共 中共 中共 民革 民革 民盟 中共 职务 主席 副主席 副主席 副主席 副主席 副主席 副主席 根据上表结合所学
9、知识最能说明 A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联合的政府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初步形成 C新中国在政体上实行多党制 D新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案: B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 “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以下对这两大 “政治 ”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答案: B 雅典梭伦改革、秦朝实行郡县制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缓和了社会矛盾 C打破了世袭
10、特权 D奠定了民主政治基础 答案: C 下列史料记载最为典型体现了清朝设立军机处根本目的的是 A “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值缮写 ” B “军机大臣者 皆亲臣、重臣 ” C “军机处 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 D “军机大臣 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答案: D 1862年 7月 7日马克思在中国事件一文中说: “(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为自己提出任何任务 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老统治者的惊慌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对立与停滞腐朽。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 ”太平天国运动与此材料的观点不符的是 A动摇了清朝统治 B破坏了社会生产力 造成了社会动荡 D未
11、提出建设性方案 答案: D 1902年,北京城一茶馆里有四位汉人在聊天。张三说: “我看过谭 嗣同赴法场。 ”李四说: “我参加过义和团。 ”王五说: “我家住在东交民巷。 ”赵六说:“我读过天演论。 ” 他们中肯定有一个人在说谎。这个说谎的人是 A张三 B李四 C王五 D赵六 答案: C 李大钊在圆明园故址中写道 “园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 ”这里的 “两度劫 ”发生在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 B C D 答案: A 辛亥革命期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法令法规。其中能体现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是 A大总统令禁烟文
12、B大总统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文 C慎重农事令 D大总统令内务部禁止买卖人口文 答案: B 有学者认为, “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 ”。其中 “第一次巨变 ”是指 A由闭关到开放 B由专制到共和 C由落后到富强 D由愚昧到科学 答案: B 共同纲领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因为它 A确立了国家性质 B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针 C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D规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目标 答案: A 2009年 1月 15日是天津解放 60周年纪念日。解放天津的军事行动处于人民解放战争的 A战略防御阶段 B战略反攻阶段 C战略决战阶段 D胜利进军的最后阶段 答案: 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福建省 厦门 外国语学校 2011 届高三上 学期 第一次 月考 历史试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