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学年福建八县市一中高一上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5学年福建八县市一中高一上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学年福建八县市一中高一上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5学年福建八县市一中高一上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西周某诸侯有一妻一妾四个子女,依据宗法制的继承原则,下列表格中谁有资格继位当诸侯( )。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的识记能力。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也就是正妻生的大儿子才有资格,所以答案: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 “中华民国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这段材料体现了临时约法所构建政
2、治体制的原则是( )。 A三权分立 B主权在民 C天赋人权 D人人平等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 “ 立法权以参议院 临时大总统 总揽政务 法官独立审判 ” 等关键信息可知,这体现的是三权分立原则。所以答案:选 A。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临时约法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某位同学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总结了四句话,其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皇帝倒了,清朝完了 B国号变了,时代换了 C民权有了,国家强了 D习惯改了,风俗新了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
3、君主专制政体,确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中国社会习俗方面发生了变化;但是并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并没有享有民权,所以 C选项说法有误,答案: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认真观察下图:这是一场示威游行。这场示威游行引发了中国近代史上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革命运动。这场运动的重大意义在于 A它是 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 B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它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D它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
4、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由图片的文字 “还我青岛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可知,这是五四运动的口号。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上最早由学生、工人和市民掀起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但并没有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不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是辛亥革命。所以答案: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五四运动的意义 民国采访战原名我的中国岁月( 1926-1941),讲述的是美国纽约时报驻华首席记者阿班对在华十五年适逢中华民国历经多变的回忆。下列事
5、件,你认为阿班在华十五年的新闻报道有可能覆盖的是( )。 中共一大召开 北伐军收复汉口英租界 九一八事变爆发 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中共在 1921年召开一大,中国抗日战争在 1945年取得胜利,所以阿班在华十五年的新闻报道不可能有 ,所以答案: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1926-1941年的中国 20世纪 20年代,某党在某次大会指出: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现阶段的民主革命纲领即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
6、国。据此判断这次大会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国民党一大 D中共八七会议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由材料 “党的最高纲领 ”“现阶段的民主革命纲领 ”可知,这是 1922年召开的中共二大。所以答案: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共二大 毛泽东的诗词是一部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其中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分别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 A秋收起义红军长征南昌起义 B国民革命红军长征渡江战役 C抗日战争土地革命解放战争 D秋收起义红军长征渡江战役 答
7、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识记能力。由材料 “工农革命 红军不怕远征难 百万雄师过大江 ” 等关键信息可知,这讲述的是秋收起义、红军长征、渡江战役。所以答案: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共的历程 长征期间,面对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进行解决。这一解决是指( )。 A召开八七会议,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B召开遵义会议,纠正 “左 ”倾错误路线 C发表 “八一宣言 ”,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D召开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
8、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识记能力。八七会议召开于 1927年 8月 7日,并不是发生在长征期间,排除 A;遵义会议召开于 1935年 1月份,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进行解决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纠正 “左 ”倾错误路线,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所以答案:选 B。 “八一宣言 ”也是发生在长征期间,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1945年召开七大,不是发生在长征期间,排除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长征 二十世 纪中国历史发生了三次历史性巨变,其中前两次分别是由孙中山和毛泽东两个伟人领导的,这两次近代历史性巨变的共同点是( )。 A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
9、历史 B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C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阶段性新起点 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是毛泽东,排除 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也是毛泽东,排除 B;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是孙中山,排除 D。两人的共同点是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阶段性新起点,所以答案: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孙中山与毛泽东 1966年 5月至 1976年 10月在中国爆发了一场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国家政治体制建设遭到严重破坏。下列四图最能体现 “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 ”的历史现象是
10、(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 A、 B、 D都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发生事情,也是这个时期的代名词。但是最能体现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的是革命委员会的成立,这是一个集党、政、军和立法、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的权利机构,形成党政合一、政企合一的一元化领导体 制。所以答案:选 B。而彭德怀是在 1959年庐山会议后被批为反革命分子排除 C。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文化大革命 ” 革命委员会 “文化大革命 ”结束后,中国开始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历程。按事件先后时序排列正确是(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 中共十五大阐述建
11、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 1978年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 1997 年召开中共十五大; 1982 年召开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修改宪法;1980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强调必须解决党和国家政治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所以答案:选C。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改革开放后民主政治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
12、主义法治国家。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 、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最早把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 ”写进宪法的会议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五大 D全国人大九届二中全会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 1999 年 3 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 ”写进宪法。所以答案:选 D。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依法治国 “一国两制 ”是我国祖国和平统一制度的创新,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在
13、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 首先在收回香港和澳门两地的主权上获得成功 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范例 是新时期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唯一方针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 “一国两制 ”是我国祖国和平统一制度的创新,但不是唯一的方针,在必要时,中国并不放弃武力来实现国家的统一。所以排除 ,答案:选 A。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 ”的理论与实践 国家统一的方式 2008年 月 2月 15日清晨,海峡两岸正式启动直邮、直航等,两岸人员交流与交往之路进入了 “畅通无阻 ”新时代。自 1949年台湾再度与大陆分离后,首
14、次提出 “两岸三通 ”构想,标志对台政策从武力解放到和平统一重大转变的历史事件是( )。 A共同纲领的颁布 B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C “九二共识 ”的达成 D “一国两制构想 ”的提出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 1979 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标志着对台政策从武力解放到和平统一。所以答案:选 B。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 ”的理论与实践 台湾问题 一个剧团在排练有关辛亥革命的剧目时,有如下几个场景,其中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 A 1911年 4月,福建青年林觉民参加 花岗起
15、义 B 1911年 10月 10日,孙中山发动武昌起义 C 1912年 1月,南京街头飘着五色旗 D 1912年 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武昌起义是1911年 10月 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中国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主的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在 1911年(农历辛亥年) 10月 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所以武昌起义并不是孙中山先
16、生直接领导的,答案: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 孙中山说: “自今日始,吾等非清朝人矣! ”这 “今日 ”是指( )。 A兴中会成立 B中国同盟会成立 C中华民国成立 D清帝下诏退位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提出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表明革命的目的是要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当时,孙中山被一致推举为总理,他说: “自今日始,吾等之非清朝人矣 ”。所以答案: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中国同盟会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运动期间颁布的两个革命纲领。从内容上看,二者 相一致的
17、方面表现在( )。 A都反对封建主义的压迫 B带有强烈的小农意识 C都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D都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不管是天朝田亩制度还是资政新篇,都反对封建主义的压迫,但是资政新篇是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不是农民思想的结晶,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而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思想的结晶,具有小农意识,但是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所以答案:选 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1900 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太平 天国运动 下图是西周两项政治制度的示意图,对二者关系阐释不恰当的是( )。 A图一主要义务是守疆土、卫王室,图二主要用
18、于区分嫡庶、亲疏关系 B二者都是西周统治者为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而实行的制度 C二者互为表里,图一是图二的内核和纽带,图二是图一在政治方面的表现 D二者相辅相承,确保了周天子天下大宗和政治共主的地位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识记能力。图一是表示的分封制,图二是宗法制。在分封制下,诸侯的义务是守疆土、卫王室;而宗法制主要用于区分嫡庶、亲疏关系;两者的关系是互为表里关系,分封制建立在宗法制的基础上;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是分封制,分封制是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是宗法制。所以答案: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与分封制 已知春
19、秋时秦晋可以世为婚姻(故世代联姻称为 “秦晋之好 ”,而鲁晋不能通婚。而管国是姬叔鲜(周武王弟)的封国。根据古代 “同姓不婚 ”的 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可以与管国通婚的封国是( )。 A鲁国 B晋国 C燕国 D宋国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识记能力。根据材料 “ 同姓不婚 ”的原则可知,鲁国、晋国和燕国都是姬姓,排除 ABC,所以答案:选 D。宋国是中国西周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公爵,国君子姓,位于今河南商丘一带,为周朝三恪之一、春秋战国十二诸侯之一。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中国是较早进入文明社会的文明古国,中国古
20、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不包括( )。 A中央高度集权 B有浓厚血缘色彩 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王位世袭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即是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所以答案: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皇者,大也,言其煌煌盛美。帝者,德象天地,言其能行天道,举措审谛。 ”人们将上古时的八名贤君,合称为 “三皇五帝 ”。但此时皇、帝还分别为两个称号,不同时用于一人身上。在中国,首次合并使用 “皇帝 ”作
21、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专用尊号开始于( )。 A公元前二世纪早期 B公元前二世纪末期 C公元前三世纪早期 D公元前三世纪末期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在中国,首次合并使用“皇帝 ”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专用尊号开始于秦始皇,即是公元前三世纪末期。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皇帝称呼的由来 汉书 百官公卿表云 :“御史大夫,秦官,银印青绶,掌副丞相 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对这段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 A秦设置御史大夫,协助丞相处理朝政 B御史大夫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 C御史大夫管百
22、官奏章,掌图籍秘书等 D御史大夫是监察机构的最高长官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可知,御史大夫设立于秦朝,协助丞相处理朝政,掌管百官 奏章,是监察机构的最高长官,但是材料并没有涉及军事事务,而秦朝设置太尉来管理全国军事事务。所以答案: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三公 科举制是隋朝创立的以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并成为后世历朝主要选官制度。下列比较适合用于形容科举制的说法是( )。 A “龙生龙,凤生凤 ” B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 C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 D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 答案
23、: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识记能力。 A选项是世官制; B选项是察举制; C选项是九品中正制, D选项是科举制。所以答案: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选官制度 某部史书记载地方一机构的职能: “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该机构原为中央派出的高级机构,后来成为地方行政区域名称。下列示意图中,符合史书中所描述的是( )。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识记能力。 A选项所描写的是分封制; B选项所描写的是郡县制; C选项所描写的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 学年 福建 八县市一 中高 上期 期中 联考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