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福建省福州八县市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4届福建省福州八县市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福建省福州八县市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届福建省福州八县市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有学者认为: “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 ”。这说明西周政治 ( ) A实现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权力集中 B周天子是受封诸侯的天下共主 C具有血缘政治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特点 D西周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方式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以宗法制的影响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说明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解题时注意理解 “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 ”。联系已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度,通过封建诸侯,西
2、周形成了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宝塔式 ”森严的等级制度;而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是宗法制,奴隶主贵族根据与周天子血缘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统治集团形成 “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 ”。这反映了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族权与政权相结合,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写道: “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 ”中国近代最接近这两个梦想实现是在 ( ) A国民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
3、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 “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说的是民族的独立; “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 ”说的是当家作主。根据材料分析,对接近这两大梦想的是解放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基本完成反侵略、反封建的任务,因此 D 符合题意。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发生在 1924 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发生在 1927年;抗日战争是在 1937年全面爆发,都不接近新中国的成立。 故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解放战争 第一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4、 ( ) A “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 B “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 ” C “坚持 互相监督、长期共存 的方针 ” D “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 ” 答案: B 试题分析:解题时抓住时间提示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 ”( 1954年),结合所学可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目的在于颁布社会主义宪法和确立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确立社会主义政治), B符合题意。而 A不合史实,此时是要向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C提出是在 1956年; D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也是在 1956年。故选 B。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第一届全国人
5、民代表大会 下面两幅图片所反映的两种政治制度最主要的区别是 ( ) A实施群体不同 B享受权利不同 C社会制度不同 D主要作用不同 答案: C 试题分析:题干中图一反映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图二反映的是 “特别行政区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治权利。新中国共成立了五个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是指根据宪法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域范围内设立的,享有特殊法律地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地方行政区域。是我国为以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而设立的特殊的地方行政区域
6、。据此特别行政区和民族自治区有诸多不同,但最主要的区别是社会制度 不同, C项符合题意。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一国两制 ”的理论与实践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特别行政区 ” 教科书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课程实施的载体。下图选自某数学课本,该课本使用的时间可能是 ( ) A 1949-1956 B 1956-1966 C 1966-1976 D 1978-1988 答案: C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能力,图片中的题目前面出现的文字属于毛泽东语录,而由 “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的内容,联系已学知识分析可推断出该数学课本可能用于文化
7、大革命时期,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即 1966-1976,故选 C。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文化大革命 ” “文化大革命 ”的影响 古代雅典曾经出现 “无论贵贱、无论财富的多寡,在政治上,雅典公民一律平等的奴隶制社会中的最高民主阶段。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 “最高民主阶段 ”时期,公民参政有一定的物质保证 B克利斯提尼改革使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 “最高民主阶段 ”到来 C在雅典 “最高民主阶段 ”期间,各级官职向全体成年居民开放 D在 “最高民主阶段 ”,陪审法庭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答案: A 试题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伯利克里改革
8、使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 “最高民主阶段 ”到来,公民参政有一定的物质保证,如 “观剧津贴 ”, A符合题意,排除 B;在雅典 “最高民主阶段 ”期间,各级官职向成年男性公民开放, C表述不合史实; “最高民主阶段 ”时期,在 “最高民主阶段 ”,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D表述有误。故选 A。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伯利克里改革 英国人 Sir John Tenniel所 画的历史漫画 Dropping the Pilot(俾斯麦下台)( 1890年)非常有名。根据德国当时的法律,免去俾斯麦职务的应该是 ( ) A帝国皇帝 B内阁成员 C帝国议会 D联邦议会 答
9、案: A 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德国 1871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回顾已学知识可知德国 1871年宪法规定,皇帝有任免首相和帝国官员的权力,因此 A符合题意。 B表述不合史实,行政权有皇帝控制; CD表述有误,议会无实权,只是门面的作用 . 故选 A。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 国际工人运动经历了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程。下列关于国际工人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巴黎公社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C十月革命是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
10、命 D苏联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道路遭遇到挫折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回顾已学知识可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十月革命是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苏联的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道路遭遇的挫折,因此 ACD均符合史实,但不合题意。而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而不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故选 B。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的性质 下列图片反映了现代国际关系中一系列重大事件。导致这些事件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修建柏林墙 朝韩三八线 北约标志 经互会会旗 A两极格局瓦解 B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C
11、美苏两极对峙 D欧洲国家走向一体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题干图片分别是柏林墙、北约、经互会等都是美苏冷战的结果,而三八线与美国在亚洲发动热战有关,冷战和热战都是美苏两级对峙的表现,由此分析可知导致题干中图片出现的共同原因是美苏两级对峙,故选 C。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两级对峙的影响 1961年,前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说: “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 ”这条 “艰苦道路 ”是 ( ) A “一边倒 ” B “
12、独立、自主、非集团化 ” C “南北对话 ” D “多边外交 ”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中表明了南斯拉夫既没有倒向苏联,也没有向美国妥协,所以南斯拉夫所走的道路应该是一条独立自主的道路。回顾已学知识可知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这标志着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 “不同两个对立阵营 ”指的是不结盟运动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反对美苏超级大国的霸权政策,主张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故选 B。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多极化趋势 在曲折中发展 不结盟运动 2011年国际关系领域出现了 “春 ”(利比亚等中东乱局)、 “夏 ”(
13、英国伦敦社会骚乱)、 “秋 ”(美国纽约 “占领华尔街 ”行动)、 “冬 ”(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逝世)等重大事件。这些事件的背后反映出当今的世界形势呈现 ( ) A乱象丛生,危机重重 B “一超多强 ”的格局开始被打破 C国际恐怖主义威胁世界和平 D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答案: D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的信息可看出,这主要反映了整个世界总体而言是和平的,但是个别地区还存在着紧张和动荡局势,因此 D符合题意。 AB两项不符合当今国际关系的史实; C材料中并未体现。故选 D。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4、当今世界形势 下文摘自中国某一时期的军事电文: “ 匪盘踞赣闽于兹七载,东西南北四路围剿兵力达百余万,此次任匪从容脱围已为惋惜,迨其进入湖南 沿五岭山脉西窜而来,广西首当其冲 ” 电文中的 “匪 ”是指 ( ) A太平军 B工农红军 C北伐军 D新四军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的 “赣闽 ”“七载 ”“兵力达百余万 ”可作判断。依据已学知识可知 1928年 4月,朱毛红军在井冈山会师,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1933年 10月,蒋介石纠集百万军队对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反革命 “围剿 ”, 1934年 10月,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故正确答案:为 B。 考
15、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农村包围城市 ”道路的开辟 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 “党的要求 无产阶级专政 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 ”这是指中共二大 ( ) A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 B决定参加共产国际 C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D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 无产阶级专政 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 ”说明中共二大依据国情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符合中国的实际革命需要, C 符合题意,A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 B与题意无关, D出现在中共三大会议之
16、上。故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中共二大 1923年,陈独秀说: “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逐渐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 ”陈独秀所说的 “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 ”指 ( ) A无产阶级革命 B武装革命 C民族革命 D国民革命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能力,由已学知识可知武装革命以往都有,无法体现革命新方向,排除 B;民族革命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已经提出了,也无法体现革命之新方向,排除 C; 1923年国民革命尚未开始,排除 D。陈独秀是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革命
17、的新的方向,是指向俄国人学习,走俄国人的道路,只有无产阶级革命才能体现其新,故选 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五四运动 在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出现过许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以下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论述,正确的是 ( ) A分封制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B郡县制是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的标志,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C行省制是蒙古族的重要政治创新,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三省六部制明确了宰相之间的分工,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与记忆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分
18、封制是西周时期的制度,当时尚未形成中央集权,因此 A表述不合史实; B前半句对,后半句错误,因为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的表现,所以因果关系表述有误; C行省制度是元朝蒙古族统治者的创新,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符合题意; D中的三省六部制不 属于地方行政制度,所以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排除掉 ABD,选择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行省制 孙中山曾于五权宪法中指出: “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以下对此材料的解读,错误的是 ( ) A科举制度在历史上曾有利于人才
19、的选拔 B门阀举荐制度被推翻,是因为考试制度执行不力 C科举制度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有存在的必要性 D科举制度被废除,是因为考试内容不能与时俱进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故带选官制度的理解。回顾已学知识可判断 A、 C符合史实,明显正确。由 “试科目不合时用 ”可判断出 D符合题意。而选项 B门阀举荐制度是指九品中正制,它不是一种考试制度,因此不合史实,排除。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科举制 对下表中 “大臣 ”职能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 1发折 奏事处将官员奏折下发大臣 7开面 谕旨以年月日为序抄录备案 2接折 章京将奏折送大臣阅
20、 8交折 将原奏折交内奏事处 3见面 大臣将奏折送皇帝处请旨 9月折 将奏折复本每月一编 4述旨 将皇帝旨意拟成谕旨再交皇帝御览 lO随手 将谕旨、奏折重点二季一编 5过朱 皇帝朱笔改定奏折 11封柜 将月折、随手档收柜题封 6交发 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实施 A宰相分工明确,行政效率提高 B政府机构臃肿,国家积贫积弱 C档案管理周密,文化日渐繁荣 D专制皇权强化,阻碍社会发展 答案: D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史料阅读,理解分析归纳的能力。由材料中的 “章京 ”即可判断为清代,表格内容实际上阐述了大臣上交奏折后对奏折处理的详细过程,这一过程严密、规范,而这一过程中皇帝对奏折的批改是中心环节,对大臣
21、奏折有绝对的决定权,而大臣只是笔录旨意,上传下达,体现了是皇权的强化,由此分析可以判断材料是对军机大臣的职责的阐述,所以 D符合题意;而题干没有涉及宰相分工问题, A排除; B与题干无关, C只反应了其中档案管理周密这一特点,而 “文化日渐繁荣 ”与题干无关。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军机处 农 谚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它对于农业生产必然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如 “要知五谷,先看五木 ”,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草子正当时 ”, “种好稻好,娘好囡好 ”, “早稻水上飘,晚稻插齐腰 ”, “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 ”。 以上五则农谚反
22、映了 ( ) A劳动人民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C农业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生产部门 D古代农业生产尊重自然规律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农业相关内容的掌握情况。材料中五则农谚反映了播种时间、稻种的选择、栽插技术、农作物灌溉对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等,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精耕细作的农业特点,因此 B符合题意。 A和 D都是从某一方面来介绍五则农谚的内容,以偏概全,故不选;而 C和题干无关。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古代农业发展的特点 某校高中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 “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及其对外贸易 ”课题时,得出以下 部分结论。你
23、认为其中不正确的是 ( ) A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东汉 时期出现了水力鼓风冶铁的新技术 C唐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 D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回顾已学知识可知宋末元初,棉花从边疆传播至内地,所以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等地区应该是在宋代。,而不是唐代,所以 C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A B D三项表述正确符合史实但与题意要求不符,答案: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海禁 ”政策 下列文字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福建省 福州 八县市一 中高 上学 期期 联考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