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浙江省温州市平阳中学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4届浙江省温州市平阳中学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浙江省温州市平阳中学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届浙江省温州市平阳中学高三 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关于西周灭亡的原因,司马迁认为是 “烽火戏诸侯 ”;学者李峰在西周的灭亡一书中综合运用了考古发现、铭文和文献记录,同时又联系当时的地表形态特征,认为西周的衰落是由西周国家的基本统治结构决定的,其灭亡的外部原因主要是西北地区少数部族的侵略。对于两位学者的观点,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司马迁的观点属内因决定外因论,符合历史事实 B李峰的观点有考古发现及文献记录等为根据,真实可靠 C由于年代久远,两人的观点都是主观臆断,不足为信 D两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西周灭亡的原因,均为一家之言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史学
2、评论观点的理解。根据相关史实西周灭亡的原因还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各诸侯国的变法、思想文化的变动等,司马迁和学者李峰的观点均是一家之言,并不全面客观,故此题应该选择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西周的灭亡。 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C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 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答案: A 试题分析:古代中国在宋末元初时,棉花种植由边疆向内地传播;后来在元代黄道婆改进了棉织技术,松
3、江成为棉织业中心,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到了明代,棉取代丝麻毛,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故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 棉织业的发展。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 “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 ”。以下对这段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关节点 B折射出全体国人要求变革的社会思潮 C救国是当时多个新兴力量的共识 D反映了中国追求近代化途径的多样性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康有为、孙中山和张謇都属于资产阶级,分别是维新派、革命派和实业派,他
4、们采用各种手段发展资本主义以救国,所以 CD 说法正确,选择的时间是在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 危机加深的时候,故 A正确;这只能显示资产阶级各阶层要求变革,不能代表全体国人,所以 B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自同光以迄宣统,妇女服饰,以上海为最入时,流风所被,几及全国。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A对外交流 B思想解放 C文明碰撞 D政府提倡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时间上看, “自同光以迄宣统 ”,材料所述现象应该是 19世纪中后期,在这一时期,一方面由于外来的侵略,外来文化广泛传入,中
5、西文明碰撞;另一方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导致思想解放,中国近代化的开展,都推动了这方面的发展。也就是说,由于近代社会发生剧烈变革所导致的,故排除 ABC。政府并没有提倡,所以 D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服饰的变化。 中共八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五大都是党历史上的重要会议,其中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A主要矛盾 国企改革 计划经济 科学发展观 B三大改造 经济特区 初级阶段 一国两制 C经济建设 中国特色 市场经济 三个代表 D探索开端 改革开放 市场经济 邓小平理论 答案: D 试题分析:中共八
6、大是在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即将结束,社会主义制度即将建立的情况下召开的,所以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共十四大提出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所以选择 D。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中共八大;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 上世纪 50年代,美国情报部门一封电报写道: “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在其周边地区(指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促进和建立可以作为缓冲的友好国家。 ”该情报的主要依据是中国 A
7、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开始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D参加了日内瓦会议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所提到的时间 “上世纪 50年代 ”和 “在其周边地区(指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促进和建立可以作为缓冲的友好国家 ”两个信息可以知道该情报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相一致,所以选择 B。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工厂这种组织形式决不是新出现的。 但是在 18世纪之前,工厂从未成为典型的形式。 只有需求扩大足以让所有人口消费大规模工业产品时,工厂制才成为典型形式。 ”这一观点主要说明了 A工厂制为垄断组织的产
8、生提供可能 B市场扩大推动英国开始采用工厂制 C世界市场扩大催生了英国 工业革命 D市场需求的扩大推动工厂制的发展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材料中的 “只有需求扩大足以让所有人口消费大规模工业产品时,工厂制才成为典型形式 ”可知 D符合题意; B错在了开始,题目想要表达的是工厂成为典型,而不是开始出现; AC与材料无关。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工厂制的发展。 博尔顿认为,他和瓦特联手制造的蒸汽机,给人类带来了梦寐以求的力量。这种 “力量 ”带来的最直接作用是 A导致了大工厂制度的建立 B引发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 C打破了人类对自然力的依赖 D促进
9、了许多工业城市的产生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 “力量 ”是指改良型蒸汽机。题目要求选择的是改良型蒸汽机带来的直接作用。改良型蒸汽机使人类打破了对自然力的依赖,所以 C是其直接作用; ABD都属于间接作用,所以应该排除。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改良型蒸汽机。 下图是 20世纪 30年代美国某一重大改革中的宣传画(图中文字为: Work Pays America)。它反映了政府 A大规模直接救济 B确保企业的公平竞争 C减 耕减产补贴农业 D兴办基础公共工程 答案: D 试题分析:此副宣传画反映的是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以工代赈的内容,通过兴办一
10、些工程,给予工作的机会,代替直接的救济。故选 D。 A项错误,与材料信息相反; 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企业公平竞争方面的内容; C项说的是农业方面的措施,主要是销毁过剩的农产品,恢复农产品的价格。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罗斯福新政 以工代赈。 以下比喻能体现 20世纪 80年代英、法、美政府经济职能的是 A “守夜人 ” B “大管家 ” C “甩手掌柜 ” D “裁判员 ” 答案: A 试题分析:美国里根在位时期。那时采取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的主张,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就是都反对国家过多地干预经济。所以 B错了。减少干预不是不干预,所以 C也错了。英国和法国也是国家干预减弱,自由
11、竞争加强,所以 A最符合题意。 D项不是题目中所涉及的政府经济职能。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 政府经济职能的变化。 20世纪 60年代,建设 “伟大社会 ”成为美国约翰逊任内的施政目标。然而“伟大社会 ”并不 “伟大 ”。下列内容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经济危机时有发生 出现高赤字、 高国债、高通货膨胀现象 美国经济陷入 “滞涨 ”困境 仍然是一个富裕与贫困、竞争与垄断并存的两极社会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约翰逊总统和肯尼迪总统把大规模赤字财政作为经常性政策,以降低失业率、促进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在这一时期,美国经济高度繁荣
12、,但也经历了 5次经济危机。每当经济危机发生,政府便动用赤字财政、通货膨胀等反危机手段,减轻危机的破坏程度,避免企业大量倒闭,控制失业率,稳定社会秩序。这些手段虽然有效,却造成了巨大的财政赤字、高额国债和严重的通货膨胀,所 以 B正确。美国陷入滞涨困境是在 1973年的经济危机之后,不符合题目所述时间,故排除掉 。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 “伟大社会 ”。 邓小平说: “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这可以解释 A国家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正确性 B “百花齐放 ”文艺方针的科学
13、性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不可行性 D “大跃进 ”运动的客观实在性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中,邓小平的谈话是围绕经济方面的问题展开,故排除掉 B;而材料想说明的是 “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所以答案:应该是计划经济中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史实,所以应该选 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人民公社化运动。 太原会战中国军队指挥系统表 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副司令长官黄绍 第 2集团军总司 孙连仲 第 6集团军总司令 扬爱源 第 7集团军总司令 傅作义 第 14集团军总司令 卫立煌 第 18集团军总司令 朱德 第 22集团
14、军总司令 邓侯锡 该材料可以说明 A国民党军队全力承担太原会战的作战任务 B新四军接受国民政府的改编和领导 C国共两党在两个战场的积极配合 D八路军在正面战场曾作出重大贡献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上表可以知道里面有八路军的指挥朱德,所以可以排除掉 A;B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C说的是两个战场,而材料只提到了正面战场,所以排除 C;根据材料所提 “朱德 ”和 “太原会战 ”可知 D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太原会战。 历史学家萧功秦评述邓小平模式时说: “邓小平模式是如何从历史上演变过来的?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 路径障碍,试错反弹 。 ”下
15、列各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极左思潮导致新中国从成立后就陷入绝境从而形成 “路径障碍 ” B邓小平模式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按照预设的蓝图施工而成 C走出 “路径障碍 ”的标志是抛弃了毛泽东模式原有的政治资源 D邓小平模式是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调整面临的矛盾与问题而形成的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 “路径障碍 ”是指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道路上出现了问题, “试错反弹 ”是指通过试验,出现错误之后再及时修改,以找到正确的方法和道路。据此可知, ABC均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只有 D符合材料内容。 考点: 20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背景。 元代行省的设
16、置,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 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等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江浙行省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统治者这么划分的主要意图是 A便于 中央直接管理 B防止出现地方割据 C推行汉蒙二元统治 D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答案: B 试题分析:元朝行省疆界有意打破按山川边界划分地方行政区域的传统,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从而使各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以利于中央的控制,故选择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元代行省制度。 有些日本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文明之战、解放之战、
17、救亡之战,文明之战是指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解放之战是指解放中国、光复中原;救亡之战是指黄种人团结起来,共同对付西方。下列各项对这种观点认识最准确的是 A揭示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B掩盖了日本对华侵略的战争本质 C突出了日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D表明了中国备受异族压迫的事实 答案: B 试题分析:这一题中的三种观点都是站在日本人的立场上来说的,而且根据解释来说,把甲午中日战争说成了是对中国、对亚洲均有积极作用的战争,完全掩盖了甲午中日战争发动 的真实意图,所以侵略的本质没有显示出来,选择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甲午中日战
18、争的性质。 药发表于 1919年 4月。在小说中,鲁迅着力刻画了民众对辛亥革命的无知。革命者夏瑜的牺牲成为人们闲聊的话题,无论是年轻的 “二十多岁 ”、 “驼背少爷 ”,还是年长的 “花白胡子 ”都对夏瑜在狱中的正义之举表现出鄙夷,为夏瑜被狱卒打嘴而喝彩。作者这样刻画人物的最主要用意在于 A号召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 B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 C抨击反动统治的白色恐怖 D要 求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答案: A 试题分析:药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精神上还处于麻木状态,对求民主、反专制的革命很不理解。作者这样做,就是为了唤醒民众,使思想解放,故 A 正确。B项揭露中国中国的社会的愚昧落后,不是最主要的目的,而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浙江省 温州市 平阳 中学 10 月考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