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浙江省台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统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4届浙江省台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统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浙江省台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统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届浙江省台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统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史学家吕思勉曾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作这样的评述: “书经 洪范载: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 此以(一)君主(二)卿士(三)庶人(四)龟(五)筮,各占一权,而 以其多少数定吉凶。 ”下列最能反映材料观点的是 A中国早期政治极具神权色彩 B中国早期政治带有民主遗风 C中国早期政治实行君主专制 D中国早期政治充满迷信愚昧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早期君主在解决疑难问题或进行重大决策时,要考虑五方意见,即君主、卿士、庶人、龟、筮的意见
2、,最终以其多少数定吉凶。所谓神权政治指的是君主以神为精神信仰,通过卜筮等方式与神进行精神沟通,预言福祸,君主以其预言为行为准则。从材料看,君主自己的意见、卿士和庶人的意见都很重要,因此 A、 B表述过于绝对,不正确。 C项与材料信息相符。 D项中 “君主专制 ”是封建社会的政治特征。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古今中外地域中有很多带 “州 ”的名称,下列对 “州 ”的区划沿革表达正确的有 A “州 ”作为地方行政区划最早开始于唐代 B在 1787年宪法中,美国各州仍能行使一定的国家主权 C有些州名源于传说中黄帝时代将全国划分的 “九州 ” D新
3、中国成立后 “州 ”的行政区划仍然存在 答案: D 试题分析: “州 ”作为地方行政区划最早开始于汉代, A项错误;在 1787年宪法中,美国各州仍能行使一定的自治权而非国家主权, B 项不符合史实;禹贡提出了 “九州 ”作为一种地理区域的概念, C 项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大部分省、县沿袭旧制,最突出的革新改制是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全国建立了内蒙古、新疆、西藏、宁夏和广西 5个省级自治区、 5O 个自治州等,故 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央集权的发展。 新时期,我国在外交上坚决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开展多边外交,维护世界和平。下列能反映我国
4、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的是 向海外派遣维和部队 领导创立 “上海合作组织 ” 参加朝核 “六方会谈 ” 积极参加裁军工作会议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维和行动由联合国主导, 裁军工作也是以联合国为平台; “上海合作组织 ”属于地区性国际组织; 六方会谈以六国为主体,联合国不参与。C项正确。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时期的外交 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1979年 1月 29日,邓小平在访问美国时宣布: “我们不再使用 解放台湾 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 B
5、中国政府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C解决台湾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 D使 “一国两制 ”的方针正式形成 答案: A 试题分析:中国政府 “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故 B项错误;台湾问题至今尚未解决,故 C项不正确; “一国两制 ”方针确立于 20世纪 80年代初期,故 D项不正确。材料反映了中国对台政策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 ”的理论与实践 一国两制。 梭伦在担任执政官期间,曾立法规定 “一个人如果在国内出现党派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 ”。这一规定旨在用法律来 A赋予公民的国家主人地位 B培养公民见义勇为的品质 C引导公民切实地
6、关心国事 D冲破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 答案: C 试题分析:通过这一项法律,使得雅典公民积极参加党派争论,关心国事,从而大大地促进了雅典城邦的民主风气。 A、 B 两项与题干材料无关;废除世袭贵族的垄断权利,是通过划分财产等级制度实现的, D 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梭伦改革。 古代罗马人关于 “法 ”留下了很多论述,其中体现了 “法治 ”原则的是 A一切法律都和人或财产有关 B因为法律统治执政官,所以执政官统治人民 C我因为感觉到上帝的意志而笔削诸于法律 D法律的功能在于命令、禁止、允许和惩罚 答案: B 试题分析: “法治 ”原则即是用法律来治理国家,反
7、对人大于法。 B 项中法律统治执政官体现了这一思想。其他各项均与 “法治 ”原则不符。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罗马法的内容。 英国政治制度史: “1689 年下院提出三年法案,威廉三世立即否决。直到 1694年出于对外战争的需要,威廉三世才签署了此案。 1692年下院提出任职法案,先是被上院否决,次年又被威廉三世否决。 ”对以上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此时的英国国王拥有立法否决权 B此 时的英国国王违反了英国关于限制王权的法律 C此时的英国上院具有立法否决权 D此时的英国下院拥有立法权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了光荣革命之后,英
8、国的下院拥有立法权;国王和上院拥有立法否决权。 A、 C、 D 项正确;B项材料没有体现。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美国 1787年宪法第一条第二款: “ 众议院人数和直接税税额均应按本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比例分配于各州,各州人口数目指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 3/5。 人口的实际统计应于合众国国会第一次会议 3年内以及此后每 10年内依照法律规定的方式进行。 ”宪法中关于人口统计的规定 A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 B改选众议员每十年进行 C保障公民的自由与平等 D协调各州之间的矛盾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美国 1787年宪法,从材料信息
9、中看,关于选举人口的规定是美国大州和小州之间以及南北各州之间妥协的产物,有利于协调各州之间的矛盾。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787年宪法 1787年宪法。 根据 1871年开始生效的德意志帝国宪法文本 ,这个新的民族国家称为 “德意志联邦 ”,其最高首脑为 “联邦主席 ”。直到威廉一世加冕时,人们才从发布的皇帝宣言中得知, “联邦主席 ”改成了 “德意志皇帝 ”。原来,威廉一世希望自己被称为 “德国皇帝 ”,这一要求遭到巴伐利亚国王和符滕堡国王的反对,最后威廉一世接受了 “德意志皇帝 ”称号。上述材料表明 A德意志帝国不适合建立联邦制 B德意志帝国仍是封建专制政体 C
10、德意志帝国分裂割据局面仍没有消除 D德意志帝国存在集权与分权主义之争 答案: D 试题分析:威廉一世从 “联邦主席 ”到 “德国皇帝 ”再到 “德意志皇帝 ”称谓的变 化,反映了企图建立中央高度集权的愿望,但遭到巴伐利亚国王和符滕堡国王的反对,反映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故 D项符合题意。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1848年共产党宣言引言中指出: “共产主义已经被欧洲的一切势力公认为一种势力。 ”这一观点的历史依据是 A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显示了工人阶级的力量 B马克思主义已成为工人阶级的思想武器 C巴黎公社建立无产阶级
11、政权的伟大尝试 D英、法等国资产阶级代议制进一步完善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国际工人运动。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发生在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此时马克思主义尚未诞生, B项错;巴黎公社发生在 1871年,与题干不符, C项错误; D项与题干无关。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说: “巴黎公社是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也是具有自发性、偶然性,并不是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引发了巴黎市民起义 B巴黎公社符合马克思 关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
12、律学说 C法国国内阶级矛盾尖锐也是促使巴黎市民起义的重要原因 D巴黎公社运动是法国人民爱国的自发行为 答案: D 试题分析:工人运动的成功要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条件下才具有可能性;巴黎公社是在普法战争失败下,国内矛盾激化的情况下爆发的,因此具有偶然性;A、 B、 C均正确;巴黎公社斗争的目标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项错误。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 历史学者姚海在俄国 1917 年的 “电报革命 ”中写道: “俄国 1917 年二月革命在首都彼得格勒是以工人和卫戍部队的起义取得胜利的。但在外省和前线,基本上是平静地接受了彼得格勒革命的事实。 ”
13、学者把外省的二月革命被称为“电报革命 ”,这一说法反映了地方上二月革命的实际过程。 “电报革命 ”的出现突出反映了 A二月革命的影响仅限于彼得格勒 B列宁当时希望通过和平方式夺权 C俄国社会反对进行暴力革命 D沙皇专制统治不得人心 答案: D 试题分析:俄国 1917年二月革命在外省是以电报方式推进的。关于彼得格勒事态的电报使二月革命从首都向全国扩散,而各地地方自治机关和社会组织也发表对革 命的支持和反映自己要求的电报,这突出反映了沙皇统治遭到各阶层的广泛反对。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 19世纪 50年代中期开始,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以下是各
14、新兴力量崛起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它们发生的先后顺序应为 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成立 中国 “一五 ”计划完成 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 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 1957 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一五计划在 1956 年基本完成; 20世纪 80年代初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1961 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召开。本题选 。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多极化趋势。 汤因比说: “人们将记住这个时代,这主要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恐怖的罪恶,也不是因为它的
15、令人惊讶的发明, 人们要敢于认为让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所利用是行得通的。 ”由此可见,作者观察历史的视角主要侧重于 A全球责任和文明角度 B把握历史的发 展方向 C多角度认识和考察史实 D辩证看待历史的发展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史学观点。材料的关键信息是 “人们要敢于认为让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所利用是行得通的 ”。 “文明的益处 ”体现了文明史观, “整个人类 ”将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体现了全球史观。据此可知作者观察历史的视角主要侧重于全球责任和文明角度。故选 A。 考点:史学理论和方法 史学观点 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 和解是一个进程 , 是各方在共同努力下 , 创造性地实现
16、冲突的转换。著名和平学家约翰 保罗 莱德里奇 ( John Paul Lederach) 认为:和平、真相、正义、宽恕是和解的核心要素。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是中日和解的重要里程碑。中日关系最重要的基础是 A日本放弃敌视中国的政策 B日本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C日本对侵华战争深刻反省 D日本政府追随美国 答案: C 试题分析:近代以来特别是 1937年以来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结合题干 “和平、真相、正义、宽恕是和解的核心要素 ”,中日双方和解是建立在正确面对历史,对侵华战争深刻反省基础之上的。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 日关系正
17、常化。 20世纪 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以下各项对这一时期外交形势叙述正确的是 A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改变了东西方国家间的外交格局 C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D在区域合作组织中发挥主导作用 答案: B 试题分析: 20世纪 70年代,中国外交有三件大事:一是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二是 1972 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9年中美建交;三是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关系逐渐正常化。这一系列外交事件,打破了 20世纪 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从而改变了东西方国家间的外交格局。新中国
18、在建国之初,即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排除 A选项。 C选项,新中国 50年代已经提出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积极发展与邻近国家的友好关系。 D选项,主要发生在 20世纪末 21世纪初,如 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等等。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关系正常化。 这次战事(役)结束后,南线国民党军主力全部被歼,南京、上海及武汉已面临严重威胁。纽约先 驱论坛报感叹: “中国打完了最大规模的一场战争,南京国民政府遭到的悲剧,显示出一个时代的结束 ”。材料反映的是 A北伐战争 B淞沪会战 C徐州会战 D淮海战役 答
19、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 “南线国民党军主力全部被歼,南京、上海及武汉已面临严重威胁 ”、 “最大规模的一场战争 ”可以排除 A、 B、 C。淮海战役使南线国民党军的精锐主力基本被消灭,国民党统治的政治、经济中心南京、上海,以及长江中游中心城市武汉等地已处在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加速了国民党政府的崩溃。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解放战争。 据吕氏春秋记载: “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仲衍,次曰受德即纣也 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宗)法而争之 纣故为王。 ”下列对纣能够 “为王 ”的原因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A启无才,遭父母厌弃 B父母对纣最
20、为溺爱 C生纣时,其母亲已由妾升为妻 D太史收受了纣的贿赂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宗法制的特点。材料显示,纣的母亲有三个儿子,微子启为长子。立太子时 “太史据(宗)法而争之 纣故为王。 ”依据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原则 ,纣被立为太子,说明纣出生的时候,其母已经成为正妻,而长子和次子是她为妾的时候生的。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2010年第一期中华文摘载文指出, 20世纪 90年代 “省管县 ”改革就在浙江开始试点,到现在已经在全国近 20个省进行试点。回顾历史,阅读下表 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 秦朝 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 两汉 汉武帝把
21、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 “州 郡 县 ”三级制 隋朝 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 唐末 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 上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A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B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C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从图表信息中可以看出从秦朝到唐朝末年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在两级制和三级制中左右徘徊,这说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存在着矛盾与困局,所以 D项说法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央集权的发展。 汉代每年 “秋冬岁尽,各县计户口
22、垦田,钱谷出入,盗贼多少,上其集簿。 ”称为 “上计 ”, “丞尉以下,岁诣郡,课校其功,功多尤为最者,于廷尉劳勉之,以劝其后。负多尤为殿者,于后曹别责,以纠怠慢也 ”。材料表明汉代建立 “上计 ”制度的目的是 A监察郡国 B考核官吏与澄清吏治 C开展社会救济 D征收赋税 答案: B 试题分析:所谓上计,即由地方行政长官定期向上级呈上计文书,报告地方治理状况。县令长于年终将该县户口、垦田、钱谷、刑狱状况等,编制为计簿,呈送郡国,朝廷据此评定地方行政长官的政绩。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选官制度。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是 A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浙江省 台州 中学 高三上 学期 第一次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