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四川省南充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4届四川省南充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四川省南充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届四川省南充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有人在研究明朝皇帝系列表时发现部分明朝皇帝的名讳,体现了我国古代阴阳五行学中五行相生说,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再生木(见下表) 皇帝称号 明成祖 明仁宗 明宣宗 明英宗 明宪宗 皇帝姓名 朱棣 朱高炽 朱瞻基 朱祁镇 朱见深 相互关系 明太祖之子 成祖之子 仁宗之子 宣宗之子 英宗之子 名中的偏旁 木 火 土 金 水 依据表中所列现象判断,其所隐含的思想有 祈盼专制政权的生生不息 反映宗法血缘的代代相传 表达分封制度的世世相袭 显示 “朱 ”姓大族的赫赫尊贵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
2、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皇权君主专制的相关情况们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归纳历史本质的能力。由表格中各代皇帝的姓名体现了阴阳五行学的相生说,表明治者希望专制皇权能够世代相传、生生不息,因此 正确;而明朝初期在一定程度上实行过分封制,但是再后来消亡, 表示不合史实; 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正确答案:为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1986年 7月 12日,中国纺织报登载了一篇有关北京早期服装市场的稿件,题目是北京流行黄裙子。谁都没有预料到,一篇报道掀起了穿黄裙子的风潮,几乎一夜之间,大街小巷不同年龄段的女人们穿起了黄裙子。这则材料能够说明 A服装的变化反映
3、了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B改革开放推动了女性服饰的多样化发展 C大众传媒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D大众传媒的信息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俗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主要陈述了中国纺织报报道北京流行黄裙子,而后大街小巷不同年龄段的女人们都穿起了黄裙子, “掀起了穿黄裙子的风潮 ”,体现了大众传媒信息的重要影响力,因此 D 符合题意。故选 D。 A 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妇女的地位是否提高;B项错误,材料主要说的是媒体对时尚的影响,并非改革开放这一主题; C项错误,材料主要说的是大众传媒的影响,不是作用。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大众传媒的发展 大众
4、传媒信息的重要影响力。 “同强盗握手,正是为了最后消灭强盗! ”这是尼 克松到访中国的那一天,刊登在参考消息头版的列宁语录;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则是中国重返联合国时选登在该报同一位置的毛主席语录。对上述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中国对当时西方态度没有根本性变化 B反霸维和是中国当时突出的外交政策 C文革 “极左 ”思潮在外交领域的反映 D中美关系的改善在当时只是权宜之计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的外交,反映的是我国外交的变化。题干反映了70年代的两个重大外交历史事件,即是尼克枪访华与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恢复,再结合两条语录的含义与对象美国来分析,及其 70年代的国内背景
5、,ABC项说法与史实相符,排除; D项 “权宜之计 ”说法错误,故 D项正确。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重返联合国的意义;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尼克松访华。 2012年是 “十二五 ”关键之年 ,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的特别报道变迁 :从“一五 ”到 “十一五 ”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中国青年报对从 “一五 ”到 “十一五 ”主题词的概括 ,反 映出我国 ( )。 经济建设指导方针出现过 “左 ”倾冒进错误 经济发展环境经历了从被封锁包围到与世界联系越来越密切的变化 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
6、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此类考题是高考关注的重点。依据所学史实及题干反映的信息可得出: 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 “大跃进 ”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犯了严重的 “左 ”倾错误, 符合题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面 临的环境由美国封锁到经济全球化, 符合题意;中国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形成计划经济体制到中共十四大后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符合题意;由经济建设追求高速度的 “左 ”倾错误到尊重经济规律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 B。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
7、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大跃进 ”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改革开放、邓小平南巡、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下图所示有 关新中国农业发展的相同之处是 ( )。 A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重大变革 B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C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D不断探索符合国情的农业发展道路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建国以来我国农业方面的生产关系调整的情况,建国后我国农业方面生产关系多次调整。 1990年和 2008年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没有发生重大变革,仍是公有制,排除 A项; 1957年农民没有获
8、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排除 B项;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的是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排除 C 项。综合三图内容,体现了我国不断探索符合国情的农业发展道路。故选 D。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建国初期农业发展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895 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 ”。以下对这段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关节点 B折射出
9、全体国人要求变革的社 会思潮 C救国是当时多个新兴力量的共识 D反映了中国追求近代化途径的多样性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救亡图存的探索。材料中的康有为、孙中山和张謇都属于资产阶级,分别是维新派、革命派和实业派,他们采用各种手段发展资本主义以救国,所以 CD说法正确,选择的时间是在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的时候,故 A正确;这只能显示资产阶级各阶层要求变革,不能代表全体国人,所以 B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有学者认为 “中国近代史话语模式 ”主要存在以下三种:
10、 模式 将中国近代史看作 “冲击 反应 ”模式 是在西方的冲击下开始近代化进程的历史 “侵略 革命 ”模式 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人民起而反抗的革命史 “早期启蒙 ”模式 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和具有近代人文主义性质的启蒙思潮发生与发展的历史 其中话语模式存在根本对立的是 A 和 B 和 C 和 D 和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概念的准确理解,是需要在对教材知识深度把握的基础上进行回答。解题时注意抓住 “根本对立 ”,由已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的模式对应的历史史实是 模式反映了鸦片战争促进新思潮萌发, 模式反映鸦片战争后的太平天国运动, 模式反映明中后期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由此分析可知处于对
11、立关系的是 和 , A符合题意。故选 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的影响。 中共 “二大 ”宣言指出: “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 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税和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生活程度的增高等原因,以至日趋穷困和痛苦。 ”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决定以发动农民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 B提出了由国民革命转向土地革命方针 C认识到民主革命中农民阶级的重要地位 D决定以农村为基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答案: C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从材料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从 “农民,乃是革命
12、中的最大要素 ”判断。选项 C符合题意。 A不对,中共建党初期以发动工人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 CD都是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行为,与二大无关。 考点: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中国共产党诞生。 1867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报道中国国内关于是否修建铁路的争议时提到: “铁路的兴建,可能导致众多苦力、车夫和船夫的失业,一场反抗、叛乱乃至起义的发生或者就迫在眉睫了 一俟铁路建设成功 大清政府担心外国人的势力会变得过于强大。 ”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 ) A腐朽的清政府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外国人同情中国政府的困境从而减少资本输出 C近代中国人愚昧无知,无法认识到
13、工业文明的进步 D外国资本的入侵和底层的反对是中国近代化的阻力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通过中国近代化的艰难曲折考查准确解读材料,提炼信息的能力。材料主要阐述了铁路的修建引发的后果,一是 “众多苦力、车夫和船夫的失业 ”,二是 “担心外国人的势力会变得过于强大 ”,也说明了中国的近代化的阻力来自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与底层民众的反对,因此 D符合题意。而材料中没有体现清政府的腐朽,排除 A; B、 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正确答案:为 D。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 1912年 2月 11日,神州日报发表了但闻人语
14、响的漫画(如图),描绘了有人听见从遥远的紫禁城传出了 “逊位 ”的声音。对此画解读正确的是 A民众要求建立中华民国的愿望 B民众对袁世凯贪恋皇权的厌恶 C报刊舆论对政局发展起决定作用 D革命党人对结束封建帝制的期盼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以漫画的形式考查解读漫画的能力。解答类似题目,首先需要结合题干信息观察漫画, “1912年 2月 11日 ”说明了时间, “紫禁城传出了 逊位 的声音 ”暗示内容等,联想辛亥革命清帝退位的有关史实,反映了当时革命党人急切盼望结束君主专制的心情, D符合题意。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可以排除 A、 B两项; C项从图文中体现不出来。故正确答案:为 D。 考点:
15、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清朝终结。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著述各异。墨子主张国家应 “节用 ”,不要浪费。孟子强调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商鞅主张 “废井田,开阡陌 ”。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三者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上 B三者立论相同,都维护了农民阶级的利益 C三者立论互异,但都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为考虑点 D三者立论互异,且不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为考虑点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战国时期百家思想家们的主张和代表的阶级利益。墨子 “节用 ”的观点代表了广大中下层人民的利益,孟子 “民本 ”的思想和商鞅 “废井田。开阡陌
16、”的思想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故 A、 B两项表述错误;三者的观点都涉及到建立或保护小农经济,故排除 D项,选择 C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儒家、法家和墨家的思想。 明朝文官钱宰有诗写道: “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 ”这首诗从根本上反映了 A封建官僚的勤政和从善如流 B君主专制强化带来的政治压力和危机 C封建官场的腐败和官僚的交恶 D封建文人安贫乐道、崇尚自然的志趣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是通过明朝臣子们的抱怨考查明清时期专制皇权不断地加强。根据材料 “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 ”反映了该文官对早朝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四川省 南充 中高 学期 第三次 月考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