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上海闵行区高三下学期调研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上海闵行区高三下学期调研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上海闵行区高三下学期调研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上海闵行区高三下学期调研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以下属于古代两河流域著名史诗作品的是 A汉穆拉比法典 B荷马史诗 C罗摩衍那 D吉尔伽美什 答案: D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的限定词时间是古代,地点是在两河流域,内容是史诗。选项 A是法律文件不是史诗,故排除 A,选项 B是关于古希腊的史诗,故排除B,选项 C 是古印度的,故排除,选项 D 是属于两河流域的史诗作品。故选 D。 考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文化常识 1787年宪法 “采取了比人类迄今所建立的任何政府所采取的还要多的防范和其它难以逾越的措施,以防止走向暴政。 ”其中最主要的措施是 A允许各州有自治权 B保障人民基
2、本权利 C确立三权分立原则 D实行民主共和制度 答案: C 试题分析: 1787年宪法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它实践了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的思想,实现了权力的互相制约和平衡,从而避免权力过分集中可能导致的专制,故选 C。 考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787年宪法 1787年宪法 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亚当 斯密在出版于 1759年的道德情操论中指出: “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 ”作者的提醒主要是为了防止 A工人运动的兴起 B城乡差别的扩大 C经济危机的发生 D垄断现象的出现
3、答案: A 试题分析:从题干中 “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 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 ”可以看出,亚当 斯密提醒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工人运动兴起,保持社会稳定。故选 A。 考点: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 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记载: “最惊人的 变化首推出现了许多以女性为主要从业人员的职业:商店和办公室中的职业。在德国,女性店员由 1882年的约 3.2万人 (总数的五分之一 )增加到 1907年的 17.4万人 (大约是总数的 40%)”。当时女性解放的原因有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 民主政治的进步 教育的普及 女性经济地位的提升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的
4、时间是 19世纪末 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妇女从家庭中解放出来,更多地参与到经济建设;教育的普及,更多的女性接受到教育,提高了他们的地位;教育的普及,妇女运动兴起,妇女获得了更多的权利。故应选 A。 考点: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中国近代被迫与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其中 19世纪 80-90年代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与 19世纪 40-50年代相比,最根本的不同是 A割取中国领土的面积扩大 B索取的赔款数额不断加大 C规定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 D列强获得在华投资的特权 答案: D 试题分析: 19世纪 40-50年代,资本主义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对华侵略以商品
5、输出为主;到了 19世纪 80-90年,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对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故应选 D。 考点: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1906年除夕,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谕告,自次年正月起,废除 “婢膝奴颜,有伤气节 ”的下跪请安,大小官员相见,概用长揖;同时废除禀帖中 “卑职 ”等用语。此后湖北、江苏、河南等省纷纷效仿。这种现象说明 A两广地区首开近代礼仪变化之风 B晚清时期封建陋习已经基本被清除 C近代观念已在一定范围产生影响 D晚清时期各省已摆脱中央政治控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的时间是 1906年,虽然伴随着
6、列强的侵略,西方的民主思想和习俗观念传入中国,但当时旧的传统还是社会的主流;而广东开放较早,受西方影响较深,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一定变化。故选 C。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在一场灾难过后,几位学者对欧洲前途发出这样的感叹。学者甲说: “我们这个时代的现实:欧洲之没落。 ”学者乙说: “欧洲已进入艰困的时代。 ”学者丙说 : “我们欧洲的命运只能这样。 ”从材料中推断,这些学者担忧的是 A宗教改革后,罗马教会学者对欧洲陷入信仰分裂感到忧心 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知识分子对欧洲文明的前途失去信心 C法国大革命期间,欧洲保守派对革命运动的传播深感不安 D冷战期间,西欧学
7、者对于亚洲新兴势力的崛起甚为疑虑 答案: B 试题分析:结合材料中的 “一场灾难 ”及几位学者的对话,可以看出这场灾难给欧洲造成深远的影响,欧洲的国际地位下降,社会政局动荡,经济发展困难,再联系历史上欧洲战争,可以判断是一战的影响,故选 B。 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运行机制一次成功的调整,也是一次体制创新。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主义,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事业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其借鉴意义有 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正确处理好生产与消费、投资与需求的关系 利用国家政权,进行宏观调控 倡导企业建立诚信机制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联
8、系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特点及影响,可以得出, 1929到 1933年的经济危机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贫富差距日趋严重的情况下 爆发的,故 正确;而危机后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加剧了经济危机,故 正确;而在罗斯福新政过程中所采取得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稳定了社会秩序,故 正确。故选 D。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罗斯福新政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研究二战后的国际关系课题时,要给以下图片选一主题,你认为最恰当的是 A美苏冷战 B和平与动荡并存 C多极化趋势加强 D “冷战 ”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研究性学习。从题干中有关二战后国际关系的图片中综合分析,能够得出就是在冷战阴
9、影下复杂的国际关系,柏林墙是美苏在欧洲冷战的体现,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是美苏在亚洲冷战中的热战的体现,古巴导弹危机也是美苏对峙的体现,故选 D。 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冷战 货币是国家主权的重要象征, 2012年 1月 1日是欧洲正式启用单一货币欧元的十周年纪念日,十年来欧元的启用有利于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得到进一步加强 欧盟各国政治、经济的发展 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的发展 欧洲经济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欧元的启用使欧盟内部的联系进一步加强,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欧洲一体化进程进程加快。同时它也使欧盟对内的保护主义得到加强,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其他经济体的发展
10、。故选 C。 考点:二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经济区域集团化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 1957年提出 “超英赶美 ”的口号,发动了 “大跃进 ”运动; 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 “发展是硬道理 ”的主张;进入 2l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A中国建设 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C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 D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答案: A 试题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毛泽东和邓小平为首的第一、二代领导集体及以后领导集体对如何在落后的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都进行了不
11、懈的探索,最终找到有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取得巨大成就,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入,逐渐成熟。故选 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下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 ”指的是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 答案: A 试题分析:注意图下面的注释时间是 1953年,当时的农村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而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是基本的单位, B是三大改造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形式; C发生在 1958年的大跃进时期; D是改革
12、开放时的农村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故选 A。 考点: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三大改造 齐世荣主编的西欧封建社会中描述:问一位中世纪学者是哪里人,他的回答不是 “法国 ”、 “英国 ”或 “意大利 ”等国人,相反,他总以出生和生活的地方作为答词, “我是坎特伯雷人 ”、 “我是加泰罗尼亚人 ”等。这种现象表明 A庄园的分散性和封建等级制的特殊性使西欧社会处于王权衰微、分裂割据的局面 B封建等级制下封臣只向封主宣誓,忠诚于自己的领主而非国王及其所代表的国家 C在当时情况下,西欧中世纪的人们还没有形成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清晰的国家观念 D学者们处于对自己领主的忠诚、家乡的
13、热爱以及对王权的鄙视有意回避国家 概念 答案: A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是有关于西欧封建社会的论述,中世纪的欧洲,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和国家观念,封建王权软弱无力,封建等级制盛行,国家处于半割据状态。故最佳答案:为 A。 考点:中世纪欧洲 政治状况 “疏 ”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如汉代贾谊的论积贮疏、唐代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下列有关 “疏 ”的正确解释是 A科举考试中用于回答命题者问题的一种文体 B表述某种意见或事情的一种文体 C是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D委婉规劝上级的一种文体 答案: C 试题分析:疏的含义是封建时代臣下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如上疏、奏疏等。故最佳应选 C。
14、 考点:文史常识 古代中国文体常识 五四:未完成的启蒙指出: “ 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利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而中国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利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 ”近代中国思想启蒙 “偏离了方向 ”的主要原因在于 A缺乏具有现代性的思想资源 B民族危机加深救亡是当务之急 C多数国人守旧落后缺乏反省 D中国民众民主与科学意识淡薄 答案: B 试题分析:列强的侵略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富强是近代中国人民的两大任务,而只有首先实现民族独立是实现政治民主和经济发展的前提。故最佳应选 B。 考点: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
15、成立 五四运动 我国学者罗荣渠教授认为: “从表面上看,帝国主义侵略论似乎是反西方中心论的,但如果只承认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忽视了中国的历史特点和国情特点,把内部问题简单地归之于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的屈服投降,而排除这一复杂历史过程中的多样性选择,实质上仍是一种隐蔽的西方中心论。 ”下列对 该学者观点的解读,较为恰当的是 A帝国主义侵略是引起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主导因素之一 B中国自身特点是决定近代中国历史变迁的主导因素之一 C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是推动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 D对中国近代历史的研究应注重从内外双重因素综合展开 答案: D 试题分析:近代中国之所以备受列强的欺凌,
16、一个重要因素是近代中国的历届政府腐败无能,丧权辱国,民不聊生,既给列强侵略提供了有利时机,也加剧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矛盾。因此,考查研究中国近代社会的各种问题,都应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全面分析。故最佳应选 D。 考 点:史学理论 史学研究方法 1919年 6月 28日,德国外长在签订条约后意味深长地说: “如果要我承认我们是这场战争的唯一祸首,我知道那是扯谎! ”而远在柏林的德国总理公然指责条约是 “杀人的魔锤 ”。当天,德国许多报纸上纷纷出现了镶着黑框的悼念文章,号召全民复仇。这种现象说明 A凡尔赛和约建立在战胜的大国分赃和瓜分的基础上,必然会遭到相关国家的愤慨 B德国不是这场战争的发动者,而是这
17、场战争直接受害者,因此制裁本身纯属非法 C战争是列强瓜分的产物,德国军国主义阴魂犹存,制裁激起了德国复仇主义情绪 D凡尔赛和约必然遭到德国的强烈不满,也为后来法西斯纳粹党的上台埋下了伏笔 答案: C 试题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战胜的协约国召开巴黎和会,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对德国实施严厉制裁,激起德国复仇主义情绪,成为以后纳粹上台的重要原因。故最佳应选 C。 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关于 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 “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 了。 ”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A
18、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 B否定信仰上帝 C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D挑战教会权威 答案: D 试题分析:题干中反映了作为教徒与上帝接线员的教会被否定,实际上否定教皇和教会对圣经的解释权,使长期以来形成的教会的地位受到严重挑战。故应选 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宗教改革 传统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侧重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但现行的历史教育,把百姓的衣食住行等内容纳入了研究的范畴。这一视角的转换体现了 A文明史观 B社会史观 C全球史观 D革命史观 答案: B 试题分析: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而人们的日常生活更能直接反映历史的客观发展历程,这是关注民生,关注大众在史学研究上的反映。故选 B。 考
19、点:史学理论 史观(社会史观) 摩诃婆罗多中的毗湿摩说: “首陀罗女为前三个种姓的人所生的孩子,有道性的人是鄙视的。一个婆罗门让首陀罗女为她生了孩子,这个婆罗门应该为此赎罪。 ”毗湿摩所言 反映了古代印度的一种社会现象 维护高级种姓的特权地位 倡导各种姓要严格实行内部联姻 批评首陀罗女子没有节操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实行的一项重要制度,不同种姓之间禁止通婚,特别是上层与下层之间, 符合题目要求, 与题干无关,故应选 C。 考点:古代印度的政治制度 种姓制度 西方学者麦马虹在总结西方从古希腊至今两千多年来的幸福观时指出:荷马时期,幸福就是幸运;公元前五世纪的古
20、希腊,幸福等同于 _;启蒙时期,幸福就是及时行乐。文中的空白处是 A智慧和德行 B民主与科学 C金钱与权力 D法律与宗教信仰 答案: A 试题分析: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希腊属于人文精神的起源时期,当时的主要思想有智者学派 提出的 “人是万物的尺度 ”,认为的人是判定的一切的标准,树立了人的权威。苏格拉底则提出,知识即美德,强调有思想力的人才是万物的尺度,善是人的内在灵魂。故选 A。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智者学派 有人评价屋大维说 “他找到的罗马是一座砖瓦的城市,他留下的罗马是一座大理石的城市。 ”对此较为恰当的理解是 A罗马城址是屋大维发现的,富丽堂皇的罗马城也是屋大维修筑的 B屋大维凭借武
21、力攻占了罗马古城,用大理石代替了砖瓦结构的建筑 C肯定了屋大维结束罗马数十年内乱,确立了帝国体制并带来了繁荣 D屋大维夺取政权以后,出于独裁统治需要把罗马城建成了军事要塞 答案: C 试题分析:屋大维是罗马帝国的开国君主,元首政治的创始人,公元前 1 世纪,他平息了企图分裂罗马共和国的内战,他结束了一个世纪的内战,他因功被元老院赐封为 “奥古斯都 ”,并改组罗马政府,给罗马世界带来了两个世纪的和平与繁荣。屋大维统治罗马是罗马帝国的开始。故应选 C。 考点:古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代罗马的政制 6世纪中叶,查士丁尼大帝主持编纂民法大全期间,重金悬赏各地法学家前来献策。下列四人的主张最有可能
22、被采纳的是 A甲呈献据称是 帝国前期皇帝编纂的十二铜表法 B乙上书皇帝主张 “君权神授 ”和 “按律量刑 ” C丙建议政府保护自由民的财产不可侵犯 D丁提出罗马法律不适用于外邦人的主张 答案: C 试题分析:罗马法是世界史上重要的法律制度,是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是罗马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A选项中的十二铜表法不是帝国时期的法律, B选项中的 “君权神授 ”不符合当时罗马的国情,罗马法不仅有适用于邦内的公民法还包括适用于外邦的万民法。故应选 C。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一份公元 1050年的文献记载了英国赫思堡恩修道院的一些状况: “在复活节,他们(农奴)还应缴纳两只母羊、两只羊羔,
23、他们必须用自己的时间给这些羊洗刷、修剪。 ”从这则材料中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A节日里领主才收取地租 B地租包括实物和劳役地租 C农奴没有任何人身自由 D修道院的教士们贪得无厌 答案: B 试题分析:劳役地租是中世纪的欧洲的主要赋税制度,作为补充的还有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题干中的情形正是有关实物地租的情况。故应选 B。 考点:古代欧洲的经济 赋税制度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 “(中国政制)达臻 文明 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 ,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 共主 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 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 独制 格局泾渭分明。 ”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 “西周的创制 ”主要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上海 闵行区 高三下 学期 调研 考试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