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东北三省三校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东北三省三校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东北三省三校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东北三省三校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犹如明清的省。宋代的路 较常设的机构有安抚司、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等。各机构互不统属,互相牵制。转运使与提举刑狱公事都有对官吏的监察权,提举常平司与转 运使都有财权。这表明 A宋代地方行政制度与明清两代没有区别 B行政机构分散、权属交叉有利于集权 C行政机构互相牵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D扩大行政区域是中央集权的主要方式 答案: B 试题分析: AD的说法明显错误。 C的说法要具 体结合实际情况具体分析,根据材料“各机构互不统属,互相牵制。转运使与提举刑狱公事都有对官吏的监察权,
2、提举常平司与转 运使都有财权。 ”说明宋朝的行政机关之间相互牵制、相互监督。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逻辑方法中的归纳,是从大量个别现象中概括出一般性认识的思维方式。对多种事物、现象 抽取其共同之处加以概括,形成用以表达这种共同性质的概念、范畴、命题、论述等。下列 归纳正确的是 A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 B世界经济危机、经济全球化 市场经济体制 C戊 戌变法、辛亥革命、解放战争 新民主主义革命 D悲惨世界人间喜剧 浪漫主义 答案: B 试题分析:题目中的归纳法,大概的含义就是从一些个别现象中归纳出一般的认识或者规律,即分析与综合的辨证分析方法。
3、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主流思想与儒家思想,不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世界经济危机、经济全球化与市场经济体制存在内在的一般性认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解放战争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人间喜剧是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 考点:史学研究方法 逻辑归纳。 关于美国援助西欧的政策一文中指出: 美国援助欧洲的目的不在于应付共产主义的威 胁,而在于恢复欧洲社会的生气和健全经济。换句话说,其目的不是同共产主义作斗争,而 是同经济失调作斗争,因为经济失调很容易使一切极权主义运动在欧洲社会浑水摸鱼,现在 俄国共产主义正要钻这个空子。材料反映援助西欧政策的实质是 A防御共产主义的威胁 B稳定资本主义自由制度
4、C缓和欧洲的经济失调 D打击一切极权主义运动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 “其目的不是同共产主义作斗争,而是同经济失调作斗争,因为经济失调很容易使一切极权主义运动在欧洲社会浑水摸鱼 ”,可以说明 美国政策的目的是为了稳定欧洲的资本主义制度,以抵抗社会主义的威胁。其他的说法正确,但不是实质性问题。 考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 20世纪前期,一位美国总统说: “这不仅是一种反对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而且 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战争,我们正为挽救一种伟大而珍贵的政府形式而战。既为我们 自己,也是为全世界。 ”材料中的 “战争 ”是指 A林肯为了反对落后的奴隶制度
5、,与南方分裂势力进行战争 B杜鲁门为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援助欧洲各国 C富兰克林 罗斯福为应对经 济危机,实行政府干预经济 D富兰克林 -罗斯福反对法西斯国家,美国加入同盟国,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答案: C 试题分析:结合题目提供的时间是 20世纪前期,可以排除 AB。根据材料 “这不仅是一种反对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而且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战争,我们正为挽救一种伟大而珍贵的政府形式而战 ”,再结合该历史时期的特征,最符合的是 “经济大萧条 ”,其 “伟大而珍贵的政府形式 ”指的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美国应对经济危机,实行的是政府干预经济。 考点:罗斯福
6、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罗 斯福新政 租让制理论是列宁在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提出的一种国家资本主义的理论。什么是租让制? 列宁说: “租让一这是同先进国家的资本主义的联合 ”, “这是同先进国家中的先进财政资 本的经济合作、联合、合同 ”。列宁提出实行 “租让制 ”的主要目的是 A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B与西方国家友好往来 C由小生产向大生产过渡 D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答案: A 试题分析: “租让一这是同先进国家的资本主义的联合 ”, “这是同先进国家中的先进财政资 本的经济合作、联合、合同 ”。说明租让制是新经济政策时期的苏俄实行 “国家资本主 义 ”经济政策的一项主要内容。它开始 1920
7、年 ,贯穿于新经济政策的全过程。其成功实践 ,在一定程度上对于 年轻的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和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 历史学家哈孟德夫说: “工业革命带来了物质力量的极大发展,也带来了物质力量相伴着的 无穷机遇 o然而,这次变革并没有能建立起一个更幸福、更合理、更富有自尊心的社会;相 反,工业革命使千百万群众身价倍落,而迅速发展出一种一切都为利润牺牲的城市生活方 式。 ”作者在这里主要表述的是 A工业革命的全部目标在于发展现 代经济 B工业资产阶级实力壮大但没有政治权利 C工业革命使西方国家迅速完成了城市化 D社会文明进步应体现社会整体均衡发展 答
8、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 “工业革命带来了物质力量的极大发展,也带来了物质力量相伴着的 无穷机遇 .相 反,工业革命使千百万群众身价倍落,而迅速发展出一种一切都为利润牺牲的城市生活方 式。 ”说明工业革命带来了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带来了社会问题,启示我们应该着重社会整体均衡发展,而不应该片面追求物质生活。 考点: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中国的儒家文化在法国广 泛传播,对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在 人权宣言中,第四条规定: “自由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因此,各人的 自然权利的行使,只以保证社会上其他成员能享有同样权利为限制。 ”这一规定与下列哪一 儒家思
9、想比较接近 A民贵君轻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克己复礼 D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 “因此,各人的自然权利的行使,只以保证社会上其他成员能享有同样权利为限制。 ”不难概括出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思想比较接近。民贵君轻强调的是君臣关系,与材料无关。克己复 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与材料无关。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指的是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与材料无关。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下表是 2006年中国与世界创新型国家比较表,它反映出的问题是 A科技不再是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B中国科技贡献率低,自主研发能
10、力差 C世界经济格局已是美日欧三足鼎立 D对外技术依存度决定了国家发展速度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表格, 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来看,中国远低于创新型国家,但对外技术依存度看,却远高于创新型国家。万人专利拥有量来看,中国远远低于创新型国家。即可概括出中国科技贡献率低,自主研发能力差。 考点:现代科学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 张海鹏先生在 20世纪的中国政坛风云卷中认为: “新政的某些措施已经触动了清朝统治 的根本,如在政治上宣布预备立宪,在中央设资政皖,在各省设咨议局,扩大了民众表达。单 纯的封建专制制度巳不存在,民主政治及有关法律有些在试行,有些在准备和确立之中,整 个政治制度正在向资本主
11、义近代化演变迈进。 ”上述材料表明 A辛亥革命前君主专制巳经不存在 B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 C “新政 ”有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 D “新政 ”确立了民主政治 答案: C 试题分析:辛亥革命前君主专制巳经不存在的说法是错误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说法正确,但与材料的主旨无关。根据材料 “单纯的封建专制制度巳不存在,民主政治及有关法律有些在试行,有些在准备和确立之中,整个政治制度正在向资本主义近代化演变迈进。 ”说明 “新政 ”在政治方面有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 “新政 ”并没有确立了民主政治,只是昙花一现。 考点: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的影响 张爱玲在更衣记中这样描绘旗袍的演变,是从 “严冷
12、方正 ”、 “具有清教徒的风格 ”,向 “烘云托月忠实地将人体轮廓曲曲勾出 ”的转变。影响旗袍演变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近代思想解放的洗礼 B吸收欧美服饰的特点 C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 D摆脱了宗教观念束缚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影响服饰演变的因素一般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等角度分析,就该题而言,摆脱了宗教观念束缚的说法是错误的,这需要一个改变的过程。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宋伯鲁在时务目论中(评 价康梁变法)说: “夫以子孔、子产治一小国,改革仅一二 事,犹如此之难,几于不免,况以中国之大,而见不解者之万亿于我,乃欲一朝而空数千年 之积弊,虽圣人,吾
13、知其不能矣。 ”上述材料表明宋伯鲁 A主张变法应全面彻底 B批评康梁因循圣人之道 C主张变法应循序渐进 D认为变法无法革除积弊 答案: C 试题分析: “夫以子孔、子产治一小国,改革仅一二 事,犹如此之难,几于不免,况以中国之大,而见不解者之万亿于我,乃欲一朝而空数千年 之积弊,虽圣人,吾知其不能矣。 ”材料根据春秋战国和现在的情况对比,认为现在中国 是个大国改革不能一蹴而就,即变法应循序渐进。其他的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 台湾学者王尔敏在明清时期庶民文化生活中提到:民间文化是庶民生活最直接创造的产 物,自不同于官绅生活的文化内涵。中国民间世俗文化以明清以来资料最
14、丰富,问题最繁 多,最值得投人心智,探索研究。下列关于明清庶民文化的相关阐述正确的是 A明清民间文化的发展与工商业的繁荣密切相关 B “资料最丰富,问题最繁多 ”反映了明清时期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C庶民文化作为下层民众文化,不能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 D明清时期的小说、京剧和文人画等都是这种文化的典型代表 答案: A 试题分析:明清末期,苛捐杂税都比较繁多,民众生活水平不能说提高。庶民文化仍属于我国的民众文化,同样能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文人画不是明清庶民文化的典型代表。经济与文化联系紧密。所以 BCD说法错误, A说法正确。 考点:商业的发展 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综合题 (15分)二十
15、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根据材料归纳同盟国和轴心国军火产量变化的特点。(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轴心国在 1943年军火产量增长的原因。( 6分) 答案: ( 1)变化特点:同盟国和轴心国军费总量都得到增长;同盟国由落后变为领先;美国的增长量最大;德国投入的军费总量在轴心国中的比重最大( 9分) ( 2)原因:德国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北非战役的失利刺激了军费增长;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与美军的激烈较量( 6分) 试题分析: 根据表格,可以从同盟国和轴心国总量、同盟国、协约国的角度分别说明,或者表现最明显的国家进进行对比说明。 轴心国在 1943年军火产量增长的原因可以从同盟国、协约
16、国两方面分析,具体结合其战争形势说明。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此次吾党改组,志在将本党势力在中国内地各省尽力扩充。向来本党势力多在海外, 故吾党在海外有地盘、有同志,而中国内地势力甚为薄弱。所以吾党历年在国内的奋斗,专用兵力 以兵力奋斗而胜利者,已有三次。但三次之成功,皆不能达革命之目的。是兵力虽成功,而革 命仍未成功,因为吾党尚欠缺力量之故o所欠缺者是何种力量?就是人民心力。当时中国人民不赞 成革命,多数人民不为革命而奋斗。革命行动欠缺人民心力,无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故此次吾 党改组唯一之目的,在乎不单独倚靠兵力,要 倚靠吾
17、党本身力量,就是人民的心力。 材料二:吾党从今以后,要以人民的心力为吾党力量,要用人民心力奋斗。人民的心力与兵 力,二者可以并行不悖。但两者之间,究竟应以何者为基础?应以何者为最足靠?自然当以人民 的心力做基础,为最足靠。若单独倚靠兵力,是不足靠的,因为兵力胜 蕹!岬潮匾 扔幸 种基本力量做基础,然后兵力有足靠之希望。 因此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 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 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 孙中山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 1956年版) (1)材料一中孙中山所说 “以兵力奋斗而胜利者,巳有三次。但
18、三次之成功,皆不能达革命之目的 ”请以第一次为例加以说明。( 6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如何发展了自己的思想?对当时中国革命产生了 怎样的历史影响?( 9分) 答案: ( 1)第一次:武昌起义,推翻满清,建设共和。但由于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民主共和名存实亡。( 6分) ( 2)提出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明确提出反帝的主张。实现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结束了北洋军阀 的反动统治。( 9分) 试题分析: 根据辛亥革命的史实,孙中山 “以兵力奋斗而胜利者,巳有三次。但三次之成功,皆不能达革命之目的 ”,其中的第一次实际上指的是狭义上的辛亥革命即武昌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东北三省 三校高三下 学期 考试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