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东北三省京海夏季大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卷B).doc
《2011年东北三省京海夏季大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卷B).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年东北三省京海夏季大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卷B).doc(1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1年东北三省京海夏季大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卷 B) 其他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青泥何盘盘, 。扪参历井仰胁息, 。 (李白蜀道难 ) ,翠峰如簇。 (王安石桂枝香 金陵怀古 ) 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 (荀子劝学 ) 羽扇纶巾,谈笑间, 。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 答案: 百步九折萦岩峦 以手抚膺坐长叹 千里澄江似练 金就砺则利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樯橹灰飞烟灭(一空 1分)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2008年是中法关系的多事之秋。从西藏骚乱、奥运火炬传递,到家乐福风波、萨科齐抵制奥运言辞,可谓一波未平
2、,一波又起。 B没有全球意识,就可能使民族文化游离于当代人类文化发展的主流;没有民族意识,就只能人云亦云、东施效颦,不可能 创造出有特色的文化。 C中国经济二十多年的快速增长,这就是 “中国奇迹 ”。中国高速铁路应运而生,步入世界水平的高速铁路正在穿越 中国大地,风驰电掣,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D震撼全台的洗钱案,让绿营本身对陈水扁的信任都动摇了,身为一个母亲,一路走来,扁妈从一而终 ,对自己的儿子,还是选择相信。 答案: .D “从一而终 ”,封建时代女子的爱情婚姻观念,认为女子一生只可嫁一个丈夫,夫死终身不得再嫁。此处混淆了 “始终如一 ”。( 3分) 依次填入下列语段中横线
3、处的句子的衔接,最连贯的一组是 ( )。 九个小时的车程,汽车进入黄山景区脚下,已经凌晨, 。我的黄山行开始了。 从北门左侧小径直下松谷景区,竹林苍翠挺拔,山路潮湿,映着青苔。 不时能听到鸟的啁啾声,在林子的深处清幽传来。 山中是寂静的,凉飕的风在窗外夹杂草香、木香,在夜色中随着闪亮的灯光弥漫着。 行走在谷中 却明晰感受到温度,边走边用竹拐敲着石阶,嗒嗒声和着流水潺潺声。 不时可以看到黑色、灰色的峭壁身影,远处隐晦的山的轮廓。 -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久违埋藏的心绪终于蠢蠢欲动起来。 A B C D 答案: B 本段是一则游记,可按照行踪来排列。先写凌晨来山脚下感到的寂静,接着是远山的轮廓,然
4、后是从北门下景区,闻鸟鸣到行走山谷中,最后是由此引起的心绪。( 3分)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由于汽车业牵扯面广,是支撑经济增长的基础产业,世界经济放缓导 致的汽车业业绩恶化也将影响整个日本经济。 B中国也有一部分有钱人,这些有钱人也非常看重旅游度假。从旅游的目的地来看,他们大多以新马 泰或欧洲各国的居多。 C瑜伽通过站、坐、跪、卧等姿势,配合呼吸,弯曲、伸展、扭转身体的各个部位,对精神和内分泌系统进行调节,是一种很好的健身运动。 D第三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开幕晚会演出以武当武术为主题,以道教思想为脉络,向世界讲述 “道临天下 ”的视听故事。 答案: B “大多 ”与 “居多 ”语
5、意重复。( 3分)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9分,每小题 3分) 齐鲁文化是先秦时期在今山东省境内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进入秦汉,齐鲁文化逐渐由地域文化演变为官方文化。它既是一个历史范畴,又是一个文化范畴。作为历史范畴,自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作为文化范畴,又有其历史超越性,齐鲁文化的现代价值就是这种历史超越性的表现。 早在远古时代,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就共同创造了早期的黄河文明,而齐文化、鲁文化正是夷夏文化融合而产生的地域文化。齐文化是以东夷文化为主、以周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经济上,从齐地靠海、土地瘠薄的实际情况出发,除继承周的 “重农 ”传统外,又实行 “通
6、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 ”政策,以农业为主,农、工、商并举;政治上,不囿于周的宗法原则,而 “举贤而尚功 ”;文化上, 主张宽松自由,兼容并包。齐文化最终成为一种合时俗、务实际,具有革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功利型文化传统。鲁文化则是以周文化为主、以东夷文化为辅形成的一种 文化系统。经济上,由于鲁的封地位于泰山以南的平原,肥沃的土地适于农耕,这使鲁文化一开始就具有农业文化的特征。政治上,鲁国统治者强调周的宗法制度,主张 “尊尊而亲亲 ”;文化上,则采取 “变其俗,革其礼 ”的方针,用周文化强行改造土著文化,其所讲求的礼乐仁义即是重礼的周文化和重仁的东夷文化结合的产物。鲁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仁义、
7、尊传统、尚伦理、贵人和的道德型文化传统。 进入战国,由于齐国对鲁国的兼并,造成黄河下游地区政治上的局部统一。学术文化界兴起的百家争鸣,促进了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在此背景下,齐、鲁两大文化传统的 交融日益发展,逐渐走上一体化道路。秦及汉初,齐学盛极一时,这一时期齐学与鲁学的融合,为其后董仲舒以阴阳五行说构筑新的儒学体系作了理论准备;同时也为汉代儒学内部的齐学与鲁学以及今古文经学之争埋下了伏线。经过东汉今古文经学的学术之争,双方相互批判又互相渗透,至东汉末年,一代经学大师郑玄会通古、今文经学,最终完成了齐鲁文化一体化的过程。 齐鲁文化是一种混合型文化。它不仅融合了齐文化和鲁文化,而且兼收并蓄,广泛吸
8、收了其他地域文化的长处,逐渐形成了具有完备的自我调节和更新功能、再生能力很强的文化。特别是汉武帝独尊儒术 以后,齐鲁文化实际获得了在政治和文化上的支配地位,成为一种政治大一统背景下的官方文化,最终融入到统一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 【小题 1】下列对 “齐鲁文化 ”的概念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鲁文化起先是一种地域文化,后来发展成官方文化,是渐进形成的一种混合型文化。 B齐鲁文化具有双重性,从历史范畴角度说它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和历史超越性。 C齐鲁文化是早期黄河文明的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地域文化。 D齐鲁文化是在齐文化和鲁
9、文化相互 渗透融合的一体化进程中形成的,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成为一种官方文化。 【小题 2】下列有关齐鲁文化与其他相关文化之间的关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齐文化与鲁文化合称齐鲁文化,或者说齐文化与鲁文化统称齐鲁文化。 B齐文化与鲁文化是在周文化和东夷文化的接触过程中形成的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化体系。 C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的融合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齐鲁文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D齐文化、鲁文化两大文化传统日益交融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体化的齐鲁文化。 【小题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齐文化 是一种功利型文化,它的特点就是合时俗、务实际,具有革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 B鲁文化是
10、一种道德型文化,它的特点就是重仁义、尊传统、尚伦理、贵人和。 C经济、政治、文化迥异的齐文化与鲁文化的融合渗透,直接生成了具有完备的自我调节和更新功能、再生能力很强的齐鲁文化。 D齐鲁文化由地域文化发展为官方文化,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这与它获得的政治和文化上的支配地位有直接关系。 答案: 【小题 1】 B历史超越性是从文化范畴的角度说的。 【小题 2】 A齐鲁文化是一种混合型文化,不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简单相加 ,而是融合了这两种文化,并兼收并蓄,广泛吸收了其他地域文化的长处。 【小题 3】 C “直接生成了 ”不符合原文意思,原文说的是 “逐渐形成 ”,而且不仅是齐文化与鲁文化的融合渗
11、透,还有其他地域文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分) 记者:最近媒体对你的 心得和 心得争论很多,有人说你把国学经典讲得出神入化,有人认为你误读了经典,你怎么看这些争论 于丹:这些争议,关系到我们究竟怎么看文化,文化是狭义、静态的,还是广义、动态的。在我看来,文化首先是一种生态,在周易中文化的意义是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就是观察世间百态、人间万象,最后进入每个人的内心世界。所以文化是流动、生长的形态,重要的是 “文而化之 ”。过去很多文化人,著作等身,但他的生命境界远没达到 “化 ”境,比如苛刻、斤斤计较、不通达透彻,这都是 “文而不化 ”。 另外,文化是个 “金字塔 ”,越到
12、塔尖越是精英化,但它的研究是 “藏之名山,传之后世 ”,精英研究肯定是必需的,但绝不是文化的全部。金字塔越往基 座走就越是草根。我个人有个理解,民主这个词不是政治的专有名词,更重要的,民主在于文化权利。难道经典仅仅是精英的特权吗 我认为,经典是大众的文化权利。过去我们把经典供奉得太高,以至于让大众去膜拜。 记者:所以你的 心得是面向草根的 于丹:经典在塔尖上的价值已被历朝历代证明过了,我想提出一个新命题:在金字塔的基座上我们还有一个陌生的证明的可能吗 我们不再以研究者、膜拜者的心理去证明那个塔尖,而是让经典进入大众生活。我所做的尝试是文化普及的意义,跟精英研究不在一个逻辑层面。 过去,我们文化
13、中有种不良的东 西,就是简单的二分法、一元论,凡事非此即彼、非对即错。其实文化选择是多选的啊,塔尖上的精英文化、塔基上的草根文化、生生不息的大众文化,所有文化熔铸一体,越多元越健康,文化是需要一种胸怀去建设的。 “如果说我跟孔子的原意不同,那么欢迎每个人心有所得。 ” 记者:作为一个不是古典文化专家的人,解读论语,你认为精准性是不是必要的东西 于丹 :我首先要特别严肃地澄清一个概念,我做的从来不是经典的解读,我做的就是心得,我从没出过论语解读或庄子解读。我是一个传媒研究者,并不是古典文化有话语权的经典研究专家,但我 所了解的古典文学知识,在我和大众沟通时,我想,它应该是相对够的。 之所以选择
14、“心得 ”方式,就是从不追究解释的精准性,从不做字句的训诂,而是做意义的阐释。训诂学、音韵学这些东西人民大众了解吗 大众需要了解吗 “心得 ”就是 “一心所得 ”,是在外延、感悟上的一种延伸,我不做内涵上的解释,这里无所谓什么是本意。 记者:很多观众仍会把你的心得看做是孔予和庄子的本意,对此你怎么看 于丹:我出的两本书后面都附了原文,是我对出版社提的要求,读者看了前面之后,自己有什么想法,翻原文再想一想。我想做的就是一个导读,我想告诉大家读 完经典的效果;在心灵上我们可以这么快乐、豁达,这不好吗 “无非是以一种快乐心情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 ” 每个人都不要希望从别人那里得到标准答案:,你可以进
15、行自己的延伸和感悟。我希望提供的是一个方式,而不是结论,提供的是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 (有删改 ) 【小题 1】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 ( ) A记者针对有人认为于丹的 心得讲得出神人化,而 心得误读了经典的争论,对于丹进行了专题采访。 B于丹面对媒体对她的 “心得 ”的争议,非常冷静,她以如何看待文化的标准来阐述自己的 “心得 ”,强调 “文而化之 ”的流动、生长的生态文化观点。 C “如果说我跟孔子的原意不同,那么欢迎每个人心有所得 ”的言外之意是:不要把矛头对准我于丹,希望大家都能够走进论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D “我所做的尝试是文化普及的意义,
16、跟精英研究不在一个逻辑层面 ”是于丹对 “文而不化 ”的 “文化人 ”的委婉批评,是对自己观点和做法的肯定。 E于丹采用了避重就轻的策略,从如何看待文化、如何认识经典等方面,比较巧妙、机智地回答了记者 的提问,令人叹服不已。 【小题 2】记者从四个方面 (角度 )对于丹进行了深入访谈,请简要概括。 (每个方面 15字以内 )(8分 ) 【小题 3】第三段中有 “金字塔越往基座走就越是草根 ”一句,结合前文,谈谈用 “金字塔 ”和 “草根 ”来表达有什么含义。 (6分 ) 【小题 4】本文结尾说: “我希望提供的是一个方式 而不是终点。 ”请联系文中提到的 “准确性 ”和 “本意 ”问题,谈谈你
17、对这句话的理解。 (6分 ) 答案: 【小题 1】 AE A原文说的是人们对 (论语 )心得和 (庄子 )心得的不同看法,不是分别对应出的看法。 E “避重就轻的策略 ”说法错误, “避重就轻 ”是指避开重要的而拣次要的来承担,或回避主要的问题而只谈无关重要的方面。文中于丹采用的是 “避实击虚 ”的方法。( 5分) 【小题 2】 如何看待争议, (论语 )心得的所向, 解读论语,精准性是否必要, 心得是不是孔子、庄子的本意。 (每点 2分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针对记者提问的内容,提取出访谈的角度 (从哪个方面进行的提问 )即可。 ) 【小题 3】 “金字塔 ”和 “草
18、根 ”是形象、生动的比喻, (1分 )“金字塔 ”比喻文化,是全部、整体 (“塔尖 ”即经典文化,是少数 ); (2分 )而 “塔基 ”即 “草根 ”,比喻大众文化,是多数 (1分 )这样写,形象地表达了经典是 大众的文化权利,要让经典进入大众生活的观点。 (2 分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的能力。“金字塔 ”和 “草根 ”显然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其语言特色就是生动、形象。用这样的话主要是表达经典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特殊关系,表明自己的观点。 ) 【小题 4】 “方式 ”、 “结论 ”, “起点 ”、 “终点 ”,简洁概括了自己写作的意图。 (2分 )作为非古典文学研究专家的于丹选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1 东北三省 夏季 联考 语文试卷 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