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年陕西西安市第一中学高二下期期末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2014年陕西西安市第一中学高二下期期末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2014年陕西西安市第一中学高二下期期末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2014年陕西西安市第一中学高二下期期末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学者雷海宗指出:春秋时代的战争都有各种的繁文缛节,大国相互之间并无吞并的野心,对小国多只求服从,不求占领。到战国时期,战争的目的在乎攻灭对方。这种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A “仁政 ”思想的消失 B礼乐制度彻底瓦解 C分封制进一步崩溃 D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依据所学可知,材料 只求服从,不求占领 反映的是分封制下的一种心理;战国时期 攻灭对方 则是反映了分封制在春秋基础上的进一步崩溃的现实。故应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近十多年
2、来,家谱作为一种历史文献,受到了史学界的高度重视,成为除正史、地方志、考古资料以外最重要的资料来源。家谱取得这一地位的最主要原因是它 A记载了某一家族的兴衰荣辱 B能起到凝聚社会群体力量的作用 C增加了历史材料的种类数量 D能弥补正史缺载和地方志粗疏的缺陷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研究。史学界重视家谱是因为家谱能够正史缺载和地方志粗疏的缺陷以更好的研究历史, A、 B、 C也是家谱的作用,但不是最主要的。故应选 D。 考点:历史研究 历史研究方法 家谱的应用 关于西周灭亡的原因,司马迁认为是 “烽火戏诸侯 ”;学者李峰综合运用考古发现、铭文和文献记录,同时又联系当时的地表形态特征
3、,认为西周的衰落是由西周国家的基本统治结构决定的,其灭亡的外部原因主要是西北地区少数部族的侵略。对二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司马迁的观点属内因决定外因论,符合历史事实 B李峰的观点有考古发现及文献记录为依据,其他史学家必然接受 C两人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西周灭亡的原因,均有一定道理 D由于年代久 远,两人的观点都是主观臆断,不足为信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依据所学可知,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人由于所站立场、思维方法、拥有史料等方面的不同,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所以司马迁和李峰均为一家之言,他们的看法都有一定的依据,真实性有待进一步研究,当然他们的观点也不属于主观臆断。分
4、析选项, C项表述最为准确,故应选 C。 考点:历史研究 历史研究方法 史料的应用 史载,宋朝湖州农民 “以蚕桑为岁记 ”,严州 “谷食不足,仰给它州,唯蚕桑是务 ”;太湖洞庭山区 “然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 之物,尽仰商贩 ”;“蜀之茶园,皆民两税地,不殖五谷,唯宜种茶, 颖昌府 ”“城东北门内多蔬圃,俗称香菜门 ”。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A农民纷纷放弃农业而去经商 B商品自由流通程度很高 C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性农业发展较快 D农业精耕细作,剩余产品大量商品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从材料可以看出,湖州等地方多是以养蚕植桑为主,其他地方也是多种植一些经济
5、作物,而谷物的不足则是依靠市场,反映了农业的商品化。故选 C。 A、 B 项错误,说法过于极端; D项说法错误,材料中进入市场的农产品并非剩余产品,而是种植经济作物,商品化程度较高。故应选 C。 考点: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展历程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唐宋时期的商业发展 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 “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 ”从材料来看,范仲淹对当时科举制的看法不包括 A几乎失去了选拔人才的作用 B应在考试内容上进行改革 C其公平性已经受到普遍质疑 D导致天下危困 “乏人 ”局面 答案: C
6、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从材料可知,范仲淹认为科举制专考辞赋,难以选拔真正地人才,需要在考试内容上进行变革,以解决人才危机的局面。故 A、 B、 D均正确。 C项与材料无关。故应选 C。 考点: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宋代的科举制 张岂之在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 “宋代,择偶标准不像以前那样重门阀,而看重金榜题名之人;比较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财富,富商娶宗室女的现象司空见惯。 ”材料反映出宋代婚姻变化的原因有 科举制度盛行 商品经济的发展 理学的兴起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根据所学,理学强调严格的
7、等级制度,不可能出现富商娶宗室女的现象,故排除 。材料 “看重金榜题名之人 ”可知 正确;据 “比较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财富 ”可确定 、 正确。故应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宋代时期的政治制度 婚姻制度 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有 A废除五铢钱 B市坊分区 C实行两税法 D草市兴起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依据所学可知,隋唐的时候,市坊严格分开,这虽有利于政府的商业管理,但不利于商业的发展。 A、 C、 D隋唐时期都已出现,促进了商业的发展,而 B对商业发展不利,故应选 B。 考点: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
8、展历程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周秦至唐代城市的特点 在唐初,宰相有两类。中书令、门下侍中和尚书省仆射为当然宰相,如果所设之职全部有人担任,共六人。此外,其他高级大臣、在战时偶尔还有突出的将领,也可能任特任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在韦后当权的短暂时期,同时任职的宰相人数不少于 17人。 713 年玄宗总揽政务后人数又从四人进一步减到二人。唐朝宰相人数的这种变化是为了 A有效处理政务 B维护朝政稳定 C削弱宰相权力 D增加决策科学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依据所学可知,唐代的时候,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掌政令的草拟、审批和执行,长官同为宰相,人数
9、时有变化,正如材料所描述的那样。这种体制,有利于官员之间相互监督,有效地提高行政效率。故应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三省六部制 某生根据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 (单位 :万贯 ),结合所学知识作出了下列四项分析,你认为合理的是 A北宋政府推行 “重商轻农 ”政策 B农业税的变化反映了农民负担的减轻 C赋税的不断增加使得北宋政府长期保持财政充裕 D非农业税的激增既是抑商的体现,也反映了工商业的发展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依据所学可知,我国自商鞅变法到清代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宋代随着商业外贸的发展,非农业税不断增长;农业税的降低,可能是农
10、业生产削弱引起的。故应选 D。 考点: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展历程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宋代 商业的发展 美国当代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统治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 ”这一制度是指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科举制。材料表明这一制度使 “文入学士集团 ”组成了统治集团形成了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但同时又 “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 ”,故可知这一制度是科举制。科举制在前期起了积极作
11、用,后期 “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 ”,尤其是名以后的八股取士。 A项是西周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 B 项是自西周以来形成的政治制度; D 项是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故应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代是选官制度 科举制 班固说: “古代天子建国,诸侯立家,从卿大夫到庶人,各有等差。人们尊奉并服侍上级,而在下位的人也不会有 逾越的念头。 ”接着又说: “五霸,三王之罪人也;六国,五霸之罪人也;四豪(信陵君等四君子),又六国之罪人也。 ”从材料中可以看到 A夏商周与春秋的结束,是由于在下位的人没有逾越的念头 B从夏商周到春秋到六国抗秦再到战国,时间次序不可变更 C三王、五霸、六国、四豪都是
12、古代人们严守身份等差的实证 D从夏商周到战国后期,政治特征呈现逐渐远离古代理想的趋势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材料可知,班固认为古代建国 ,等级森严,下位的人不会有逾越的念头。但是到了春秋战国的时候,五霸、六国、四豪此起彼伏,冲击了古代的等级制度。分析选项, D项符合题意,故应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与宗法制 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平民能够提高自身社会政治地位的途径有 勤奋劳作,努力耕织 创办手工作坊,从事工商业活动 英勇善战,争立军功 努力读书,精通 “四书五经 ”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商鞅变法
13、。依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时期秦国实行的是重农抑商的政策,奖励耕战及 “燔诗书而明法令 ”。故 不可能; “四书五经 ”是宋代以后才成为官方教科书,所以 与题意不符。故 符合题意。所以应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变法改革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的内容 当初,刘邦是一个拿儒生的帽子当撒尿便器的市井之徒,后来却成为第一位尊崇孔子的皇帝。他晚年路过曲阜时,用最隆重的太牢大礼祭拜孔子。这是因为 A三纲五常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B “礼 ”有助于上下尊卑秩序的确立 C君权神授适应了 “大一统 ”的需要 D儒学信仰体系的重建稳定了统治秩序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汉武帝时候,董仲舒发展了儒
14、家的学说,使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A、 C两项都出现在汉武帝时期,故排除。儒学信仰体系的重建是宋明理学的出现,特别是陆王心学的出现,故 D项排除。最高统治者之所以推崇孔子,是因为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维护封建的专制统治,故应选B。 考点: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的影响 南宋文人耐得翁在其游记都城纪胜中记录南宋临安城: “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 内亦有不当行而借名之者,如酒行、食饭行是也。 ”由此记载可知 A南宋城市经济仍受政府管理 B城市行会组织最早出现在南宋 C
15、医疗行业比餐饮业地位显著 D临安城内已经形成地域性商帮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材料 “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 ”说明这一时期,官府对城市商业的发展依然控制较严,故 A符合题意。 B、 C、 D三项从材料中体现 不出来。 考点: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展历程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唐宋时期的商业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 :“朱熹最重要也是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 ”“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 ”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 A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 B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 C实现了儒学的
16、世俗化和普及化 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程朱理学。由材料 “朱熹 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 ”可以看出,朱熹的贡献是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故应选 C。 考点:古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解决 “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 ”问题的独创性举措 A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 B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 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 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三省六部制。隋唐时候,实行三省六部制,在皇帝的授意下,中书省、门下省
17、和尚书省分掌国家政令的草拟、审批和执行的权力,三省之间相互监督,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时将官员的权力分割,达到弱化其权力加强皇权的目的。故 A项符合题意。故应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 宋明理学家倡导的 “存理去欲 ”或 “存心去欲 ”的修养论、 “格物 ”或 “格心 ”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C认识自然发展规 律为导向 D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依据所学可知,宋明理学强调 “存天理,灭人欲 ”,更加注重伦理道德思想。理学所强调的哲学的
18、本体论、人性论、 “存理去欲 ”的修养论、 “格物 ”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都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故应选 D。 考点: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的特点 据三国志记载,阮籍 “才藻艳逸,而倜傥放荡,行己寡欲,以庄周为模。 ”最能与阮籍的行为理念产生共鸣的观点是 A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B存天 理,灭人欲 C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D越名教而任自然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传统思想。从材料 “倜傥放荡,行己寡欲,以庄周为模 ”可以看出庄周奉行的是庄子的道家逍遥的思想。 A、 B、 C都是儒家的思想。故应选 D。 考点
19、: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百家争鸣 儒家、道家等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战国末年,吕不韦认为: “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 ”又说: “一则治,异则乱。 ”乃 “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 ”,撰成吕氏春秋。材料表明吕不韦是想 A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B礼乐与法制并举 C融合诸子百家思想 D强调思想文化专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思想。从题干材料 “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 .一则治,异则乱 .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 ”可以看出,吕不韦认识到诸子百家的思想各有其合理性部分,主张用包容的态度来融合诸子百家的思想。故应选 C。
20、 考点: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百家争鸣 儒家、道家、法家等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原因是 A农业生产萎缩,农业水平低下 B商人兼并土地,积极从 事农业生产 C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 D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业发展迅速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南宋商业发展。依据所学可知,宋朝时候,商品经济发达,商业税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这一时期政府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较松。宋代时候,农业继续生产发展;古代封建政府一贯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海禁政策出现在明朝;故可排除 A、 B、D三项。故应选 C。 考点: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
21、展历程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唐宋时期的商业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下列选项中与材料观点相符合的是 A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B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一统需要 C消除亲疏贵贱,同等去爱所有的人 D仁者爱人,人与人之间要融洽相处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思想。从材料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可知, “乱 ”之所以起,是 “不相爱 ”。分析选项, C项 “消除亲疏贵贱,同等去爱所有的人 ”与此意相同。故应选 C。 考点: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百家争鸣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代表人物及思 想主张 有学者写道: “皇权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2014 陕西 西安市 第一 中学 下期 期末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