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河北衡水第十四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河北衡水第十四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河北衡水第十四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3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河北衡水第十四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在自主学习和探究第一次工业革命一课之后,有四人分别写出了历史小论文,他们立论的题目是 甲:工业革命是从蒸汽机的投入使用开始的 乙:美国人在交通运输领域率先取得新突破 丙:工业革命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变革 丁:工业革命使欧美资产阶级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 其中,符合史实,说法正确的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英国也最先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美国人在交通运输领域率先取得新突破不符合史
2、实,其余三项表述正确符合史实和题意要求,答案:选 C。 考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点评:第一次工业革命是高考中的热频考点,考查角度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英国爆发;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具体成就;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巨大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中的地位,本题的考查角度是 。 从图 1到 图 2的变 化中,你能获得的正确信息有 反映了农村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 开始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 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生产关系严重超越生产力的表现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图中信息显示
3、的是农业合作化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结合史实不难判断出中国在此运动下没有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合作化运动实现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而人民公社运动则极大地提高了公有制程度,但并没有改变公有制属性,所以 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两项表述正确符合题意,答案:选 B。 考点:农业合作化与人民公社化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对于历史的比较分析能力的考查一直是高考关注的重点,就比较问题本身而言,关键是比较项的选取问题,这可分为两种类型 ,其一是题目中已经确立了比较项,其二是自己寻找比较项,前者难度较低,后者难度较大,多出现在材料题中。 下图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
4、而发行的纪念币。下列各项体现 “实事求是 ”这一思想精髓的有 中共八大的决策 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提出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的理论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属否定式选择题,宜用排除法,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严重灾难,是不符合 “实事求是 ”精神的 “左倾 ”错误思想的表现,所以 项史实不符合题意要求, 表述正确符合题意,答案:选 D。 考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点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高考中的重要考点,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
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具体内容: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正确的思想路线,高度评价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果断停用 “阶 级斗争为纲 ”的错误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 审查和解决党内一批重大冤假错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决定实行改革开放,以及一些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其二,深远影响: 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点; 使我国进入了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主要任务的历史新时期。 一九七八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安徽凤阳小岗村十八户农民秘密按下了十八个手印(现被中国革命博物馆珍藏),它揭开了中国农村家庭
6、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小岗村村民此举 目的是 A冲破旧的经营管理体制 B打破不合理的统购派购制度 C改变单一的所有制形式 D寻求奔小康的途径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小岗村村民此举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全部集体化的生产模式,试图尝试建立以个体经营为主要特征的生产模式,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形下冲破旧的经营管理体制,有效推动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答案:选 A, B C D三项与其直接目的不符。 考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点评:本题的考查角度与下题相同: 1958年底,我国农村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劳动和统一分配的体制。这种体制产生的直接
7、影响是 ( A ) A家庭经营形式被彻底打破 B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C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D工业化的基础增强 1982年 1月 5日, FOLLOW ME 第一次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掀起了全民学外语的高潮。这一 “高潮 ”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高考制度的恢复 B经济特区的建立 C对外开放的实行 D广电事业的发展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 会确定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此后中国逐步实行对外开放,而外语的学习在中国的对外开放中能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所以 “外语热 ”的现象在中国开始出现,题中现象即是此种情况的重要表现,答案:选
8、 C, A B两项的出现与材料中的时间特征 “1982年初 ”不符, D项与题意主旨无关。 考点: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点评:本题还可以作如下变式: 1982年初,中央电视台开始播出英语教学节目跟我学,这是我国第一部原版引进的英国 BBC 情景会话节目,一开播便红遍全国。导致这一时期全民学外语热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A改革开 放的实行 B香港澳门的回归 C经济特区的建立 D广电事业的发展 下图说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后 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比重明显下降 城市个体及其他企业成分占有较大比重 由单一公有制经济向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转变 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完成 A B C D 答案:
9、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对比两幅图片的信息可以看出国有企业比重明显下降,而城市个体及其他企业成分占有比重则有较大程度的提高,这说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发展正由由单一公有制经济向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转变,但国有企业改革并未完成, 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三项表述正确符合题意,答案:选 B。 考点: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改革 点评: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农村体制改革和城市体制改革,农村体制改革的内容主要是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 是要搞活国有企业。同时,需要注意的中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领先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并未城市
10、经济体制改革积累了经验和奠定了牢固的社会基础。 中国人过年有写对联的习惯,一副好对联往往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风貌,下列对联反映时间先后排列是 “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 “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 “柳暗花明万木春坚持科学发展观喜桑田好雨,鹏程丽日三十载促进市场繁荣庆经贸惠风 ” “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 反映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的生活场景, 说明了新中国的成立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面貌, 反映的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望, 反映的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
11、责任性的积极影响,所以以时间先后排列应是 ,答案:选 D。 考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历程 点评:创设新情境,挖掘新史料重新认识和解读历史是当下高考命题方式的主流方向和趋势,材料以诗歌的形式再现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历程,这种模式已成为高考普遍采取的新方式了,这样不仅能够考查 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还能考查学生对新中国社会变迁内容的准确把握。 在春天的故事里有这样一句歌词: “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问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其中“又是一个春天 ”到来的标志是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中共十四大的召开 C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中共十
12、五大的召开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 “又是一个春天 ”到来的标志是指中共十四大的召开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所以答案:选 B, A C D三项与题中时间特征 1992年不符。 考点:中共十四大 点评:识记能力是高考能力考查层次中的最低端,历史事件、时间、事件内容的考查是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常见题,主要涉及对教材中知识点的识记,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加强时间、事件、事件内容方面的记忆。 某人收藏有一本 1958年编写的扫盲识字课本,上面有 “苦战十五天,摘掉文盲帽 ”的口号,该口号实质上反映出 A当时中国出现了 “大跃进 ”倾向 B新中国教
13、育的有效性大为提高 C到 1958 年我国基本上扫除了文盲 D党和政府始终重视教育的发展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苦战十五天,摘掉文盲帽 ”的口号体现了积极冒进的思想倾向,结合材料时间特征 1958年可知这反映了当时中国教育也出现了 “大跃进 ”倾向,答案:选 A, B C D三项与题意特征不符。 考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 “左 ”倾错误 点评:高考对中共在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所走过的曲折历程等内容的考查近几年来有所增加,其目的是通过反面经验教训的总结来为当今的和谐社会建设和科学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仔细体会此点。 1978
14、年开始的农村改革走过了 30年的光 辉历程, 30年前农民年纯收入133.6元;如今增加到 4140元, 30年前,我国的贫困人口大约有 2.5亿,如今在耕地减少、人口增加的情况下,贫困人口已减至 2500万 导致中国农村发生如此巨大变化的原因是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变革农村土地所有制度 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农产品的统购派购制度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改革开放之后广大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农村土地所有制度依旧实行的是集体土地所有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权属性,所以 说法错误不符
15、合史实, 三项表述正确时农村变化的重要原因,答案:选 C。 考点: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点评:本题属组合型选择题,此类选择题试将同一类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的选择题,解答此类型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大体可以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 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即可;否定筛选法即是排除法。 上海 20世纪 70年代的 “四大件 ”是手表、收音机、自行车和缝纫机,当时都要凭票供应,为了分到一张票,几百人甚至几千人才能轮到一个。这反映上海当时实际情况 A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B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迅速 C工业化已初具规
16、模 D反映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凭票供应 ”生活物品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前实行计划经济的产物,这也反映了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物资的贫乏和短缺,答案:选 A, B C D三项与史实不符。 考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点评:今年来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考查高考命题主要集中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及影响、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及特点的知识点方面;复习时一方面要梳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所有制、经营管理及经济结构方面的不同特点。另一方面要与西方及苏联的经济机制的调整联系,分析本题经济模 式的相互借鉴及影响。 艺术创作反映了
17、时代特征,下图可以直接用于研究的主题是 A三大改造和 “一五计划 ” B中国经济建设历程中的 “左 ”倾思想 C “文化大革命 ”的历史 D邓小平全面整顿思想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 “总路线 ”, “大跃进运动 ”和 “人民公社化运动 ”被称为社会主义建设的 “三面红旗 ”,但其实并非真能引领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进步,反而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了巨大灾难,是中国经济建设历程中的 “左 ”倾思想的表现,答案:选 B, A C D三项与上述史实不符。 考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 “左 ”倾错误 点评:高考对中共在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所走过的曲折历程等内
18、容的考查近几年来有所增加,其目的是通过反面经验教训的总结来为当今的和谐社会建设和科学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仔细体会此点。 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八字方针,其中 “调整 ”是指 A调整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 B调整中共八大提出的经济发展方针 C调整阶级斗争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D调整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比例关系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 难度较低,八字方针中的 “调整 ”是指调整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比例关系,即主要是农轻重、工业内部、生产与基建、积累与消费等比例关系,答案:选 D, A B C三项与上述史实不符。 考点: “八字
19、方针 ” 点评:识记能力是高考能力考查层次中的最低端,历史事件、时间、事件内容的考查是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常见题,主要涉及对教材中知识点的识记,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加强时间、事件、事件内容方面的记忆。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形式是 A土地转归个人所有 B建立人民公社 C允许土地买卖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改革主要是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导形式的农村经济体制,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乡镇等基层政权,在家庭联产承包制下农民拥有土地的经营权和使用权,但没有所有权,土地依然实行集体所有制,所以答案:
20、选D, A B C三项不符合家庭联产承包制特征。 考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 点评: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推行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 1979年开始在农村进行了两步改革。第一步改革的重点是实行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理顺农民与集体的 关系。第二步改革的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理顺农民与国家的关系。 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层次是 沿海开放城市 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区 内地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结合我国对外开放的进程可知,首先是开办了经济特区,其次是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接着建立沿海开放区,最后是内地的开放,所以以
21、时间为序,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层次是 ,答案:选 D。 考点:对外开放的特点 点评:三十多 年里,从经济特区开始,我国对外开放区域已从沿海延伸到广大内地,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其中多层次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由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地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下图是 1949年到 1960年我国粮食产量的变化情况,根据所学史实判断下列对 1952年粮食产量上升和 1960年粮食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 1952: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1960:自然灾害 B 1952:土
22、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1960: “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 1952:互助合作运动开展; 1960: “八字方针 ”的提出 D 195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1960: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自然灾害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建国初期实行土地改革,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到 1952年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粮食产量也获得很大提高; 1958年开始的 “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挫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粮食产量也大幅度下降,造 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灾难,所以答案:选 B, A C D三项与史实不符。
23、考点: “文革 ”之前的经济建设 点评:创设新情境,挖掘新史料重新认识和解读历史是当下高考命题方式的主流方向和趋势,而图片和图表信息的解读即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在解读图片和图表信息时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准确识别图中的信息,其二注意图中材料的来源或出处,最后就是要仔细观察图中是否有时间线索,只要有时间提示就为解题提供了较多的历史背景知识,因此一定要对此多加留意。 2008年 10月十七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 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引发亿众关注,同样引发媒体的热议:长江日报( 10月 10日)评论指出:农村改革的关键是 “还权于农民 ”。对这的 “还权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河北 衡水 第十四 中学 一下 学期 期末考试 历史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