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江西省安福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江西省安福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江西省安福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江西省安福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周朝规定同姓不婚。贵族们力图通过婚姻关系的血缘纽带,与异姓贵族建立宗法伦理关系。这样做,从政治角度看( ) A有利于监督周王的权力 B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C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基础 D维护了嫡长子继承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影响分析能力。注意题目上的要求 “从政治角度看 ”,题干中 “与异姓贵族建立宗法伦理关系 ”属于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结合的体现,有利于维护周天子的统治。故选 B。 A项说法明显错误; C项应该是百家争鸣; D项是宗法制的核心内容。因此 ACD选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 考点
2、:宗法制 点评:宗法制是西周实行的重要的政治制度,是考试的重点和难点。西周灭商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用分封制和宗法制。血缘关系确保了政治的稳定。一般来说,凡是材料中出现祖、宗、家谱、血缘等字眼的,大多与宗法制有关。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分封制、礼乐制度和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等也需要掌握。 下表选项中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史 实 结 论 A 第一次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运动 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开端 B 毛泽东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C 国民政府组织淞沪、太原、徐州、武汉等四大会战 国民政府的军队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开始 D 共产党和国民党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 实
3、现了和平民主建国的目标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错误,中国民主革命的开端是太平天国运动; B项正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始; C项错误,国民政府抗日是在卢沟桥事变之前; D项错误,和平谈判后国民党并未遵守,渡江战役随后开始。 考点:中国民主主义革命 点评:中国的革命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是从太平天国运动开始的,中国的反封建、反侵略求民主、民族独立的开始了,因此农民阶级领导的运动在中国特殊的政治制度下成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准备阶段。 清光绪帝曾发布罪己诏: “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
4、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 ”文中的 “议约 ”是指(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关键词 “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 ”即可判断出是辛丑条约 。ABD三项都有或有割占中国领土或有大量通商口岸的条款出现,辛丑条约没有这些内容。故选 C。但并不意味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放松了,这一时期帝国主义改变了侵华的主要方式,采取了以华制华的方式,扶植清政府作为侵华的工具。 考点:辛丑条约 点评:辛丑条约是进入新世纪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其中条约中有内容规定。惩办参加义和团反帝运动的大臣,并称为首祸诸臣。这体现了清政府此刻已经完全沦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中国
5、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重读近代史一书中有这样的叙述: “(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反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 ”与这一叙述相关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国民革命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信息可知,缔造者们言行不一,理想中的平等与现实中的等级森严形成尖锐对比,这使这些贫民极其失望。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太平天国运动中,洪秀全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领袖特权思想严重,等级森严。故选 A。 B项并未建立一个政权; C项并未形成森严的 等级制度; D项与材料中的 “行为的凶暴 ”无关。 考点:
6、太平天国运动 点评: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农民阶级领导的农民运动。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由于阶级局限性,它不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和科学的指导思想,不能找到科学的施政纲领,不代表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因此无法建立近代的政体,还是原来封建制度的重复。太平天国运动常考的知识点有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施政纲领、失败的原因和影响等。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义和团运动二者的比较也要明白。 下图是某个历史时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国示意图节选(深色部分为建交国)。下列各 项 历史事件中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是( ) A杜鲁门主义出台 B欧共体成立 C戈尔巴乔夫开始改革 D北约空袭南联盟 答案: B 试题分析:图片信息显示
7、这一时期中国与东欧国家和西欧的法国有外交关系,法国与中国 1964年建交应该是 20世纪 60年代。欧共体成立于 1967年,故选B。杜鲁门主义出台是在 1947年; C项是在 20世纪 80年代; D项是在 1999年。因此 ACD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新中国的外交 点评:建国后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国际中发生的事件的本身的是非曲直做出自己的判断,并积极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自己的影响。在 50年代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了日内瓦国际会议和万隆会议等,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开始发挥着积极地作用。在 60年代和法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在 70年代开创了外交的新局面,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
8、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等中国开始作为一极在国际中发挥作用。中国根据国际形势和自身的状况不断地发展自己的外交政策。 1963年,法国政府拒绝接受由苏联、英国、美国签署的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 。此后,法国又连续进行了数十次核试验。法国政府的做法从本质上反映出( ) A美国的霸主地位已经丧失 B法国已成为对苏 “冷战 ”的领导者 C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 D “冷战 ”格局下国际局势动荡不安 答案: C 试题分析:法国政府的举动表明,法国不甘于为美国马首是瞻,希望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着有力的冲击了两极格局,有利于世界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故选 C。 A 项说法错误,当时世界还是美国称霸资本主义世界;
9、 B 项明显错误;D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当时国家形势的问题 。 考点:多极化趋势 点评:战后依据雅尔塔 体系确立了两极格局。 20世纪 60年代以后,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及欧洲各国力量的增强,和日本经济实力的崛起,世界出现了多极化趋势。日本在经济实力增强后,逐渐地谋求世界大国的地位,欧共体在外交上也逐渐的倾向独立自主,这些都有力的冲击了两极格局。 下图是新旧 “二十四孝 ”的部分内容。新旧 “二十四孝 ”内容的对比,说明( ) 立足民族传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不同时代对 “孝 ”文化理解不同 对 “孝 ”文化既要传承叉要发展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
10、析: 项错误,二十四孝在不同的时期的表现并非文化创新; 项正确,不同的时代对孝道的理解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为此我们对孝文化既要传承又要发展。 项迷惑性最大,材料并非主要说孝道是传统文化与民族特色的关系,而是不同时期的呈现。 考点:对传统文化继承发展 点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很多精华能够很好地为现实服务,材料中所说的孝文化即是重要的代表。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理解和表现,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适应现代时代要求的改造。同时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的地方需要剔除。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我们对待 传统文化的看法。 卢梭认为 “自从人类察觉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
11、不久便可以看到奴役和贫困伴随着农作物在田野中萌芽和滋长 ”。这段话表明卢梭认识到了( ) A财产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 B专制统治致使人民贫困和遭受奴役 C争夺食物是人类冲突的重要原因 D奴役与贫困是伴随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题干材料中 “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 失了 ”这说明平等的消失是因为一个人占据了另一个人的食粮, 只有在私有制情况下才会出现这种情况。所以 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私有制,这种不平等的扩大就出现了奴役和贫困。这段话表明财产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故选择A ;卢梭认识到人类不平等的根源在于私有制而不是专制统治,因此 B项错;C说的只
12、是材料的表面现象; D项说法错误,在没有私有制的时候没有奴役。 考点:启蒙运动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主张。卢梭是最激进的启蒙思想家,认识到私有制是不平等的根源。启蒙运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宣扬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反对君主专制,等级制度。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自然科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启蒙 思想家宣传的思想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的准备。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等也需要掌握。 “以忠刚慑泰西之魄,而以精思窃制器之术,国耻足兴 。 ”该观点应该出自( ) A曾国藩 B康有为 C孙中山 D陈独秀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 “以忠刚慑泰西之魄,
13、而以精思窃制器之术,国耻足兴 。 ”体现了洋务派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观点,四者中只有曾国藩是其代表人物。故选 A。 BC项主张学习西方的制度; D项是主张学习西方的文化。 考点:中体西用 点评:洋务运动指导思想中体西用,就是用西方先进的制度来维护清王朝的腐朽的统治,这就注定了其结果必然是失败。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此外题中涉及到的维新派和革命派的思想主张也是考试的重点。 毛泽东曾对美国记者斯诺说: “从城市的观点来看,这个运动似乎是注定要失败的,因此中央委员会这时就明确的指责我。我被撤销政治局常委的职务。湖南省委也攻击我们,说我们是枪杆子运动 ”。材料中的 “这个运动
14、”( ) A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端 B扭转了长征以来被动挨打的不利局面 C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 国情的革命道路 D表明党开始将马克思主义与国情结合 答案: C 试题分析: AB项错误,材料主要是说是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而独立武装斗争的开始是南昌起义,长征是在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之后; C项正确,毛泽东开创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虽然符合中国的国情,但是在当时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认可; D项错误;应该是在遵义会议后。 考点: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点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在中国大革命失败后,学习苏联,走城市中心论失败的情况下,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渐走向了农村包围城市
15、,武装夺取政权,工农武装割据的的理论在当时并未得到一致的认可,反映了当时共产党还处于幼年时期,对自己的国情的认识还不能 形成一致的意见。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反围剿斗争、长征、遵义会议等需要掌握。 有人说 :“如果瓦特早出生一百年,他和他的发明将会一起死亡 !”这说明瓦特的发明能够问世并使人类进入 “蒸汽时代 ”,最主要的因素是( ) A资源 B市场 C技术 D 劳动力 答案: B 试题分析:社会的需求决定生产技术的进步,瓦特发明蒸汽机的背景是工业革命的开展,迫切需要解决动力问题。故选 B。 ACD三项均未从需要的角度进行分析,因而是错误的。 考点:工业革命 点评:工业革命是西方工业文明崛起的标志
16、,因此也是考试的重点。常考的地方有工业革命的原因、成果、特点等,此外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关的生产关系的变化和世界市场的问题也需要掌握。 斯达尔夫人猛烈抨击矫揉造作的沙龙文学和妨碍创作自由的法则,她提出“用我们自己的感情感动我们自己 ”。下列作品体现了她的文学艺术思想的是( )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A项属于浪漫主义作品,它以饱满的热情揭露现实的黑暗,描写对未来理想生活的憧憬,体现了斯达尔夫人的文学艺术思想。 B、 C、 D三项都是现实主义作品,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西方的文学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与掌握浪漫主义文学出现的背景。革命和改革后建立的资本主义制度并没有出现启蒙思
17、想家所描绘的美好景象,产生了对现实的失望情绪,反映在文学作品上就是浪漫主义。此外,对现实主义、无产阶级文学、现代荒诞派文学也需要掌握。 下图为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中日对峙形势图。形成这种态势的主要原因是( ) 国民党军队的奋勇抵抗 共产党军队的敌后抗战 国民党军队的消极避战 共产党军队的积极反攻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材料 “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中日对峙形势图 ”可以看出,这种局面是国民政府和共产党敌后武装英勇斗争形成的,因此 正确, 错误,国民政府消极抗战不是导致对峙局面的原因,而是对峙以后才产生的; 项错误,共产党的反攻是在抗战的后期才出现的。 考点:抗日战争 点评:抗日战争是中
18、国人民近百年反对帝 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分为防御阶段、相持阶段和反攻阶段。国共第二次合作,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因此抗日战争中国存在两个战场、两个抗战路线,体现了不同的指导思想。此外,抗日战争的意义也需要掌握。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在论及一次 “中国革命 ”时说 :“不管引起这些起义的社会原因是什 么,也不管这些原因是通过宗教的、王朝的还是民族的形式表现出来,推动了这次大爆炸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 ”这表明这次 “中国革命 ”( ) A促进了各革命阶层的空前团结 B其首要革命目标是反对外国人侵 C与民 族矛盾激化有必然关系 D具有浓烈的宗教色彩和排外性质 答案: C
19、试题分析:从材料 “推动了这次大爆炸的 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 ”可以看出这是太平天国运动,产生的原因是民族矛盾激化有一定的关系,因此 C正确。 A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是旧式的农民运动,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无法促进社会各个阶层的团结; B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主要是反对清王朝的统治; D项错误,应该是义和团运动。 考点:太平天国运动 点评: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农民阶级领导的农民运动。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由于阶级局限性,它不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和科学的指导思想,不能找到科学的施政纲领,不代表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太平天国运动常考的知识点有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施政纲领、失败的原因和影响等。与此相
20、关的知识点如义和团运动二者的比较也要明白。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 ”中国人重视姓氏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 )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C个 人名利色彩鲜明 D聚族而居根深蒂固 答案: B 试题分析:姓氏和血脉、家族相联在一起,中国人将姓置个人名字之前反映出家族宗法观念浓厚。故选 B。 AD项材料体现不出来,材料只是说的中国人的姓和名的组合与西方不同; C项说法明显与材料相反。 考点:宗法制 点评: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在政治和生活中的作用,虽然宗法制在西周以后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其思想流传下来,在中国人
21、的姓与名的组合上能够得到充分的反映。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等都需要掌握。 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尊旧礼, “五日一朝太公(刘邦父亲),如家人父子礼。 ”后来其父以尊礼待刘邦,口中还念念有词, “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 ” 这里的 “天下法 ”是指(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皇位世袭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难度适中,比较容易错选 B,天下法指的应该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奈何以我乱天下法 ”,意思是不能因为我而打乱原有的国法,答案:选 C,分封制在春秋战国已经瓦解,皇位世袭制是先秦时期才流行的,排除AD。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专制
22、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在秦朝创立,在汉代得到一定的发展。其内部存在着两对矛盾,发展趋势是皇权和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央集权的不断的加强有效地确保了国家的统一。除此之外,历朝加强皇权的措施,如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 “二府三司 ”制、元代的一省制、明代废丞相设内阁等内容都要求掌握,也是考试的重点。 “淳化中 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据此分析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 ) A重用亲信 B频换丞相 C分化事 权 D废除宰相 答案: C 试题分析:解答据关键信息: “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 ”、 “上言请分中
23、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轩审刑院 ”等,可知宋代不断分割宰相的权力来强化君权, C项正确; A项应该是在汉朝时期,设立中朝,任用亲信; B项材料未体现; D项是在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考点:宋代加强皇权的措施 点评:宋代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在中央设置枢密院和三司削弱相权。分化事权,加强皇权。枢密使为宋朝设置的枢密院的官职,握有发兵之权,从而分割了宰相的军权;参知政事为副丞相,掌握行政权。与此相关的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也需要掌握。 据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记述,唐代科举考试主要科目及内容如下 科目 初试 二试 三试 明经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口答诸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江西省 安福 中学 高二下 学期 期中考试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