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广东省惠阳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广东省惠阳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广东省惠阳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广东省惠阳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单选题 2012年 9月 10日教师节,一些同学亲手制作一些精美的贺卡送给老师。这些贺卡: A是商品,因为是劳动产品 B不是商品,因为不是劳动产品 C是商品,因为原材料是买来的 D不是商品,因为没有用于交换 答案: D 试题分析: “送给 ”老师,说明这些贺卡没有用于交换,因此不是商品,答案:选 D。 考点:商品的含义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 “商品的含义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判断一种物品是不是商品,首先看它是不是商品,其次看它有没有用于交换,本题贺卡不是商品的原因,就是没有用于交换。 商品的基本属性是
2、 A价格 价值 B价格交换价值 C价格 使用价值 D价值使用价值 答案: D 试题分析: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答案:是 D。 考点:商品的基本属性 点评:本题是基础知识考查点,考查考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比较简单,注意不要把商品的基本属性和货币的基本职能记混淆。 居民的消费受很多因素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 收入水平 消费品价格 商品的质量 商品的外观、性能等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收入和物价,居民消费和收入成正比,和物价成反比,答案:是 A. 考点:影响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 点评:本题的关键词是 “主要 ”两字,如果没有这两个字,那 也
3、是可以选的,因为它们也是影响消费的因素,只是不是主要因素。提示考生看题要仔细。 在图中,当某商品的价格停留在 A点或 B点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 A点形成通货膨胀,在 B点形成通货紧缩 B在 A点形成通货紧缩,在 B点形成通货膨胀 C在 A点形成卖方市场,在 B点形成买方市场 D在 A点形成买方市场,在 B点形成卖方市场 答案: C 试题分析:通货膨胀是指社会上的全面的持续的物价上涨,只是某个商品的价格上升不能判断是否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也是如此,因此 AB不选;某商品在A点时,这时供不应求,物以稀为贵,是卖方市场,在 B点时,供过于求,货多不值钱,这时是买方市场,因此答案:是 C。 考
4、点:供求影响价格 点评:本题需要准确记忆和理解通货膨胀以及通货紧缩的含义,不能以单个商品的价格上升或下降来判断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对于供求对价格的影响,此知识点比较简单,考生一般掌握较好。 近年来,网络上出现了针对农副产品价格上涨的 “姜你军 ”、 “蒜你狠 ”、 “豆你玩 ”、 “苹什么 ”、 “糖高宗 ” “油你去 ”“煤超风 ”等网络热词。农副产品的价格上涨必将导致: A人们对农副产品需求量的急剧减少 B农副产品的自身价值相应增加 C人们现有收入的实际购买力下降 D人们对农副产品替代品的需求减少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的主体词是 “农副产品 ”, “农副产品 ”是生活必需品,生活必需
5、品受价格的影响比较小,所以,农副产品的价格上涨不会导致需求量急剧减少,A错;农副产品的需求有所减少,其替代品的需求就会有所上升,因此 D错,价值决定价格,但是价格不能影响价值, B错,因此,正确答案:是 C。 考点: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点评:因为不同商品的需求受价格变动影响的程度不同,所以考生要根据材料首先判断材料中的商品是什么商品,是必需品还是耐用品。另外还要会判断,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动会引起其替代品的需求如何变动。 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 品的需求量影响 ,对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影响 。 A大、小 B没有、大 C小、没有 D小、大 答案: D 试题分析: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影响小,因
6、为必需品嘛,如大米,即使价格高人们也还是需要,即使价格低,人们对其需要也不会增加太多;耐用品就不同,如黄金,如果价格高,人们就会大量减少对其需求,如果价格低,需求就会大幅增加,所以价格变动对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影响大。因此答案:是 D。 考点:价格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点评:本题是基础知识记忆理解题,只要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很容易理解。 “花明天的钱,圆今 天的梦 ”,形容的是: 、钱货两清的消费 、贷款消费 C、租赁消费 、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 “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 ”是书中的原话,属于贷款消费。 考点:消费的类型 点评:本题是基础知识记忆题,只要熟记即可。 人
7、们在电视广告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影视明星作为某种产品的代言人,商家之所以利用名人来推销自己的产品,主要是利用了消费者的: A求异心理 B攀比心理 C求实心理 D从众心理 答案: D 试题分析:首先要能区分这四种消费心理,求异心理是和别人不一样,攀比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从众是跟风随大流,求实心理是从实际需要出发,货比三家,寻找物美价廉的商品。本题商家利用名人来做广告,看中的是名人的号召力 你看人家名人都这样做了,一定是好的,你也这样做吧,因此答案:是 D. 考点:消费心理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点评:本题考生可以从自己的生活中,设身处地的想想,你到超市买零食,你会买什么?会买什么品牌的?为什么?很多
8、时候,你之所以买那个品牌那个商品,不就是看了广告上明星在用么,这就是从众心理。 一头猪的价格一 路飚升,但再涨也不会比一辆小汽车的价格高。这说明了 A物以稀为贵 B价值决定价格 C供求影响价格 D商品价格总是上下波动的 答案: 试题分析:猪价会变化,是因为受供求的影响。但猪价再涨也不会比小汽车贵,是因为商品的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大的商品,价格就高,正确答案:是。 考点:价值和价格,供求关系与价格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价值和价格,供求关系与价格这两个考点,价值和供求都能引起价格的变动,但是价值是决定因素,供求只能是影响因素,本题考查的就是价值对价格的决定作用。 “决定 ”是个很特殊的词,我们可
9、以说供求 “影响 ”价格,但不能说供求 “决定 ”价格,因为决定价格只有 “价值 ”。 人们的消费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如果 A商品和 B商品的关系如下表,则商品中 的需求量分别是 : 关系 A商品 B商品 互为替代品 价格下跌 互补商品 价格上涨 A增加 减少 B减少 减少 C增加 增加 D减少 增加 答案: 试题分析: AB互为替代品, A商品价格下跌,则其需求上升,其替代品的需求则下降,因此 B的需求是下降,排除 AC, AB互为互补品, A的价格上涨,其需求下降,其互补品的价格下降,则 B的需求下降,因此,正确答案:是 B。 考点: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价格变
10、动对生活的影响这个知识点,商品价格的变动不仅会影响此商品的需求,而且会影响相关商品的需求,相关的商品有替代品和互补品两种,考生要理解这两种相关商品的含义,从而能准确判断商品间的关系。在判断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化对相关商品需求的影响时,先判断 这种商品的需求会怎么变,然后再判断相关商品的需求的变化情况。另外还要注意的是: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化,影响的是相关商品的 “需求 ”,而不是相关商品的 “价格 ”。 甲省和乙省的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 35.3%和 36.1%.这表明: A从收入水平来看 ,乙省城镇居民略高于甲省城镇居民 B从收入水平来看 ,甲省城镇居民略高于乙省城镇居民 C从生活水平来看 ,甲
11、省城镇居民略高于乙省城镇居民 D从生活水平来看 ,乙省城镇居民略高于甲省城镇居民 答案: 试题分析:恩格尔系数是衡量家庭消费水平的重要指标,而不是衡量收 入水平的,因此排除 AB,恩格尔系数高,说明家庭消费水平低,恩格尔系数低,说明家庭消费水平高,甲省的恩格尔系数比乙省的低,说明甲省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比乙省的高,答案:是 C。 考点:恩格尔系数 点评:本题特别要注意的是恩格尔系数是一个比值,是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所以,我们只知道比值,是无从判断收入的情况的;恩格尔系数高,说明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大,说明生存资料所占的比重高,说明家庭生活水平低,相反,则说明家庭生活水平高。 在商场
12、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商品的陈列是很讲究的。例如:在鸡翅旁边陈列炸鸡调料 ,在香皂旁边陈列皂盒等。上述陈列的几组商品是: A使用价值相同的商品 B替代商品 C价值量相同的商品 D互补商品 答案: 试题分析:鸡翅旁边为什么要放炸鸡调料呢?肥皂旁边为什么要放肥皂盒呢?因为买鸡翅,很多时候可以做炸鸡翅,而炸鸡翅需要炸鸡调料;肥皂需要装在肥皂盒里,由此可见,鸡翅和炸鸡调料,肥皂和肥皂盒可以相配合来使用,他们的关系就是互补商品,答案:是 D。 考点:互补品的含义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基础概念的记忆和理解,如果两种商品需要配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这两种商品就是互补品。如果两种商品具有相似的功能,可以替
13、代使用,以满足人们的需要,这两种商品互为替代品。熟记并理解了互补品和替代品的含义,再仔细分析材料,就可以判断材料中的商品的关系了。 纸币由国家发行,其发行量必须: A以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为基准 B以满足人民的需要为限度 C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D与待售商品的总价格相一致 D与待售商品的总价格相一致 答案: 试题分析: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但其发行量是由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决定的,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如果超过这个限度会引起物价上涨,如果低于这个限度,会引起物价下降,都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答案:是 C . 考点:纸币的流通规律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14、纸币是国家(或地区)发行,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所以其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 某商品生产部门去年的劳动生产率是每小时生产 1件商品,价值用货币表示为 260 元。该部门今年的劳动生产 率提高了 30%。假定甲生产者今年的劳动生产率是每小 时生产 2件商品,在其它条件不变情况下,甲生产者 1小时内创造的价值总量用货币表示为: A 364 B 520 C 400 D 776 答案: 试题分析:价值总量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的数量,去年 1件商品的价值是260元,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30%后, 1件商品的价值是 260( 1+30%) =200
15、元,今年甲 1小时生产的商品数量是 2件,因此,今年甲生产者 1小时内创造的价值总量就是 400元。答案:是 C。 考点:价值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价值总量的计算 点评:本题问的是价值总量,价值总量是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商品数量的乘积,因此要把单价和数量先计算出来。数量很容易计算。关键是计算价值量时要注意,有的考生这里拿不准用乘法还是除法,商品的价值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反比用除法。 今年 “十一 ”黄金周期间,张先生一家到海南岛去旅游。最适合张先生携带的是: A现金 B信用卡 C外汇 D支票 答案: B 试题分析:去外地旅游,携带大量现金既不方便也不安全,而外汇要兑成现金才能使用,支票
16、分为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转账支票只能用于转账,现金支票只能用于兑换现金,所以 最适合携带的是信用卡,既可以取款,又可以消费,答案:是 B。 考点:信用工具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信用卡和现金相比有什么优点,以及信用卡和支票这两种信用工具的比较,本题贴近学生生活,比较容易理解。 商品价值量: 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反比 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因此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此价值量和社 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答案:是 C。 考
17、点:价值量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及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点评:考生不但要记住并理解价值量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及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还要理解为什么个别劳动时间不能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外汇是指: A用本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贮藏手段 B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C用本币表示的用于地区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D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流通手段 答案: B 试题分析:外汇是指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答案:是 B。 考点:外汇的含义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最基础的知识点,只要熟记即可。 对货币的产生,认识正确的是: 货币的出现要比商品晚 有货币才能买到商品,所以货币的出现比商品早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广东省 惠阳 高级中学 高一上 学期 第一次 段考 政治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