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doc
《2011年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年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doc(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1年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选择题 管子 侈糜中说 “市也者,劝(意指 “推动生产 ”)也;劝者,所以(本业)起。本善而末事起。不侈,本事不得立。 ”据此材料判断下列结论最符合管子经济思想的是 A重视农业,抑制商业 B主张节俭,反对奢侈 C刺激消费,推动生产 D劝课农桑,提倡积累 答案: C 普罗塔戈拉有一句名言, “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 ”。对此言论内涵的理解,准确的是 A人要在自己的灵魂中发现神 B否定神的意志,反思人类自己 C希望知道神是否存在 D慨叹人生短暂认识有限 答案:
2、B 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布拉德肖法官曾在法庭上向查理一世宣示: “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 这就好像一条纽带,纽带一头 是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 应尽的义务。先生,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 !”材料中布拉德肖的思想更接近 A三权分立的思想 B自由平等的思想 C民主共和的思想 D社会契约的思想 答案: D 针对 “地圆学说 ”,清朝士大夫杨光先说: “若四大部州,万国之山河大地,是一个大圆球 球上国土之人之脚心与球下国土之人脚心相对 竟不思在下之国土人之倒悬 有识者以理推之,不觉喷饭满案矣 !夫人顶天立地,未闻有横立倒立之人也 此可以见大
3、地之非圆也。 ”之所以有这样言论,是因为他不知道 A经典力学理论 B相对论和量子论 C生物进化论 D现代信息技 术理论 答案: A 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写道,当他成为政事的领导者的时候,他就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一举而永远地解放了人民,他又制定法律,下令取消公 私债务, 。其中的 “他 ”指的是 A梭伦 B克里斯提尼 C伯利克里 D柏拉图 答案: A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管仲改革、鲁国的初税亩、魏国的李悝变法、吴国的吴起变法以及齐、赵、魏等国的变法,说明 各国纷纷通过变法确立封建制度 改革变法成为这一时期的潮流 各国希望通过改革实现富国强兵,取得争霸、兼并战争的胜利 改革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4、 A B C D 答案: B 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商鞅变法最大的影响是 A重农抑商,在一定时期内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B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C移风易俗,推动了秦地的开化 D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 答案: B 北魏初,给事中李安世上言: “岁饥民流,田业多为豪右所占夺;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使力业相称。又,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归今主,以绝诈妄。 ”据此,北魏政权采取的措施是实行 A俸禄制 B均田制 C三长制 D租调制 答案: B 有人认为 “阿里是中国秦始皇的埃及版本 ”。能说明这一观点的史实有 实现了国家统一 加强了中央集权 统治残暴 遏制外来侵略 A B C
5、D 答案: C 下图所示现象的出现主要是 A日本社会生活全盘西化的表现 B明治维新时期文明开化政策的体现 C二战后美国对日本进行社会改造的结果 D 20世纪 6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 反映 答案: B 官员质问某人: “这些是你的书吗?你会撤销你的主张吗? ”这人坚持: “我只接受圣经的权威和自己良心的约束;我不能撤回我写的任何东西,因为我的良心是跟随着圣经的,而昧着良心做事既不稳妥,也不正确。 ”这应该是下列哪两个人的对话 A苏格拉底与雅典的大陪审团 B布鲁诺与异端裁判所的法官 C马丁 路德与罗马教廷的官员 D赫胥黎与威尔伯福斯主教 答案: C 19世纪中期以前,西方的科学家认为宇宙中有一
6、种物质是弥漫在世界上,无所不在的。受其影响, 19世纪 90年代,谭嗣同撰写了仁学,把仁作为世界的本质,说仁统万物,仁统宇宙,仁就是世界的本体。由此可见,维新派思想的突出特点是 A照搬西方思想学说 B全面接纳西方自然科学成果 C固守儒家传统思想 D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相融合 答案: D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 “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 ”其中的 “第二次反思 ”付诸政治实践开始于 A洋务运动时期 B维新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答案: B 一个历史小组
7、在讨论对于李鸿章的评价时,发生了分歧: 甲:没有李鸿章就没有中国的近代化 乙:李鸿章不但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而且是一个大卖国贼 丙: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改变了传统的 “夷夏 ”观,开明的士大夫和官僚们认识到中国再不是 “天朝之国 ”,而是世界各国的一员,并且是远不如西方各国富强的一员 丁: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促进西方科学技术和其他社会事物的逐步传入,在通商口岸、沿海 地区,社会风气也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 以上几位同学的评价可能运用的历史史观的顺序是 A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 B近代化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 C全球史观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 D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
8、史观 答案: B “何谓三民主义呢 简单地说,便是民有、民治、民享。详细地说,便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 ”孙中山的这番讲话强调了 A三民主义的核心主张是民权主义 B三民主义理论中以民为本的思想 C三民主义的理论来源是天赋人权 D三民主义的前提是实现民族独立 答案: B 台湾学者柏杨比喻得好,清朝就像一个被晚期癌症击败的老拳师,在观察强大对手优点的时候,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 ,认为自己只要也有这么一副漂亮手套,就可发生同等威力。柏杨的比喻 A肯定了西方工业资本主义的优势 B指责了当时资本家引进机器的做法
9、C揭示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深刻根源 D批评了当时的 “中体西用 ”观念 答案: D 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 “威严庄重 ”,周的 “秩序井然 ”,战国的 “清新 ”,汉的 “凝重 ”,六朝的 “清瘦 ”,唐的 “丰满华丽 ”,宋的 “理性美 ”,元的 “粗壮豪放 ”,明的 “敦厚繁丽 ”,清的 “纤巧 ”。这里周的 “秩序井然 ”、战国的“清新 ”、唐的 “丰满华丽 ”、宋的 “理性美 ”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A宗法制、 “百家争鸣 ”、民主政治、新思潮萌 发 B郡县制、 “罢黜 百家 ”、政治腐朽、理学盛行 C郡县制、 “百家争鸣 ”、国家富强、 “经世致用 ”思想 D宗法制、
10、 “百家争鸣 ”、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答案: D 苏州出土了一块明清时期的碑刻,记载了一起商标侵权案, “近有无耻之徒,假冒本堂牌记,或换字同音,混似射利,粘呈牌记,叩求示禁。 ”这反映出苏州 A资本主义萌芽 B劳资矛盾尖锐 C商业法律十分完备 D商品经济发达 答案: D 下列漫画反映了我国近代以来的一种重要经济形式的发展趋势,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这种经济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做出了重大贡献 B “实业救国 ”的道路越走越宽 C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夹缝中求生存 D这种命运的根源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决定的 答案: B 下图是 “19701993 年美国、日本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
11、长率曲线图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中日之间的经济差距逐步扩大 B中国崛起导致美国经济急剧衰退 C体制改革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D社会福利开支增多使日本经济出现负增长 答案: C 20世纪 80年代,我国的名著西游记的销量一直不温不火,但自从被搬上电视屏幕后,迅速成为各大书店热销书籍。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 A小说的影响力远远小于电影 B小说的影响力最终还是超过了电影 C电影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了科技的发展 D电影作为大众容易接受的传媒,促进了其他文化艺术的推广 答案: D “工业革命的本质就是竞争替代了早先曾经控制了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中世纪管制。 ”对该观点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工业革命促进了
12、民主政治的发展 B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影响日益扩大 C工业化要求不断打破对经济的垄断 D工业革命要求政府放弃其经济职能 答案: B 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段记述 “(1870年以后 )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 ”这段材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是 A兴起于重工业 B欧美国家同时发生 C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D电力的广泛使用 答案: C 某报纸曾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 “那时,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两大集团 此后不久,它又吞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 ”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这则消息所反映的本质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1 湖北省 黄冈 中学 高二下 学期 期中考试 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