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河南省安阳一中高一第二次阶段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河南省安阳一中高一第二次阶段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河南省安阳一中高一第二次阶段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河南省安阳一中高一第二次阶段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如图所示,物体 A在光滑的斜面上沿斜面下滑,则 A受到的作用力是 : A重力、支持力和下滑力 B重力和支持力 C重力和下滑力 D重力、压力和下滑力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于接触面光滑 ,物体不受摩擦力作用 ,只受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 ,没有下滑力存在 ,B对 ; 考点:考查受力分析的能力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 ,重物下滑是因为有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作用 ,受力分析时一定要有施力物体存在 ,否则该力就不存在 汽车以 10m/s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突然发现前面距离 S处有一辆自行车以 4m/s的速度做同方向的
2、匀速直线运动,若汽车立即关闭发动机作加速度为 -3m/s2的减速运动,汽车恰好不碰上自行车,则 S是 A 2m B 6m C 8m D 14m 答案: B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的临界条件,汽车恰好不碰上自行车,由此可判断汽车追上自行车时速度与自行车相同,位移间存在等量关系,则, B对; 考点:考查追及问题的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处理本题时要注意临界条件的应用,容易出现认为汽车减速到零时两者不相撞的错误看法 如图所示,一木块放在水平面上,在水平方向共受到三个力的作用即F1=10N、 F2=2N 和摩擦力的作用,木块处于静止状态,若撤去 F1,则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的摩擦力为: A 0 B 6N
3、,方向向右 C 8N,方向向左 D 2N,方向向右 答案: D 试题分析: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静摩擦力的大小总是与两个力之和相等,方向与其相反,所以摩擦力大小为 8N,可知最大静摩擦力大于等于 8N,当撤去F1,物体受到 2N 的作用,依然静止不动,所以受到地面的静摩擦力大小为 2N,方向与 F2相反, D对; 考点:考查静摩擦力的计算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求解摩擦力时首先要判断摩擦力的类型,对于静摩擦力要注意静摩擦力的取值范围,静摩擦力的方向也是可以变化的 一物体受三个共点力的作用,下面 4组组合可能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是( ) A F1=4N、 F2=5N、 F3=9N B F1=8N、
4、F2=2N、 F3=11N C F1=7N、 F2=1N、 F3=5N D F1=10N、 F2=8N、 F3=7N 答案: A D 试题分析:只要第三个力在 和 之间取值时三个力的合力就为零,物体就处于平衡状态,由此判断 A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力的合成与分解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明确三力平衡的条件便能判断此题 重 50N 的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今用 30N 的竖直向上的力提物体,则物体所受的合力为 ( ) A 20N,向下 B 50N,向上 C 30N,向下 D 0 答案: D 试题分析:物体受到的拉力小于重力,所以物体还是静止不动,所受合力为零,D对; 考点:考查受力平衡问题的分析 点评
5、:本题难度较小,注意到问题是物体所受合力,不是拉力和重力的合力,物体除了受到这两个力以外还受到地面的支持力作用 现用两根绳子 AO 和 BO 悬挂一质量为 10N 的小球, AO 绳的 A点固定在竖直放置的圆环的环上, O 点为圆环的圆心, AO 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 ,BO 绳的 B点可在环上滑动,已知每根绳子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均为 12N,则在 B点沿环顺时针缓慢滑到 N 的过程中( ) A两根绳均不断 B两根绳同时断 C AO 绳先断 D BO 绳先断 答案: C 试题分析:以接点 O 为研究对象,受到 AO、 BO 和重物的拉力作用,不论 OB绳子如何转动,两断绳子的合力大小和方向都不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河南省 安阳 中高 第二次 阶段 考试 物理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