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广东省梅州市高三总复习质检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广东省梅州市高三总复习质检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广东省梅州市高三总复习质检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广东省梅州市高三总复习质检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精 辟闭 门羹 纤 绳 阡 陌 殷 切 殷 实 B 炽 热诚 挚 梦 魇 笑 靥稽 查 稽 首 C唱 和喝 倒彩 砒 霜 纰 漏 剽 悍 剽 窃 D联 袂魅 力 蓦 然 募 集 累 次 累 及 答案: C 试题分析: h p pio; A。 pb qinqin yn;B chzh ynyn jq; D mi mm li。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列语段中,加横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式过马路,是网友对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
2、现象的一种 调侃 。即 “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 ”出现这种现象一是大家受法不责众的 “从众 ”心理影响,二是即使被抓,处罚也轻, 罚不当罪 ,从而不顾及交通安全。闯红灯在很多国家为人所 不齿 。 “中国式过马路 ”一经网络传播,立即引发网友对交通、国民素质和安全意识的讨论。 “中国式过马路 ”谈不上劣根性,但肯定是一种通病。但全民讨论并且对此 忧心忡忡 ,也是过度解读的表现。 A调侃 B罚不当罪 C不齿 D忧心忡忡 答案: B 试题分析:罚不当罪:指处罚和所犯罪行不相称,多指处罚过重。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 A瑞典文学院在 11日的一份新闻公告中说: “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 ” B “元芳,你怎么看 ”一时成了热词,并被人民日报作为论述 “互动中筑牢信任的基石 ”政治理念,其中不仅关系到营造一种互动的氛围,而且涉及如何有效互动的机制和程序。 C近日,由央视记录频道摄制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中央电 视台综合频道和纪录频道播出后,大大超过原时段电视剧播出收视率,让一度远离电视的许多年轻人重新回到了电视屏幕前。 D延长退休年龄或实行弹性退休制、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等重大变革,对广大人民群众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够愉快接受的,这需要政府部门做好宣传解
4、释工作。 答案: A 试题分析: B句中 “作为 ”缺少宾语,在 “理念 ”后加上 “的引子 ”; C语序不当,“许多 ”放到 “一度 ”前; D主客体倒置,在 “广大人民群众 ”后加 “来说 ”。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道德是历史范畴,道德功能又在于现实地规范行为,在行为的具体的道德规范作用中历史现实化。 即是说,这个社会与这个个人必须具有一个共同体关系,否则,道德的行为规范性就无法形成与发挥作用。 这就是为什么政治道德对非政治群体中人不具有行为规范性,基督教道德对于非基督教群体中人不具有行为规范
5、性的原因。 这个社会也不是任意社会,而是使个人得以存在的各种群体性生活构成的社会。 个人在社会中生存,这种说法基于两个前提,即这个个人不是任意个人,而是在 特定社会群体生活中存在的个人; 道德之于个体行为,其规范性获得于社会对个人的规定性与构成性。 A B C D 答案: D 试题: 紧承全面谈道德,并引出下文谈社会和个人, 句中的 “也不是 ”呼应 句中的 “不是 ”,所以应该确定 ; 为举例,应放在道理的后面,所以应放在最后。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以下小题。( 15分) 菌儿自传 高士其 这一篇文章,是我老老实
6、实的自述,请一位曾直接和我 见过几面的人笔记出来的。 我自己不会写字,写出来,就是蚂蚁也看不见。 我也不曾说话,就有一点声音,恐怕苍蝇也听不到。 那么,这位笔记的人,怎样接收我心里所要说的话呢 那是暂时的一种秘密,恕我不公开吧。 闲话少讲,且说我为什么自称做 “菌儿 ”。 我原想取名为微子,可惜中国的古人,已经用过了这名字,而且我嫌 “子 ”字有点大人气,不如 “儿 ”字谦卑。 自古中国的皇帝,都称为天子。这明明要挟老天爷的声名架子,以号召群众,使小百姓们吓得不敢抬头。古来的圣贤名哲,又都好称为子,什么老子、庄子、孔子、孟子 真是 “子 ”字未免太 名贵了,太大模大样了,不如 “儿 ”字来得小
7、巧而逼真。 我的身躯,永远是那么幼小。人家由一粒 “细胞 ”出身,能积成几千,几万,几万万。细胞变成一根青草,一把白菜,一株挂满绿叶的大树,或变成一条蝗蚓,一只蜜蜂,一头大狗,大牛,乃至于大象、大鲸,看得见,摸得着。我呢,也是由一粒细胞出身,虽然分得格外快,格外多,但只恨它们不争气,不团结,所以变来变去,总是那般一盘散沙似的,孤单单的,一颗一颗,又短又细又寒酸。惭愧惭愧,因此今日自命做 “菌儿 ”。为 “儿 ”的原因,是因为小。 至于 “菌 ”字的来历,实在很复杂,很渺茫。屈原所作离骚中,有这么一句:“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苣。 ”这里的 “菌 ”,是指一种香木。这位失意的屈先生,拿它来比
8、喻贤者,以讽刺楚王。我的老祖宗,有没有那样清高,那样香气熏人,也无从查考。 不过,现代科学家都已承认,菌是生物中之一大类。菌族菌种,很多很杂,菌子菌孙,布满地球。你们人类所最熟识者,就是煮菜煮面所用的蘑菇香蕈之类,那些像小纸伞似的东西,黑圆圆的盖,硬短短的柄,实是我们菌族里的大汉。当心呀 !勿因味美而忘毒,那大菌,有的很不好惹,会毒死你们贪吃的人呀。 至于我,我是菌族里最小最小,最轻最轻的一种。小得使你们肉眼,看得见灰尘的纷飞,看不见我们也夹在里面飘游。轻得我们好几十万挂在苍蝇脚下,它也不觉着重。真的,我比苍蝇的眼睛还小 1000倍,比顶小一粒灰尘还轻 100倍哩。 因此,自我的始祖,一直传到
9、现在,在生物界中,混了这几千万年,没有人知道有我。大的生物,都没有看见过我,都不知道我的存在。 不知道也罢,我也乐得过着逍逍遥遥的生活,没有人来搅扰。天晓得,后来,偏有一位异想天开的人,把我发现了,我的秘密,就渐渐地泄露出来,从此多事了。 这消息一传到众人的耳朵里,大家 都惊惶起来,觉得我比黑暗里的影子还可怕。然而始终没有和我对面会见过,仍然是莫明其妙,恐怖中,总带着半疑半信的态度。 “什么 微生虫 没有这回事,自己受了风,所以肚子痛了。 ” “哪里有什么病虫 这都是心火上冲,所以头上脸上生出疖子疔疮来了。 ” “寄生虫就说有,也没有那么凑巧,就爬到人身上来,我看,你的病总是湿气太重的缘故。
10、” 这是我亲耳听见过三位中医,对于三位病家所说的话。我在旁暗暗地好笑。 他们的传统观念,病不是风生,就是火起,不是火起,就是水涌上来的,而不知冥冥之中还有我在把持活动。 因为冥冥之中,他们 看不见我,所以又疑云疑雨地叫道: “有鬼,有鬼 !有狐精,有妖怪 !” 其实,哪里来的这些魔物,他们所指的,就是指我,而我却不是鬼,也不是狐精,也不是妖怪。我是真真正正、活活现现、明明白白的一种生物,一种最小最小的生物。 既然也是生物,为什么和人类结下这样深的大仇,天天害人生病,时时暗杀人命呢 说起来也话长,真是我有冤难申,在这一篇自述里面,当然要分辨个明白,那是后文,暂搁不提。 因为一般人,没有亲见过,关
11、于我的身世,都是出于道听途说,传闻失真,对于我未免胡乱地称呼。 虫,虫,虫 寄生虫,病虫,微生虫,都有一个 字不对。我根本就不是动物的分支,当不起 “虫 ”字这尊号。 称我为寄生物,为微生物,好吗 太笼统了。配得起这两个名称的,又不止我这一种。 唤我做病毒吗 太没有生气了。我虽小,仍是有生命的啊。 病菌,对不对 那只是我的罪名,病并不是我的职业,只算是我非常时的行动,真是对不起。 是了,是了,微菌是了,细菌是了。那固然是我的正名,却有点科学绅士气,不合于大众的口头语,而且还有点西洋气,把姓名都颠倒了。 菌是我的姓。我是菌中的一族,茵是植物中的一类。 菌字,口之上有草,口之内有禾,十足地表现出植
12、物中的植物。这是寄生植物的本色。 我是寄生植物中最小的儿子,所以自愿称做菌儿。以后你们如果有机缘和我见面,请不必大惊小怪,从容地和我打一个招呼,叫声菌儿好吧。 【小题 1】文章开头写道: “闲话少讲,且说我为什么自称做 菌儿 。 ”作者所谓的 “闲话 ”有什么作用? (4分 ) 答: 【小题 2】纵观全文, “菌儿 ”有哪些特点? (5分 ) 答: 【小题 3】这篇文章在写作风格上有哪些特点和表达效果 试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6分 ) 答: 答案: 【小题 1】交代写作目的和行文方式 文章是 “我 ”的自述,巧妙暗示 “菌儿 ”很小的特点;( 2分)用饶有趣味的语言设 置悬念,引读者浓厚的阅
13、读兴趣。( 2分) 【小题 2】( 1)身躯幼小,单细胞出身,分得快分得多;( 2)没有聚合性,弧单生存,又短又细;( 3)是菌族里最小最轻的一种生物,属于寄生植物;( 4)能参与和把持生命活动,有时会引发疾病。(答出一点给 1分。) 【小题 3】( 1)文章通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采用 “自述 ”口吻,将艰深的科学道理说得通俗易懂,生动活泼,自然清新,引人入胜。( 2分)( 2)文章段落简短,多用短句,节奏明快,承转自如,给人轻松愉悦之感,易于让人接受。( 2分)( 3)文章广征博引,对中国传统文化诸如 “子 ”“文学 ”“中医 ”等多有涉及,点染成趣,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2分) 【小题 1
1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作者这样行文,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被介绍的对象,阐明文体特征,是一篇自述性的文章。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原文中有 “我呢,也是由一粒细胞出身,虽然分得格外快,格外多,但只恨它们不争气,不团结,所以变来变去,总是那般一盘散沙似的,孤单单的,一颗一颗,又短又细又寒酸 ”,“我是菌族里最 小最小,最轻最轻的一种。小得使你们肉眼,看得见灰尘的纷飞,看不见我们也夹在里面飘游。轻得我们好几十万挂在苍蝇脚下,它也不觉着重。真的,我比苍蝇的眼
15、睛还小 1000倍,比顶小一粒灰尘还轻 100倍哩 ”, “我是菌中的一族,茵是植物中的一类 ”, “病菌,对不对 那只是我的罪名,病并不是我的职业,只算是我非常时的行动,真是对不起 ”等语句,筛选出来,进行概括和归纳即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这是一篇科普文,作者介绍 菌类的知识。但由于采用了第一人称和自述的形式,使文章读起来兴趣盎然。同时,作者在文中涉及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做题时,抓住一点,谈深、谈透即可。 考点: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16、层级为鉴赏评价 D。 阅读下文,完成以下小题。( 15分) 特技 日本 星新一 电视台的新闻广播员,其日,一如往常,刚要播放稿件,竟违背自已的意志,信口开河起来。 “下面报告新闻。发现了一起行贿受贿案件。据报, K企业定期向主管机关的高级官员重金行贿 ” 播后,电台内部掀起了轩然大波。有人问他: “你为什么讲了原稿上根本不存在的事儿 ” “我也不知道,是无意之中说出口的。是脑袋出了毛病吧 ” “脑袋出毛病 真丢人,人家会抗议的。胡诌下去,我们电台就会威信扫地。 ” 电台里的人都吓得面色如土,广播员也静等着革职。然而,奇怪的是压根没有人打来电话表示抗议。 不仅如此,电台还得到情报说,电台点名的那
17、几位高级官员已经引咎辞职。还听说,对此报道半信半疑的警方,在 K企业进行搜查,很快就发现了行贿的证据,立刻逮捕了嫌疑者。 电视台里的气氛一下子变了,肯定播音员第一个报道了爆炸性新闻;赞许的呼声代替了责难。 “真是惊 心动魄 !你说的全是事实,你是怎么知道的 ” “我也不大清楚。只是这念头在脑子里一闪,就变成话语脱口而出了。 ” “说不定这是特技哪。你具有发现暗地违法的能力。今后可要大力发挥你的才能哟,我们电视台的听众,会一下子增多的。 ” “哦,但不知能否一帆风顺。 ” 第二天的新闻节目时间里,这位广播员又胡诌起来: “播送去年偷税者前十名名单。第一名 ” 随后,不仅播放了偷税的金额,还详细地
18、报道了他柄份税的手段。这次又给他说中了。 税务署的人员立刻出动,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取了证据。于是,这个新闻节目大受欢迎,听众和观众不断打 来电话,一个劲儿地打气。 “了不起,是大众的战友 !用你的特技,毫不留情地把那些坏家伙揪出来,让我们大家心里痛快痛快 !” 这位播音员便住在电视台,每天三次上电视,每一次他都报道一条爆炸性新闻,声望越来越高。 但是,接连几天,他的身体便支持不住了,每周都想方设法地请假。他打算回家。可是就在他回家的一路上,不管是谁,一见了他便逃之夭夭。 有的也许骗取了公司的旅差费,是违章乘车的人;装病不上班的、学生时代考试作过弊的、骗过女人的等等,全都有点什么把柄。他们不愿接近
19、这位电视台里最有威信的播音员,也许害怕自己的弊端也被 宣扬出去,那就吃不消,因此,尽作鸟兽散了。 他心神不快,总算回到了家。但是,妻子不见了,据说几天前就逃之夭夭。特技即使对她,也毫不例外。 【小题 1】小说中说 “于是,这个新闻节目大受欢迎,听众和观众不断打来电话,一个劲儿地打气 ”,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说明。 (4分 ) 【小题 2】赏析文中 “电视台新闻广播员 ”的形象。 (4分 ) 【小题 3】找出文中两处 “意外之笔 ”,并分析其作用。 (6分 ) 答案: 【小题 1】 交代了社会背景,揭示了社会现实; 与下文人们的躲避形成对比,并深化了主题。( 4分,各 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
20、酌 扣) 【小题 2】电视台的新闻广播员是一个能认清社会黑暗并与之抗争的斗士,他利用 “特技 ”揭露社会黑暗,并一度取得成功;但他又是一个悲剧人物,面对当时社会,他为自己的抗争而不安,想放弃,最终在强大的黑暗势力面前他成了孤独之人。( 4分,两个方面各 2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小题 3】示例一:主人公担心自己信口开河报道的第一则爆炸性新闻会带来种种危害,而事实上却得到了许多赞许。其作用是:使故事情节曲折,吸引读者;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示例二:最后,主人公的妻子也逃之夭夭,他成了孤独的斗士。其作用是:产生 强烈的讽刺效果,揭示了社会的混乱和人心的丑恶。( 6分,每处 3分。找
21、出 “意外之笔 ”1 分,分析作用 2分。有欠缺酌扣) 【小题 1】试题分析:分析重要语句的作用,需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反面入手。本句话,在内容上交代了社会背景。在结构上和后文形成对比。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分析人物形象,需要考生从文中筛选出人物的言行,分析言行背后人物的心理,从而揣摩人物的性格。他的 “特技 ”行为表明他是一个能和社会黑暗做斗争的一个人,而后面他所面临的困境,也表明他的悲剧性。 考点:欣赏 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3】 试题分析:所谓 “意外 ”便是 “不合常理 ”
22、之处。这需要学生从小说中筛选信息,加以概括归纳。分析作用,要看这些 “不合常理 ”之处,对于情节有何推动作用,对于主题有何表达作用。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阅读下文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论中国的绘画 宗白华 中国绘画里所表现的最深心灵究竟是什么?答曰,它既不是以世界为有限的圆满的现实而崇拜模仿,也不是向一无尽的世界作无尽的追求,烦闷苦恼,彷徨不安。它所表现的精神是一种 “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 ”。它所启示的境界是静的,因为顺着自然法则运行的宇宙是虽动而静的,与自然精神合一的人生也是虽动而静的。它所描写的对象,山川、人
23、物、花鸟、虫鱼,都充满着生命的动 气韵生动。但因为自然是顺法则的,画家是默契自然的,所以画幅中潜存着一层深深的静寂。就是尺幅里的花鸟、虫鱼,也都像是沉落遗忘于宇宙悠渺 的太空中,意境旷邈幽深。至于山水画如倪云林的一丘一壑,简之又简,譬如为道,损之又损,所得着的是一片空明中金刚不灭的精萃。它表现着无限的寂静,也同时表示着是自然最深最后的结构。有如柏拉图的观念,纵然天地毁灭,此山此水的观念是毁灭不动的。 中国人感到这宇宙的深处是无形无色的虚空,而这虚空却是万物的源泉,万动的根本,生生不已的创造力。老、庄名之为 “道 ”、为 “自然 ”、为 “虚无 ”,儒家名之为 “天 ”。万象皆从空虚中来,向空虚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广东省 梅州市 高三总 复习 质检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