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福建省龙岩一中高三二模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届福建省龙岩一中高三二模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届福建省龙岩一中高三二模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届福建省龙岩一中高三二模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9分) 论续书的不可能 俞平伯 红楼梦是部没有完成的书,所以历来人都喜欢续它,从八十回续下的,以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有两种:( 1)高鹗、程伟元续的四十回,即通行本之后四十回。( 2)作者姓名,及回目均无考,从后人的笔记上,知道曾有这么一本的存在。至于从高本百二十回续下的,如红楼圆梦、绮楼重梦 却一时也列举不尽,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 从高鹗以下,百余年来,续红楼梦的人如此之多,但都是失败的。这必有一个原故,不是偶合的事情。自然,续书人的才情有限,不自量力,妄去狗尾续貂,是件普遍而真确的事实,但除此以
2、外,却还有根本的困难存在,不得全归于 “续书人才短 ”这个假定。我以为凡书都不能续,不但红楼梦不能续;凡续书的人都失败,不但高鹗诸人失败而已。 我深信有这一层根本的阻碍,所以我的野心,仅仅以考证、批评、校勘红楼梦而止,虽明知八十回是未完的书,高氏所续有些是错了的,但决不希望取高鹗而代之,因为我如有 “与君代兴 ”的野心,就不免自蹈前人的覆 辙。我宁可刊行一部红楼辨梦,决不敢草一页的续红楼梦。 凡好的文章,都有个性流露,越是好的,所表现的个性越是活泼泼地。因为如此,所以文章本难续,好的文章更难续。为什么难续呢?作者有他的个性,续书人也有他的个性,万万不能融洽的。不能融洽的思想、情感,和文学的手段
3、,却要勉强去合做一部书,当然是个四不像。故就作者论,不但反对任何人来续他的著作;即是他自己,如环境心境改变了,也不能勉强写完未了的文章。这是从事文艺者的应具有的诚实。 至就续者论,他最好的办法,是抛弃这个妄想;若是不能如此,便将陷于不可解决的困难 。文章贵有个性,续他人的文章,却最忌的是有个性。因为表现了你的个性,便不能算是续作;如一定要续作,当然须要尊重作者的个性,时时去代他立言。但果然如此,阻抑自己的才性所长,而俯仰随人,不特行文时如囚犯一样未免太苦,且即使勉强成文,也只是尸居余气罢了。我们看高鹗续的后四十回,面目虽似,神情全非,真是可怜无补费精神的事情! 而且续红楼梦,比续别的书,又有特
4、殊的困难,这更容易失败了。第一,红楼梦是文学书,不是学术的论文,不能仅以面目符合为满足。第二,红楼梦是写实的作品,如续书人没有相似的环境、性情,虽极 聪明,极审慎也不能胜任。文学不是专去叙述事实,所以虽知道了事实,也仍然不中用的。必得充分了解书中人的性格、环境,然后方才可以下笔。但谁能有这种了解呢?自然全世界只有一个人,作者而已。再严格说,作者也只在一个时候,做书的时候。我们生在百年之后,想做这件事,简直是个傻子。 高鹗亦是汉军旗人,距雪芹极近,续书之时,尚且闹得人仰马翻,几乎不能下台。我们哪里还有续红楼梦的可能?如果有这个精神大可以自己去创作一部价值相等的书,岂不痛快些。高鹗他们因为见不到此
5、,所以摔了一跤。我并不责备高鹗的没有才情,我只怪他为什么要 做这样傻的事情。我们看高氏续书,差不多大半和原意相符,相差只在微细的地方。但是仅仅相符,我们并不能满意。我们所需要的,是活泼泼人格的表现。在这一点上,兰墅可以说是完全失败。高鹗的失败,大概是如此,以外都是些小小的错误。我所以每作严切的指斥,并不是不原谅他,是因为一百二十回本通行太久了,不如此,不能打破这因袭的笼统空气,所攻击的目标,却不在高氏个人。 这篇短文的目的:一则说明我宁写定这一书(红楼梦辨)而不愿续红楼梦的原因;二则为高鹗诸人,作一个总辩解,声明这并非他们个人的过失;三则作 “此路不通 ”的警告 ,免将来人枉费心力。 【小题
6、1】关于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3分) A表明作者不愿续红楼梦的缘由。 B.说明作者写红楼梦辨的原因。 C.声明高鹗续书的失败是时代局限使然。 D.告诫现代人续红楼梦是枉费心力。 【小题 2】在作者看来, “凡续书的人都失败 ”的原因是什么?( 3分) 【小题 3】写出作者关于高鹗续书的评价。( 3分)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1】( 1)续书人的才情有限却不自量力地续书;( 2)原书作者的个性与续书者的个性万难融洽,有活泼泼表现个性的好文章难续;( 3)续文学作品不是续学术论文,不能仅以面目符合为满足;( 4)原书中人的性格与环境只有原作者才最了解
7、,即便是作者也只有在创作时才了解。 (每点分,答出其中三点即给 3分) 【小题 1】( 1)高鹗的续书是失败的;( 2)高鹗的续书差不多大半和原意相符,相差只在微细的地方;( 3)高鹗在表现活泼泼的个性(人格)方面是完全失败的,此外都是些小错误。 (每点分,答全三点给 3分)。 【小题 1】高鹗续书失败的原因作者没有提及 “时代局限 ”,此项属无中生有 【小题 1】概括文中的信息加以总结归纳。 【小题 1】注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即对高鹗的评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木格花窗的眺望 李汉荣 窗是松木做的,阳光照射的时候,惊喜的窗木就飘出特有的清香。这是我们能够嗅到的乡村气息的一部分。植
8、物的魂灵遍布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桐木的门、桦木的椽、榆木的门墩、盛米的椴木勺、舀水的葫芦瓢。就连脾气难免尖刻的菜刀也有着柔和的柳木把柄 就这样,一部分松木来到母亲的生活,以窗的形式帮助着母亲,也恰到好处地把一部分天空一部分远山引进了她的日子。到了夜晚,则把一部分月光一部分银河领进了她的屋子,她的梦境。 站在窗前,首先看到的是一片菜园,韭 菜整齐地排列着,令我想起千年的礼仪,民间自有一种代代传递的肃静与活泼;白菜那白净的素脸,那微胖的身段,是一种永不走样的平民美貌;葱那不谙世事的单纯的手,却能在不动声色的土里取出沁人心脾的情义;花椒树,经营着浑身的刺,守着那古老的脾气 鲜美的麻,一种地道的民间味道
9、。 人在愁苦的时候,倚在窗前,看一眼这菜园,内心就有了春色,有了不因世道和人心的扰乱而丢失或减少的那种生的底色,也是心的底色,这就是天地生命的颜色。 我能想象,母亲多少次站在窗前,看那菜园,那经她的手务作的植物们,那些绿,星星点点竟绿成这一大片 ,要不是泥土缚了它们的脚跟,它们也许会翻过窗;走进屋子里来的。 母亲曾说,她年轻的时候,也常失眠,就站在窗前,久久凝神看。好几次看见月光从窗格里进来,就变成四四方方的,她就想这是一封封信,是从天上寄来的,静静地放在窗台,等她收阅。我知道母亲这一生是没有收到几封信的,也许她是在想象天意里会有一个夫君,等着她,却无缘相遇,就在远天远地的夜晚辗转投寄来一封封
10、素笺。 窗框雕有简单的图案:喜鹊、蝴蝶、莲花、仙桃。古中国的偶像,是自然里美的生灵。人居住在它们中间,受它们庇护,也庇护着它们。人与天地就这样互相凝视互 相友善,人也变成了自然的情义。 阳光洒进来,月光照进来,星星走进来,风有时也跑进来,雨有时也会两三点跳进来,更有时,那迷路的蝴蝶也会因了惹眼的窗花飘进来,在屋里逗留片刻。窗外墙根下,时不时就冒出几丛喇叭花藤,顺着墙壁爬上窗子,在母亲有些寂寞的窗口,吹奏起淡紫的蓝色的音乐;那些蛐蛐们、蝈蝈们,还有根本见不到面的无名无姓的虫儿们,就伴和着唱它们的歌,那从远古一直传下来的老歌;喜鹊、斑鸠、麻雀、八哥、云雀、布谷鸟、阳雀、清明鸟 也远远近近地唱着,唱
11、着。从木格花窗,你抬眼可望见万里你侧耳能听见千秋。 我站在窗前,嗅着淡淡的松木香气和从窗外深远的天地飘来的草木风月的气息,我在想我小小的母亲,她权是这窗里的一个小小妇人吗 此时,鸡叫二遍,已是深夜时分,母亲熟睡了。我静立窗口,看见月亮偏西,泊在遥远的 个山脊上。银河浩瀚,展开了它波澜壮阔的气象,我似乎听到天上涨潮的声音,哗啦啦的声音,它的波浪汹涌而来,拍打着夜深人静的民间,拍打着这小小的窗口,笼罩着我小小的母亲。 哦,小小的窗口,小小的母亲,小小的我们,与浩大的天意在一起,我们很小,但是,人世悠远,天道永恒 【小题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 正确的两项是( 5分)( )( ) A文中
12、描写了众多生动活泼的植物和动物,写了雕有简单的图案的窗框渲染了浓郁的乡土文化氛围。 B第二段中的韭菜白菜葱和花椒四种寻常植物,在作者笔下充满了温情与浪漫,这是因为母亲的视角看窗外的万物都是有情的。 C母亲将一封封信比作透过窗格的月光,想象这一封封信是从天上寄来的,等她收阅,表明了母亲对幸福的渴望。 D第五段暗示了母亲也许是寡居的,或是可能经历过爱情的挫折,即便如此,她依然用想象安慰自己,安静而安详地生活。 E “此时鸡叫二遍,已是深夜时分 ”, “我 ”在夜里浮想联翩,用想象描绘了一幅宁静安详、阔大悠远的画面。 【小题 2】第三段画线的 “天地生命的颜色 ”的内涵是什么?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
13、。( 4分) 【小题 3】关于本文的主题有 “精神返乡 ”、 “怀想母亲 ”、 “人与自然在和谐中永恒 ”等不同理解,你同意哪一种看法,谈谈你的认识。( 6分) 答案: 【小题 1】 AD 【小题 1】( 1)指扎根于民间的鲜活、质朴、浓烈的生命意识。( 2)指不因世道和人心的扰乱而丢失或减少的内心的美好的品质。 (每点 2分,共 4分 ) 【小题 1】 【观点一】:人与自然在和谐中永恒。第一段 “植物的魂灵 遍布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第四段母亲与植物在劳动和交流中建立起来的美好关系,第六段人与天地就这样互相凝视互为朋友,以及 “人世悠远、天道永恒 ”的结尾,全面贯穿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情感互
14、哺,彼此尊重的主题。 【观点二】:精神返乡。第一段 “这是我们能够嗅到的乡村气息的一部分 ”,提示我们 “气息 ”是 “我 ”精神返乡的阳光通道。文中多次描写 “我 ”站在母亲的木格窗前,透过我的眼睛而非透过母亲的眼睛看乡间的泥土及各种动植物。第九段再次点出 “我 ”的返乡者的身份。眼前的一幅山村夜色图景,美丽而且精致。若不是返乡者如何在深夜时分依 然伫立窗口, “涨潮的声音 ”是 “我 ”内心情感的波涛。 【观点三】:怀念母亲。开篇第一段就点题,松木成了窗,窗则成了母亲 望世界的眼睛。第三四五段集中叙写了木格窗前母亲的生活母亲的内心的愁苦。第七段写菜园之外热闹而充实的美丽交响,恰与母亲的 “
15、寂寞 ”形成了反差。第九段写我深夜在窗前伫立,内心中充满了对母亲的爱怜与感恩。(观点明确,给 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 4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15分) 【小题 1】 B是以 “我 ”的视角写的,而不是从母亲的视角; C应是将 “透过窗格的月光 ”比作 “一封封信 ”; E“宁静安详 ”不准确 ,应该是 “波浪壮阔 ”。 【小题 1】这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注意联系上下文以及作者的感情表达。 【小题 1】这是一道探究题。注意对标题的深层理解,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刚柔并济龙应台 龙应台,台湾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识份子,台湾地区著名作家,作品针砭时弊,鞭辟入里。在欧洲
16、、大陆、台湾三个文化圈中,龙应台的文章成为一个罕见的档案,作品野火集等具有很大的影响。 祖籍湖南衡东,父亲姓龙,母亲姓应,出生在台湾,所以叫龙应台。 龙应台的经历复杂而简单 复杂,是因为她生于台湾,在美国接受教育,与德国人结婚生子,又到香港继续自己的事业。在多数人眼中,她是一个毫不留情的言者,一个冷峻的批判家,一个咄咄逼人的斗士。 简单,是因为无论身在何处,无论做什么事情,她始终坚守对故土的热爱、对人性的思考,以及身为知识分子的道德与良知。 1984年 11月的一天晚上,刚刚留学回到台湾的龙应台,因为实在不能忍受荧光屏上一位女 “立法委员 ”自私自满的谈话,一口气写下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投
17、给中国时报,自此一发而不可收。一年后,她的杂文集野火集出版,笔锋凌厉,无所畏惧, 毫不留情地批判中国文化里的陈腐和政治体制的荒谬,迅速在台湾刮起一阵 “龙卷风 ”。 21天内再版 24次,每五个台湾人就拥有一本。她让台湾人认识了自由多元的价值观,也知道了什么时候该打破沉默勇敢地说 “不 ”。 此后的 13年,龙应台随丈夫迁居欧洲。一边安心地在家相夫教子,一边继续写着刀光剑影般锐利逼人的时评文章,或是反抗专制、呼吁人权,或是文化冲突、社会变迁,无一不显示出她对公共问题的关注,其胆识和气魄,让多少男士汗颜。 1999年,时任台北市市长的马英九专程前往德国,邀请龙应台回台北市任文化局局长,主持文化推
18、广建设工 作。于是她带着 “准备身败名裂 ”的心情回来了,此后的三年里,每天工作 16个小时,带着文化局 150个同仁,倾力打造台北“国际文化都市 ”。 卸任后的龙应台,开始更多地关注儿子的成长,她的作品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出一种家长里短的脉脉温情。有人说,她是不是怕了?是不是累了?当 2009年的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出版后,人们欣喜地发现,那个犀利、孤傲、指点江山的龙应台依然还在。她以女性特有的敏锐和细腻触及到一段敏感的国共历史,一遍遍地质问:战争,有胜利者吗? 纵观龙应台的作品,既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寒气逼人,也有俯首甘为孺子 牛的温柔婉转。她的万丈豪气与万千柔情,都来源于对人性尊严与自由的追求,
19、源自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她的思考引起我们的震撼和共鸣,也必将带给我们持续不断的启迪与感动。 从怒目金刚变成柔软温情 作为一个用汉语写作者,无论是她二十多年前针砭时弊的作品野火集,还是新近的 “亲情书写 ”亲爱的安德烈与目送,龙应台都是一个华语世界里受人关注的名字。野火集让人看到一个 “硬的龙应台 ”;但与儿子对话的亲爱的安德烈与写家庭亲情的目送,让人看到的是一个 “柔软的龙应台 ”。有人称, “龙应台,越写越小了。 ” “针对社会现 实或者政治去写文章,那其实是立即的、短暂的、表面的,而目送这样的作品,才是真正比较接近生命本体、关乎巨大问题的写作。这不是从大变小了,而是从小变大了。 ”“每个人身
20、上,都同时存在着所谓的刚和柔的元素。于我, 横眉冷对千夫指 与 俯首甘为孺子牛 是完全协调的。往往是为了你怀里喂奶的那个婴儿将来的幸福,你会去 横眉冷对千夫指 。不要以为一个集体的走向和身处其间的你没有任何关系。 ” 要让龙应台对自己做出评价,她却表示: “请不要问我,我觉得作为作者只有一个权利,只负责写,至于你怎么解读那不是我的事,是你的事。 ” (有删节) 【小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 ) A龙应台的复杂,是因为她的经历丰富;而她的简单体现在她无论身在何处,无论做什么事情,都热爱故土,关注人性,坚守知识分子的道德与良知。 B在龙应台看来,作者
21、只有写作的权利,至于解读,那是读者的事,与作者无关。所以她拒绝给自己的作品做出评价。 C龙应台的野火集笔锋凌厉,毫不留情地批判中国文化里的陈腐和政治体制的荒谬,有 “横眉冷对千夫指 ”的寒气逼人,让台湾人认识了自由多元的价值观。 D龙应台的杂文以女性特有的 敏锐去关注公共问题,针砭时弊,鞭辟入里,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道德与良知。她的胆识和气魄,是男士无法企及的。 E、龙应台写家庭亲情的目送,比较接近生命本体,让人看到的是一个 “柔软的龙应台 ”。龙应台的作品,越写越小了。 【小题 2】龙应台的作品内容涉及诸多方面,请分条作简要概括。( 4分) 【小题 3】作者认为 “她的万丈豪气与万千柔情,都
22、来源于对人性尊严与自由的追求,源自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6分) 答案: 【小题 1】 AC 【小题 1】 批判中国文化中的腐朽和政治体制的荒谬; 关注社会公共问题; 反思战争; 书写亲情。(每点 1分) 【小题 1】同意。刚与柔都源于社会责任,源于对人性尊严与自由的追求( 2分)。 野火集毫不留情地批判中国文化里的陈腐和政治体制的荒谬; 时评文章,或是反抗专制、呼吁人权,或是文化冲突、社会变迁,无一不显示出她对公共问题的关注; 目送这样的作品,才是真正比较接近生命本体,关乎巨大问题的写作。她认为一个集体的走向和身处其间的每个人都有关系。(后面三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福建省 龙岩 中高 三二模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